第125节
作者:落雨秋寒      更新:2023-04-25 12:06      字数:4563
  余氏微讶,一般人不是很忌讳提到这些低人一等的事的么?自己受过弟媳的赏赐这种事,常人一般都不愿提起的吧?适才青儿那举动十分地不合规矩。当余氏听到青儿低语的内容时已经想着怎么揭过这事了。若借由自己口中说出来,无疑是打宋家的脸。却不料是她二嫂自个儿先说了出来,由此可见她这二嫂还是心胸豁达之人。她哪里知道罗云初认为这是凭她劳动所得的,并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地方,态度大方处自然得很。

  “听二嫂这么一说,咱们果然有缘啊。”余氏颔道,眉眼含笑。

  众人又唠叨了一会家常,宋母突然道,“老三,老三媳妇,你们在老家住两天吧,待三朝回门了再搬到县里去。”

  宋铭承怔了一下,道,“娘,怕是不行啊,县里堆积了许多公务,我得赶回去处理喱。娘,若您念叨我们,可以到县里住一段时候呀。”

  余氏也笑道,“是啊,娘,铭承说得不错。”

  宋母叹了口气,没说什么。

  众人又说了会子话便散了。

  余氏的陪嫁有两房下人,只带了一房到老宋家来,其中一房留在县里收拾新买的院落。古龙镇那个庄子因离得近,也划为她的陪嫁。前些日子晒嫁妆的时候没把宋大嫂羡慕死,家具、丝绸布匹、衣物、首饰、古董字画屏风、庄子铺子等等,满满地将二郎他们的整个院落都摆满了。村子里的人见了,也有不少羡慕眼红的。

  宋家给余家的聘礼都是由二郎夫妻两人一手操办的,除了明面上的一些东西,给了多少聘金外人不得而知。具体的金额连宋母和大哥都不晓得。毕竟一个县令的俸碌是多少都是有定数的,老三的银钱大多都来自外头商人的孝敬以及其他的一些养廉银、印结银、乡贤祠外官捐银之类的,罗云初统一将其归为灰色收入。

  这些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不过即便这样,也还不够。老三成亲方方面面都要花钱,又是置宅子又是办聘礼的,为此,罗云初和二郎两人还掏了一百两添了进去,一些皮料药材之类的就不说了,这才让聘礼显得体面许多。因此他们想在县里置宅子的计划也搁置了下来。罗云初也没说什么,她了解老三这人,现在给得多了,以后回报才会多嘛。反正都是她儿子得了,她不亏。

  待罗云初他们回到家时,余氏倒显得亲切许多,抱着饭团汤圆便不肯撒手了。早饭已经做好了,余氏带来的陪嫁下人还体贴地做了一些点心。余氏拿着糕点哄两个娃,两只小包子也不怕生,嘴甜得很,满嘴婶婶地乱叫,直叫得余氏心头暖哄哄的。两只馋猫腻在余氏身边由她喂着,不肯离开了,小嘴塞得鼓鼓的,像小松鼠似的。眼睛都笑眯了,就差长了一根尾巴在屁股后面不住地摇晃了。

  “饭团,你再吃那么多甜点,小心你的牙哦。”罗云初取笑他,这小胖墩,还嫌他的小肚子不够大哦。这个时节正是桂花满地的时候,这时候的桂花糕最是香甜了,连最罗云初也忍不住吃了两块。不过为了小家伙的牙,她还是得说呀。

  饭团听了,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桂花糕。

  余氏不忍,开口道,“饭团,别难过,这些桂花糕全留给你和汤圆。”

  “真的吗?”饭团很惊喜,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扬起大大的笑脸,奶声奶气地说道,“谢谢婶婶。”

  余氏摸了摸他嫩呼呼的脸,感叹,“这孩子真是太招人疼了。”

  罗云初闻言亦赞同地点点头,当初她不就是被他那可爱的样子萌到的么?

  “饭团,跟叔叔婶婶到县里住一段时间好不好?婶婶上面还有好多好吃的哦。”余归晚实在忍不住了,想拐他到县上住一阵子。

  饭团睁着黑黝默的眼睛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还是摇了摇头,然后生怕她后悔似的,掂起脚尖,抱着盘子里的桂花糕缩回罗云初身旁,走时还不忘将汤圆弟弟拉过来。

  见他这般的松鼠习性,罗云初和余氏都没忍住地笑开来。

  惹得饭团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愣是没弄明白她们笑什么,满脸疑惑地问,“娘,你们在笑什么?”

  罗云初止住了笑,摸着他的脑袋瓜子道,“没什么。”

  几乎是罗云初说什么就信什么的饭团当下也不闹腾,只趁人不注意时,忍不住伸出小胖手拿了块糕点偷偷塞进嘴里,眼睛溜来转去,见大人们都没注意到他,为此他还窃笑了一下。

  殊不知,他的小心思早就爆光在众人眼底了,虽然她们嘴上没笑,眼底的笑容却泄露了出来。

  吃过了午饭,老三便领着媳妇回县里了。之前余氏在闲聊时也邀请罗云初一道去县里住,不过被她拒绝了。她不是没眼力见的,错把别人的客气话当真。不过她瞧着余氏倒像是真心邀请的,为此她还惊讶了。不过转而一想她便明白了,是看在老三的份上啊。

  老三成亲后不久,地里的庄稼也陆续得收了。佃户们也积极地将租子送了来,经过了大半年的粮荒,如今村民们将粮食看得尤其紧。俗话说,手里有粮心不荒啊。见到家里的粮仓终于不再见底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待租子全部收上来后,二郎让人称了称,粮食的总数是七千一百斤。当下把二郎高兴得找不着北了,长这么大,他还没见过这么多的粮食呢。罗云初看着傻乐的二郎摇了摇头,古代的收成真低,他们家一百八十亩地,收四成租子得到的粮食不过七千一百斤,这样算来,年亩产量还不到两百斤!

  她也让二郎将佃户们送来的租子分门类别地码好。他们自个儿家还有许多的粮食呢,罗云初见现在的粮食价格高,便让二郎将之前他们储藏的粮食全部卖掉,新粮也留下了三千斤左右,这三千斤包括大米麦子以及花生黄豆木薯之类的。有新的粮食,罗云初才不委屈自己吃去年的旧粮呢。卖出的粮食有五千斤左右,卖得二十八两六百四十文。罗云初感叹,难怪那么多人想当地主呢。才种了一季就赚了二十八两,普通人家十几年的嚼用了。

  一有大宗收入,罗云初就习惯性地数家底。家里的银子总共有一百四十两外加一些零碎的铜板,她自己的私房就有九十八两,还有一些金银的首饰。自己算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地主婆了吧?明年,再努力一点,她看看种些什么让收入再番一翻。棉花是得种的,几十亩坡地全都种上!地不够的话,问一下阿德那边,大不了用那几十亩沙地和他换来种!她再想想,有什么法子能增加产量的。

  102、准备(抓虫) ...

  明年罗云初他们打算种植棉花,她还愁着怎么和佃户说呢。不可能让她直接说,明年我要收回地,不租给你们了。这不是自打嘴巴么?粮食倒没什么,因为产量都差不多,让他们种着便是。但让她种棉花了,还得和佃户四六分,怎么想怎么不痛快。而且她敢说,如果她和二郎当甩手掌柜的话,没一个佃户能有他们之前的高产量。她不是那么大方的人,但让她白白地共享棉花打顶技术,她不甘心哪。

  她也知道,除非他们不大量种植棉花,要不这技术大抵也保不住,但至少让她先种一回,赚上一票再说啊。可不知是她走狗屎运还是咋的,交了租子后的佃户不少人表示不想续租了。

  罗云初好奇地问过原因,得知不少人在山上都开垦有荒地了,打算明年好好种种。罗云初一听就明白了,这里在没有增产化肥的情况下,个人人工投入多点,地里的产出便会多一些,每亩地里勤快的人通常比不勤快的能多两三斗米。新开垦的地产出虽然比熟地产出少点,但若舍得花功夫下去,差距也不是多大的。而且这样耕作三四年,荒地也能变成熟地了,到时产量自然就上来了。而人的精力又有限,在自家有地人力又不够的情况下,自然是以自家的地为优先了。贪多嚼不烂,省得到时租种的地里收成不好,自己这头还得贴补下去交租子。

  这么一想,她便释然了,不是我不租给你们哦,是你们不要的哦。不想续租的人多达二十六家,这下省了罗云初很多功夫了。而且人们还有个盲目性,一见别人做什么得了什么,就盲目地跟风。这不,这家见着别人家开出了三亩的荒地,羡慕之余马上拖家带口去垦荒了。如此一来,便有不少山靠近山脚处的地方一大片一大片地被烧开。即便罗云初见了也无可奈何,她总不能上前去和他们说什么可持续发展策略让他们不要开垦荒地什么什么的吧?那她不被人当怪物来看才有鬼呢。

  而且在她看来,现在这种程度还算好的,毕竟他们这里可以说是四面环山,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山头,在自己山头上开几亩荒地,真的很正常。

  不过言归正传,正因为这种盲目,又有一小批佃户不再续租。他们手上的佃户,加上阿德那边的,总共有五十二家。到目前为止,不再续租的有三十五家。他们这算是有更好的发展了,罗云初也没拦着,强扭的瓜不甜不是么?剩下还有十七家,罗云初以为不会再有变数了。正积极地想着办法,看看需要拿出什么样的补偿条件把租子提上去。她这回是铁了心了,不止沙地和坡地要种棉花,水田她也想来个统一规划。

  却不料过了两天,又有三四户人家过来说不再续租了。这让罗云初暗乐之余又有点讶异,这是怎么了?这几户人家她记得是外来的,只买了几亩地,而且因为不是本地人所以都没有山头,她本以为他们会过来和她说想多租几亩呢。不过尽管疑惑,罗云初还是接受了这事实。

  不过后来她听到一些闲言闲语,说好些个人坐等他们宋家降低租子,说他们宋家不像其他地主养有很多长工,一百八十亩地全靠佃农耕种,现在那么多人不再租种他们的地了,他们就不信宋家不着急!

  罗云初冷笑,真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来他们家收的租子比其他地主少了一两成,现在竟然还有人打他们的主意!不过她也知道,这只是一部分人而已,倒也不会偏激得一杆子打翻一船的人。既然你们坐等咱们降租子就等吧,等吧,到时别后悔就成!她就不信了,难道她还得跪着求他们回来租自家的地不成!

  剩下的十二三户人家有些还特意跑来宋家和他们表衷心,让他们放心,明年他们仍旧会租种宋家的田地的。这让罗云初见了好笑之余又有点感动。

  罗云初见情况如此,就和二郎商量,现在的十来户人家租种的地且按着这个租子让他们种着先。罢了罢了,他们诚心以待,她罗云初也不是无情之人,且让他们搭趟顺风车吧。

  既然打算种棉花,那就得早做准备了。他们这边,坡地比沙地要蓄水。而棉花又是比较需要水的生物,于是罗云初才有了和阿德换地种的想法。阿德听了,当下便应了下来。他们现在一家三口几乎都住在镇上了,主要忙和着自己的小店,地反正是租给别人种的,沙地和坡地没差。

  如此一来,今年罗云初他们的地就变成了八十七亩水田,七十亩坡地,二十四亩沙地。

  二郎夫妻两个都有这想法,趁着年前这段日子还不算忙,抓紧耕作时间才是。遂秋收之后,他们便开始深耕了。此时有些耕作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像深耕,根本就不必罗云初这个现代人提醒。深耕即是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其实说得粗浅一点就是犁地耙地。深耕好处多,不仅能显著促进增产,而且冬天深耕还能减少病菌、病害、虫害。

  而且这里的人很勤劳,在没有增产化肥的情况下,个人人工投入多点,地里的产出便会多一些,每亩地里勤快的人通常比不勤快的能多两三斗米。遂即便没牛,空闲的时候,人们也愿意拿着锄头将地一块一块地翻起来,以便来年能多收几斗粮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能让人做起事来事半功倍。前头罗云初他们没那么多地的时候,每到播种时都是和别人借牛来整地的。古沙村里二十来户人家就只有一户有两头牛,每年他们都会把牛租出去,颇有生意头脑。但如今他们家有近两百亩的地,再和别人借牛似乎就说不过去了,而且也划不来。

  遂二郎打算买两三头牛,和罗云初说了想法。让她很纠结,一头成年的牛是二两银子,她倒不是心疼那银子,而是担心买回来后谁看啊?让她天天拉着几头牛去河边去草地看牛,打死她都不愿意。喂养几头牛,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以前小时候她就看过牛,看牛真是一件很无聊的事,而且水草茂盛的地方通常蚊子又多,待牛吃饱了,那里的蚊子也吃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