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节
作者:七年玉      更新:2023-05-24 13:07      字数:5281
  “怎么说?”

  “皇玛法,西北边疆那边经常有战乱,边防必须要做好。如果没有一个安稳的环境,老百姓怎么能过好日子。”弘晟站在康熙老爷子的身边,神色从容淡然地说道,“除了西北边疆的士兵们要保护好当地的老百姓,也要让老百姓有能力自己保护自己。”

  “也要让老百姓有能力保护好自己?”老爷子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顿时来了兴趣,“老百姓要怎么保护好自己?”

  “皇玛法,西北那边不是民风彪悍么,我们可以派一些士兵训练当地的老百姓,让他们有自卫的能力。”弘晟款款而谈,“这种叫民间志愿兵吧,就是自愿参加训练,平时没有发生战乱的时候,他们种地劳作什么的,等到发生战乱的时候,他们能第一时间能保护好自己以及村民。”

  老爷子听完弘晟这话,第一反应就是大户人家的“私兵”。

  “当然,民间志愿兵要有人约束管理,不然就会变成私兵,这就不好了。”弘晟说道,“这些民间志愿兵可以让当地的官员管理,或者直接由西北边疆的将士管理。”

  老爷子表面上非常镇定,继续问道:“耕作方面,你打算怎么做?”

  “因地制宜啊,像西北边疆那边肯定不适合种水稻。”弘晟少年老成地说道,“适合种小麦、棉花、大枣之类的东西。”

  “然后呢?”

  “和商业结合啊,比如我刚才说的大枣,可以鼓励老百姓多种,然后拿到别的地方卖。除了大枣,还可以种其他的水果。”弘晟一脸认真地说道,“西北边疆那边还有皮毛、肉干、药材都可以拿出来卖的啊。”

  老爷子问道:“怎么卖?”

  “这就要让当地衙门做了,让老百姓自己卖,肯定很难卖出去,但是有当地衙门帮老百姓把这些卖到其他地方,比如说苏州。”弘晟一脸若有所思地说道,“可以让西北那边用皮毛和药材来换苏州这边粮食啊。”

  弘晟这个提议让老爷子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办法有可行性。

  “皇玛法,我暂时就想这么多。”弘晟刚才那番话也说得笼统,没有详细具体的说。“对了,皇玛法,要让西北边疆那边的老百姓读书识字。只有读书识字了,老百姓的见识就会变得不一样。”

  弘晟这番听起来有些“语无伦次”的话说完后,现场一片安静,所有人都用震惊的眼神看着他。

  最怕气氛突然安静,弘晟心里有些发毛,他说错了吗?

  “皇玛法,我说的不好吗?”怎么一个个都用吃惊的眼神看着他,就连阿玛也用难以置信地目光望着他,好像他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

  康熙老爷子回过神来,用赞赏地眼神望着弘晟:“弘晟,你说得很好,让皇玛法非常意外。”老爷子心惊不已,他没想到只有六岁的弘晟竟然这么……语出惊人!

  “皇玛法,我说的真的好吗,您没骗我吧?”皇玛法明显也是一副被惊到的模样。

  “没骗你,你刚才说得很好,让皇玛法很惊喜。”老爷子满脸笑容地问道,“你是怎么想到的?”

  “书上不都有说吗?”弘晟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先生跟我说过不少关于古代皇帝发展民生的事情,比如说汉朝的文景两帝是怎么休养生息,让汉朝从国库空虚的窘况下发展成国库充盈的情况。我觉得可以借鉴书上的知识,在结合实际情况来发展民生啊。”

  “说得好。”老爷子一脸欣慰地笑了。

  不知道是哪个大臣带头夸赞弘晟聪慧,随即大家都跟着夸奖弘晟聪明。

  不少学生表示四阿哥的这番话让他们醒醐灌顶,也让他们明白他们刚才的那番话太过空洞。

  老爷子没有再说这个话题,而是让席地而坐的学生们提问。

  学生们争相恐后的,一个接着一个向老爷子提出他们心中的疑惑。

  “皇上,学生有问题想要请教四阿哥。”说这话的人,看起来十七八岁,长相清俊,气质温和,一副翩翩公子的模样。

  弘晟眼中闪过一抹诧异,随即说道:“你说。”

  “四阿哥,您刚刚最后一番话是让皇上鼓励西北边疆的老百姓读书识字,学生想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人看来,西北那边的人生活贫困,读书识字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因为只有读书识字了,人就会变聪明啊。人变聪明了,就能想到更多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啊。”弘晟一脸天真无邪地说道,“比如说,一个农民在没有读书识字前,把一切都指望老天爷。可是,他要是会识字,就能从书中得知更多的耕种办法,不用一味地指望老天爷了啊。还有,他要是识字,就能知道山中哪些花草能当做药材卖钱,这样他的日子就会变得好过啊。”

  弘晟说完,又补充道:“不是有句话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么。”

  “四阿哥,不是每个人都能读书识字的。”要知道很多人因为家里困苦,无法读书识字。这样的情况,富庶的江南也有很多。

  “我知道啊,读书是一件很花银子的事情。”弘晟严肃着一张小脸说道,“我的意思是可以办一间免费的私塾,让那些识字的人教西北老百姓读书识字。”

  这个学生明白了弘晟的意思,脸上露出恍然的神情。

  “学生谢四阿哥教导。”

  弘晟连忙摆手:“我没有说什么,算不上教导。”

  接下来,又有学生向弘晟提问,问他关于他之前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学生们并不是故意刁难,而是真的很好奇弘晟说的那三方面的事情。因为他们想到以后自己要是考中,说不定会被分派这些贫苦的地方做官,他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想和弘晟讨论一番。

  面对文庙府学的学生的提问,弘晟不仅能镇定自若地回答,还能引经据典,甚至有时候出口成章,让文庙府学的学生非常震撼。

  ~~~~~

  弘晟在文庙府学上的表现,不仅让所有学生都记住了他,也让其他人发现他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八爷他们。

  八爷他们原本以为弘晟之所以深受康熙老爷子的宠爱,主要是因为他长得好看,又乖巧懂事。现在他们才发现并不是这样,弘晟要比他们想象中聪明。

  弘晟这两三年跟在康熙老爷子身边,并没有在众人面前展示过他的聪明,只有老爷子和四爷他们几人知道弘晟的聪慧。这次弘晟在文庙府学说的那番话,太过让人震惊。

  一般来说,六岁的孩子哪怕读书了,也只会吃喝玩乐。可是,弘晟却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他说的那三方面的事情,别说府学的学生们没想到,就连在场的一些官员也想不到。

  老爷子觉得弘晟提出的三个建议很不错,当天就把“课题”交给四爷去做。当然是让四爷把弘晟提出来的三个建议具体详细化。

  从文庙府学回来后,弘晟就被四爷叫去讨论这三个建议。之前在文庙府学,弘晟不好详细说,但是在四爷面前可以稍微具体地说一些,把这三个建议稍微完整地补充下。

  十三爷坐在一旁听着弘晟和四爷的讨论,心底是越来越心惊,惊得是弘晟的才能。他一向都知道弘晟聪明,但是从来没想到弘晟在“治世”上面这么有才华。

  四爷心中的吃惊完全不亚于十三爷,他这个做阿玛的也没有想到四儿子在这方面也这么有天赋。

  弘晟面对四爷和十三爷的震惊,给出的理由很简单粗暴,那就是张英教他的。这点,他倒是没有撒谎。就像之前张英跟弘晟说了朱高炽的事情,就会问弘晟为什么朱告辞这么做,他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弊端?

  听完弘晟的解释,四爷和十三爷心中对张英多了几分敬佩。不过,听完弘晟这番话,四爷和十三爷心中更加确定了一件事情,张英教给弘晟的东西,不是一个普通的皇孙该学的东西。

  在弘晟下江南之前,张英正在教导他有关每个朝代的皇帝做过的一些利民和一些害民的事情,所以在治理方面,弘晟哪怕不运用现代的知识,就用张英教过他的知识,他也能做得好。

  “四哥,皇阿玛对弘晟……”

  虽然十三爷的话没有说完,但是四爷心里清楚十三爷想要说的是什么。

  “十三,我不敢去想。”四爷是真的不敢去深想。

  “四哥,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你我之前还有什么话不能说。”四爷大概能猜到十三爷想说什么。

  十三爷深吸一口气,神色非常凝重严肃地说道:“四哥,皇阿玛带弘晟下江南,怕不是带弘晟来玩的,而是带弘晟来露面的!”十三爷不敢直截了当的说出来,只能这么委婉的说出来。

  四爷看了看十三爷,一向面无表情的脸上露出苦恼地笑容:“在济宁府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在祭拜孔子后,四爷就知道老爷子是在给弘晟造势,而且还是在读书人中造势,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四哥,你……”十三爷想说的是,老爷子这么看重弘晟,那么心里怕是已经有了决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四爷抬手拍了拍十三爷的肩膀,语气前所未有的认真:“十三,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正是因为四爷知道这点,所以他这两年私下里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一直在静观其变。

  “可是,四哥,八哥那边以后怕是会对弘晟不利啊。”今天弘晟“异于常人”的表现,怕是已经引起八哥他们的注意了。

  四爷的眸光陡然变得冷冽凌厉,“只要太子在,老八他们就不会对弘晟做什么。”

  “四哥,太子怕是又要……”如果真如他们所猜想的那样,那么复立的太子爷以后怕是还会被废。

  “静观其变吧。”

  “四哥,八哥那边要盯紧点了。”

  四爷点点头:“我知道!”四爷心中还有个猜测,等到太子爷再次被废的时候,八爷就会被抛弃。

  十三爷始终有句话没有跟四爷说,如果真的如他们猜想那样,那么弘晖这个嫡长子怎么办?

  “走吧,去见皇阿玛。”

  四爷和十三爷去见康熙老爷子的时候,正好遇到八爷刚从里面出来。

  八爷出来的时候满脸春风,四爷和十三爷猜到老爷子应该又交给什么事情给八爷做了,而且不是小事。

  果然被四爷他们猜中了,次日一早八爷他们就从苏州离开了,去了附近的太仓和昆山,直到诗会那天下午才回来。

  八爷他们去太仓和昆山做什么,四爷他们并没有特意去打听,但是从别人那里知道八爷是代替老爷子去考察太仓和昆山的民情。其实,就是代替老爷子去太仓和昆山露个面,算是慰问吧。

  从八爷他们从太仓回来时满脸喜色就能看出来,他们这一趟去太仓和昆山,肯定捞了不少好处。就连一向刻薄的九爷,回来后也是满脸喜悦之色,跟别人说话不再是四处挑刺找茬,或者阴阳怪气。

  晚上,戌时初,诗会准时在文苑楼举办,整个苏州的文人学子都会到场参加。

  诗会以出题的方式进行,出题的人是文庙府学的山长和先生。每次出题,从众多文人学子们选出三首最好的诗词。整场诗会总共有三次出题,最后由康熙老爷子从这 九首诗词中选出前三名的诗词。

  第一道出题,以“春”、“雨”、“绿”为主题作诗作词。

  这道题对现场所有的文人学子们来说很简单,没一会儿,大家写好了诗词,上交了上去。

  老爷子让四爷他们和大臣们也写下来,到时候由他来评定好不好。当然,弘晟也被要求写诗。

  楼下有文庙府学的先生做判官,给参加诗会的文人学子们评定。半个时辰不到,就选出第一道题的前三的诗词。

  楼上,老爷子从儿子们和大臣们,还有孙子们中也选出三首最好的诗词。老爷子是当面一首接着一首念了出来,最终四爷、弘晟、八爷他们三个写的诗词是最好的。在他们三个人中,弘晟的五言律诗写的最好,没有任何异议。

  老爷子让梁九功把四爷他们三人写的诗词拿下来,给楼下的文人学子们品读。大家读了后,一致地选择弘晟写的五言律诗为最佳。当然,他们暂时不知道这首诗是弘晟写的。

  第二道题,以“花”、“好”、“月”、“圆”为主题作诗作词。

  半个时候后,楼下选出三首最好的诗词送到楼上。

  楼上这边,老爷子也选出了三首最好的诗词,四爷、八爷、某个大臣写的诗词为最佳。至于弘晟写的一般般,没有入选。

  第三道题,由老爷子亲自出题,以“清正”为主题来作诗作词。

  很快,楼下就选出三首最佳的诗词送到老爷子的手中。楼上选来的最佳三首诗词也送到了楼下,让大家一起评鉴。

  最后一道题,又是四爷父子俩和八爷的诗词入选。最让大家惊艳的是弘晟的这首七言律诗。初看之下有些童言童语的味道在里面,但是细品发现后每一句都非常深意。这首诗就像一杯茶,一开始味道有些寡淡,但是越品越有味道,齿颊留香,余韵悠长。

  弘晟写的这首诗也到了楼下所有文人学子们的赞同,认为它是“清正”为主题的最好的一首诗。

  老爷子和文庙府学的山长他们商量,选出整场诗会的最佳三首诗词。

  第一名和第二名的诗词都是文庙府学的学生做的,第三名给了弘晟。他那首有关“清正”的七言律诗实在是太有“味道”了,不入选说不过去。

  选出来前三名的诗词,也到了楼下文人学子们的一致认同。

  老爷子率领着众臣下楼,和蔼可亲地把参加诗会的文人学子们都夸赞了一番,夸江南不愧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尽出才子。这番话夸得在场文人学子们心花怒放。

  既然选出来前三名最好的诗词,自然是有奖赏的。老爷子很大方地赏赐前两名的学生,至于第三名的弘晟,老爷子没有奖赏他,让他再接再厉。

  当所有文人学子们得知那首《一清一正》七言律诗是年仅六岁的弘晟做的时候,一个个都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

  这边,文苑楼刚选出三首最好的诗词。那边,传遍整个苏州城。

  没一会儿,这次诗会选出来的几首好的诗词都被不少青楼女子改编成唱曲,开始传唱了起来。

  很快,整个苏州的人都知道《一清一正》这首七言律诗是只有六岁的四阿哥所做的时候,造成的轰动可想而知。

  一举成名!

  弘晟因为这首《一清一正》七言律诗被冠上“神童”之名,闻名整个苏州。没过多久,这首《一清一正》的七言律诗以燎原之火迅速传遍整个江南,同时弘晟这个“神童”闻名整个江南。相信用不了多久,这首《一清一正》七言律诗天下知,到时候弘晟就彻底闻名整个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