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第79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5 07:53      字数:11767
  ,就要有一场大风浪,有些事,还是未雨绸缪的好。”

  他沉默片刻,又道:“老天既然不让我躲,我就迎头闯上去吧”

  彭梓祺发现,他的眸中闪烁着一抹奇异的光茫,很熟悉的感觉,当初在蒲台县,他决定帮自己对付大豪绅仇秋的时候,在北平,他想对付那些炸毁燕王府的北元部落的时候,她在夏浔的眼中,都曾看到过这样的光茫。兴奋中带着挑战的期待。

  彭梓祺雀跃起来:“人家在家待得好生无聊,你想要做甚么事了,要不要人家帮你,我这口刀,可不比你差劲喔。”

  夏浔笑了,身子忽地挺了一下,调笑道:“要帮相公的忙,怎么帮,像这样么”

  彭梓祺的俏脸红了,她咬一咬唇,毫不示弱地道:“像这样怎么啦,怕你不成”

  她纤腰一挺,忽地把夏浔颠了起来,娇躯一扭,夏浔的身子刚刚重重地落在床上,她就羞笑着扑了上去。

  夏浔故作畏惧地道:“女侠,你要做什么”

  彭梓祺扮出一副凶巴巴的样子道:“赶紧让本姑娘生个孩子,人家就放过了你,要不然,哼哼”

  “要不然怎么样”

  “要不然”

  彭梓祺媚眼如丝,俏脸绯红,仿佛雨后绽放的桃花,昵声道:“要不然,人家就榨干了你”

  那圆滚滚的臀部妖娆地荡起一条妩媚的弧度,准确地将他纳进了自己的身体

  第241章 无言的反抗

  谢谢家里,夏浔和安员外陪着谢露蝉正在葡萄架下喝茶。

  谢谢对兄长的关爱之心,夏浔并没有意见,但是放纵谢露蝉与一批阿谀奉承唯利是图的小人混在一起,夏浔却不赞同,所以他时常邀谢露蝉到自己家里,或者带上三五好友,去他家中作客。他是锦衣卫,寻常小民对穿了这身老虎皮的人还是颇为畏惧的,夏浔与他们撞见几次,丝毫不与颜色,那些人心生恐惧,来的便少了,时日一久,交情自然淡了,夏浔不动声色地便切断了谢露蝉和那班损友之间的联系。

  正值秋高气爽时节,架上紫红色的葡萄已经熟透了,三个人坐在那儿,酒足饭饱之后,品着香茗,高谈阔论,倒也其乐融融。

  “说起这周王,朝廷的处断是不是太草率了。”

  谢露蝉带着几分醉意,拈一粒豆儿添进嘴里,嚼着豆子说道:“文轩,开封之行你是去了,可从周王府里搜出了龙袍玉玺甲仗兵器”

  夏浔摇头道:“没有。”

  谢露蝉又问:“那么,于三护卫兵马之外,周王可私蓄兵马,暗养死士了”

  夏浔摇头道:“也没有。”

  谢露蝉一拍石桌,说道:“这就是了,什么证据都没有,就凭周王次子的一句话,就把一位王爷贬到云南去了,这件事,朝廷处断不公哇。”

  夏浔笑了笑没有说话,安胖子和夏浔一样,是知道其中真相的,这时胡乱插嘴笑道:“朝廷上的事,咱们平头百姓哪知就里,就算是文轩,怕也不知其中详情,这些事,不要议论了吧。”

  谢露蝉道:“话不是这么说,朝廷可是敕令诸王议罪的,这事儿,全天下都知道了,这儿又没外人,怎么就不能说说了岂只是我说,坊间百姓,对此事议论纷纷,周王德行,在诸王中算是极好的,无端入罪,大家都觉此事不公呢。”

  夏浔向安胖子递个眼色,安胖子心领神会,连忙道:“啊,露蝉兄,你看我,喝了你家美酒,倒忘了今日来意,今日我来,是向露蝉兄求一副画的,如今正是金秋时节,安某想向露蝉兄求一副秋雨残荷图,不知露蝉兄可肯惠赐呀”

  谢露蝉一听他提起画来,登时来了精神,马上兴致勃勃地拉住他,开始讨论画作。

  安立桐装了大半年的白痴,便声称延请名医,治得差不离了,平素在人前也不用再继续装模作样。夏浔自开封回来之后,罗佥事把锦衣卫衙门的一些日常差事交予他打理,事务倒也清闲,有一天恰又遇到了他,便邀他出来饮酒,一来二去,两人重又厮混熟了,时常一同出游。

  这时,谢谢端着一盘用井水刚刚洗好的葡萄走了过来,小美人儿挽着袖子,露出两截手腕皓如美玉,那双大眼睛水灵灵的,恰似盘中带着露珠的葡萄,安胖子知道这是杨百户内定的娇妻,据说明年中秋就要过门儿的,所以虽觉美人养眼,倒也不敢放肆,只是装作聚精会神地听谢露蝉大谈绘画心得。

  “来,刚刚才喝了酒,吃点儿葡萄清爽一下。”

  谢谢头上一条青巾,系个蝴蝶结,显得俏皮可爱,她放下果盘,笑盈盈地道。

  夏浔咳嗽一声,起身道:“谢谢,我看那口井旁缺了一角,现在可已补上了么”一面说,他已一面走去。

  谢谢目光灵动地一闪,便很自然地随到了后面。

  两个人绕过葡萄架,到了花圃后边的那口水井旁,便避开了谢露蝉和安胖子的视线。谢谢倚着井旁轱辘,似笑非笑地瞟着他,问道:“把人家引过来,要做什么”那眉眼里都含着笑,一颦一笑都显露出诱人的风情。

  夏浔往葡萄架那边瞄了一眼,一拉谢谢光滑凉润的手臂,小声道:“来,到房山墙去。”

  谢雨霏被他拉着走,眉眼里便有一股娇嗔,撒娇地道:“干嘛呀,我哥哥在呢。”

  夏浔不由分说,把她拉到房山墙处,山墙处长满了爬山虎,绿荫荫的十分茂密,夏浔从枝叶间探头向外瞅了一眼,这才回身说道:“谢谢,有件事儿,我走不开,得麻烦你去做。”

  “嗯”

  谢谢还当他把自己拉过来,是想跟自己亲热一下,忽见他神情凝重,不由有些发怔。

  她方才清洗葡萄时,大概顺道洗了洗脸,脸上还微带着湿润之气,一双大眼水灵灵的妩媚灵动,那花瓣似的樱唇也是滋润润娇嫩嫩的,微微翕动着想要问什么的样子,夏浔本来确实有话要对她说,一瞧那粉嫩可爱的样子,不禁食指大动,便伸出手去,圈住她纤细的腰肢,吻上了她的樱唇。

  “嗯唔”

  谢谢反应过来,双手环上了他的脖子,热情奔放中,带着青涩稚嫩地回应起来。

  然后,就见夏浔环在谢谢腰间的大手悄悄向臀部滑去。

  再然后,就听“啪”的一声,很清脆,好像在打蚊子,夏浔不满的声音:“这么漂亮的八月十五,看你不让看,摸还不让摸吗”

  谢谢吃吃地笑起来:“等明年八月十五,本姑娘进了你家的门儿,看你随便看,摸你随便摸,现在呀不成说吧,什么事儿需要本姑娘亲自出马”

  朝廷敕令,诸藩议周王之罪。

  屁民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可诸藩王爷们却好像突然变成了天聋地哑,一点声息都没有了。

  兔死狐悲,王爷们怎能落井下石

  可皇上下旨议罪,又怎能抗旨

  所以,所有的王爷都在盯着燕王,看他怎么做。燕王是周王的亲兄弟,是周王一母同胞的亲大哥,大明二十多个亲王,现在他的岁数最大,是诸王之长,所有的王爷都想知道,燕王会做出什么举动。

  从六月到七月,从七月到八月,从八月到九月,北平依然在沉默。

  燕王府大殿内,此刻鸦雀无声,数度商议无果,朝廷已再三催促,燕王已经拖不过去了,今天不得不召集王府文臣武将再度议罪。

  朱棣按着双膝,腰杆儿笔直地坐在王位上,脸色比王府上空的天色还要阴沉,左右文武也都默不作声。

  “皇上动手了,皇上真的动手了,拿周王开刀,这就是冲着俺来的呀,俺已交了兵权,你还不放心么你到底要欺我到几时,到底要欺我到什么地步欺人太甚”

  心头一股无名怒火上冲,朱棣额头的青筋忽地绷了起来,半晌,半晌,那绷起的青筋才缓缓平复下去,朱棣吐出一口浊气,说道:“五弟之事,朝廷已多次催促,拖不得了,今天,怎么也要议出个结果来,大家都说说吧,葛诚,你是俺王府长史,你先说”

  “这个”

  葛诚一脸苦色,前文说过,王府属官大多是王爷自行任命的,但是职位最高的几个官员却是由朝廷直接指派的,首当其冲就是长史,长史于王府,就相当于丞相于朝廷。问题是,王府毕竟不是朝廷,所以长史最重要的职责,不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而是替王爷背黑锅。

  长史,就是专业背黑锅的。

  王爷问起,葛诚不能不答,只好吞吞吐吐地道:“王爷镇守北平,周王镇守开封,诸王不得相见,亦不得各离藩地,自从就藩之后,可以说王爷与周王之间,也很难有什么来往。周王做过些甚么事,王爷自然也不知其详。若贸然定议,不管是说有罪无罪,都没证据可言啊。依微臣愚见,不如不予置评,恭请圣裁便是了。”

  朱棣冷哼一声道:“皇上已下敕令,俺能不予置评吗,说吧,到底该议个什么罪”

  王府仪宾李瑞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道:“王爷,周王蓄意谋反,就连他的儿子都向朝廷举告了,这还能有错吗谋逆大罪,朝廷只判他个贬为庶民,流放云南,实在是太轻了。王爷如今是诸藩之长,当为朝廷表率,建议朝廷重议其罪,纵不杀他满门,也当诛除首恶,以正宗室之风。”

  这仪宾可不是驸马,而是王府里掌管礼仪的官儿,这个李瑞字锦程,读书人,年轻气盛的,还以为自己这番对朝廷无比忠心的话甚是妥当,不想一出口便激怒了燕王次子朱高煦,皇上这招棋,到底冲着谁去的,他早就看明白了,如今见李瑞这个书呆子胳膊肘儿往外拐,替朝廷帮腔,立即指着他的鼻子骂道:“向朝廷举告造反就是真的反了什么凭据也不要了那老子说你造反,是不是就该砍了你的狗头朝廷放个屁,你都当是香的。”

  李瑞气得哆嗦道:“二王子,你你你,堂堂王子,怎能学那粗鲁武人,出言不逊,实在实在有辱身份。本官忝为王府仪宾,要向王爷告你告你”

  李仪宾这句话立即得罪了站班的武将,这些人粗鲁惯了,也在燕王面前随便惯了,立即破口大骂:“武人怎么啦没有我们武人刀头舔血,出生入死,会有今日的大明江山会有你们这些耍笔杆子的卖弄卖弄嘴皮子就高官厚禄你们这些狗屁读书人,能济得了甚么事”

  这么一骂,那些总管典宝教授等文官又不干了,纷纷拥上来之乎者也一通理论,武将们哪管你什么孔曰孟曰的,只管跳着脚儿的骂街,专业背黑锅的葛长史连忙端起架子喝止,奈何没人听他的,葛长史无奈,干脆挽起袖子下去劝架,等他好不容易把文武分开了,狼狈不堪地抬头一看,燕王已不知去向了。

  “殿下不能议周王之罪”

  道衍断然道:“诸藩沉默不动,就是在观望殿下的举动,殿下的一举一动关系重大,殿下不但不能议周王之罪,还要上书朝廷,为周王求恳赦免。”

  朱棣苦笑道:“大师,你当俺不想救五弟吗朝廷下旨让诸藩议罪,可这罪还没议下来,五弟已经被发配云南去了,我们这罪议或不议,都救不了五弟回来的,徒然惹怒朝廷,何苦来哉莫如轻描淡写,陈述几条罪状,给朝廷一个体面。”

  道衍道:“殿下此言差矣。这是朝廷投石问路之计,一则藉周王之被捕试探诸藩心意,二则是逼诸王表态。周王是殿下的同胞兄弟,今日殿下若弃周王于不顾,示弱于朝廷,则朝廷削藩之心更为坚决,同时也使殿下自弃于诸藩之前,从此诸藩自扫门前雪,再难同仇敌忾。”

  朱棣默然片刻,落寞地道:“大师,你以为朱棣若是这么做了,诸藩就肯群起响应么不会的,虽然他们现在都在等待,可是朱棣一上书,诸藩权衡利弊得失之后,还是会有人顺从朝廷,给五弟议罪的。如果诸藩真能一心,嘿”

  道衍微笑道:“是,权衡利弊得失,还是会有人为了一己私利,昧着良心议周王之罪的,不过,他们能等到今天,是为了什么呢所以,他们纵然议了周王之罪,也是不情不愿。殿下如今是诸藩之长,不管别人怎么做,王爷不能委曲求全仰无怍于天,俯无愧于地,公道,自在人心”

  朱棣目光闪烁,反复品味着道衍的这番话,久久,若然憬悟,双手合什道:“朱棣受教了”

  燕藩的议罪奏疏到了

  满朝文武公卿在看,天下黎民在看,大明诸藩派到京里来的探子也在看,所有的人都在看,都想知道这位大明诸王之长到底给周王议定了什么罪名,这一回合,他是否向朝廷俯首称臣。

  谨身殿内,朱允炆也在看。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显著,祖训且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诚,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

  燕王没有议罪,燕王没有为周王定一条哪怕是小小不言的罪,反而上表为周王求情了

  朱允炆没有想到四皇叔居然是如此反应,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了,这一封奏疏他左看右看,都快把奏疏里的每一句话都背下来了,才气极败坏地叫道:“小林子,小林子,立即请黄先生齐先生方先生来见朕,快,马上”

  第242章 双面间谍

  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没想到朱棣竟是这般反应,在御前看罢朱棣那封声情并茂的奏疏,黄子澄摇摇头道:“燕王幼时顽劣,疏于习文,成年后又多领兵马,他写不出这样言辞恳切词藻华丽的文章来。依微臣看来,这应该是长史葛诚代为捉刀。”

  齐泰一听差点没背过气去,这黄子澄做事到底着不着调啊,这个时候居然研究燕王文采如何那有个屁用啊,你逼燕王出招,现在燕王表态了,该如何理会才是正道啊。他没好气地说道:“这篇奏疏不管是谁写的,必定都是燕王的意思,以行兄以为如何”

  黄子澄是因为没想到燕王敢有这样强硬的反应,一时想不出对策,下意识地想用这种“奏疏不是出自燕王亲笔”的理由来自我安慰,被齐泰一说,老脸不由一红。

  方孝孺见二人要起争执,忙出来打圆场,向朱允炆道:“皇上不必忧急,咱们最初的目的,不就是投石问路么现在,燕王的意思已经很明白的表达出来了,咱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不是一桩好事么。”

  他瞟了黄子澄和齐泰一眼,见二人神色已经安定下来,又道:“燕王的奏疏既然到了,观望声色的诸藩必然也会陆续进呈议罪奏疏,可以预料,必然有人紧随燕王之后,为周王求情。不要管他,谁肯议罪,谁要求情,咱们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有的放矢,先行安抚肯议罪的藩王,削除求情的藩王。”

  朱允炆连连点头,方孝孺又道:“燕王么,如此作为,是因为他有所恃,要知道燕王的兵权虽已收归朝廷,但是时日尚短,朝廷还不能完全控制,燕王久领边军,就连西北诸藩,平素也受他的节制,军中将校,多受他的简拔,士卒更是久知燕王的武勇,就连山东辽东诸军中,也不乏燕王旧部。燕王不肯议罪,反而表面恭驯实则抗旨地上这一篇奏疏,所倚仗者,不外如是,他认为,朝廷不敢动他,因此,朝廷应该加强对燕藩的控制。”

  朱允炆紧张地道:“希直先生是说,咱们改变主张,先削燕藩么”

  方孝孺摇头道:“不,我们不能自乱阵脚,仍然是先削其羽翼,再图谋燕王。为了防止燕王狗急跳墙,咱们现在还得给他一丝侥幸的希望,不能直接露出想要对付他的意思来。咱们可以不动声色地迁调北平兵马,更换北平军政官员,来一招釜底抽薪,叫他身在根基之地而无根基之源,不敢悍然起事反抗朝廷。

  等咱们将响应于他的那些王爷们一个个都除掉,燕王孤掌难鸣,又被咱们调换了北平的官吏,调走了他身边的兵马,那时燕王就成了瓮中之鳖,皇上要擒他,不过一道诏书的事罢了。”

  朱允炆振奋地道:“先生果然妙计,朕得先生,如刘玄德之得孔明,这是朕之大幸国家大幸啊”

  方孝孺淡淡一笑,拱手道:“臣愧不敢当,唯为陛下竭死效力而已。”

  黄子澄一见,不甘受了冷落,连忙趋前一步,说道:“希直先生所言,令子澄茅塞顿开,臣受希直先生启发,想到了一些对策,说出来请皇上和希直孝礼一同参详,若还有些不够周详处,也好拾遗补缺。”

  朱允炆开心地笑起来:“好,好好,希直先生与朕,便是卧龙,以行先生于朕,便是凤雏了。朕得两位先生为左膀右臂,何愁削藩不能成功,天下不能平定”

  朱允炆说着,一抬眼,忽地看见齐泰神色有些不甚自在,朱允炆也想夸他两句,奈何齐泰是像关羽还是像张飞呢

  朱允炆还没想出个合适的人物来对号入座,“凤雏先生”已夸夸其谈起来,朱允炆便咳嗽一声,干脆绕过了这份尴尬

  “一群只会夸夸其谈的腐儒”

  嗜茶如命的罗佥事煮好了茶,斟到杯里,又洒入两瓣清心明目的菊花,推到夏浔面前一杯,冷笑道:“抓了就抓了,皇上乾纲独断就是了,议的什么罪现在好了,谷王蜀王韩王伊王等人附从朝廷议了周王大罪,沈王安王唐王等人不痛不痒地打马虎眼,而齐王泯王宁王代王湘王等则纷纷附和燕王,求赦周王,朝廷此举无端成就了燕藩之名,何苦来哉”

  夏浔道:“大人之意是”

  罗佥事冷哼一声道:“这还不明白么燕王原本只是论资排辈,为诸藩之长;而今,他已是诸王心中真正的大哥了。”

  夏浔细细品味了一番,缓缓点头道:“大人说的是,朝廷这么做,有害无益。大人既知其中利弊,怎么不向皇上进言提醒呢”

  罗佥事蹙起眉,缓缓地摇了摇头,无奈地道:“皇上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如伊尹周公之流,旁人的话,皇上哪里还听得进去啊。何况,咱们锦衣卫的名声一向不好,那些文官看不上咱们,如今有方黄齐这三个臭皮匠在皇上身边聒噪,咱们锦衣卫更没有说话的资格了”

  他苦笑两声,说道:“还好,先帝给皇上留下了偌大的江山,稳定的朝廷,这几个腐儒虽然是些纸上谈兵的废物,却也无碍于大局,在皇上绝对的强大力量面前,任他燕王百般挣扎,终究不过是蚍蜉撼树,改变不了甚么的。”

  夏浔目光微微一闪,说道:“是啊,漫说燕王已交出了兵权,就算没有交出来,以燕王手中那些兵马,又岂是朝廷对手其实朝中几位大人如此煞费苦心,固然是担心燕王走投无路,被迫造反,却也是想寻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再拿他问罪,削他的王爵,以求名正言顺。

  不过,下官在北平时,曾经救过中山王府的小郡主,因之与王府上下打过交道,深知那燕王为人谨慎,从不干预地方事务,家教也严,想拿他的把柄殊为不易。要不然,如果咱们锦衣卫能抓到燕王的把柄呈于皇上,就算黄子澄方孝孺几位大人看不上咱们,皇上对咱锦衣卫总是要另眼相待的。”

  罗佥事眼睛一亮,沉吟道:“唔,不错,你这话倒提醒了我,咱们不能一味的等着皇上给咱们指派差遣,应该主动请缨,制造机会。如果咱们立下大功,何愁不得陛下青睐”

  他站起身来,在房中踱着步子,忽尔立定,回身说道:“黄子澄已向皇上建议,以严冬将临,塞外蒙人有袭我边境打草谷的惯例为名,派遣朝廷武将戎守开平,同时,以戍边兵力不足为由,把燕王的三护卫兵马也调走了。”

  他顿了顿,又道:“皇上还派工部侍郎张芮为北平左右政使,河南卫指挥佥事谢贵此次助曹国公擒周王有功,擢升为北平都指挥使”

  夏浔愕然道:“大人方才不是说,黄子澄方孝孺等几位大人决定对燕王先予安抚,不动声色地剪其羽翼么这般举动,燕王又不是白痴,还看不出朝廷的意思”

  罗佥事摊开手,无奈地道:“问题是,这几个白痴,就是把燕王当成了白痴”

  夏浔默然。

  罗克敌轻蔑地道:“这班秀才看不上咱们,可依我看,由着他们胡搞下去,好好一件事情,怕要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我去向皇上请旨,调你去北平。”

  夏浔故作惊讶地道:“调卑职去北平”

  罗克敌道:“不错,你曾去过北平,对那里颇为熟悉,又识得燕王府上下,正好接近他们。”

  夏浔道:“大人,皇上登基以来,新政迭出,诸藩震动,都派了不少耳目,在京里打探消息。卑职虽然是个小人物,可任职于锦衣卫的消息,怕也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此去北平,燕王府旧识,岂能对卑职不加提防信任如故”

  罗克敌从容道:“何止提防现在诸藩人人自危,个个惶恐,现在从金陵去的每一个人,都要被他们当成朝廷派去对付他们的人,对你哪能有所信任,不过”

  罗克敌诡谲地一笑,目视着夏浔,缓缓地说道:“如果我是燕王,皇上心意如何,到底要做到哪一步,我心中尚无法确定。而你是我旧识,却被皇上派了来,我会不会佯做不知你的来意,旁敲侧击探你的口风会不会利用财帛女子收买于你,从你口中探问皇上真实的意图”

  夏浔轻轻啊了一声,“恍然”道:“卑职明白了,大人是说”

  罗克敌微笑道:“若是由着那几位自作聪明的大人这般胡搞下去,燕王除非肯坐以待毙,否则必反我派你去,若能拿到燕王的把柄,使朝廷名正言顺主动擒他最好,若是不然,也可侦伺他的一举一动,如果他真的有反意时,及时回报朝廷,亦可令朝廷提前做出对策,这就是我锦衣卫的功劳,旁人想抢也抢不去的。”

  他重重地一拍夏浔的肩膀,沉声道:“你去,想方设法,让燕王收买你。予你金钱,你就收着,予你美色,你就受用,本官特许你投靠燕王”

  第243章 乱了阵脚

  工部侍郎张芮河南卫指挥佥事谢贵等一批替换北平官员的官吏已奉旨离京了,夏浔却还没有动静。

  因为上一次朝廷以谋反之罪擒拿周王,没有用些光明正大的手段,反而大张旗鼓地宣扬曹国公李景隆要北巡边防,来了个出其不意,偷袭诈城,以堂堂朝廷问罪于一位藩王,居然用这样的手段,不免令人耻笑,而且周王的名声一向很好,所以这种行为更加令人反感,朝野间对此议论纷纷,同情周王的大有人在。

  朱允炆和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感受到了舆论的压力,这一次,他们已经对北平采取了诸多手段,剥夺军权,抽走兵马,更换官员,一连串的措施下来,自忖必可正大光明地制服燕王,所以不想再让臭名卓著的锦衣卫横插一脚,坏了他们的名声,因此对罗克敌的计划有些不置可否,拖到现在还没有决定夏浔是否可以成行。

  夏浔还没走,京里又出了一件大事。

  齐王朱榑被夺爵,废为庶民了。

  按照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策略,他们首先要削光燕王的权,调光燕王的兵,再把北平的军政法司各路官员换个遍,叫燕王束手束脚,不敢妄动,这时再回过头来把那些有可能同情响应或支援燕王的藩王都拿下来,最后再一举铲除燕王这个心腹大患。

  按照他们的这个计划,齐王朱榑本来至少还有几个月的舒服日子好过,可是齐王朱榑居然自己迫不及待地送上门来了,他主动请旨回京,要谒见皇帝。

  只他一个王叔,朱允炆倒不怵他,便一口答应了。

  孰不知,朱榑进京,其实是要钱来了。

  他建的那座王府,本来户部只说要稍缓一缓,这一缓,就缓到了他老爹朱元璋过世,朱元璋一死,朱允炆“百废待兴”,反正不管是什么,他都想干个标新立异,和皇祖父有所区别,这花钱的地方可就多了,他又大量削减税吏司的人员,偷税漏税的更多了,紧接着又减免江南税赋,以致朝廷财政有些吃紧,户部寅吃卯粮,调度不开,欠齐王朱榑的钱只好无限期地拖了下去。

  朱榑恼了,他回了京,第一件事就是去孝陵哭坟,到了孝陵,齐王哭完他爹哭他娘,然后眼泪一擦,就跑到宫里和他那侄儿皇帝大吵大闹地要钱。

  朱允炆很郁闷:以前我是皇太孙,对你们这些叔父们客气点也就算了,现在我是皇帝,你们懂不懂君臣父子,上下尊卑跟我大吵大闹的,这要换成我皇祖父坐龙庭,你敢么

  这一下可让罗克敌逮着机会了,齐王是他当初重点培养的“造反对象”,各种罪证罗克敌早就搜罗齐全了,一直没逮着机会呈上去罢了,如今一见齐王在建文帝面前耍无赖,又是哭爹又是哭娘的给建文帝脸上难堪,罗克敌马上把齐王在青州的不法行为一股脑儿地禀报了朱允炆,递上去一厚摞整人材料。

  朱允炆一见大喜,他很难得地果断了一把,也未唤他的智囊们商议,便下令把齐王朱榑贬为庶民,着锦衣卫看押,不日解送凤阳高墙看管,同时派人去山东青州府抄他的家,把他一家老少全送去凤阳蹲大狱,朱允炆这一手当真是雷厉风行,颇有乃祖洪武大帝惩贪除恶的时候那种雷霆手段的风范,等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得到消息的时候,朱允炆的圣旨已经出了南京城了。

  夏浔整天在锦衣卫等着派他北上的消息,结果他还没走,齐王却作为阶下囚被送来了。夏浔思量许久,虽说他和齐王只是互相利用,毕竟尚有故人之谊,他上回去青州,齐王也是以礼相待,不好佯做不知,便对罗克敌恳求道:“大人,卑职在青州时,曾受过齐王的照拂,如今齐王虽成了阶下囚,可是既然关在我锦衣卫,卑职不能不闻不问,卑职想去看看齐王。”

  罗克敌蹙眉道:“你知情重义,这固然是好的,不过”

  他沉吟片刻,才道:“那就去吧,你的身份,终究比不得朝中那些大员,纵然去见见齐王,也不致有什么后果。”

  “多谢大人。”

  夏浔这一声谢,确是真心实意的,他知道,齐王朱榑现在虽然关在锦衣卫里,罗佥事可以一手遮天,但是答应他去见一个被废的王爷,还是多少担了些风险的,夏浔虽然已经对自己的未来做了一个决定,但是对一心看重提拔他的罗克敌,的确是心存感激的。

  夏浔去见朱榑,只揣了些吃的,还夹了一床被。牢房是个阴冷的地方,纵然是炎炎夏日,那地方也暖和不起来,何况此时深秋将尽,天气湿冷,而锦衣卫的牢房多年没有关过人了,里边的床铺被褥腐烂不堪,纵是个寻常囚犯怕也很难住下,朱榑虽曾贵为王爷,想来此刻也只有这些吃的穿的,对他来说才是最实用的。

  “齐庶人,我们百户大人有话问你,好生答着”

  牢头儿可不管关进来的是不是凤子龙孙,高声吆喝一句,便向夏浔讨好地哈腰点头,谄媚地道:“大人,您请,这里太阴暗了,地面也不平,小心脚下。”

  夏浔小心地走进去,对那牢头儿道:“行了,你出去守着。”

  牢头儿答应着退了出去,夏浔走到牢房栅栏前,只见齐王朱榑已被剥了王爷的蟒袍,披头散发,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小衣,木然坐在一堆稻草上。

  “杨旭,是你”

  借着微弱的灯光,朱榑忽地看清来人是夏浔,不由惊喜交加,腾地一下跳了起来,扑到牢门旁,紧紧抓住了栅栏。

  夏浔见他一身狼狈,不禁心生恻隐,叹息一声道:“王爷,好端端的,你何必进京来呢,如今落得这步田地”

  齐王朱榑面孔一阵扭曲,恶声道:“谁晓得那小”

  他压了压火,才恶狠狠地道:“谁晓得皇上心狠手辣,为了小小罪过,就把孤废为庶人。”

  夏浔默然片刻,把怀里揣着的还温热的吃食和挟着的那卷被褥递进去,轻轻一叹道:“王爷那些罪过,要说削爵,处置却也未必妥当,王爷且放宽心,就当去凤阳闲居几年吧,说不定哪一天皇上回心转意了,就能放王爷回去。”

  朱榑嘿地一声笑,摇了摇头,目光竟隐隐泛起了泪光:“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啊。我那满口仁义的侄儿,还不及”

  他咬了咬牙,没有再说下去,心中却已是充满了懊悔,对他自己的悔,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朱榑后悔,不为别的,只因为他进京讨要造王府的钱,是他故意为之。朱元璋这些儿子有的善有的恶,有的凶残有的英勇,就是没有一个白痴,朱允炆削周藩,醉翁之意实在燕王,这一点朱榑已经隐隐地看出了一些端倪,他进京要钱,故意耍泼无赖,其实是用了自古以来遭到帝王忌惮的王侯公卿们惯用的一种手段:自污。

  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戒心,就故意收受贿赂,强买田地,触犯王法,他这么做,想让刘邦觉得他贪图安逸,胸无大志。朱榑这么干,就是为了消除朱允炆对他的戒心,认为他朱榑鼠目寸光,根本没有图谋天下的野心。

  可他哪知道朱允炆的胃口那么大,所谋并不只燕王一人,所谋亦不只这一世。你不反,他担心你的儿子反,你的儿子不反,他担心你的孙子会反,总之,他要一劳永逸,除了他爹朱标传下来的这一脉骨肉,所有的朱元璋的子孙统统都要贬为庶民,永远失去问鼎皇权的机会,所差的只是先削谁后削谁的问题。

  现在他朱榑自己送上门来了,又确有不法的证据掌握在朝廷手中,那不是自作孽不可活么

  两个人一个牢内一个牢外,一个是心事重重,一个是有苦有言,沉默半晌,只能双双一叹,在这幽寂阴冷的大牢里,叹息声是那般无奈那么凄凉

  齐王朱榑被贬为庶民的消息把代王朱桂给激怒了,代王朱桂和齐王朱榑曾一同听令于燕王朱棣,北伐蒙古,那是并肩打过仗的亲兄弟。而且齐王朱榑尚武,代王朱桂同样尚武,两位王爷都是性情暴烈的主儿,可谓是情投意合,彼此的交情一向不错。

  上一次朝廷查无实据,只凭周王次子的一句话,就削了一位亲王,已然令朱桂大为不满,要不是他的亲信再三安抚,要他等着燕王明确态度之后再做决定,他早就上书指斥朝廷执法不公了。如今替周王求情的奏疏呈上去还没几天,周王根本没希望从云南捞回来,齐王居然又被贬成了庶民,先帝入土不到半年,皇上这是想对亲叔叔们做什么

  代王火冒三丈,立即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奏疏,派人快马送到京城,直斥皇帝罔视骨肉亲情,对诸王叔横加刁难,内中甚至大胆地讥讽朱允炆虚情假意,当初在先帝面前信誓旦旦要善待亲人,以德服人,先帝尸骨未寒,他便食言而肥。

  看了代王朱桂的这封奏疏,朱允炆脸上火辣辣的,他恼羞成怒地把奏疏撕得粉碎,拍着御案吼道:“代王渺视朝廷,渺视朕,必须要加以严惩,诸位先生不要劝朕,朕一定要严惩代王,否则朝廷体面何在,朕的体面何存”

  黄子澄没想到原本好好的计划,居然闹到这般地步。他却不知,齐王代王的反应,背后无不有道衍劝燕王为周王抗旨求赦的原因在其中,正因燕王起了这个头,诸藩的不满才有了一个宣泄口,否则诸藩心头这把火压了再压,早晚压成内伤了,也是发不出来了。

  黄子澄蹙眉沉思半晌,觉得齐王成为阶下囚已是不容更改的事实,削藩之举势必已无法徐徐图之,既然如此,不如藉此缘由,把代王也一并铲除,便点头答应下来。只是,他原本不希望锦衣卫再插手北平之事,可是如今齐王和代王先后挑衅,打乱了朝廷削藩的步骤,为了确保北平万无一失,便向朱允炆进言,请皇上同意锦衣卫派遣人员赴北平为内应。

  朱允炆被代王这封奏疏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弄得他无地自容,现在只想把代王削了,出这一口恶气,自然无不答应。

  代王平时为人横行跋扈,在藩国内确实有许多不法行为,小辫子一抓一大把,第二天就有御使言官得到授意,控告代王贪虐残暴,有不法行为。建文帝雷厉风行,立即公开下诏,削代王朱桂王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