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传第69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28 07:25      字数:11839
  的子孙世世代代无出头之日。

  太祖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梦想是好的,现实却事与愿违,大明立国才不到六十年,军队战斗力已每况日下,同时很快就衍伸出无数的问题。

  张宁与诸文官议事时,在一篇文章里论述,认为军籍就是一个弊政。他认为国家武备是自上而下每个人的责任,没有理由只让一部分人既负担兵役又出军粮,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公正的做法是上到宗室贵族,文官士大夫,下到黎民百姓,都应该为武备出力。

  政令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和辰州一样,常德在城破的那日起就处于朱雀军的统治下,以前的官吏没有任何话语权只能屈服于铁蹄下仰仗鼻息生存;而朱雀军内部无论文官武将,日常理政军务为要,这种政策和他们利益没有什么冲突。只不过有几个有点见识的文官知道军制实际是出自太祖之手,算是一个“祖制”,不过既然张宁身为太祖的子孙都违背祖制,下面的人并非大儒谁也懒得管了。

  其实在张宁看来一种过于不公平的政策,就算宪章祖制也无法长久。明中期以后就出现了严重问题,因为以前是通过压榨军户来维持国防,很快府兵败坏军费难以维持,转而无奈由国库负担,结果就拖累了整个财政,军费成了国库开销最大的一项;大明朝的财政问题,张宁认为军制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是废除了朝廷既定的国策,他又没能设计出一种新的制度来代替;不过眼前这个问题还不是问题,他面对的是如何打败强敌,而不是怎么治理国家。

  张宁站在常德府的城头上,久久眺望着视线中的河流原野山脉,若有所悟地想一个人的眼睛确实也是身处的位置决定的;仅仅几年以前,他从来不真正关心这些事,看到的只是自家如何过日子而已。

  第二百五十九章 奇术之源

  常德之战后,那些与此有关的人都需要向皇帝上奏解释,而现在朱瞻基仍在扬州。

  从扬州发出的各部公文都批注了“行在”二字,也造成了朝政日常的一些不便。不过陪在宣德身边的孙贵妃好像挺喜欢这里的,不仅山水园林风景秀丽,气候也比京师更湿润,孙贵妃觉得对自己皮肤好;也许最让她满意的还是在扬州,离开了三宫六院无数的女人,心里踏实一点,虽然在京师皇上也最宠她,但毕竟那些竞争者着实就在眼皮底下。

  朱瞻基日常处理事务的地方有两个,都在北城河边一个叫“徐林小筑”的园子里面。这处园林是江浙一个姓徐的盐商在洪熙年间建造,当他得知皇帝御驾亲征到扬州时,主动上书贡献出自己的园林作为朱瞻基的行宫。朱瞻基接受了他的好意,并因此省去了一笔开支;明朝皇帝到江浙来主要花费还是军费,和后来满清皇帝南巡动辄以千万两的耗费没法相提并论这种事在大明朝廷是难以想象的。

  一座较大的楼阁里是朱瞻基与大臣商议军务政务的地方,内有许多六部官吏当值;后面的几处湖边水榭则只有内侍宦官走动,朱瞻基在这里私下接见一些人。

  比如锦衣卫的人东厂的人,他处理的事不是所有都可以在朝廷里公开。

  现在朱瞻基在水榭里见的人就是锦衣卫南镇抚司的陆佥事,陆佥事刚刚从湖广过来,身上的风尘仆仆也未去尽,就赶着来面圣了。

  锦衣卫的人不是时时都说文官的坏话,很多时候他们还是比较务实的。陆佥事这回的言论就挺支持于谦,他表示不知撤军是否做得对,但当时在战阵上确实难以取胜,并提供了一些证据这些真凭实据也是陆佥事在这次差事中主要的作为。

  不管怎样,锦衣卫的人在士林名声很臭,他们不会故意帮着文官说话,所以陆佥事的说辞应该还是可信的。

  这时内侍把一副长长的木匣子抬进了水榭,司礼监掌印王公公亲自下令宦官们把匣子打开,只见里面是两枝崭新的火枪。陆佥事躬身道:“微臣到湖广后,一面联络北司给的名单,一面重新安排人手,劝降了张宁叛贼中负责为他打造兵器的伪官和工匠数人。之后召集了一些人手,下令降官仿制出叛贼使用的火器。这种火器称为火绳枪,便是叛贼主要的兵器;整体不难制造,只有枪管较费时日,要先用铁不断锻打成精铁皮,锻裹成管之后还需用钢钻钻进打磨,钻成一枝枪管需要一月时间,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炸膛等差池,报废无法使用。”

  陆佥事见皇帝在听,便又继续说道:“这种大火绳枪射程可达一百多步,有效射程约百步可穿铁甲。所谓百步穿杨的神兵恐有不实,但贼军以三段击战术,整列步军齐放,对我步军威胁极大。战阵之上,铅弹无迹可寻,铁甲不能阻挡,被击中者惨不忍睹,又声大如雷徒增声势,故几次步军交战官军几乎都是一触而溃。”

  “还有这种火药请皇爷过目,是以各料加水用木舂,晾干打碎以竹筛,可得米粒状之物。以微臣察之,米粒药搅拌均匀不会因颠簸分层,也能防风吹散,防潮也有效用。”陆佥事一并呈上了自己的战果,“贼军还曾使用过图上的炮,或称之为子母炮,不过微臣记得几年前郑公公提到过的弗朗机人船上的炮,与之仿佛相似臣以此斗胆猜测,建文余孽是否在海上有所活动,并和弗朗机人有所勾结,从夷人手中学到的这些火器”

  朱瞻基当即下令道:“把人和东西就送南镇抚司,让他们试造,若是可用,则交兵部议决成批制造。”

  陆佥事又道:“据降人交代,贼军用炮时另有铳规,只可惜他们都不懂,微臣尽力把其它的东西也打探清楚。”

  叫皇上点头,并有赞许之意。陆佥事心下高兴,知趣地跪拜告退。

  王狗儿忙吩咐道:“来人,把东西都抬下去放着罢。”

  朱瞻基不动声色地坐着,手指轻轻放在于谦的奏章上。陆佥事的论述让他心里多少体谅于谦,但并没有因此对湖广的人满意:虽有诸多理由,但不战而逃放弃府县,实在考虑欠妥;另外在战事的描述中,常德骑兵一部于城外被劣势贼军突袭击败,又和火器有什么关系恐怕武阳侯薛禄本身作战也有问题。

  朱瞻基不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哪怕是看起来很复杂的事,他也能三下五去二处理。这时他从诸多考虑中很快清理出几个关键点:临阵换人反而不利;派到湖广的各派人士也并非无能;放弃常德是没法拿出来说通的。

  所以朱瞻基很快就作出了决策,很简单:不问不理。

  既不问罪,也不催促。常德府之战对于整个湖广局势不过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真正的大战还在后头,应该给于谦和薛禄一些时机。

  而朱瞻基最急的,是希望张辅尽快渡江攻占南京,解决祸乱之源。但他仍然没有过分催促张辅。

  陆佥事不是时时都趁手,他回扬州后不久,有个人在辰州被抓住了。

  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是锦衣卫总旗官,名叫王忠,本属北镇抚司,不过陆佥事到武昌后便暂时受命于他。逮住他的人不是张宁新组建的“近卫局”,反而是姚姬的一个护教。当时有个锦衣卫的军随在辟邪教内做卧底,好几年前就混在里面了,那军随被逮住之后,经过一番严刑拷打才供出了上面的王忠;随即教徒就悄悄抓住了王忠。不料那王忠被逮之后立刻就愿意招供,比一个小小的军随还容易对付得多,因此没吃什么苦头。

  一队精兵秘密将王忠押送去了常德府。

  张宁知道后,随即亲自去见这个人,因为他立刻就明白了此人的重要作用,最起码可以尝试从他口中弄清楚,朝廷官军究竟对朱雀军的底细了解到什么程度了。

  在府衙旁边的一个戒备森严的小院落里,张宁走进了一间厢房,只见这个锦衣卫实在其貌不扬,外貌普通得很有做细作的资质。屋子里的将领见张宁进来,便声色俱厉地呵斥王忠:“跪下磕头”

  张宁忙制止了将领,和颜悦色地说道:“不必如此,王总旗是锦衣卫的,他最清楚用哪些手段折磨犯人,或许我们就可以省去那些让人不快的环节了。王总旗觉得我说得可对”

  王忠的脸微微抽动了一下,说道:“小人一定知无不言,绝不敢隐瞒半句。”

  “爽快人。”张宁招了招手,“给王总旗拿杯茶来润润嗓子,以后不用太亏待他了。”

  “谢大人。”

  张宁道:“你先把自己知道的说说看,是不是和咱们知道的对得上。你说完了,我再问你。”

  王忠沉默了一会儿,张宁耐心地等待着。王忠终于开口道:“贵军兵器局里投奔锦衣卫的人有四个,提举范四工头严石工匠李大姜瘸子。这事是下面一个校尉去办的我没有出面,那校尉已经去武昌了,小人句句属实,不过另有一些人是我直接联络的,小人愿意供出来。”

  他见张宁没问话的意思,想了一会儿又道:“上面的人是南镇抚司佥事陆尚书,他不会亲自到敌境上来,所以并不隐瞒身份;手底下的人不止我一个,不过另外还有谁我便不清楚了,只有陆佥事才知道。上头给咱们的命令有三条,一是弄清楚火器如何制造二是摸清火器之术的来源三是混进贵军打探军情这些事小人在辰州已经招过了,确实只知道这些,绝无隐瞒。”

  “火器之术的来源”张宁反问了一句。

  王忠道:“正是如此,这是陆佥事很想查清的一件事。贵军在战阵上所用兵器,非大明之物,与交趾缴获的神枪也大为不同,故而上头要查清来自何处。”

  张宁又问:“反叛的范四,是否在仿造火器”

  王忠苦着脸道:“小人不敢妄言,这事真不清楚,咱们只管把人弄上去。”

  张宁的嘴角露出一点笑意,心道锦衣卫的人恐怕永远也弄不清楚这事儿了。就算直接告诉他们实话,技术来源于后世的见识,有谁会信

  就在这时,王忠忽然想起了什么,恍然道:“还有个消息,咱们查清了大人身边有个人叫宋虎,此人本名是赵二虎徐州人士,原为郑公公麾下的一员小将,立过功,却不知何故改名换姓投到大人麾下了。”

  王忠这么一提醒,张宁倒是想到了火器之术来源的一个合理解释:通过郑和的海军,从西洋人那边得来的。

  十五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兵器发展,在张宁的臆测里应该开始追赶并领先东方,至于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却不太清楚,到明朝后还没见过西洋人。不过此后欧洲渐渐开始了大航海时代,风帆战列舰需要装备火器,或许在火炮方面开始接近朱雀军使用的火器了。

  第二百六十章 梦境

  张宁隐约记得名著百年孤独上有一段关于家乡的论述,如果在某个地方安葬过老死的亲人,就可以把那个地方当作自己的家乡了。按照这个标准,无论是武陵山还是辰州常德,所有的地方好像也算不上家。自己不过是这些地方的一个匆匆过客哪怕铁蹄之下它们曾臣服,但依然无法给这些古老的城带来多少改变,除非气急败坏地扮演一个小丑想将其夷为平地。

  于是他只是暂住在常德府衙旁边当作官署的一个院子后面,一间屋一张床一ri三餐,人生不过如此。

  等到姚姬等人将要到常德的时候,他才想到派人去物sè一个地方好作为女眷的住处。但很快他就自己想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几年前曾被他征用为茶园的沅水之畔的一个园子。那园子最开始是官府的公物,周围环境也不错,正是适合的地方。

  张宁一时兴起,便与老徐王贤等亲随一起去了园子里看看。只见几年时间这里再度恢复成了一个供人游玩的游园,当初做茶客生意的痕迹只剩下丢在杂物间里的一些椅子桌子等物什。园子后面的那所别院,张宁曾住过,如今也成了别人买下的财产;不过老徐受命给了一笔钱,很快那家的主人就避之不及了。 ..

  “我以前就睡这屋。”张宁回头对随从笑道。

  王贤等将士不知怎么答话,都只得弯腰附和。

  张宁抬头从窗户看了看外面的天,又说道:“今天我就在这里住了,下午可能还有一些事没办完,让汪昱派人把公文卷宗送过来,晚上我会看完。”

  老徐抱拳应道:“是。”

  外头有不知什么鸟雀在鸣唱,树木在微风中哗哗作响,周围一片宁静。他似乎忘记了整ri惦记的事务,心下感觉有些疲惫,便索xing打算在这里小睡一会儿,然后起来吃晚饭,晚上还有时间处理一些事儿。

  一个熟悉的并且花钱买下了的地方,张宁却有一种感觉,这地方和自己无关,十分陌生。一种毫无归宿感的心理,时刻在大明朝的ri子里伴随着。

  他做了一个梦,梦境里时而信以为真;时而好像又能意识到自己在做梦,梦境支离破碎,一瞬间他闪过一个念头,等到自己醒来的那刻会很清楚地记得,但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忽然他来到了一个白雾笼罩的地方,就像在电视剧西游记里看到的南天门般的光景,雾里走出来一个小女孩,张宁看不清她的脸,却不知为什么知道她是谁。那女孩道:“哥哥,你去哪里了,我怎么找不到你”张宁想了想说道:“我本来在明朝我们现在在哪里”那女孩道:“我也不知道呢,你是不是把我忘了”张宁说道:“我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家人呢快过来,我们回家了。”

  接着梦境再次破碎,张宁一下子醒了过来。和往常一样,这一刻他对梦里的记忆十分清晰,虽然等意识完全恢复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不留一丝痕迹。

  回家张宁还记得梦境中想到的家的模样,那是一个在小河边的散居的小村子,夏ri炎炎的河水十分清彻,在“上个世纪”的时光里完全没有工业污染,里面有螃蟹田螺和各种鱼。

  果然人无论走多远,总无法忘记自己长大的地方以及最初的生活方式。

  “东家,你醒了衣服在旁边,你自己换里衬罢。”一个人的声音恍惚在耳边响起。

  张宁转头一看,原来是徐文君,便嗯地应了一声,随口问道:“你刚过来的”

  文君一面做着琐事,一面头也不回地说:“昨晚你睡着了,爷爷就没叫醒你,安排王贤的侍卫在附近布防,然后叫我过来照顾你起居。”

  张宁看外面,恍然道:“原来已经过了一晚上。”

  文君又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你还是要将息自己,别忙坏了身子今天下午姚夫人她们就该到常德了,好像周家的小姐也要来,听说姚夫人这回来常德要为东家主持大婚。等东家成了亲,夫人肯定会自己安排人照顾你的衣食,我就不好老是在你的房里进出了”

  张宁不置可否,想了想急匆匆地说道:“让王贤去叫冯指挥过来,调一队骑兵去接姚夫人她们,务必保证安全。”

  徐文君迟疑了一下,或许感觉不妥:姚姬身边有很多人马,从辰州到常德府都是朱雀军控制的地盘,一向很太平;再说他早干什么去了,都快到了才急着要派兵去护送。不过文君还是依照张宁的意思办了。

  等到王贤进院子里来,张宁果然觉刚才自己的命令不妥,便取消了命令,只让他准备一支仪仗人马,等姚姬进城时去迎接。

  当天下午,姚姬等一行数百人到达了常德城,大多是辟邪教总坛的教众人员。朱雀军将城中的一条大道清理出来,列队迎接他们进城。沿途有许多百姓看热闹,多半也也只是凑凑热闹,对于新来的统治者权贵不甚了然。

  旁晚时张宁先去拜见了姚姬,谈论了一些关于锦衣卫密探和西洋火器的事。他随即就去找张小妹了。

  在小妹住的房门口碰到了一个刚从里面出来的丫头,那丫头屈膝作了个万福,却大胆地抬起头来看着张宁,眼睛里带着一些期望。张宁自然记得她,这个丫头叫小荷,本来是汉王大臣朱恒家的奴婢,是张宁把她从山东大老远带回来的,自然很有印象。

  “小荷。”张宁叫出了她的名字。

  小姑娘顿时喜得眼睛都笑了,高兴地应了一声。张宁便道:“平时都是你陪着她,你可得用心服侍。”姑娘忙轻快地说道:“小姐对人可好,奴婢心里只想着小姐,没有别人哩。”

  张宁点点头,伸手敲门,听得里面张小妹的声音道:“哥哥,你进来罢。”

  走进门,眼前是一个出落得清纯漂亮的大姑娘,她穿着浅sè的襦裙,头乌黑肌肤似雪,头手臂上简单的珠玉饰点缀得雅致,小妹已有大家闺秀般的气质。张宁一直把她当做小姑娘,这回见到,意识到小妹早已长大了,实际上比将要嫁给自己的周二娘还要大两三个月。

  小妹请张宁坐了,又端来了茶和点心。张宁嘘寒问暖了一番,她说:“小荷形影不离,我不觉得闷啊,还有方姐姐常常也和我在一块,她教我写字画画和琴谱。”

  她说起话自然而然,再也不像有一段时间那样不搭理张宁。或许她已经想通了,张家伯父伯娘他们遇害并不是张宁的罪过,虽然他连累了他们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不能把伤心和愤慨算到他的头上。

  但张宁总觉得她在渐渐疏离自己,手里握着曾经她给自己求的红sè祥符,却再也感觉不到小妹对自己在心灵上的依赖了,哪怕她现在的一切生存条件都是张宁给予的。

  难道是这两年自己老是在外面奔波,和小妹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又或是因为张家遇害的那件事

  “哥哥,你这么盯着人家看作甚么”小妹的声音微微有些怪罪的口气。

  张宁心情有些失落,没头没脑地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他一直当小妹是单纯的女孩,又是自己人,所以也不必装腔作势。

  张小妹愣在那里,好像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

  “为甚这么问我”小妹皱眉道。

  张宁缓缓说道:“你有没有一种印象,比如在做梦的时候,或者偶然之时,看到一个地方有一条河,河边长满了竹子,夏天会掉很多笋壳,是很好的烧柴;河里总是有螃蟹和鱼。河岸上有一些住户,但并不是聚居的村庄”

  小妹摇摇头:“我只记得秦淮河和青溪,河边除了桥大多是店铺啊,白天人很多,哪里来的竹子我们老家乡下的河边好像竹子也很少呢。哥哥说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我们去过吗”

  张宁微笑着摇了摇头,把手里的祥符递了过去。小妹接过来满脸吃惊,忙用手捂住嘴,沉默了好一阵才轻咬了一下嘴唇,小声道:“哥哥怎么还留着这个。”

  “我睁开眼看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看到这玩意。”张宁颓然道,“或许它并不是我想的那样,还给你吧。”

  小妹轻轻说道:“本来就是送给哥哥的,你留下吧。”

  “以后怕是会搞丢,放你这,你帮我收着。”

  小妹倔强地塞了回来:“我不要,你拿着”

  张宁又道:“哥哥要成家了,以后这些小东西你嫂子会看到,问起来要解释挺麻烦。”

  “两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知道哥哥干嘛突然说这事。”小妹埋怨道。那枚祥符被丢在桌子上,让俩兄妹毫无意义地推来推去。

  过得一会儿张宁又像以前那样一副兄长的模样说道:“小妹已经长大了,哥哥先成家,随后就给bsp;  不料这回小妹竟然没有说什么,只当是默许了。

  第二百六十一章 桂花香红妆夜1

  桂花再度飘香在小巷和人家院子里,张宁成亲的ri子也如期到来,没有什么意外和周折,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择定了黄道吉ri,本来以为是晴天,结果一早上就飘起了雨;实在无法,连现代的天气预报都不一定完全准确,更别说此时靠翻黄历了。

  从纳采问名到纳吉下聘等整个礼仪过程都是姚姬办的,相信她是按照礼仪都没有遗漏。而张宁则是在去迎亲当天才脱下那身灰sè的官服,换上新人的穿戴,并且是第一次知道自己当天应该穿什么。一身红袍有点像官场上传的官服,连帽子也是乌纱幞头完全就是官帽,只不过上头插了一根宫花,脚穿黑sè的翘头靴子,其实打扮并不复杂,只不过颜sè很鲜丽。

  张宁穿戴衣服的时候想起此时在“娘家”的周二娘也应该正在打扮,女人的行头要复杂得多,不知她此刻是什么心情。张宁觉得可能更多的是无奈,就匆匆见过两次面的人,她也明确表示过不情愿的想法;但是在两家长辈和皇室的强大权力面前,她无须再有什么反抗。..

  原来结婚就是这么个感受,张宁也感觉很新鲜兴奋。他确实是第一回,前世还没遇上结婚就结束了;但如果不是当时他得病,应该迟早也会经历的。无论古今,除了僧道一般的人总是会尽量成亲,这并不是单单因为自己的意愿。

  他想起前世一个好友结婚之前诸多准备,亲手包着请帖糖果红包,又忙着去订酒店,满心的期待而张宁是没法体验到了,他昨晚还在处理公务依旧对婚事不闻不问。

  姚二郎兴致勃勃地要做“御”,就是婚礼中的一个角sè,其实就是扮演新婿的侍从,主要任务是赶车;不过在张宁想来估计有点像现代的伴郎。车马出了园子后,一大队人吹吹打打热闹不已,此时的婚礼已不如周礼记载得那般严肃,大抵布置得很花俏,不过沿路要红包各种恶作剧闹洞房等娱乐活动尚不流行。大伙喜庆地在小雨缤纷中顺利前往周家迎亲,其实就在一个城里,走不了多久就到了周家。

  周梦熊这老丈人满面红光,倒是周李氏拿出手帕擦了一把眼泪,面有不舍。而新妇周二娘则和想象中一样盖着红盖头看不见脸,身上着翟衣摇既埂9馀笊老监蹈锎糯┣掏费ィ蒙桓龉媚镒鞍绲梅备椿ㄇ危凰纳肀呋垢乓桓錾狭四昙偷母救耍蛑笔切斡安焕耄拍旁边的一个官员衝凳悄罚笾率墙绦履镒釉趺醋霾挪换崾Ю瘛br >

  鞭炮声中,张宁行大礼拜见岳父母,过了一会儿又要敬茶,旁边的礼官让他怎么做就照办。他有意注意周二娘,现她动作缓慢小心翼翼的,还好并没有胡闹的苗头。张宁对着许多不知什么时候来常德的娘家亲戚又是打拱又是作揖一番,总算可以把媳妇迎上轿子带走了。他本来准备了几句好话,想在岳父母面前说要好好和娘子过ri子之类的,到头来才现根本没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得都是一些礼仪上的话。

  回去的路仍旧吹吹打打大张旗鼓。等回去之后还有许多环节,在临时设的宗祠里进行一些礼仪,包括夫妻同吃一头牲畜的肉,喝同一个瓢里的酒,拜见姚姬,祭祀朱家各代皇帝等等。从诸多的礼仪中,暗示着夫妻同甘共苦和家族盟约等等含义,并且是正大光明的镇重其事地宣告一个家庭的成立和传承,突然之间,仿佛生命就有了很神秘的意义。

  难怪这时的妇人都很看重明媒正娶,同样是男女在一块儿,通过这种正式的礼仪,就仿佛宣示了她的地位和身份,能得到世人的认同和尊重。

  张宁经历之后,终于领悟到了这种“过场”的重要,这个时代的婚礼无论如何要比现代严肃得多,如同西方在神的面前誓,此时的夫妻要在祖宗面前祭祀宣告经过了此番,当然就很难出现后世那种好聚好散的事。

  不过如此折腾一整天,张宁感觉是比上战场打了一仗还累人,筋疲力竭之下,这才轮到可以洞房的时候。古人言,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极乐之时,无论如何不能荒度。

  幸好不是一定要去陪宾客喝个酩酊大醉,新娘子更不会像现代那样去倒酒陪酒,周二娘早就到新房去了,一整天谁也没见过她的面目听见她的声音。

  张宁走进后园的月洞门,终于长嘘一声可以歇一口气了。他刚走到屋檐下,后面就追上来一个人,回头一看,只见是姚姬手下的护梅喘了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瓶子递过来,说道:“大人,这是教主让我送来的,给你。”

  “什么东西”张宁接过来翻看,随口问道。只见是一个jing致的小瓷瓶,比拇指大点。他又拔开塞子放在鼻子前闻了闻,顿时一股幽幽的香味,仿佛掺杂了四季百花之jing。

  可能是什么好东西,张宁又问:“作甚用的”

  问话的时候他jing明地观梅的表情,可什么也现。她摇摇头道:“教主没说,我也没见过这东西,送给你就留下罢。”她想了想又笑嘻嘻地说道,“先告辞了,可不敢搅了大人的洞房花烛良宵。”

  梅转身走后,张宁继续从屋檐下向新房走去。园子后宅别院,已布置一新,灯笼上门窗上都张贴着大红的喜字,时时刻刻都洋溢着崭新喜悦的气氛,比过年还要好。离开了纷繁的礼仪和热闹的宾客,入夜后已变成了新人的良宵。

  张宁的步子放得很轻,一整天都折腾过来了,他不急于一时。白天活跃的思维仍旧没有消退,忽然之间他想起了一件事,之前他们新夫妻拜见父母的时候,只能拜姚姬,建文就算是儿子大婚也没有半点亲临的意思。

  难道建文君是在害怕什么,怕我把他软禁了或许这种想法只是张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是总归不明缘由。

  他摇摇头,不愿在此时此刻再去想那些烦事。

  房门口还站着两个丫鬟,见张宁过来便笑着行礼,主动为他推开木门,里面也有奴婢忙着准备花烛酒水。张宁直接下令道:“你们都下去歇了。”几个人便纷纷知趣地退走了。

  他掀开暖阁的珠帘,只见里面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果子点心,还有酒壶酒杯和茶水,床头上用红绸扎着花儿。好几枝大大的红烛让房里洋溢着红黄暖sè的流光,仿佛珠光宝气富贵吉祥,这一切都是世人喜好的东西。

  周二娘正安静地坐在床边上,头上依然盖着,好像在等着有人替她掀开。张宁一时间闪过一个念头,她不会反抗吧大约是受前世资讯的影响,印象里新房里能有许多故事,什么抗拒的都不见怪,还有拿凶器的狗血段子。他一时间胡思乱想,心想如果这将军的女儿真要那么干,老子不会武功多半要吃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人立于世,哪能轻易干出自决于生存环境的蠢事。

  张宁一面瞧床边上坐着的十分陌生的小娘子,一面顺手拿起酒壶倒了一杯酒,自己喝了一杯。

  此时他已渐渐轻松下来,一种自内心深处的轻松,好像完成了一个责任。成家或许本来就是一种被迫的责任。虽然这个周二娘之前和自己毫无爱情可言,甚至还赶不上那个苗女白凤娇的交情;但结果总归是圆满的,建文君一系亲信武臣的女儿,门当户对,样子也长得不错,这件事确实算一桩好事,了却了一个心愿。

  片刻后,张宁放下酒杯,走到了周二娘的面前,伸手一把掀开了她的盖头。面前的不是一个满面娇羞红着脸幸福的新娘,周二娘看起来十分淡定,她终于能透气后,便抬起头如同张宁看她一般看着张宁,眼睛在烛光下亮晶晶的。

  张宁温和地说道:“如同人没法选择投胎一样,有些时候女子也没法选择身后要葬在哪家祖坟,不过你会属于那里的。”

  周二娘听罢抿了抿嘴唇,依然一言不。

  张宁露出笑容,指着桌子上的东西道:“按照规矩,咱们现在要喝交杯酒。”

  “不是喝过了吗在房里还要喝”周二娘终于开口了,声音挺好听的,带着少女的清澈。

  张宁一面倒了两杯酒,一面一本正经道:“之前姆没有教你么两次不太一样的。”他提到此前的“交杯”是在宗祠里简单地交换杯子,多象征意义罢了。

  “我教你。”张宁递了一个杯子过去,周二娘便顺从地接在手里。他又叫她把胳膊挽过来,周二娘总算明白是怎么交杯了,当即便轻轻说了一句:“哪有这样的规矩,你在骗人。我才不依你胡闹。”

  第二百六十二章 桂花香红妆夜2

  宁静的夜晚,红烛与珠玉相映成辉,如同是有别于现实的另一个人间仙境,教人沉迷其中,不想回到现实。

  周二娘的拒绝并没有让张宁产生任何不快,只是斟满酒的酒杯拿在手里有些尴尬,放也不是递也不是进退两难,于是他便犹自喝了,周二娘见状也默默地把另一杯送到自己的唇边。张宁体会面前的新妻的感受,在他看来周二娘是个有点个xing的女子,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进了洞房,她没有反抗但可以理解很难马上就能和一个几乎陌生的男子嬉戏喝交杯酒;或许是一种自尊心在作祟,女孩的这种表现让张宁觉得反而有些可爱。

  他缓缓呼出一口气,心道明媒正娶进门的,相处的时间还长得很,或许能长达几十年,如果他的朱雀军没有被消灭的话。所以也不必太心急了,顺其自然的好,时间会改变一切;耐心恰恰是张宁的长处。

  不过新婚洞房之夜,张宁觉得自己主动一点是应该的,如果她真不情愿也不必勉强。于是他便放下杯子,温和地说道:“天都黑了,咱们上床歇了吧睡一块儿可不是胡闹,母妃还等着抱孙子呢。” . .

  周二娘终于涨红了脸,手指捏着衣角一言不。

  张宁试探xing地把手放到她的削肩上,见其不反抗,便搂住她的身子平放到了床上,然后帮她脱掉了靴子。整个过程她都默默不语,身体绷紧着,搞得张宁也觉得有点紧张起来,好像第一回和女人睡一样。

  她的手仍然紧拽着衣角不放,终于开口道:“把床帐放下来。”

  张宁照办了,她又说:“要不把蜡烛吹灭吧。”

  屋子里四角都点着烛火,张宁不想去吹,而且也不愿意什么都看不见。他便好言说道:“洞房花烛,点着红蜡烛吉利。”

  周二娘闭上了眼睛,睫毛并在一块儿微微地颤动,她小声说道:“我有点害怕,你轻点。”

  听到这句话,张宁知道她已经准备好,从下聘到正式成婚也经过了好一阵子,周二娘也理应想通了;哪怕她自己有点不情愿。张宁不慌不忙地摘掉了头上的幞头,脱下了红sè的袍服,也不想与她说教了,什么嫁鸡随鸡之类的道理,还有女孩总要嫁人云云。或许她现在就懂了,不然以后也一定会懂,在明代这些事是做妇人的基本常识。

  既然她没有表示反抗,张宁便觉得应该履行自己的责任。虽然床上躺的女孩只有十七岁,在现代尚未成年而且好像有点不是自愿,但他毫无压力,名正言顺便是如此。

  张宁把手伸到了她的小蛮腰上,解开了革带,正要伸手去掀开她的衣领时,忽然她用力抓住了张宁的手掌。他遂停了下来,手放在那里既不强行去掀衣服,也没有收回。如此僵持了一会儿,她的手腕渐渐软了下来,张宁便继续自己的行为。

  她的眼睛紧闭着,但心里肯定比什么时候都清醒。如此紧张的表现,张宁还真是第一回遇到,很明显现代的女孩不太可能像这个样子;大概这也和明代的观念有观,一般的妇人对男女之事看得太重,传言里不少妇人因被迫被玷污而自尽的也不是少数。忠贞在人们的头脑里大概是值得用xing命捍卫的东西,这对男子为臣之道也相通,理论上是如此。

  他想起了寒和桃花仙子,在知道张宁要娶妻时连一句反对的话都不敢说,也就不难理解了,她们心里有自知之明。

  而这时张宁也恍惚之中感觉,自己也应该必须尽到一些责任,因为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索取。他毫不犹豫地又有些慎重地掀开了周二娘的衣服,如果周二娘现在能睁开眼睛看到张宁的目光,或许她能感觉到一点爱心。

  纤直的脖颈下面,张宁惊喜地看到了十分美丽的锁骨,光洁的皮肤让它艳光流离。不知是女娲造人时的艺术,还是人自己想象出来的审美,女子身体上总是会有一些叫人爱不释手的美丽。

  张宁把手掌放到她的锁骨上抚摸,粗糙而温暖的手缓缓地向下移动,白的肌肤从大红sè的衣服里逐渐展露。他的手掌离开骨感的锁骨,渐渐感到了温暖与柔软,整个身心被手掌的触觉带入了一个如同棉花包围的软绵绵的世界之中。然后一点硬硬的倔强的东西硌到了他的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