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50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4 13:44      字数:11934
  ,你得帮朕好好辅佐刘德”

  这番话,刘启完全就是真情表露。

  他的身体,他自己清楚。

  四月以来,他几乎每隔十天半个月,身体就要出一次毛病,不是这里,就是那里。虽然都是小问题,虽然大都最多几天就好了。

  但再这样下去,很显然,是拖不了多久,就要出大问题的,而万一如此。

  正因为这样,他才急着跟刘武摊牌。

  借着九鼎的风头,天下归心,诸侯安分的这个时机,跟刘武摊牌。

  刘武要是愿意点头,为少主羽翼,为社稷屏障,当然是皆大欢喜了。

  若不愿意,甚至哪怕有一句假话,被他察觉到了,那么,他也顾不得什么兄弟情,太后的面子了

  实在是梁国对他太重要了

  刘武听着自己的兄长真情实意的话语,心中非常震动,他惊奇的看着自己的兄长。

  他们兄弟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

  当年兄弟两人年轻时,一起在长安闯祸,一起在三辅游玩,玩累了就抵足而眠。

  这份感情,即使是如今一个是天子,一个是诸侯王,也没有削减多少。

  以刘武对自己兄长的了解来看他知道,自己的这个皇帝哥哥没有说谎,他的身体确实出问题了

  这时候,刘武想起了自己的弟弟,那个不受人重视的代孝王刘参。

  五年前,刘参病逝。

  他可是哭的稀里哗啦,亲自去代国吊丧致哀的。

  连刘参出事,他都伤心了大半年,他岂能无视自己的亲兄长,皇帝大兄的生死和请求

  “陛下请万勿说这样不吉利的话,陛下必然长命百岁,长临天下”刘武跪下来,拜道:“然,若陛下真有不测,臣弟虽然愚钝,但也愿效周太伯,为社稷效死”

  ps:抱歉啊,今天状态太差了,各种卡文,各种头疼,写了一天,才写出一章,我有罪啊,本来今天要写5章的,但奈何昨天晚上睡得太晚了,导致我今天一整天脑子都昏沉沉的。

  嗯,今天的5更就放到明天吧~明天一定做到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两百一十八节 认可

  听了刘武的话,天子刘启非常高兴,他拉住刘武的手,又拉住的刘德的手,道:“刘武你能这样想,朕非常欣慰这样,你们叔侄两个谈谈吧朕去陪一下大臣勋贵们”

  说着,他就负手离开,将空间留给刘武与刘德。

  刘德听了自己老爹的话,心中却是非常震惊。

  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前世老爹会在平定吴楚之乱后,就马上过河拆桥,将对刘武的承诺与誓言抛在一边,册立刘荣为太子甚至连半点虚情假意的戏码都不愿意演。

  再联想到册立太子后,老爹就再也没有亲近过任何女人了,再没有跟之前一样,有子嗣出生前世刘德最后一个弟弟,后来被封为常山王的刘舜,是在刘荣被册封为太子的那年出生的

  刘德知道了,假如不是身体出现了巨大的问题,甚至问题严重到直接导致其丧失生育能力,以老爹的好色程度,岂会如此

  这么想着,刘德就在心中叹了口气,随着王娡姐妹失宠,恐怕,今生他只会有十一个兄弟了

  刘武心里也无法平静下来。

  他看着刘德,好半响才喃喃自语道:“陛下的身体,真的严重到要托孤的地步了吗”

  似是在问刘德,又似在自问。

  他与天子的兄弟之情,不是用语言能叙述出来的。

  他记得小时候在代国,每到冬天。王宫都特别冷,他们兄弟两人只能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

  而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四位哥哥因为受凉感染了各种疾病而早夭。

  那时候刘武虽然小。但却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大兄冻得直打抖索,但依旧紧紧的抱住他的身子,将大部分的被子盖在他身上。

  刘德听了刘武的话,却是在心中摇摇头。

  说实话,对于老爹的话,刘德也是半信半疑的。

  皇帝的话。真当真那就是傻瓜了。

  老爹的身体或许真的问题很大,但绝对没严重到要托孤的地步。

  不然,恐怕这时候。丞相申屠嘉应该跟着来河东,以备万一天子出现意外,能记录遗诏。

  况且要托孤,也不是跟刘武托孤

  而是应该向窦太后薄皇后或者粟姬托孤。

  说到底。老爹还是跟前世一样耍了自己的兄弟

  “父皇自有天佑。应该是无事的”刘德低头答道。

  刘武拿着刘德给他的那本书,看了看,问道:“这就是白纸所装订的书吧”

  他抬头看着刘德,道:“不错”

  刘德不大清楚,自己的这个文青皇叔是在表扬他,还是赞赏那本白纸装订而成的书。

  刘德微笑着谦虚道:“皇叔缪赞了”

  望着刘德,刘武心里有些羡慕。

  这个侄子文学素养很不错,在诗赋一道上有着非常高的天赋原主。这几个月来,所做的种种事情。也显示着他相当高的手腕。

  与刘德这个侄子一比,他的五个儿子,就一个比一个废物了。

  刘德却是弄不清楚刘武此时心里的想法。

  但有一点刘德很清楚,他想要顺利的坐到太子的宝座上去,刘武的支持,非常重要。

  刘武虽然是个文青,在政治上幼稚的一塌糊涂。

  但刘武的梁国,却是毫无疑问的当世第一大诸侯国,拥兵十万,雄霸关东,前世吴楚之乱,吴楚叛军数十万,在梁国面前碰的头破血流,梁王军队,在战后统计战功斩首时,与周亚夫大军是不相上下。

  不止如此,梁王刘武还是窦太后的心肝宝贝,窦太后向来最爱刘武。

  要是能得到刘武的默许甚至支持,对刘德稳固自己的地位,帮助之大,无法想象。

  那要怎么才能让刘武心甘情愿的放弃皇太弟之梦,俯首称臣,认可刘德成为太子

  便宜老爹是大打感情牌。

  但刘德跟刘武这个皇叔感情并不像自己老爹与刘武一样深厚。

  而且,作为晚辈,打感情牌也不合适。

  利益交换的话,这个世界除了皇位,还有什么能收买刘武

  刘德可是记得很清楚,自己的这个皇叔,后来为了皇位,走火入魔,派遣刺客刺杀大臣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头疼啊”刘德抚着自己的额头,低声念叨了一句

  有什么办法能让梁王放弃与自己争夺储君,反而反过来支持自己呢

  刘德正头疼的时候,却听到刘武说道:“皇兄身体不适,身为太子,刘德你要多多关系,日夜伺候在左右,寡人下个月就要回封国了,母后与皇兄,就拜托太子了”

  刘德抬起头,满脸吃惊的看着刘武。

  他完全无法理解刘武为什么会忽然之间做出这个表态。

  要知道,前世的时候,刘武为了他的皇太弟之梦,可是曾经与王娡结盟,共同在窦太后面前黑刘荣的啊,后来更做出了刺杀大臣这样的事情来。

  但,不管刘武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的这个决定。

  刘德知道,刘武一旦做出这个表述,他以后都没办法反悔了。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君臣名分一旦定下来,再反悔,就是叛贼了。

  只有刘德在太子之位上一天,刘武就必须老老实实的俯首称臣。

  “皇叔教诲,侄儿谨记于心”若连这个时候都不懂该怎么表态,那刘德也白活三辈子了于是刘德立即低头颔首道:“就请皇叔放心好了,侄儿一定会好好的孝顺父皇与皇祖母,必不至令皇叔担忧”

  “这样,寡人就放心了”刘武点点头,然后转身一言不发的离开。

  他的心中,也不明白为何他会如此轻易的就承认和认可了刘德成为太子。

  只是冥冥中有个声音告诉他,刘德做太子,才是最合适的。

  他年轻,有魄力,这几个月来所做的种种事情,都已经为刘德奠定了基础,赢得了人心。

  白纸和考举,让天下士林和舆论交口称赞,皆以为贤。

  在汾脽挖出宝鼎,又给他笼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而且,天子方才的话,让他很清楚,假如他不支持刘德的话,那么恐怕,皇帝兄长就要拿他开刀了。

  不说别的,天子若撕破脸不顾及窦太后的脸面,将他与代王刘登的封国对调,他就吃不消

  最重要的是

  刘德永远都不会知道,在他的前世,刘武之所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皇太弟之位,不过是拉不下面子而已。

  先是刘荣当太子,国立长君,本来没什么好说的。

  可,皇帝哥哥前脚还说千秋万岁后传位于梁王,转眼就卖了刘武,册立刘荣。

  刘荣要是有本事,那也罢了。

  可偏偏刘荣是个窝囊废,朝野都有很多人不喜欢刘荣做太子。

  即使如此,刘武也最多不过是在窦太后面前黑了黑刘荣。

  然后,刘荣被废,新太子居然是年仅四岁的刘彘

  这让刘武能服气才怪

  ps:写了差不多4个小时写好这一章,哎,换了无数个思路,最后还是觉得不满意,但也没办法了。

  只能是给刘武上个debuff了。

  但其实,有时候,人要脑残起来,智商真可能没有下限,特别是刘武这样的文青

  嗯,今天五更这是第一更,还有4更,我继续去码字~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两百一十九节 一箭三雕

  当天晚上,天子在大阳县城赐宴群臣与军民。

  宴席连摆数千席。

  几乎每一个大阳百姓,都被赐下了一顿丰盛的酒肉齐全的晚餐。

  至于随行大臣,勋贵彻侯与百家名士,则是在县衙与天子同饮。

  刘德坐在便宜老爹身边,临襟正坐,环顾着周围的大臣与诸子百家的名流。

  老实说,大部分人他都不认识。

  特别是百家的巨头们,他是一个也没见过。

  天子刘启喝的有些微醉了,他放下酒樽,对刘德吩咐道:“刘德,你去代朕去给百家博士们敬酒”

  他这话倒没错,基本上,如今想要被人承认,你是某派或者研究某个典籍的巨头,你首先得被汉室天子,征辟为博士,只有做过博士之后,才能被人承认和认可。

  连博士都没做过,就只能说明,你还是嫩了些

  只是,这些百家巨头,通常都是在博士位子上蹲了几个月就用各种理由和借口辞官了。

  汉室天子设置的博士官,对百家巨子来说,也就是个镀金之职。

  所以,这些百家巨头,基本都是前博士。

  刘德连忙起身,领命道:“诺”

  于是,他举起酒樽,在两个宦官的带领下,来到百家名流们所坐的一角。

  见到刘德走过来,十几个原本分成几个小派系各自在一起议论与说话的诸子百家巨头,纷纷起身。

  “殿下。请容奴婢为您一一介绍”领着刘德过来的一个宦官,轻声的慢慢的对刘德说着。

  他与章德不同,甚至与大多数的宦官都不同。说话轻柔有度,听着也很舒服,最重要的是没有一般宦官所有的那股子阴冷。

  刘德仔细一看,认出这个人来了,原来是熟人,前世时刘荣为太子后,他是便宜老爹委任的太子宫宦者令。嗯,后来带兵将粟氏外戚清洗的也是他。

  刘德后来听说,此人是专门为天子负责搜集宫廷内外情报的细作头子。

  想到这里。刘德就开始悄悄的留意此人了。

  刘德相信,他的身边,肯定也有这人安插的探子和耳目,只是不知道是谁

  这宦官领着刘德来到名家们面前。

  “这位是故刑名博士张恢。张公大人”这宦官不带一点感情se彩的将一位老者介绍给刘德。

  “张公在上。小子有礼”刘德连忙躬身致敬。

  晁错的老师,谁敢掉以轻心

  况且,除了晁错外,像后来的廷尉赵禹据说也曾经在张恢门下旁听,算是半个弟子

  张恢是个七十余岁的老人,身体已经干瘦的就像一个骨架了,但精神状态很不错,他连忙弯腰还礼:“老臣不敢当”

  “这一位是故楚太傅申公老大人”这宦官毫不停留的继续道。

  刘德连忙再次致敬:“小子刘德拜见申公”

  与张恢比申公的身体就强健许多了。至少,申公的面容饱满。满面红光,他不需要人扶,就站起来弯腰揖首,道:“老臣拜见殿下,殿下万万不可如此多礼”

  “应该的”刘德笑着道。

  对于申公,他还是很尊敬的,特别是,刘德如今还在打着卫绾那个寡居女儿的主意。

  而申公是卫绾的授业恩师

  那宦官又一连为刘德引荐了儒法黄老派的几位巨头。

  然后,就来到了一个年纪四十多岁差不多五十岁,在一众巨头中显得格外年轻的男子生前。

  刘德抬头看着他,挥挥手,制止了宦官的介绍,上前一步,揖首拜道:“敢问可是子都先生当面,学生刘德谨拜之”

  若论当今天下,那个文人,刘德最尊敬。

  毫无疑问,除了胡毋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胡毋生字子都,刘德当面称为子都先生,并无不妥。

  这男子微微愣了愣,不得已,与刘德对拜苦笑道:“臣不敢当殿下如此重礼”

  “当得起”刘德再拜道:“先生筑馆麓台,授业传经,有教无类,小子素来敬重”

  当今天下,只有胡毋生这么一个巨头,公开的在麓台授课,来者不拒,甚至某些贫寒子弟,还能受到胡毋生的接济。

  前世之时,刘德曾听人说,胡毋子都的麓台学苑,前后二十年,教育出了千石官员不计其数,两千大员数位,丞相一位,其余乡间官吏,数不胜数。

  没有胡毋生二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和播种培养出来的数以千计的知识分子与官员,董仲舒刘彻想玩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想都别想

  对于这样的人,再怎么敬重都不为过

  刘德于是再拜道:“我闻先生麓台著述,教授子弟,异常辛苦,我愿上奏皇父,请立麓台为国苑,一应支出与开销,俱由少府报销,使先生能广招师长,大开山门,收录天下有志之人,无论贫贱富贵,有教无类”

  胡毋生闻言,瞳孔陡然放大。

  这是日思夜想,做梦都想要获得的东西啊。

  当年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孔子能教育这么多弟子,除了学生们奉献的学费外,要是没有他的先师子夏子贡,颜回等弟子在一边帮忙,根本不可能做到。

  他也曾想过,留几位学业完成的弟子在门下帮他教授学生。

  但没钱啊

  他门下又没有一个子贡那样的有钱弟子,学不了孔子当年的手段

  他连弟子们练字和读书所必须的笔墨有时候都负担不起

  就更别说给那些有成的弟子开工资了。

  为此,他不知道发愁过多少次了

  如今刘德一见面,就抛出这么大的一个好消息,怎能让他不激动不高兴。

  于是,胡毋生也顾不得什么保持形象了,立刻就跪下来拜谢道:“老臣为天下士子与贫寒子弟拜谢殿下厚恩”

  “先生不必多谢,这是应该的”刘德笑着道。

  支持胡毋生,对刘德来说,可谓一箭三雕。

  首先,胡毋生能安心做教育事业,在这个时代,每多一个读书人,汉室的国力就增强了一分,而这是刘德所喜闻乐见的事情。

  读书人多了,特别是贫寒子弟多了,刘德的考举规模才能不断扩大,否则天下总共就几万十几万读书人,还玩个屁的考举啊,改成科举算了

  其次,胡毋生的麓台学苑获得国家扶持,财政支持,说不定就能让一代恶人公孙弘摇身一变,成了麓台学苑第二任山长

  再者,就是刺激诸子百家了。

  黄老学与法家,什么都好,就是他们只教育贵族和大地主子弟,这一点很不好

  必须引入竞争,让这些家伙乖乖的去从事教育事业。

  ps:还有3更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两百二十节 三个条件

  左右众人,看到刘德与胡毋生两人三次对拜。

  许多人顿时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

  特别是如今谁不知道,白纸是掌握在刘德手上,被严格保密的一个产业

  刘德现在公开支持胡毋生办学,那么可以想见,胡毋生岂非是能拿到大量的廉价甚至免费白纸

  要是那样的话,其他诸子百家还玩什么

  胡毋生有了刘德的支持,必然以十倍甚至百倍的速度来传播和宣扬他的学问与理论。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也就罢了。

  万一,刘德要是在将来的考举,偏向胡毋生的学派,譬如说玩个一次录取一百人,结果七十个出身麓台

  这些巨头,此刻是真慌了。

  他们可以不在乎功名利禄,也可以不在乎个人的荣辱沉浮,但他们各自学派的命运与未来,却不能不在乎。

  “殿下,老臣若是也开山门,广收门徒弟子,不拘地位贵贱,是否也可请殿下上奏陛下,与老臣的同样待遇”申公是第一个反应过来,放下面子,恳求的。

  这对申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

  当年,他也不过是个寒门士子,有幸得到他的老师浮丘伯教导,学习文化,后来又与师兄楚元王刘交弟子楚夷王刘郢合力,整理,刊行天下,成为鲁诗派的开创者。

  自从他因为与刘戊闹了矛盾,愤而辞官之后。这些年就一直在广收弟子,只是不如胡毋生那样大张旗鼓,来者不拒而已。

  更何况他的老师浮丘伯是荀子的亲传弟子。荀子这一派的人,本就是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不要忘了,李斯就是荀子教出来的

  “自然可以”刘德笑着回应,他站起身来,对着诸子百家的巨头们道:“诸位大贤长者,只要愿意开山门,收弟子。小子都愿效子都先生之例只是,有些条件”

  “殿下请说”张恢站出来拜道,作为法家巨头。张恢当然清楚,皇室做事,绝对不会有心血来潮,或纯粹的敬重等个人问题。

  特别是刘氏立国五十多年来。就算孝惠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是有深意的

  而刘德

  据张恢在长安听到的传言和弟子晁错所说。是从小就被养在太宗孝文皇帝膝下,坊间传闻,当年,刘德的名字都是太宗孝文皇帝所取,意为德者治之。甚至还有人说:上以为皇次孙类己,于是复对皇后道:朕后世,此子当王天下。

  反正,这些版本的流言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被传的人尽皆知。

  虽然张恢从他的弟子晁错口中得知。这些流言,都是天子故意放出来的。

  但从这些流言以及晁错的描述中。张恢很清楚的看到了一个行事果断,懂得分析局势,同时城府深重的皇子,储君。

  这样的人岂会受到感情啊个人喜好的影响,而妄自行事

  必有深意

  不是宣扬其政治主张,就是为其地位造势

  不过

  这样的储君皇帝,正是法家的最爱

  满脑子仁义道德,循规蹈矩的皇帝,显然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不会重用法家。

  只有野心勃勃,胸有大志的统治者,才会对法家重视厚遇。

  刘德想了想,对众人道:“诸位长者,打开山门,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教化万民,小子与父皇必然是欣喜的”

  “然”刘德低头看着地面道:“小子的条件之一是:所有入读士子,必须经由县令登记名字籍贯,清查无有罪案劣迹在身凡不在官府登记的,一律不可入学,一经查获,以律法问罪”

  这是必然的

  否则,万一有权有势的人家的儿子犯了法,改个名字藏进书院中,谁能找到

  自古以来教书育人之地,在中国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别说官府了,就是皇帝,也轻易不敢进去抓人

  没有这个预案,这些学校,迟早都会变成藏匿豪强贵族犯法子弟的地方。

  众人听了,却是对视一眼,这个条件完全能接受,于是纷纷点头。

  刘德继续道:“其二:所有山门学生,必须通过由官府与诸位长者共同主持的考试,才可准予毕业,发放由学苑与所在地郡守衙门共同签发的文书印信余者皆不可发放任何证明文书凡是非通过正式考试,即自行休学者,诸位必须将之除名,不可再视为弟子读书之时,犯法者,亦如此”

  这就是刘德留下的暗门了。

  要是放任这些人的学校,官府却没有相应的制衡力与威慑力。

  时间一久,用屁股都能猜到会发生什么

  看看东汉的太学生,再想想明朝的秀才公们,还有北洋有事没事就上街散步的大学生们。

  刘德可一点都不希望,二三十年后,他想推行某个政策,结果跑出一帮举着汉家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就在今日的牌匾的大爷们。

  学生好好读书就行了

  只要还没到亡国灭种的绝地,就不需要他们跑出来唧唧歪歪。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运动都证明了,学生们的一腔热血,常常被一帮冷血自私无耻的学棍和政客利用了。

  所以刘德得给学生们上个紧箍咒。

  再没有比毕业证书,更能让学生们安分守己的玩意了。

  但刘德这个条件一提出来,许多人都开始犹豫了。

  只是考虑到,官府确实有这个权利,而且,刘德所说也还合情合理,更还保留他们的一些权利,勉勉强强,他们想着国家承认与支持还有财政补贴的好处,才不情不愿的答应

  “其三:所有入学士子,我会上奏父皇,每岁每人补贴一千钱,发放米十石,油盐一升,,诸位长者,必须保证,所有补贴物资,皆由学生自己手持官府发放的学籍文书去官府衙门领取,而不可以任何借口,代替学生领取”刘德严肃的道。

  很显然,刘德在这里又留了一个暗门。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贪污同时也是一个制衡手段。

  每年每个学生补贴一千钱,十石米,一升油盐。

  这是必不可少的要给读书人的福利。

  否则,这些学苑里的学生恐怕就没有来自底层的学生了。

  这对刘德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而且这个政策一出,显然就能收买人心,特别是读书人的人心。

  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来没有那个朝代那个政府补贴过读书人

  ps:第三更了,还有2更,继续码字去,求订阅0

  嗯,明天目测也是5更。

  但后天目测只能23更。

  原因,咳咳,我后天要陪老婆逛街买衣服,嗯,你们懂的,所以我提前跟大家请假先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两百二十一节 教育之野望

  但是,刘德的话,就不那么让在场的巨头们舒服了。

  不管哪个学派,总归认为自己是君子的。

  君子怎么能被怀疑

  君子怎么能被监督

  对刘德话语明显带着的提防与不信任,很多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只有申公与张恢等少数几人是坦然面对的。

  张恢好解释,法家喜欢秩序,为了秩序牺牲点个人利益他们能接受。

  申公则是他受的教育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倡人性本恶,所以也没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但其他人就未必了。

  “殿下”一位巨头出列道:“夏校殷序周痒,三代共之,教书育人之地”他垂首道:“请殿下三思”

  其他人纷纷道:“请殿下三思”

  刘德听了微微一笑。

  这还真是个好借口呢

  当然,刘德相信这些巨头完全不可能贪墨给学生那点钱。

  这一点,刘德能用脑袋担保

  看看这些人,每一位都是各自学派的巨头。

  人品道德修养方面,天下公认

  但是,他们清廉,他们不贪,不代表后来者不会,更不代表将来他们的家属不会

  最重要的是,补贴由政府发放与老师发放,是两回事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论的余地。

  不接受刘德的条件,大可以自己去单干嘛

  学术自由。刘德管不了,也懒得去管,但想拿财政补贴。国家官方支持与认可,就得服从他立下的规矩

  当然了,话不能说的这么直白,得婉转些,给这些巨头一个台阶下。

  刘德笑着看向众人,抬手道:“诸位长者所说,小子安能没有考虑。学校,教化之重地,人伦之场所也”

  刘德热情的道:“我会上奏父皇。请立法,学苑之中,文官下车,武将下马。每所学苑。再赐以学田若干,用以奉养师长,抚恤孤独,其以彻侯例”

  这是后世官学常用的一个手段,某地官学,必然有学田若干,来给官学的老师与贫困学子补贴。

  但刘德在后世的学田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就是这些田赐给某个学校了,但管理权与使用权不归这个学校具体的某个人所有。而是作为彻侯的食邑一样,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将这些田的收益拨付给学苑。

  所以,这些田可以离这些学校十万八千里。

  这就能杜绝学田开着开着变成了私人所有,更能在学校不听话的时候,朝廷想收回就收回。

  少了许多麻烦,而且便利不少。

  再加上学校里文官下车,武将下马的规定,给足了诸子学派面子。

  巨头们一听,马上就知道,刘德是铁了心一定要学生们自己去领补贴,否则,他就不会发

  文人们通常都是碰到了硬钉子后,就会自动自觉的绕行。

  而且,仔细想想,貌似刘德殿下所说也很合理啊

  由朝廷发放补贴,显然是在告诉学生们,谁在养他们,是明述君臣之道嘛

  身为臣子,他们怎么可以跟天子抢人望呢

  这么一想,许多人心里就舒服多了。

  于是,大家都避而不谈学生们必须自己领补贴的事情了,选择性的无视了这一条。

  立刻就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了,到底多少学田供养一个学苑,有没有一个硬性标准。

  不然,要是大家都一样,那么,那些弟子比较多的人,岂非是吃亏了

  要知道,这可是学田啊

  一旦定下来,只要朝廷不回收,就能世世代代的为学苑输血,只要利用得当,就能保证自身学派千年繁荣

  张恢对此是深有感触的。

  杂家与名家并入法家,不就是这两个学派传承几乎断绝,为了延续下去,只能选择与法家融合吗

  而彼时,杂家与名家,若有这么个制度,能保证他们的传承,他们是否还愿意与法家合并

  “以小子目前的浅见,我认为,诸子学苑,每人一亩学田,应该是恰当的”刘德解释着:“每三年,朝廷与地方官府进行一次审定,以决定学田数量”

  每人一亩那就是说,那一派的学生弟子多,那一派就占尽上风喽

  于是,儒家各派系顿时大喜。

  特别是胡毋生与欧阳和伯两人,更是喜上眉梢。

  如今,儒家派系里,最大的两个山头就是他们两个

  但其他人也没什么不满。

  特别是一直以来被公羊派踩在脚下的谷梁派的巨头张放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有了这个政策与利好,谷梁春秋,应该能喘一口气,延续下去了

  刘德却是在心里笑了起来。

  每个学生一亩学田,看起来好像很多。

  但其实,毛毛雨啦

  又不是真把田给学苑不过是假给学苑。

  刘德自己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此时田税是三十税一,也就是说,一亩土地,出产四石粟米,一亩地的田税不到十五斤粟米

  然后,刍藁税,一百亩是五十五钱,平均一亩一钱都不到

  就算天下有一百万读书人,汉室政府的支出,在学田一项上,一年最多几百万钱,毛毛雨啦就算加上给学生们的补贴,一百万人一年也不过是一万万钱加一千万石米,小意思啦

  还不够后来刘彻漠北决战开销的零头,甚至还没有便宜老爹这一次赏赐给河东军民的赏赐的一半。

  你要知道,去年,汉室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入库就是钱将近四十万万。

  培养一百万读书人,一年开销不过只占用中央财税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怎么算都是赚死了

  而如今天下人口,最多五千万。

  怎么算刘德都觉得,不可能一下子就冒出一百万读书人

  五十个人里面出现一个识字的知识分子

  民国时期都办不到

  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也办不到

  要是真能有每年一百万读书人入学,那么,刘德就可以考虑进行工业革命,殖民全球,剥削全世界了。

  一年诞生一百万知识分子

  十年就是一千万

  还弄不出蒸汽机,搞不定风帆战列舰

  实际情况的话,据刘德了解,可能连十万新生都不倒,一年两三万新生就可以烧香拜佛,酬谢神明了。

  刘德很清楚的记得一组数据。

  前世,胡毋生在麓台教书,前后将近二十年,总共有七八千人在他门下听讲

  申公在鲁地开门教学,虽然是只收精英,但前后将近十几年,也不过百余名正式弟子,记名弟子三四百

  如今的天下,自耕农什么的,显然是不大可能有机会读书,他们照料自己的土地都忙不过来

  你要知道,现在一般的家庭,都是标准的一夫五口百田

  只有那些家里多少有些积蓄,至少有耕牛与铁器帮忙耕作的中小地主以上的家庭,才有余钱和闲情逸致来供养后代读书识字。

  而有这个条件的,目前天下,每一百户中,能有三四户,就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要是代国和右北平上郡这种穷的连皇帝都不好意思收刍稿税的地方,一百户里能有一户,都可能是个奇迹

  “所以,任重道远啊”刘德在心中感慨着。

  怂恿诸子百家巨头们开山门教学,只是第一步,打基础的第一步。

  等他们教育出了足够的读书人,扩大了考举的基础后刘德就可以考虑建立一所或者数所国立大学,专门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

  这样,差不多用五十年时间,应该能做到每年都给一百万民众扫盲。

  然后,汉室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了

  刘德也不是没想过,现在就搞什么大学。

  但没人啊

  建立一所大学容易,找老师就难了

  像现在成名的百家巨头,肯定不愿意屈尊到一个政府教育机构里上班,就算愿意的,也未必能接受与其他学派在一个学校里呆着。

  至少,现在的墨家和儒家要是放到一个屋子里,肯定是先分出个生死,再谈其他。

  ps:呼呼,四更了~等下那章定时到明天早上吧~

  顺便,祈祷一下点娘的系统不要抽风~昨天就抽风了,这点娘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两百二十二节 刘安要悲剧了

  刘德走回自己的坐位,先朝便宜老爹一拜,然后,才坐下来。

  “跟博士们说了什么呢”天子刘启笑呵呵的低头问着刘德:“跟朕说说看”

  刘德连忙躬身道:“正要禀报父皇”

  “儿臣奉父皇之命,与诸位百家博士长者们谈了一会”刘德出列,跪下来道:“父皇,夏有校,殷有序,周有痒,而我汉家无此教化之机构,因此,儿臣想呈请父皇,准许百家诸子各开山门,传授弟子,由朝廷对各派学苑进行补贴”

  刘德将他与诸子百家巨头们达成的协议,一一复述。

  天子刘启听完,呵呵的笑道:“既然刘德你已经答应了博士们,那就放手去做吧,朕支持你”

  这种事情属于典型的开支小但收益大的事情。

  作为当今天下的至尊,天子刘启显然比刘德更了解如今天下,每年都读得起书的人能有多少

  最多一万人

  一年两三千万钱的支出,对于朝廷来说,简直是九牛之一毛。

  但却可以收买天下人心

  特别是地主官僚阶级的人心。

  同时还能让这些诸子百家巨头帮忙培养未来的官僚。

  怎么看都算赚大了

  “朕这个儿子,果然不愧是朕选定的太子啊”看着刘德,天子刘启心中也是自豪的。

  去看望一趟博士们,本来他不过是希望刘德过去跟当今天下掌握了士林舆论的巨头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