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童年就是教她做驴的过程
作者:二硫      更新:2023-05-01 18:47      字数:2388
  更偏远一点的山村,女人没有继承权,被逼无奈赶出家门后,来到镇上想打点零工维持生活。

  但遇人不淑。

  本以为从理发学徒做起,边学本事边攒钱,等到时间差不多后便可以开一家小店自力更生。

  然而,雇主欺骗她、迷晕她、强奸她,一边拿出偷拍的性交视频,一边巧言令色告诉她做这个又轻松、来钱快,到时候存好钱再脱身,到另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也不迟;如果犹豫就用照片视频威胁女人接客,声称“搞臭”她们名声轻而易举,最后,要是她们再不从就打到服为止。

  她们独身一人来到他乡,已是弃子,没有人会为她们出头,在男鸨头的利诱威逼与殴打暴力下只能点头。

  仅仅几段性爱视频就能控制女人,荡妇羞辱一直都是最有效的把柄,最致命的威胁。

  指认一名女人是荡妇,是让她社会性死亡最快捷的方法,视频一旦暴露,百口莫辩。

  男鸨头如法炮制,招数简单粗暴但极为有效,接二连叁地用性羞耻把女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奴隶。

  绝大多数女人真的以为一时忍耐,干几年后便能脱身。

  但男鸨头嘲笑着她们的天真与愚蠢,一步错步步错,下了海怎么可能还让你上岸,如果不继续卖就去老家到处宣扬你卖淫的事实。

  也有女人豁出去反抗,一举闹到警察局,但当地宗族黑恶势力树大根深,各方利益盘根错节,谁敢动这只庞然大物呢。

  基层办事人员劝她不要再继续追究,这不是他们能管得了的。

  女人只能一次次地失望而归,终有一天被抓回去困在小红楼中,在接连不断的挨打和接客中绝望认命,没有收入,没有希望,在性病与伤痛的摧残下结束余生。

  小镇不大,阁楼中的疯女人没几天便传得沸沸扬扬,但没人出声置喙,最多假惺惺地叹一句女人真是命苦,然后袖手旁观的明哲保身。

  法治社会,竟然敢如此光明正大地草菅人命,织麦一阵毛骨悚然。她不敢想,如果那天晚上挣脱不开没跑掉,自己会不会也被捉进去成为下一只雏鸡。

  谁又比谁更高贵呢,到时候会有人为自己讨回公道吗,亲朋好友也会觉得自己丢人而放弃她吧。每当路过巷子路口,黑魆魆的巷子依然亮着红灯,她都会忍不住看一眼,心惊胆战,然后快步走开。

  男鸨头春风得意,暗地里更加用钱色笼络高官,以一儆百、杀鸡儆猴的做法标志着新一届地头蛇的身份。他肆无忌惮地控制妓女残害女性,甚至哄骗街上穷困潦倒的家庭,怂恿丈夫强迫妻子女儿卖淫卖卵代孕,以补贴家用。

  丈夫同意的竟然不在少数,真有人丧尽天良声称她们都是“自愿”的。

  人性、良心、妻女,那是什么?在钱面前什么都不是。

  对于女人来说,哪里是安全的?

  婚姻安全吗,家庭安全吗,身体属于自己吗,哪有什么婚内婚外,荡妇与良家不过是男人分门别类的游戏,他们需要你是荡妇你就是荡妇,需要你是良家你就是良家。

  定义掌握在他们手中,是女人失权的恶果。

  麻木,继续麻木着,不敢不愿不想醒来,装睡的人永远感觉不到痛。

  无动于衷,装聋作哑。

  再后来,扫黑除恶浪潮迭起,终于打网破伞,随着好几个官员的落马,当地黑恶势力终于被连根拔起。

  新闻永远宣扬着恶有恶报、太平盛世,于是以腐蚀干部的罪名锒铛入狱的女人被判了二十年,受贿包庇的官员被判了两叁年。

  没人报道那些女人今后出狱如何,她们湮没在报纸的尘埃中,岁月静好,国泰民安。

  织麦望着车窗的外景,青山依旧连绵起伏。回忆往昔,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她又一次庆幸家庭经济还算过得去,否则很难考验父亲的人性。

  残忍吗,可怕吗,是不是觉得世界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她想起很久很久之前跟师姐吵架,青玄恨铁不成钢地给她备注“驴师妹”。

  她自嘲一笑,她知道驴的含义,也觉得自己是驴。

  可什么环境便会长出什么样的人,服从与乖顺是她唯一的选择,稍有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她的童年就是教她做驴的过程。

  因为没有人教她怎么做人。

  下车后,织麦深吸一口冷风,空气、温度和湿度都是熟悉的味道。

  摸出手机,竟然没电了。幸好小镇不大,她扯了扯围巾,剩余体力足够走路回家。

  对于父母,织麦十分复杂,他们好像只是短暂地爱了她一下。

  开门后,母亲很惊讶织麦怎么突然回来,也不先打声招呼,忙的起身进厨房再多下两个鸡蛋。

  父亲却在饭桌上冷嘲热讽:“大博士也舍得回来了。”

  见织麦没出声,他继续道:“你从骨子里就看不起我们,看不起这个家,还回来干什么。”

  他一事无成,极度自卑,剧烈地嫉妒着女儿。

  织麦拉开椅子坐下,自顾自嚼着米饭,估计父亲又输牌了。

  母亲把刚煎好的鸡蛋夹进织麦碗里,状似不经意提到哪个表姐又给弟弟补贴了多少多少,女人工作了之后还是要先存几万块给弟弟,不然没有房子男人怎么结婚成家呢。

  父亲吃得差不多了,心情转好,闷了一口酒:“你是博士,毕业后很容易就能找个好人家嫁了,没必要辛苦地找工作,到时候我们老了也不用你来养。”

  嫁的好是评判女人幸福的唯一标准,高学历让她们待价而沽。尽管不需要织麦来养老,但身为父亲也希望女儿能过得好。

  弟弟还在外省上大学,饭桌上只有他们3人,织麦始终都是沉默着,不发一言。

  “对啊,你早点嫁人,就算头一胎是女儿,仗着年轻还能继续怀第二胎,否则高龄产妇母子都危险。”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她生下织麦后遭了许多年的白眼,宗祠不能进,连帮忙洗碗都会被骂晦气,她不希望女儿重蹈覆辙。

  女儿生不出男孩,母亲会被连带着瞧不起。

  织麦深吸一口气,抬头看着母亲,多年的辛苦劳作她已是两鬓斑白,早生华发,就像她没办法阻止母亲的苍老,她同样不能扭转她的观念。

  她一瞬间像被抽掉了力气,说不出话来。

  回房后,打开手机,一堆的未接来电与信息,织麦瞬间觉得好累,便一个也没理,直接打开网银直接给母亲转账,想了一下,又给父亲转了一笔。

  如果不是她突然回家,她都不知道父母每天竟然吃得这么简单,咸菜豆腐剩饭,随便应付了事。

  而自己每次回来,却顿顿有肉。

  她只希望他们能对自己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