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传第88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28 07:27      字数:11804
  打退其厚重的纵深,两轮三轮齐射之后还会出现远程打击的空隙

  最令人堪忧的是之前倒大旗的影响,势必对士气影响很大”“。

  冯友贤得到的命令是配合姚二郎等部步炮向敌中央进攻推进,但目前看来实难一蹴而就,官军从右翼新调了一批步军增援;摆在冯友贤面前的是一个个的步军方阵,而朱雀军这边的步骑已经大小打了几仗人马疲惫,成片的铁盔人头叫人深感无力。

  骑兵是否要不经命令擅自回援中军

  或许这不能叫“擅自”,因为眼看中军此时的光景,恐怕是很难派出传令兵向外围的军队传达命令了。中层在特殊情况下拥有见机行事的权力,冯友贤觉得此刻自己需要自我判断形势。如果骑兵撤退,左翼姚二郎等部的进攻将变得愈发缓慢,甚至在士气低落军械损耗的情况下稳住战线也算能耐了,左线将难以达到“迅速推进敌中央部”的意图。但若是朱雀军中军被攻破了,满盘都要崩溃,左线的推进又还有什么意义

  冯友贤还有一个很私人的考虑:在主公危急的情况下,作为武将居然不救,将来朱雀军若是幸存下来,他如何还能得到湘王的信任冯友贤虽然是朝廷官场上的失败者,被排挤出来的,但他不是完全不懂这些门道。

  何去何从他一个武将瞬间的念头,仿佛能左右整场战局的方向。

  不仅是冯友贤,这边很多人都在关注着中军那边的状况,致使新一轮的进攻迟迟没有开始。中军大旗都倒了一次,人们不知道张宁是不是还在。至少武将们心里非常qingchu,如果湘王战死了,朱雀军就很难继续存在在各方面都有点能耐的人,既没有与朝廷对抗的动机也没有那种身份威信,比如参议部长官朱恒;有身份的人,不一定有能耐而且无法约束全军难以得到朱雀军旧部的军心,就像建文或是他另外的皇子,虽然军中很多建文余臣后代,但要他们换一个主公恐怕会失去信心。

  平日里习惯了张宁就在身边的将士,也没觉得他多么高高在上的人们,此时此刻发现他的一条命如此重要,guānxi万千人的命运。

  冯友贤将满是缺口的“宝刀”放回刀鞘,觉得自己应该当机立断了。

  就在这时,忽然见到一队颜色醒目的人马飞驰而来,那是中军的传令兵。冯友贤等一会儿,先接了军令,展开一看,神色也有些变了。

  他一踢马腹,策马冲进步骑之间的空地上,挥了挥手里的纸张,大声喊道:“主公亲笔军令,兄弟们且静一静,容我念出来。”附近许多人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过来,都目视着冯友贤。

  冯友贤发现自己的手居然有些抖,展开军令大声念道:“传令骑兵团冯将军左线步军团姚将军及诸将,此战胜负之重,guānxi一万三千兄弟及其数万家眷之存亡;而大战之关键,在于左翼诸军是否能迅速击溃敌中央部。战局至今已难有回旋余地,诸将切勿中途放弃此目标。本王深感责任深重,万死而无惧

  人的尊严身份权利和土地,赖以活下去的一切,只有通过战场流血才能稳固,否则朝廷官僚绝不会因为道理而妥协,更不会怜悯无辜的家眷。望诸兄弟在此关头念及已陷敌境的家园和亲人,念及我朱雀军几番以少敌多的奋战,念及为了至今得到的土地而战死的无数同袍兄弟是否要白白流血,表现出大丈夫应有之勇气,击破敌军。

  湘王朱名讳,建文二十九年十月初十。”

  冯友贤念完时已流泪满面,遥望那人马怒吼中的朱雀军大旗,哽咽难以自持。他本来是个“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官军武将,是为当朝皇帝而战的武夫,而现在却因为另一种情感而深深动容。

  战场宛若在一瞬间沉寂,怒吼恐惧绝望的喊声痛苦的求救似乎渐行渐远。战阵上的步骑官兵呆若木鸡。忽然有人大喊道:“为吾王,战至一兵一卒”众军哗然,呐喊之声此起彼伏。诸将请战,大吼马革裹尸死而不退,士气暴涨。

  位于前阵的姚二郎哇哇大哭了几声,当即下令所率部曲继续进攻。就在刚刚之前,他的两哨兵是准备后侧稍许等待后续阵营替换进攻的;因为火炮消耗很大,火药炮弹已告罄,包括骑炮也无法开火,需要增援上来的人马补充弹药。但此时他似乎丧失了理智。

  “咚咚”鼓声重新奏鸣,前侧军旗pángbiān的短琴和横笛也让音乐在炮声中响起来,武将喊道:“齐步走”

  两军距离一百余步时,忽然一阵震耳发聩的爆响,对面的火光闪成一片,官军阵前的火器开火了,大部分是碗口铳。姚二郎部前排的士卒纷纷倒下,死伤惨重,但鼓声未停,众军继续前进,后排的人顶上了队列的空缺。

  人们肩并肩以生死相托,丝毫没有后退的迹象,密集的队形让士卒们的手臂都无法摆动,只能置身于人群中协同前进。

  对面的官军武将的吆喝声都能听见了,“放”漫天的箭矢飞向空中,朱雀军阵营再次遭受了一轮箭矢打击,如同被一阵倾盆暴雨冲洗。不过盔甲有效挡住了轻箭的远程抛射,损失并不大。按照官军的作战习惯,接下来的一波打击是前置轻兵弓弩手换上的重箭,不过得要距离五十步内才行了。

  八十步时,朱雀军停了下来,前列步军在零星的箭矢飞舞中将重火绳枪举了起来,一两百个枪口对准前方,无须瞄准只要方向没错。“砰砰砰”终于该这边的火器咆哮了,白烟腾起火光闪动,片刻后就见几十步外的官军如被风刮过的庄稼地一般倒下一片。新一轮的火器很快又向前走了几步,铳声继续响起,间隔shijiān非常短。

  血腥与惨叫让前方敌兵乱作一团,瞬间崩溃,大部分轻兵还能向两翼撤退,但一些惊慌失措的人冲击了后方的重步兵阵,让整个军阵都有些动摇了。

  第三排火绳枪兵前置之后,军中的姚二郎忽然拔出刀来大喊道:“冲吾王万岁”人们纷纷大吼:“杀”前列的火绳枪兵率先向五六十步外的乱兵冲锋,后面纵深的士卒纷纷拔出腰刀蜂拥而上,如同卷起层层浪头。

  “砰砰砰”前锋驱散了官军混乱的轻兵,对着其重步兵又胡乱放了一阵火铳。接着大伙就拿起单刀短枪等兵器奔跑而上。

  官军步军阵已经变形了,两翼和后侧许多人被挤得脱离了队列,有的人干脆丢下兵器就跑。就在这时,侧翼一声fènnu的爆喝,四骑护着一员大将率先冲出硝烟,马刀平指前方如果几支飞行的利箭。紧接着声势巨大的喊声震动战场,仿佛有百万人涌来一般的气势,尘雾中无数的战马飞驰而来。众军高呼“吾王”,对张宁的这个称呼是第一回,大伙都是受了姚二郎之前的影响,或许这个称谓喊起来也是掷地有声颇有气势,便迅速被人们接受。

  狂热的马兵如同受到了宗教蛊惑的乱兵,疯狂地从动摇的步军队列中撕开缺口,铁蹄迅速将阵营践踏得不成形状。官军的几个大方阵一齐大溃,无数的乱兵四散奔走。

  此地靠近薛禄中军,位于官军右翼,属于重兵设防,布置各式火器无算,但此刻不下万人的步军规模就像山崩海啸一样,神仙也挡不住无数的人马向三面崩溃。

  倾斜的旷野上尸横遍地,草叶上全是血腥,人马践踏乱作一团。朱雀军也是混乱不已,骑兵毫无队形地掠过前线,向着旌旗成云的官军中央涌动。后面的姚二郎部如同一群乱民一般奔跑着冲来,人们一跑起来不可能有密集队形,散乱稀疏的人各自为战,方向却全都对着一个difāng。

  官军成片旌旗的中央方阵挡住了冯友贤马兵的乱冲,零星的骑兵在其外围奔走游荡无法击破。但没一会儿,奔跑前进的姚二郎部就涌到了官军跟前,在骑兵乱马的遮掩下姚二郎那股步军迅速靠近了。几千步骑乱哄哄一片却并没有溃退,反而陷入混战。

  官军的长枪对冲到眼皮底下的乱兵变得毫无作用,就算能捅死前面的一个人,很快就有无章可循的乱兵操着单刀和短枪杀到跟前。官军前方的队列也散了,搅作一团厮杀不休。

  就在这时,东边传来一阵成片的炮响,无情的铁球从官军侧翼飞速地跳进了人群。人们几乎不知道炮击是从哪里来的,场面十分混乱,烟雾有层层笼罩。

  姚二郎部冲上去之后,后面还有两股步军失去了指挥。最后达到前线的那部人马的将领便自行决定绕行至官军正面东在远处就架起炮来。

  而中间那一千多人的队形还没散,但是跟不上姚二郎和骑兵团,便从后面以纵队冲锋队形迅速抵近战场,然后纵队向两侧展开组成了线性阵型,排枪便再次响起。

  朱雀军前线几股人马总共才几千人,却各自为战围着不下万人的官军中央疯狂围攻。周围还有大片的官军溃兵,到处乱跑,连中军这边也要崩溃了。

  第三百一十一章 南京旧事

  武阳侯说:“老子南征北战纵横沙场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怪仗。”

  崩溃的战场,官军无数的红的青的旌旗全数倒下,空中飘荡的旗帜一下子不见,中军好似变成了一个秃子。薛禄眼睁睁看着高大的旗杆倾斜,帅旗陨落。接着那旗杆上居然挂上了黄底黑图的可恶标志重新竖立起来,仿佛在向方圆之内所有的人宣告大军中军被朱雀军击败占领。

  “扶侯爷上马,咱们快走”薛禄最心腹的将领催促手下道。

  薛禄突然一把推开上前来要扶他的人,怒道:“走走哪里去仗还没打完,看看,我们还有那么多人回来,回来啊”

  属下劝道:“侯爷,我们已经战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薛禄听到“战败”两个字,火红的眼里路出疯狂的杀气,将手里的剑挥舞了两下。刚上前去扶他的将士吓得不敢再上前半步,也只有他的心腹敢于在这当口上才直言不讳。

  “侯爷,老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现在赶紧走罢,咱们还有机会打回来”

  还有机会薛禄当然明白交到自己手上的这八万大军是什么概念,不仅是人命,它所耗费的一切没有哪个人能扛得起。在此时此刻,他终于体会到了万念俱灰是什么滋味。

  他长叹一声抬起头,作仰天长叹状。不料发现天空十分明镜,万里看起来都那么空灵,点缀在其中的朵朵白云披上了太阳的流光,美丽而无牵无挂;他再也不想把视线从天水转移下来,去看地面的乱象。

  满脸胡须的大汉悲吼一声,一股气怂恿着他拿起手里的剑就往脖子上抹。幸得旁边的心腹眼疾手快,急忙抱住他的手臂才救下来,又招呼人一拥而上,强行缴了他的剑,扶上马去了。

  张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战场上的状况良久,转头时正见着于谦脸上已毫无血色咬牙切齿地说道:“这个薛禄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犯下了多大的过错”

  “几万大军啊,说崩就崩了。祸福旦夕绝非虚言,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张宁接过话来,直到现在他终于有心思也有空和于谦说两句话了,“这结果看来让于大人十分失望。”

  于谦冷冷说道:“正该你得意的时候,想笑就笑罢。”

  张宁听罢眺望原野上的狼藉,叹息了一声:“西洋有个皇帝叫拿破仑,他在一个叫滑铁卢的小镇被英国公爵彻底击败,死了几万人。英国公爵说了一句话:胜利是除战败之外最大的悲剧。此情此景”他指着横尸遍地的荒野,“我有什么好笑的”

  作为胜利者他当然资格在这儿装,说两句屁话,没什么不对。不过张宁说话的时候虽然口气比较平淡,却又表现得十分真诚,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没有半点虚假的意思。

  于谦除了长吁短叹,只能闭上眼睛,他已无话可说。

  这时姚二郎等几员武将骑马到中军来了,他们大多一身血污狼藉,一齐单膝跪倒行礼。张宁忙上前将其扶起,正色说道:“胆大不怕死的不一定是勇士,但在战场上不怕死的兄弟定是真正的勇士,因为打仗从来都是为了别人而战。”

  姚二郎动容道:“愿追随表兄左右,死而无憾。”

  就在这时朱恒走了过来,说道:“恭贺王爷以少胜多大败强敌,不过胜负虽定大局却没结束,当务之急臣有两个建议:追击败军,彻底将其驱散剪灭;最重要的一点,立刻抽调一部兵趁机进取常德城。当此之时,从长江洞庭湖来的物资船只全在常德城和沅水水面上,只要拿下常德,整条沅水上的东西都等于进了咱们的囊中那可是能供应八万大军长久作战的东西”

  空前的胜仗让朱恒的情绪十分激动,哪怕他在克制,仍然从脸上表露出来了。张宁当即就赞同了他的建议,并授权参议部全权负责调动军队完成接下来的事宜。

  不仅是朱恒,当时张宁刚刚看到官军大营上空挂上了朱雀旗的时候,也激动得四肢都哆嗦。但大悲大喜之后,他已然有些疲惫了,回首一天经历的事,总有种从鬼门关转了一圈的感受好在战场上已打胜。张宁安排了人去搜寻存活的伤者等一些事,便离开了人群。

  他到后军辎重营去亲眼确认家眷安好,心里终于完全轻松下来,就好比一条绷紧了很长时间的线,一瞬间就松了。

  女人们和辟邪教的侍从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张宁的身上,他们大多从未亲自经历过战阵,今日被汹涌的万马被血流成河的场面包围,恐怕是毕生难忘了。气氛沉默,张宁上前给姚姬行礼,不知出于何种心态,或许想让气氛轻松一些,便脱口提到:“薛禄的彻底被打败了,儿臣可还等着母妃的奖赏。”

  姚姬美丽的脸上顿时露出一丝尴尬,在场的人太多,好在大伙儿根本不明白张宁所指何物。她便保持着端庄的姿态,正色道:“将士们打了胜仗,你要论功行赏。可没人能赏你,等回去了,你喜欢什么东西,我奖赏你。”

  张宁便很配合地拜道:“儿臣便先谢您的恩典。”他说罢抬起头,目光从张小妹周二娘等人身上一一扫过,觉得一些会失去的东西又恢复了原状,心下一阵好受。但此时此刻人们好像对他又多了几分敬畏。

  姚姬好似有什么话要说,便示意屏退了众人。等人们陆续离开了帐篷,便留下了他们两个人能单独说话,张宁找了个蒲团也放松地坐下来。

  “总算打完了,你在这里歇会儿罢。”姚姬起身,亲手拿起茶壶沏了一盏绿尖茶。这里是军营,外面仍旧不断有马蹄人喝的嘈杂声,但姚姬的动作温柔而宁静很有感染力。

  她一边做着琐碎的事,一边轻轻说道:“今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在南京的光景,平素热闹的大街上人很少,风吹得树叶和纸片在屋顶上乱飞。偶尔也有几个人出现在街上,但都是用跑的,很慌张。我看见一队乱兵砸开了一家的院门冲进去抢东西,路上的人被杀了也不会有人去追究罪责。当时我没想过还能逃掉,怀里抱着还在襁褓中的你那时候我才十三岁,心里害怕极了,觉得一定会死在这里,只是放不下你”

  张宁忙道:“那个人已经在永乐二十一年就死了。”

  姚姬瞪大了忧伤的美目,打量了一番张宁:“可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我从来没见过他长大后是什么样的。我没能尽到养育之责,难道就要用那样的方式来”

  “不要再说了。”张宁低下头,“刚才我只是开个玩笑,这种小事何必当真呢”说罢从地上爬起来,抱拳道,“儿臣还有事要去中军,告辞。”

  姚姬有些无助地说道:“你要走吗我”

  张宁露出一丝温和的微笑,轻松道:“现在是该高兴的时候,不过大事还没完。我会回来的。”他正待要走,又忍不住小声说道,“我一直以为您是最理解我的人,但现在看来或许我们之间还存在着误解。大人要相信我,我从来没有想逼迫您的意思,连冷暴力的意思都没有,您多想了。我连爱你都来不及,怎会忍心让你做不愿意的事”

  爱人以仁兼爱非攻,爱这个词在姚姬的理解里或许有些不同,但它肯定是个好词。

  张宁喃喃说道:“我为什么会那么爱你们呢甚至到了一种地步,这场战争开始时我渴望获胜,而这种渴望最直接的原因,只是想保护你不受伤害这种情感太强烈了以至于有点畸形,想过其中的问题或许出于我自身。

  很久以前还没来这里之前在另外一个世界,我很年轻,在和女子谈婚论嫁的事儿上受过伤害,终于发现男女之间所谓山盟海誓都脆弱苍白得像个笑话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在那里大部分人都要经历的事,很正常;只是我过于敏感和脆弱,加上非常的自尊心遭受践踏,从而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影响。

  这时那些逝去的亲情就凸显出了其深厚和诚挚,我难以自拔。我把您当成亲人,无法自控地想和你的心走近,就像一种本能。起初我并没有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可是我们曾经加上你过于艳丽,以至于我产生了非分之想;后者只是身体里的激素作祟,是一种浅薄的欲望而已,我对你的情感本身并非那样的”

  张宁摇摇头道:“我都说了些什么”

  姚姬抬头看见他的眼睛。他的眼睛黑白分明,可里面看到的东西又是否能黑白分明

  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下形胜

  夜色降临,水汽和硝烟腻在一块儿,在战场上笼罩起了一层朦胧的大雾。这是大伙呆在营地上的最后一个晚上。

  “明天一早咱们带上伤兵和俘虏直接去常德城。韦将军的人马已经沿沅水出发了,此时官府已似惊弓之鸟,韦将军收复常德城应该只在旦夕之间,等咱们到地方时定然拿下了。”朱恒在中军大帐从容地说着,“辰州也安排了一股兵马过去,攻下来也没什么难的。薛禄在那里留下的人马或许听到消息后就要跑”

  中军大帐里还剩几个将领另外还有参议部的众官作陪,因为之前喝了些酒大伙都面露红光。战役还未完全结束,大量的兵马也还在作战,还不到庆功的时候,但并不妨碍人们提前就喝了不少酒庆祝胜利。

  朱恒安排完接下来的正事,大伙却没有散去的意思,仿佛仍沉浸在白天的jiliè战斗中。

  “主公可会下棋今天的事已差不多了,臣陪主公对弈一盘如何”朱恒故作轻松地问了一句。

  坐在正中蒲团上的张宁随口说道:“朱部堂所指是什么棋,象棋的话本王倒也会几分,围棋就恐贻笑大方了。”

  “军中只能找到围棋。”朱恒一本正经道,“若主公不介意,容臣下临时教主公怎么下围棋可否”

  朱恒是张宁手下wèizhi最高的文官,别人好心说教授下棋,琴棋书画本都是文人间的风雅事,自不好拒绝。再说张宁今晚也只能在荒郊野岭的帐篷里睡一觉,晚上也没什么事了,便笑道:“如此甚好,我正好能请教博弈的行家。”

  听他这么说,朱恒便收益侍卫去把一副围棋取了过来,俩人在蒲团中间摆了张简陋的木案,便将棋盘搁了上去。众文官武将也饶有兴致在一旁围观,对弈双方一个是王爷一个参议长,棋无论怎么下可能都有些意思的。

  朱恒从棋盅里捻起一枚白子,笑道:“主公为尊,我便不客气地下落子了。说罢将棋子不假思索地放在了棋盘上的一角。”

  张宁对围棋确实不怎么懂,现代人如果不是专业棋手或爱好者,围棋着实不流行了斗地主的话他倒是比较精通。不过虽然不太懂,却是qingchu基本规则的,无非四面围定中间的棋子就“死”掉;而且一般起手都是占角他也qingchu,当下便在棋盘上的一角落也落了一子。

  “哈哈。”朱恒爽朗地一笑,“主公妙棋。”

  张宁:“”

  连观棋的人们也觉得朱恒要拍马屁也痕迹太明显了。不料朱恒却自有道理地说:“这第一手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妙的。主公起手便欲占角,深得围棋之妙,我却不是成心恭维。就如当初汉王起兵,主公与臣都劝汉王下占南京,便是占东南角的一手。”

  这下张宁似乎明白了,朱恒要下棋是假,要在这关头上对战略有话说是真。于是他心里便已不虚,虽不怎么懂围棋,但要借棋说道理,他还是十分懂的。

  张宁一面顺手拈棋子乱占棋盘上的空,一面顺着朱恒的说法开口道:“优先占角确是好法子,两边都被边界封住了,受到的危险较小,可以从容圈地发展形势。”

  朱恒也在随手乱下,两人落子的速度非常快仿佛不假思索,“这棋盘上的四个角都是一样,天下的四个角却各有不同。”

  张宁笑道:“那还得朱先生指点一二。”

  朱恒淡然道:“就说汉王占的东南角,自古也是形胜之地,国富民强可攻可守。不过要占此角占得稳固,长江天堑反而不是最关键的地方,关键之一却是淮河。自古有言守江必守淮,淮河不仅为长江防线提供了一个屏障;江淮之间的宽阔纵深也保障了长江安危,不至于一处被破就直捣腹心。所以从长远来看,长江天堑反而过于脆弱,从来没有占据东南角的人丢失淮河能长久完存的先例。

  因此当初京营向南追逐在徐州一战后不顾粮秣未准备妥善就急攻扬州淮安,率先夺取了长江北岸的控制。汉王军在江淮大败之后,才不得已重兵设置江防,这已经棋失一手了。东南角接下来的关键之地就在于湖广,特别是武昌。要保障江防的完整,必控中上游,否则敌军就可以顺江而下;就算在中游各镇重兵防守,终非上善之策。

  臣多次进言汉王要进取武昌,为此又得罪了很多人,建议却没得到采纳。汉王两地关键都没得到,东南角是保不住的,这是逐鹿中原的棋盘上早有的道理;汉王不懂这盘棋,所以大事必不成也。”

  张宁听得频频点头,顿觉十分有道理。这些玄虚在几千年争霸史上或许只是常识,可那或许只是少数人中的常识,张宁就是第一回听说“角”的战略。他渐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沉吟道:“如果把江浙地区比作东南角,那西南角应是四川西北角定是关中,东北角不应该是辽东,以前辽东并不是中原王朝控制的核心地区,是指河北”

  朱恒拜道:“主公都说对了。”

  张宁欠了欠身,坐正了身体,忙请教道:“那咱们占的湖广算是什么,请先生教我。”

  朱恒却卖了个关子,低头看向地盘:“臣与主公各占二角,角已经争完,该争边了。”

  围棋盘上显然是朱恒让着自己,所以张宁才能从容乱子占角,不过今晚的重点显然不在围棋上。张宁恍然道:“咱们占了个边”

  “暂时连边都没占到,至少要趁胜夺取武昌岳州荆州等地后,才敢说占了边。”朱恒捻着下巴的胡须直言道,“所以当初在辰州面对数万大军压境时,臣多番阻挡主公转攻宝庆,便是出于此种大略的考虑,要占个边才算得上入围,才有了在棋盘中存在的资格。”

  张宁道:“以先生把天下喻棋的说法,角才是最好的地方,那咱们占边应该不算上策罢”

  朱恒微微摇头道:“非也。下棋最初都要争角,正如天下由治入乱的起初,群雄都要占角方能蓄势,不至于被轻易吞噬在洪流中;但眼下这是特殊的时期,并非到了治乱重新逐鹿的大势下,乱象只是短暂的,只争角毫无意义。正如天下一统,只剩一隅,所具一角又有何用无法和整个天下争锋的。

  恕臣直言,以大势而言,臣一开始就没觉得汉王和主公有多少的机会,不过事已至此,唯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条路罢了。当此之时,因故一开始就要放眼于满盘,根本没有据一角而蓄势的时机;既不能局限于一角,就要向边进取。臣进一言:宜攻不宜守,望主公切记。

  为何咱们要争边大凡有进取之心者,必争边,方能向外拓展。三国时蜀汉具有益州四川,占了一角,却对荆州十分重视便是争边,没有荆州蜀汉很难有进取之势汉王具有东南角,但他不是我们的心腹大敌,反而对我有利;所以我们才要争边,眼前的下一步是要争取与东南互为长短遥相呼应,以便造势武昌必取之地”

  张宁点头称是。

  朱恒又道:“此番一战,湖广已无强敌,岳州等地如探囊取物,但还不到松一口的时候,臣建议尽早准备进取武昌。然后占据夔州,方可成势。”

  张宁沉吟片刻,问道:“重夔州是防四川”

  朱恒道:“张仪列传中有一段,秦占西川后胁楚,是这么说的:大船积粟起于汶浮江而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达扞关便已道出了玄机。汉王占东南角,我占一边,北上是逐鹿中原的方向,防御便防西南角。要经略此边,只要占有夔州,就防住了其咽喉;夔州在手,西南无大患也。”

  张宁以为然,当下便赞道:“我得朱先生,胜得十万师。今晚这盘棋,真是受教良多。我倒是觉得,汉王丢江淮不是最大的损失,丢了朱先生才伤筋动骨了。”

  朱恒摇头叹道:“臣不过一介文人,前不能冲锋陷阵,后不能平生钱粮,只有三寸之舌,王重之则重轻之则贱,如此而已;在南京时,臣三番提醒武昌之重,却被人嗤之以鼻,又有何用之地唉,惜汉王,被一帮蠢材误了。”

  这句话张宁倒有些不以为然,史上汉王本就没折腾起什么风浪,要不是自己在微妙之间影响了走势,他连西南角都占不了。

  不过朱恒确实是必须的人才,除非再得到一个相当水准的高级谋士,否则绝不能缺少这样一个人;张宁有自知之明,超前的远见不是万能的,还需要一个拥有“系统化”的当代见识的人而这样的人多半都有所作为不是随便在市井小民中能找到的,幸好有朱恒。

  第三百一十三章 武昌

  冬季已经来临,扬州尚未下雪,下的雨却比雪还冷。

  一辆毡车停靠在北城河岸边,小雨落在顶棚上聚成水线,沿着车窗前面滴落得淅淅沥沥。竹帘后面,一张布满了岁月沧桑的脸。他正怔怔地望着河面上,雨点形成的无数涟漪,还有水面一层似雾非雾的水汽。张辅不该为江浙地区的烟云而感到惊奇的,他虽然跟随皇上自北京来的扬州,但最早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南京,他的生命历经五朝,早就对江浙很熟悉的 ”“ 。

  车厢里干燥而温暖,只是手指感到微凉;不过外头的路面上淋着雨的人就不是那么好受了。扬州勉强可以算作南方地区,可冬天的寒冷真不是盖的。和北方的干冷不同,这边冬季的潮湿,寒意能通过水气直透骨头,tèbié是浑身湿透站在雨里。

  石板路上就有一队人马这么站在雨中,雨点打在盔甲和头盔上“叮叮”细响,铁叶子下面的衣服早就湿透了。头盔的铁帽檐压得很低,他们一个个脸色肃然,脸色发白,嘴唇冻得发青,却没有一丝动弹,站得就像雕像一般。握着兵器的手指如同铁一般僵硬。

  就算是兵痞,在英国公面前让他淋雨也是绝不敢打伞的。实际上这不是受罪,反而是一种荣光,能为英国公站哨将士们能在他老人家面前表现出铁律的军纪,本身就是求也求不来的好事。

  这时一个武将在毡车pángbiān抱拳道:“大人,行在侯同知到了。”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粗布灰色长袍的人骑着马自岗哨中间径直跑了过来,下马撑起一把油纸伞,走到车厢pángbiān执礼道:“让国公在路上等侯,下官惭愧之至,实有要事禀报。”

  “嗯。”张辅轻轻点了一下头。

  那穿粗布袍打扮的人便说道:“胡侍郎和武阳侯都回来了,一路到扬州的。刚到北门,司礼监的一个太监和锦衣卫的人就已等在那里;他们缴了武阳侯的剑和兵印,径直绑了。武阳侯的部将好像还不服,要太监拿诏令,那太监阴阳怪气地说:你也知道他是侯爷功臣,咱们要是没得皇爷的话,谁敢擅自绑呀那些人听了就不敢阻挡”

  “这个薛禄他还会来干什么,死在战场上多好”张辅叹了一口气。

  “粗布袍”愣了愣,继续说道:“胡侍郎倒是没人管他。不过他刚到行辕外,兵部的人就出来了,都不让他进行宫,更不让见皇上。兵部的人让胡侍郎交出了兵部印信,让他回住处呆着,哪儿也不准去,等候三司法问罪。

  下官倒有几分自己的看法,湖广出的事儿虽严重,作为巡抚的胡濙可能反倒没事。第一,要问他罪是三司法,并且是兵部出面,文官管文官的事,不是非常情况一般不会下手太狠;不像薛侯,直接就被锦衣卫拿了。第二,听说胡濙刚到湖广不久,就对薛禄的作战方略提出了质疑,提前给兵部发过咨文;只是他在军中没什么威望可能也无法约束薛禄,以至于没产生什么效果,但这样一来他的罪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第三,当初兵部派胡濙去湖广,本身就清楚他不通兵事的,现在出了事就不好把人往死里整。”

  张辅不置可否。不过他也不得不赞同旁人的说法,tèbié是关于胡濙的。而且虽然胡濙是个文官,但它是张辅推荐的,张辅也不想他来背这个黑锅。

  对胡濙此人,老臣张辅是知根知底的:永乐朝一结束,他就失去了靠山的人。可这回的大事忽然让张辅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一个文官,朝中无人,既靠不上朝臣更和武臣不是一路的,却能在大风大浪之后屁事没有,不得不说是能耐。

  张辅略一思索,便说道:“你上马,随我去见杨公。”

  “是,国公。”

  光是朝里能被人尊称公的杨姓大官至少就有三个,不过张辅要见的杨公是指杨荣。

  张辅作为功臣勋贵,通常和朝臣多少要有避嫌意识的,不然你内外一气想干什么但时至今日他觉得,是和朝臣商量一下让内阁帮忙促成决策的时候了,再也拖延不得。文官当中,张辅看中的人非杨荣莫属。永乐十六年,杨荣出任内阁首辅,之后tèbié在边防军事上多番筹划,以至于和武将们来往较多,还收过边将的财物馈赠。张辅在永乐时期也和他有些来往,多年过去,俩人的交情其实还不算浅。

  此时朝廷文武当权人物齐撅州小小的北城区域,人多眼杂,张辅也懒得避讳,索性带着依仗卫队大大方方地去造访杨荣。

  进军武昌的方略,至少在一个月前张辅就明确当着皇帝的面提过,但没能当即施行,甚至于到现在还没明确。这不能怪朱瞻基,一般的事朱瞻基能当机立断马上就决策,但涉及几十万大军的大略,皇帝的考虑肯定还是希望朝廷内部尽量达成一致,这样实行起来阻力才小,所以张辅才想要杨荣去劝服其它大臣一起支持。大军的方向改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主要还关系钱粮调度等一系列的关节。

  人都到门口了,杨荣当然不好让堂堂英国公吃闭门羹,也大大方方地到大门口来迎进去。但是请张辅进客厅时,杨荣又找了一干门客幕僚作陪,故意做出没有“密会掌兵大将”的样子。

  宣德朝不比永乐朝,那时候永乐大帝是何等人物,军队是牢牢掌握在他一人手里的,那个时代底下的文武要搞什么玄虚连提鞋都不配,所以杨荣也不担心和武将来往的问题;可宣德帝却是刚刚登基两三年的人,底下有三朝元老甚至五朝元老,大伙儿总得懂点规矩,都懂的。

  张辅寒暄了几句,也不啰嗦,径直说道:“老夫此次登门叨扰,实为改变大军的方略而来。”

  杨荣立刻就说道:“英国公意为转向武昌这事儿好像之前就提过的,不过很有些争论。按理京营已经取得了整个淮东淮西,形势已在掌控之中,南下长江铁板钉钉不过是迟早之事。况且我们渡江作战又打了这么久,突然要改变方向,至少有两个问题:其一,前功尽弃;其二,那汉王打仗也非等闲,咱们大军一走,万一他把江淮平原又夺回去了怎办”

  “从长江下游进击,最好走的地儿就是采石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