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二更)
作者:文理风      更新:2023-05-24 06:56      字数:2711
  林泉把整个宅子排查了一遍, 还真又找出几件古董,这还是之前他剁手时买的。

  直接把这些丢仓库里, 林泉终于放下心来。

  虽然以后像今天这样的阵仗应该几乎不可能, 可万事不可心存侥幸,要万一就再来一波呢!

  收拾好东西,林泉就开车去了相应的银行, 把支票兑换转到卡上, 看到卡上突然多出的一千二百万,林泉既开心的同时又有些哭笑不得。

  这算不算他卖得最划算的一笔宣纸了?

  原来宣纸也有带货达人的作用。

  不过这个事也给了林泉一个启发, 古董这些东西以后不要轻易带回现代, 可玉石一类的, 还是能拿回来一些的。

  当然蓝田玉就算了, 这个唐末就消失了, 现在现存也没几件, 他要突然弄不少,别人还以为他造假呢。

  所以林泉决定,以后要有空, 可以弄点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玉回来, 这样既不打眼, 还价格不菲。

  处理完这件事后, 林泉就顺道开车去了市里, 去采购了一批货物, 打算放家里, 等合适的时间送到海宁的别院,好让手下的商队去拉。

  做完这些事后,林泉拍拍屁股回了古代。

  如今生意都在古代, 还是得多费点时间盯着。

  结果刚一回到古代, 林泉就收到了知府大人传召。

  林泉:……

  知府大人总能每次卡着他回来找他。

  林泉和知府大人打交道这么久,总结出一条比真金还真的定律:

  无事神隐,有事传召,见面要钱,雁过拔毛。

  所以这次知府大人又没钱了?

  林泉换了身衣裳,朝衙门走去。

  ……

  “林掌柜也来了!”

  林泉一进花厅,里面正在坐着的几个富商就纷纷站起来,和林泉打招呼。

  林泉也笑着回礼。

  自从徽商四大掌柜的事后,这些沂州城的商人对他突然就热情起来的,原来拿他当小辈的,如今也一口一个林掌柜。

  林泉和几人客气完,就看了一下屋里的座位,发现阮兆和一些米商居然已经都到了,想着他暗助阮兆的事只怕也早不是什么秘密了,也没避讳,就随意坐在了阮兆旁。

  果然,几个米商对他坐在阮兆让没有丝毫的诧异,几个米商还对他点头笑了笑。

  一群笑面虎,林泉心里嘀咕了一句。

  林泉坐下后,就低声问旁边早来的阮兆,“这次又把咱们召来干嘛?”

  阮兆低声说:“最近春旱有点严重。”

  林泉听了满头雾水,“咱们又不会下雨!”

  阮兆嘴角一抽,“如今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又逢干旱,当然是让咱们出钱出粮赈灾了。”

  林泉:果然又是出钱的事!

  林泉也知道这些米商为什么来这么早了,显然是被知府大人重点请来的。

  不过好在这次总算是为了百姓,不是之前的送礼、凑份子,林泉还算比较接受,也不再说什么,就等着知府来。

  过了一会,众位富商来齐了,知府也从后面迈着八字步出来,坐到主位上。

  知府还是一如既往的开门见山,“最近中原干旱,多日不见雨水,大家也都察觉到了吧?”

  众人点点头。

  “本官昨日去地里看了一下,地里的河塘,大多已经被抗旱的百姓挑干了,而地里的庄稼,也都因缺水半死不活的,要是不下雨,只怕也撑不了多久了,所以为今之计,只有本官带领全府百姓,齐心抗旱,希望能撑到老天降雨的那一天。

  不过在此期间,还望众位能多多协助。”

  众富商也知道这天旱不是小事,忙说:“还请知府大人吩咐。”

  “这首要的事就是下雨,本府已经派人去请城外清风观和大成寺的观主和住持,希望他们能挑选吉日,在城外做法求雨,到时两位高人,就有劳各位前去相陪。”

  知府下手坐着的两个富商,对视了一眼。

  花老先开口,“老朽和清风观观主有些交情,清风观这边,老朽前去作陪。”

  另一边富商吕老也开口,“那大成寺住持那边,老夫去。”

  “有劳两位。”知府大人点头感谢。

  “求雨之事,不过是尽人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也非我等凡夫俗子能求,如今更紧迫的是,这青黄不接之时,百姓早已粮尽,本府希望诸位能于城外开设粥棚,以支持城中百姓度此劫难。”

  众富商相互看看,点头,“既然是知府大人相请,我等岂敢不尽力。”

  “既然诸位都应下了,那就回去准备吧!”

  知府大人说完,就走了。

  林泉和屋内富商也起身,朝外走去。

  看着匆然离开的知府大人,林泉突然发现知府大人也不是一无是处,虽然他贪,虽然他喜欢褥羊毛,不过关键时候,人家还是知道出来顶事的。

  林泉出了衙门,就和阮兆走在一起。

  “阮记还有多少粮食?”

  “就知道你会问。”阮兆笑道,不过随及叹了一口气,“不算太多。”

  林泉诧异的看着阮兆,他记得阮兆几个月前去南边进了一大批粮食,就是因此才听到四大掌柜的事跑回来的。

  他虽然自己先跑回来了,可也没影响后面的商队带着粮食回来。

  “别这么看着我,我可不是打算要私藏,其实你来之前,知府大人已经先把我们叫后面,向我们征了一部分粮食了。”阮兆摊手。

  “难怪你们之前来的那么齐,知府大人征了多少?”

  “征了城中所有米行去年的新粮。”

  “新粮?为什么只征新粮?”林泉不解。

  “当然是做种了,”阮兆低声说,“虽然知府大人说抗旱,可谁知道老天什么时候下雨,要真一直不下雨,那就只能等下雨后重种,所以知府大人封了城中的新粮。”

  林泉听了心里嘀咕,这知府大人平时看着挺草包的,想不到内里也是个有主意的,果然,能做到一府知府,都不是什么简单角色。

  “那现在阮记就还剩下之前的陈粮了?”

  阮兆摇摇头,“不是之前的陈粮,是只有一半之前的陈粮,如今旱情一起,大家都怕遇到荒年,城中百姓已经开始囤粮了,甚至许多米商也开始了,不过米商今天已经被知府大人严令警告了,应该会有所收敛,可城中百姓囤粮,只怕却越来越严重。”

  林泉皱眉,一旦百姓大肆抢购粮食,米铺的存量就会急剧减少,阮兆说一半只怕还是乐观的看法。

  “那咱们如果施粥,能施多久?”

  阮兆心里盘算了一下,“如果阮记不关门,卖粮加施粥,阮记的存粮应该撑不过半个月。”

  林泉一听,直接皱眉,“这点时间,只怕不能撑到下次下雨。”

  阮兆也叹气,“谁说不是,可这种事只能尽人事,祈求老天爷快点降雨。”

  林泉想了想,说:“明日施粥,你先拉一批顶上,剩下的,我再想想办法。”

  阮兆想到林泉有商队,眼睛一亮,可随及又暗了下来,“听说这次干旱的地方比较大,想从外地买粮只怕也不容易。”

  林泉说:“这事我来想办法,你先去准备这几天的米,我林记的用米,直接记账上,到时从我的分红里扣。”

  “放心,我知道。”

  ……

  回到林记,林泉就在屋里背着走来走去。

  如今沂州大旱,百姓正是生活困苦的时候,林泉在这做了那么久生意,对这也很有感情,看到自然想帮一把。

  而现在最简单的帮法,就是提供粮食。

  可粮食不像之前林泉卖得那些东西,体积小,好运送,粮食这东西,一旦提供,得论吨,那现在问题来了。

  他要如何把粮食成吨成吨地往古代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