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第320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5 08:09      字数:11715
  而听得很清晰。

  小樱还在犯困,春困秋乏,本就是嗜睡时节,何况自从巧云怀孕以后,只能由她一人来承受夏浔的攻伐,每次都要被夏浔折腾得筋疲力尽,他才尽兴,小樱就更加的懒起了。

  她掩着口打了个娇俏的呵欠,往夏浔怀里又靠了靠,依旧闭着眼睛,昵声道:“既然不早起,那就多睡一会儿吧。”

  夏浔“嗯”了一声,枕着手臂,双眼张着,却已了无睡意。

  如今已是四月天气,皇帝还没有返回南京的打算,朱棣是爱极了这里,以前他身为皇帝不好在这儿待得太久,如今朝廷已正式将北京定为今后的国都所在,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了,瞧这模样,他在北京至少还得再住几个月,说不定要过了夏天,才会返回南京。

  北方,对鞑靼的改造正是关键时刻,在草原上大搞农耕,那是脑残的行为,且不说大明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这种逆天的改造,而且从长远来说,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搞农耕,即便成功了,势必也要破坏草原的环境,百十年后,水土流失,整个草原荒漠化,那就不是造福后世,而是贻祸万年了。

  所以,接收的鞑靼人依旧安排他们从事游牧,只不过一方面分解他们的统治系统,一方面加强他们对农耕民族的依赖,一方面进行文化教育,通过生产模式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改造,将他们一步步融合进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眼下来看,进行得还好。

  瓦剌那边,在被极度削弱之后,现已不成祸害,瓦剌诸部不出所料地内斗起来,即便明知这很容易被大明所乘,而且就是大明所乐见的,问题是,他们没得选择。

  撒木儿公主豁阿夫人把秃孛罗,谁肯慨然交权

  就算他们高瞻远瞩,肯做出这种牺牲,他们部族的头人首领们又有谁肯答应本来就已势弱到无法与大明抗衡,还要在这种情况下自相残杀,他们早已不复昔日辉煌。为了取得胜利,他们甚至纷纷向昔日受其欺凌的哈密别失八里等地方政权的领袖求助。

  故而,瓦剌已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在十余年后统一鞑靼,继而南望中原了,如今只是看大明什么时候能腾出手来,对它进行接收改造而已。

  南面,安南战事暂时结束了,陈季扩被张辅杀得大败,最后被生擒活捉,已解赴南京,目前来说,交趾会进入一段时间的平静。

  世易时移,夏浔现在不再那么坚持自己以前的看法了。

  不错,安南可以说是一个泥沼,一个将大明拖陷其中,得不偿失的泥沼。然而,本来的历史上,大明为何放弃安南呢

  消耗巨大得不偿失,固然是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当时在北方,瓦剌已征服鞑靼,一统草原,气势汹汹地南望中原,大明的国防重点必须得放在北边,没必要为了一块鸡肋之地在南方无休止地征战下去。如今北方已不成气候,那么在安南永设郡县也不是不可能。

  大明的政治家们不是一群白痴,如果有可能,他们是不会放弃这开拓领土的机会的。这个,暂时还无法进行更准确的预测,还需看未来的时局发展,才能做出选择。

  大运河的主要河段已经疏浚完毕,这条生命之河重新焕发了活力,三千多艘平底驳船,每年可运漕粮五百万担相当于三亿斤粮食,与海运一起,将成为保障大明漕运的重要手段。

  南粮北运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现在的技术手段和农作物品种,无法大幅度地让北方作物提高产量,天气的原因,又使得北方作物的可种植时段很短,所以必须依赖南粮北运,不过朝廷也在尽量提高北方农业的发展,亩产无法大幅提高,可北方有得是荒地没人耕种啊,可以在耕种面积上动动脑筋。

  如今永乐皇帝已大幅度降低了北方农业税赋,北京周边地区甚至免除农业税,以刺激开荒种地。

  塞哈智已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到天津主持锦衣卫衙门的修建和锦衣卫的扩编训练事宜去了,刘玉珏则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成为锦衣卫的二把手,主持南京锦衣卫日常事务。纪纲一死,树倒猢狲散,他的八大金刚及众多心腹全都完蛋了,针对夏浔的一系列阴谋自然也无疾而终。

  眼下最热闹的,倒是南方了。

  如柳敬亭等一般北方读书人已经南下,同南方的读书人展开了一场激辩。这件事已不是为了捍卫夏浔的个人名声,而是两种思想的碰撞。

  夏浔不但利用北方士林与南方士林打擂台,而且广泛发起了群众运动,诸如说书先生戏曲表演一类的宣传方式都被他利用上了,动用北方读书人,他们编写了大量与北方现实有关的话本评书戏曲段子,深入民间去宣传表演。

  当初,纪纲试图以士林影响官场,从而打击夏浔,这是由外及内,由下而上。如今夏浔趁着士林激辩的机会,在整个大明内部动用种种宣传手段,由平民百姓开始下手,从这些最容易被改变被鼓动的人着手,同样是由外及内由下而上。

  南方士林中的顽固派如今已被淹没在人民运动的汪洋大海之中,根本无暇顾及他了。

  双屿如今的处境,果然不出夏浔所料,他们与浙东水师的关系正在不断恶化。这可不是某个人想用双屿为突破口对付夏浔,而是双屿卫与浙东水师一直以来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积累久了必然爆发而已。

  一支完全是由海盗整编而成的水师,与其他浙东水师部队有积年旧怨,它又独自把持着浙东海域的商贸大权,其它势力根本插不得手,这种矛盾根本无法化解。

  夏浔对双屿的态度却很是耐人寻味,以前只要有人动双屿一指头,他就会为双屿出头,而现在他却以种种理由搪塞着,这种韬光养晦的作法,并不符合夏浔一向的性格。不过他早就通过苏颖向许浒吹了风,那班直肠子的海盗可不知道夏浔的真正打算。

  除了关注这些事,夏浔当然也在忙着许多“私事”,而那些私事,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夏浔躺在那儿,从天南到地北从国事到家事,诸般纷纭,细细地思索了一遍,缓缓地吁了一口气:“大概再有一年时间,就能准备的差不多了,如今只缺一个契机,这么多人这么庞大的行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契机,只怕刚一行动就得露馅,这个机会可不好找啊”

  夏浔苦苦思索,良久良久,眸中突地闪过一抹奇光:“如果嗯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

  小樱不知几时已经醒来,正托着香腮看着他,一双诱人犯罪的淡蓝色眸子,准确地捕捉到了他眸中闪过的异光,忍不住问道:“阿哥,你想什么呢”

  夏浔眼中的神光顿时敛去,他连顿都没顿一下,便很自然地答道:“在想人生”

  小樱撇嘴道:“嘁,你一露出那种眼神,就是在算计什么了,你别以为我不知道。”

  夏浔笑道:“这有什么稀奇的,你要能知道我在算计什么,那才算你本事。”

  小樱道:“那我怎猜得出”

  她兴致勃勃地凑近过来,问道:“那你告诉我,你在算计什么呢”

  夏浔侧了身,压低声音道:“我告诉你,哥在布一个很大的局”

  小樱没好气地扭转身,把个屁股对着他以示抗议:“哼你跟人家就没一句正经的”

  夏浔笑笑,慢慢躺平,喃喃自语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正经的又有谁知道呢”

  第1000章 到底赚不赚

  两口子又聊一阵,窗外透进的阳光更亮了,知道时辰已经不早,便即起床。

  因为夏浔地位尊崇,在馆驿里独占了一幢完整的院落,外人未得允许不能进入,因此就相当于自家私宅一般,夏浔洗漱停当,只着一身很随意的燕居常服便到了客厅,此时巧云早已准备好了膳食,正跟唐赛儿在厅中谈笑,候他到来。

  其实馆驿里自有厨师,而且因为皇帝北巡,带来大批文武官员,大多入住馆驿,所以那厨子也是尽量延聘了擅作各系菜肴的名厨,可是巧云总觉得不如自己家做得细致。

  茗儿自幼承受家教,膳食女红等女儿家必学的本事自然也是会的,不过小郡主天之娇女,一家人宠得如同掌上明珠,饮食烹饪虽请名师传授过,可你想象一下小郡主手执菜刀拎着大勺的样子

  这边灶火熊熊那边沸油滚滚,兼之油烟四起,茗儿“玩”得津津有味,家里人可是提心吊胆,挤在厨房门口随时等着扑进去包扎伤口泼土灭火无异于一种折磨。

  所以弄到后来,茗儿其实也就学个样子,真正把这厨艺学到手的反而是她的贴身丫头巧云。反正是从小陪伴小姐,将来注定了要做陪嫁丫头的,她会也就等于是茗儿小郡主会了。

  巧云现在是夏浔的女人,夏浔从不把自己家里弄的阶级分明,夫人侧室侍妾通房丫头壁垒森严。

  对外虽讲名份,在家里总是淡化这一点,对巧云一样的关爱呵护,但巧云可从不把自己当成少奶奶看待。她到北京,是遵照夫人嘱咐侍候老爷来的,老爷的起食饮居自然被她视做自己的责任。

  如今她已经怀了几个月的身孕,可自小勤快惯了,根本就闲不下来,这早餐还是她自己弄出来的。早餐比较简单,一口砂锅,炖着热气腾腾香滑可口的碧粳鸡粥,青花瓷盘里装的是碧绿绿勾人食欲的白灼青菜,还有几样小点心,几样小咸菜,外加一碟高邮咸鸭蛋一碟花椒卤牛肉。

  一见夏浔到了,一家人便坐下吃饭,正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忽然有下人禀报,说是宫里传来消息,叫辅国公巳时三刻到行宫见驾,夏浔在朝里没有常职,已经有好几天不上朝了,听了这话不知皇上唤他何意,连忙欲叫他小太监进来问个清楚,下人却说传旨内侍已然回去。

  夏浔存了心事,便不敢耽搁,匆匆吃罢早餐,由巧云和小樱侍候着他盥洗净面穿衣着靴革带束腰梳发整冠,一切就绪后,便匆匆出了馆驿,骑了骏马直奔行宫。

  夏浔赶到行宫议事大殿前,只见殿门口站着两个小太监,打眼一瞧,右边那个乃是沐丝的心腹,便对左边的小太监道:“杨旭奉旨见驾,劳烦通禀”

  那小内侍见是辅国公到了,不敢怠慢,连忙折身进去,夏浔趁机问那沐丝心腹:“皇上何事如此匆忙”

  那小内侍掩口咳嗽一声,匆匆答道:“郑和公公从南京过来了,皇上要再下西洋,百官纷纷反对呢”

  “哦”

  夏浔恍然,轻轻一点头,这时那进去通禀的小太监已然出来,往阶前一站,高声道:“皇上有旨,杨旭见驾”

  夏浔忙一整衣冠,迈步进殿。

  大殿上面,文武百官济济一堂,正在激烈地争论着,夏浔进来,并未打断他们激烈的辩论,夏浔向皇上见了礼,便闪身站入班中,忽觉有人看他,迎着目光看去,竟然是郑和,郑和向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夏浔忙也点头示意,二人便又站定不提。

  郑和上一次下西洋大获成功,不但带来许多国家使节朝觐天子,而且购入大量异域货物,一进一出,所获惊人,可谓名利双收,令朱棣非常高兴。此后,郑和就一直留在南京,着重管理船舰建设,并结合上一次下西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改进各方面有关航海的技术。

  那时文武百官就已知道皇帝还有下西洋的意思,不过当时帖木儿暴卒,西方大军刚刚退却,朱棣本人又讨伐鞑靼大获成功,阿鲁台向大明投降称臣,永乐大帝武功赫赫,一时威风无两,而再下西洋的事一时又未提上日程,所以文武百官没有去触他霉头。

  如今,郑和已做好再下西洋的种种准备,他有信心这次能够走得更远,探索到更多的未知世界,了解更广阔的天地间都有些什么国家和人种物种文化,兴冲冲地便来北京禀报,朱棣闻言大喜,便想下旨再度出海。结果消息一传开,伴驾北上的文武百官和北京行部的官员就炸了窝。

  由于北京已被定为国都,陆续迁到北京任职的官员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迁都的准备工作,总不能叫所有官员都等着良辰吉日,忽啦啦一股脑儿自南京北上,然后一个个的对北京城全不熟悉,连午门朝哪都不知道吧

  所以南京六部和各衙各司都已陆续派遣官员常驻北京,此次朱棣北巡,还带来许多官员,如今在北京的官员总数已经占了朝廷官员的一半以上,这些人群起反对,几乎就等于是整个朝堂所有官员的态度了。

  户部右侍郎苏潜因为夏浔上殿见驾,打断了一下发言,等夏浔站回班中,又重拾话题,愤然说道:“前番下西洋,若说是宣抚诸国,实已达到了目的,如今相隔短短时日,何须再下西洋呢西洋之行,费钱粮数十万,因病及风浪海啸,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有何益处”

  郑和驳斥道:“苏大人,我朝廷宝船数百条,条条巨大如城,远行万里,只是采购些奇珍异宝吗那要多少奇珍异宝,才能装满这如城的巨舰我大明宝船上一次西行归来,共购入货物近两百种,香料二十九种珍宝二十三种药材二十二种五金十七种布帛五十一种动物二十一种颜料八种食品三种木材三种布匹等其它杂品八种,所谓只购奇珍异宝,苏大人不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吗”

  郑和下西洋,各种商品的进出口都是他经手采购的,说起来一清二楚,又道:“所购这些货物中,比如胡椒,在苏门答腊柯枝等国进价为一贯一百斤在我大明市价至少是二十贯一百斤,盈利二十倍有余。我大明宝船阔如城池,但运一船胡椒回来,只此一项其盈利何等惊人”

  胡椒在明朝时候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商品,上至宫廷,下至富绅,饮食之中必放胡椒为佐料,同时,它还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香料,金瓶梅中李瓶儿想改嫁时,叙说她有多少私房时,就提过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

  这书虽写的宋朝,作者却是明朝人,他只是把当时的民俗风情代入到这个宋朝故事里去罢了,反映的正是当时明朝时候的市井风情,这胡椒是十分紧俏的商品,可是在中原产量又极少,主要依赖进口,民间进口的话运输成本极高,价格便不断地往上翻,所以成了保值的硬通货。

  郑和又道:“还有苏木,在异国进价与在我大明的售价相差亦在二十倍以上,我大明宝船一趟回来,仅是苏木所得利润,便何止千万”

  这时节,物价还不算高,所以获利只有二十多倍,在本来的历史上,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停止下西洋造成供求失衡,到了宣德年间,一斤苏木的价格已经涨到了进价的五十倍。

  后来朝廷曾以胡椒苏木代发薪俸,就有那不明真相的人抨击这是克扣官员俸禄,孰不知明初时候常以实物代替薪俸,就算到了后来也有直接发大米布匹的。所以用实物代替宝钞发放薪俸乃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而以胡椒和苏木作为发放薪俸的实物,在当时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是划算的。

  当时以胡椒苏木发放俸禄的不仅是文武百官,还有大量的军士,如果以胡椒苏木折俸是克扣行为,那么皇帝几乎将所有人文官武将军士全都得罪了,得罪了所有的势力集团还能得以推行,甚至没有一起军队哗变,可能吗

  在当时,这些东西是紧俏货,以之折俸那可是变相提高了所有人的俸禄。就在几十年后,麦哲伦航海归国,装载的胡椒在出售时,其售价是购买地的一万多倍,所以郑和买回来的这些胡椒苏木,根本就是一仓仓不断升值的宝物。

  固然,在连续七次下西洋时,胡椒的大量输入,曾使得其一直居高不下的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这是供应关系的必然,它对这些商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是好处还是坏处难道互通有无的贸易行为不是让物价降低,反而是让商品不断涨价

  市场饱和了,无利可图了,人们自然会减低这种商品的输入。八十年代彩电是紧俏货,许多人家求亲托友弄不到一台,商家那是能进口多少就进口多少,保证赚得盆满钵满,不愁销路。难道你跑去告诉他,三十年后这东西满大街都是,不要进啦,免得积压。

  以此作为攻击下西洋的一条理由,说都何其无耻,信者何其愚蠢。

  郑和又道:“再说,我们的宝船出海时,也携带了大量的商品,以瓷器为例,进价不过几十文,几百文,最好的不过几贯,几十贯,可是售价呢在异域他乡,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

  郑和微微一笑,说道:“苏大人,我们卖一万只碗,就赚至少三五百万贯呐,这怎么是劳民伤财的赔钱呢”

  “这个”

  郑和一番话有理有据,根本不容辩驳,苏侍郎一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其余官员有心帮腔,可是面对郑和所列举的实例,一时也是无言以对。

  夏浔听了微微一笑,出班道:“郑公公此言谬矣”

  “啊”

  郑和一见竟然是夏浔出班反驳,不由便是一愣。朱棣坐在上首也有些发呆,他知道夏浔是一直支持下西洋的,眼见郑和受人围攻,口诛笔伐,实则是指向自己,朱棣心中懊恼不已,夏浔到了他正暗自欢喜,希望夏浔能站在自己一边驳斥群臣,哪知夏浔居然表示反对,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了。

  众官员一见辅国公表示反对,却是大喜过望,北京行部参议胡文龙喜不自禁地道:“不知辅国公有何高见,下官愿闻其详”

  其他官员纷纷响应,连声道:“是啊是啊,还请辅国公向皇上痛陈利害”

  夏浔向朱棣拱拱手,道:“皇上,郑公公方才所言,只是计较于货物往来之利益,仅此一端,实在是算不得甚么了。”

  众官员纷纷响应:“是啊是啊,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何须与蛮夷互通有无,争其利益呢”

  夏浔微微一笑,说道:“臣觉得,下西洋之利弊,若只计较这点买卖得失,那就落了下乘,要看它到底是有利还是无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朱棣的脸拉长着,都快变成鞋拔子脸了,他强捺着不悦道:“你讲”

  “是”

  夏浔对朱棣的表情恍若未见,朗声道:“首先一个,沿海城阜,如长乐宁波太仓泉州等地,富庶繁华,商贾云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海市,如果没有海市,这些沿海城阜,何谈兴旺下西洋,带动沿海城市的文化经济和民生全面发展,这是一笔无法估算的收益。”

  “嗯”

  文武百官俱是一愣,郑和首先反应过来:“原来辅国公是向着我说话的”

  朱棣也反应过来,不过他却没有像郑和那样露出明显的喜色,而是狠狠瞪了夏浔一眼,板着脸道:“讲下去”

  “是再一个,宝船下西洋,需采购大量中原物品以资贸易,如郑公公方才所言之瓷器,若不是用于西洋贸易,这景德镇的青瓷福建德化的白瓷销量哪能如此之大佛山原本只是一座孤村几处铸坊,若非番舶始集,南北巨输,安能由几处作坊,发展成偌大的一座城阜”

  此时文武百官都知道夏浔实际上是站在郑和一边的了,一个个好不懊恼,夏浔也不理会,继续道:“由此,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丝织松江的棉织芜湖的印刷,杭州的茶业带动了地方多少发展

  再延伸开去,冶铁锻造,造船航海天文在这个过程中,又带来了多少技术的发展更不要说交通西洋,会带来多少物种的流入多少文化的交流了。”

  “下西洋,除了使我大明威名远播,四夷宾服,我大明货物流行万国,四海诸夷皆以用我大明之物为尊荣,更可使其心向天朝。再者,纵是蛮夷,亦有所长,我大明下西洋,以己之长换己之短,既张国威又足国用,名利双收,有何不好”

  太常寺卿林承易忍不住反驳道:“辅国公所言貌似有理。可国公可知道,自郑和下西洋归来,番邦朝贡频繁,其贡船抵达,一应运送,皆由地方抽调徭役,民力耗费之大,不可计数。比如自广东运送至京,因为舟楫不通,常需翻山越岭,百姓苦不堪言。

  再者,海外国家入贡并无定时,若其来时正逢农忙,抽调劳力,对地方危害更大。军民递送一里,所使徭役不下三四十人,俟候于官,累月经时,早荒废了农务。

  等那贡使归国时,又从我国购得大量货物,沿路有司均须出车代为载运,少者数十辆人,多者百余辆,男丁不足,连妇女都要服役。番使所至之处,势如风火,叱辱驿官,鞭挞民夫,更是屡见不鲜。朝廷招怀远人,反增近人之忧,这是什么道理”

  他这一说,行部参议胡文龙也来了劲儿,说道:“贡使随从动辄数百人,随贡物进京者,仅正副贡使数人,其余人等一概要留在沿海城阜的馆驿之中,这数百人饮食住宿,各种供馈,均须地方官府负责这些贡使在地方上待久了,更常倚仗身份惹是生非。

  前有琉球贡使抢劫海船,杀死官兵,殴伤中官,夺其衣物,虽然治罪,祸害不浅。后有爪哇贡使在莆阳酗酒肆横,执刀杀死数人后自杀身亡,影响恶劣这些贡使所到之处常闹得鸡犬不宁,更有日本贡使乘山东饥荒之际,盗买流民子女,满载而去,害民亏国,可痛可恨。”

  户部右侍郎苏潜也高声驳斥:“何止如此这些贡使朝贡,大多为图厚利而来其贡物不管你需要与否,只管大批运来,你若不收,便纠缠不休,百般无赖人家是打着朝贡的幌子,我天朝怎好计较贡物薄厚以致屡屡为其所乘。”

  伴驾而来的内阁大学士金幼孜道:“更有一些番国,贡使到了,贡船立即卸货回返,再装一船货运来,因其贡使未归,一概充作贡物,要我朝廷接收。其货物或非民之所需或非国之所用,或粗劣破烂,或不值一文,偏偏索要高价,如此祸国殃民之举,安可不禁”

  第1001章 利字摆中央

  夏浔很严肃地点了点头,道:“诸位大人所言,俱是事实,若仅是欺辱驿卒马蚤扰地方的话,还可以通过律法对他们严加管束,不过动辄数百人占据驿馆要吃要喝,驱使许多百姓服役运输,又将许多不值钱的杂物充作贡品,迫我朝廷不得不收,确是问题”

  夏浔这一说,满朝文武连同皇帝都有些发懵,不知道夏浔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不过,虽然不明白他的用意,这番话却是对反对下西洋大为有利的,大学士金幼孜抓住机会,进谏道:“皇上,诸国朝贡,我大明所出常数千万,而所取不能及其一二,耗费中国,糜敝人民,以致叫番夷屡次占了便宜,厚往薄来,反叫小人自以为得计,看轻我天朝,实不可取”

  夏浔马上接着他的话道:“不错,人家是贡使,我大明能不接待安置馆驿,是理所当然。驱使徭役,是理所当然,就连他们所奉献的所谓贡品,明知是番夷唯利是图,也不能不接受。可这不是我大明交通万国之罪,其弊实因朝贡贸易所致因此,臣请陛下,罢朝贡,重启市舶”

  夏浔一语,石破天惊,一时间殿上所有人都被震住了。

  市舶制度古已有之,唐宋元三朝,都是施行的市舶制度,而且其制度一朝比一朝完善。

  市舶制,是由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财政长官共同领导,朝廷派人管理具体事务,主要职责是根据商人申报的货物﹑船上人员及要去的地点,发给出海许可证,上船点检,防止夹带朝廷禁止出口的物品和逃犯,“阅实”回港船舶,对进出口的货物征收税同赋。

  可以说,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方式,它不再承担怀远抚夷的政治任务,各国商人来了,自行买卖货物,你的价定多高朝廷都不管,只要市场接受你这个价格。

  朝廷也不负责接待任务,不必无偿地招待你,不必无偿地提供劳役帮你运输货物,不会不管你拿些什么破烂来,打着贡奉的幌子,就得硬着头皮收下。

  因为是自由贸易,来人就不是什么贡使身份,地方官既不用无偿接待,也不必因为是外交使节,犯了一点罪都无权处置,只能层层上报朝廷。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市舶贸易,地方与朝廷俱获其利,而现在的朝贡贸易

  大臣们很迅速的用很隐秘的方式沟通一番,突然好像冬眠醒来的青蛙,一只只地跳出来,很快铺满了整个金殿,异口同声,高声奏道:“臣等,附辅国公所议,愿陛下罢朝贡,兴市舶”

  “文轩,文武百官,一言所驭你,真是了得啊”

  朱棣一句“容后再议”打发了众文武出去,殿上便只剩下他跟夏浔两个人了。

  朱棣深深地望了夏浔一眼,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慨。

  夏浔似乎没有听出朱棣这句话是如何的诛心,他正色答道:“皇上,百官并非为臣所驭,而是为利所驭”

  朱棣眉头一挑,问道:“为利所驭”

  夏浔道:“正是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百官的反对与赞成,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利字在作祟”

  朱棣道:“利在何处”

  夏浔道:“皇上可知,如今这朝贡贸易,有一弊三矛盾,不可调和”

  朱棣脸上怒气敛去,露出讶然神色,道:“你讲”

  夏浔道:“朝贡之弊端,方才众大臣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无需臣再赘述了吧”

  朱棣颔首道:“嗯,你且说,三个矛盾,是何矛盾”

  夏浔道:“这三个矛盾,就是文官与宦官的矛盾;朝廷与地方的矛盾;皇家与豪门地主巨贾之间的矛盾”

  朱棣微微向前倾身,沉声道:“此言何解,你细细讲来”

  夏浔道:“那臣就直言不讳了。先说第一个矛盾,即文官与宦官的矛盾。下西洋,船舰的建造各种商品的采买,全部是由大内负责,太监们采办,文官们完全插不上手。

  文官们不但插不上手,他们还要从旁协助,听命于宦官。宦官们不但理财而且带兵,不但带兵,而且安排馆驿调拨徭役,插手政务。这叫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官们如何忍得

  更何况,因为汉唐时候宦官为祸天下,自此之后,但凡文官,对宦官始终怀疑戒备敌视轻鄙,眼见宦官们权柄越来越重,他们如何放心得下”

  朱棣目光微微闪动了一下,并没有言语。

  夏浔敢提出这一点,是因为他知道,所谓皇帝担心派大臣出海,会造反自立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知者的臆想要说担心这一点,自古以来太监们专权犯上,作威作威想做皇帝的就没有么,文官不去,换个太监就放心了再说文官们有家有业,家族妻儿俱在国内,难道不比太监更易羁縻

  别的不说,虽说带船出海的首领是太监,可他带的数万兵马那可是有总兵官跟着的,武将们比文官更容易生起野心,如果真有人想远避海外,自立称帝,只消一刀把带队太监杀了,那些武将们还不是一样自立吗

  再者说,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其消耗和补给也是惊人的,失去了国家的支持,没有人员和武备上的补充,想在遥远的异域他乡占据自立,谈何容易,这根本不是理由。

  朱棣之所以用宦官,是因为他在靖难时,有许多宦官为他效忠出力,忠于他的文臣武将他都予以重用了,自然也要给这些有功的太监安排一条出路。更何况,这种出使宣抚巡访的事儿都是临时职务,即便是最讨厌太监干政的朱元璋,也不只一次派太监出使宣抚过,因为在朱元璋看来,这些事情虽然看着威风,却不能长久把持大权,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所以,朱棣用太监出使,其实理由很简单,一是对宦官的宠信,二是循国朝旧例,由于朱棣本人的强势,他是有自信震慑百官的,实际上他也确实做到了,所以他现在还没有建立宦官集团对抗文官集团的想法,这也是夏浔提出这个问题的基础。

  否则,他根本不会提出这一点,因为出于维护皇权的更高目的,经济利益是可以被果断放弃的,直到几百年后依旧如此,他根本不会奢望一位皇帝会做出他所希望的选择。

  朱棣品味半晌,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沉声问道:“第二点呢,朝廷与地方又有什么矛盾了”

  夏浔道:“皇上,做官的,都希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能报效君王,有个好政绩,下能得人望,受百姓爱戴,图个好名声。前番一些官员坚持罢海运,兴河运,原因何在不就是因为河运对他们治理的或是他们家乡的运河沿岸城阜百姓有好处么

  可如今朝贡贸易,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朝廷船舰出海,地方上所供应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调拨诸多徭役,也是无偿的,外国使节觐见,他们要负责接待,惹得民怨沸腾时,他们要挨骂受罪,好处呢一点没有,这些外国使节是直接跟朝廷打交道的

  包括咱们的宝船出海,也是一样,所得利益大半入内府,小半入国库,完全绕过了地方。地方官员只有责任,没有利益,焉能不厌憎入骨,层层上报地予以反对呢”

  朱棣的脸色开始有些难看了,又道:“第三呢”

  夏浔沉重地道:“第三,也是臣最担心的,那就是皇室与地方豪门地主巨贾们之间的矛盾。皇上,朝廷每次出海,巨舰无数,俱如浮城,所运货物,获利极丰。方才郑公公已经说过了,那一船船香料,数十倍数百倍的利润,价值连城啊

  可是,这么大的利润,都到哪儿去了呢内府和国库且不说朝廷不允许他们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贸易,就算允许,以他们的采购规模运输规模,能跟皇室的远洋舰队相比么采购规模小,他们购入的成本就高,运输规模小,他们所拥有的货物就少。

  说到运输成本,他们更得完全由自己来承担,那货物运回国来,必须得比郑公公运回来的货物售价要高,如此一来,根本没人去买他们的货物,他们如何与皇室竞争皇上曾经不止一次下诏,禁止官员经商,与民争利,可这朝贡贸易,皇室却成了最大的官商,与全天下的豪门地主商贾们争利”

  朱棣的身子震动了一下,还是没有说话。

  夏浔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从他做了那个重大决定之后,他就想过许多需要安排的后事,这件事正是他想对皇帝说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上,朱棣刚刚去世,继位的朱高炽就下令宝船悉皆停止,诸国贡使遣返,各处海船修造悉皆停止。这是倚重信赖文官集团的朱高炽受文官集团左右,对朱棣倡导的海洋贸易做出的第一次反攻,他甚至想把京城搬回南京,朱高炽是个仁厚的天子,但他的整个对外政策都是内敛的,儒式的。

  幸好朱高炽死得早,迁都大计未及执行,而与祖父更相像的朱瞻基继位以后,迁都之议彻底成为不可能。朱瞻基又允许郑和下西洋了,只是迫于文官集团的压力,规模和次数大幅度减少。

  等到朱瞻基逝世,幼童皇帝朱祈镇登基,整个朝廷便任由文官们摆布了,隐忍了很久的文官集团彻底爆发了,他们停止了远洋贸易的一切可能,在小皇帝登基后所发布的一连串的诏令中,第一项就是禁止海外贸易和航海。

  能想象么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新君登基第一条重要政令就是禁止海外贸易,它已被文官集团当成了再也无法容忍一日的眼中针心头刺

  一些试图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被处死,一段时间里,甚至学习外语或给外国人教汉语亦被禁止,建造巨大宝船的设计图和郑和的航海记录被故意毁掉,以致后人连郑和的船队到底都到过哪些地方,都不能完全搞清楚。

  大唐天宝十年,唐与西域诸国在怛罗斯之战中失败,从此中国人失去了对外干涉的能力。七百年后,中国人通过海路重返世界的政治舞台,大明帝国重新成为世界霸主,但是仅仅三十年,它就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