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节
作者:寻云者不遇      更新:2023-05-24 09:18      字数:3572
  见他听懂了, 曹觅便笑了笑, 道:“嗯……其实用通透的水晶也是可以的。

  “若是琉璃研制没有头绪,我就让人先去找些水晶试试好了。”

  戚游见她神思不属,倏尔挑了挑眉,又问:“如此清透的琉璃和水晶, 价值可不菲,你要这些做什么?”

  曹觅看了他一眼,直接道:“我想用它们磨成镜片,放大那些‘小虫子’。

  “这样子不就可以让你们亲眼看到了吗?”

  戚游偏着头想了想,随后泼了一盆冷水:“你说的那些‘小虫子’,肉眼都看不见,用上水晶镜片,应当也无济于事。”

  “如今的水晶镜片还比较粗糙,有的是改进的空间。”曹觅申辩道。

  古代关于对琉璃和水晶的应用,并不只是停留在装饰这个层面。

  早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子,就在其所著的《墨经》中提及很多光学原理,例如小孔成像、光线反射折射这些。

  曹觅在现代时,曾经到博物馆参观,甚至亲眼见过一个汉墓出土的扁圆柱形水晶镜片。

  这个在公元六十七年之前就被制作出来的“放大水晶镜”,放大的倍率约为五倍。

  所以方才戚游一听到曹觅说的水晶镜片放大原理,其实并不吃惊。

  他身为堂堂北安王,也见识过类似的东西,只是不相信水晶镜片能达到曹觅说的那种效果。

  省视了曹觅好几眼,戚游才道:“你这想法……倒是有趣。”

  曹觅打着哈哈:“水晶如此昂贵,品质高的又可遇而不可求,反正我先让人尝试把通透的琉璃弄出来吧。

  “做不成放大的东西,也能做成摆件什么的卖出去。”

  这其实才是曹觅的真实考量。

  她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考虑水晶,就是觉得水晶根本不够自己折腾的——

  磨成镜片不难,但要制造出显微镜望远镜这些,可不得考虑发明过程中,材料的消耗问题?

  全都用天然的通透水晶来当材料,即使是如曹觅这般财大气粗的,也有些肉疼。

  而如果能自己造琉璃就不一样了,不仅成本降低了,一些“不合格品”还能倒腾倒腾,加工成装饰品卖出去,回一波血。

  “嗯。”戚游弯起嘴角,道:“水晶与琉璃确实昂贵。”

  曹觅便点头,打算把这一页揭过去:“嗯,总之……就是这样。不过现在谈这个还早,等我先看看再说吧。”

  “不用了。”戚游倚着床头,突然冒出来一句。

  曹觅疑惑地朝他看过去,戚游便解释道:“通透的琉璃,隔在你我之间,能看清楚的那种,我的人已经做出来了。”

  曹觅闻言,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做出来了?什么时候?”她有些失态地询问道。

  戚游想了想,道:“就最近这段时间吧。

  “去年我曾与你要过冶铁之法。炼制出来的铁我肯定是不能拿出去卖的,只能找些别的手段,赚回一些利润。

  “恰巧你送过去的那些水泥匠人,当时搭建新窑的时候,不知道弄出了什么差错,用一些石灰混合着别的东西,烧出了晶莹的琉璃颗粒。

  “我便让下面的人分出一部分人手,专门去研制这种琉璃了。

  “约莫就是一两个月前吧,他们烧制的琉璃越来越通透,如今……应该可以达到你想要的那种模样了。”

  曹觅听完,已经惊讶得合不拢嘴了:“这……这样吗?”

  戚游咳了咳,道:“嗯……不过那些东西可能还没加工成好看的摆件,所以才没往府里面送来。

  “你若需要的话,我让戚三往怀通跑一趟,帮你取过来。”

  “好!”曹觅开心地点点头。

  原本还没有头绪的东西,突然已经快能拿到成品,这效率,放到谁头上都足够让人喜出望外了。

  即使戚游那边的琉璃还不能制作成镜片,但是他们肯定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经验,想来只要继续改进,总能制作出达标的东西。

  曹觅兀自高兴完,突然想起什么,又问道:“嗯……这种刚研制出来的琉璃,很贵吧?”

  她还记得,戚游说他让人研制这种东西,是用来赚钱的。

  戚游看她一眼,问道:“怎么,你要与我算钱?”

  曹觅扯着嘴角笑了笑:“嗯……我的意思是,之前您不是也给我钱了吗?如今其实我也不缺……”

  她的声音在戚游的注视下,越来越小,直至再也说不下去。

  见她不再开口,戚游这才把眼睛移开。

  整理了一下自己落在肩上的鬓发,他淡淡道:“我会让戚三去安排的,你等着就是了。”

  曹觅僵着脖子点了点头,道:“好的,多谢王爷。”

  戚游闻言,便阖上双眼,安静地闭目养神起来。

  没有了他的目光注视,曹觅这才恢复了正常。

  她偷偷地将视线往上移,最终停留在北安王难得安详的面容上。

  二十出头的少年俊朗无匹,放在现代就是那种随便拍个短视频都能火得一塌糊涂的男神级人物,根本看不出是一个历经征战的冷面王爷,和三个孩子的爹。

  曹觅捏着自己的衣角,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呼吸和心跳都不甚正常。

  ——

  戚游脱离了危险,伤势在慢慢好转,王府中原本凝重的气氛,也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这其中,最开心的莫过于三个久未见到自己父亲的孩子。

  似乎是为了补足这一年长久的离别,三个孩子特别爱往戚游那个院子跑。

  曹觅在处理自己的事务之余,每次问起三个孩子的去向,东篱的答复中,十次有八次说的是:“公子们在王爷那边。”

  另外的两次,是在林夫子那边的学堂。

  而还在养伤的戚游,因为不用再日日处理那些繁杂的公务,也闲了下来,恰好有精力应付三个天天去报道的孩子。

  如今,为了照顾戚瑞和双胞胎,他的院子里外都铺上了暖暖的羊毛毯子,俨然成为了三个孩子的活动场所。

  有时候,即使没有什么事,三个小萝卜丁坐在他们父亲身边,一起赏着窗外的雪花,都能坐上整整一个时辰。

  戚然作为最小的孩子,原本是有些害怕戚游的。但是因为此时戚游负伤,平日里还有些虚弱,有时候反而需要他帮着端茶倒水。这样阴差阳错间,似乎让小胖墩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使得他与戚游的关系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了许多。

  就这样,小半个月过去,戚游勉强能下床自行走动时,春节的气息也临近了。

  曹觅带着人到来时,三个孩子正与戚游坐在廊下,边晒着冬日里难得的暖阳,边听戚游讲述着自己征战的故事。

  戚游会讲的故事并不多,他不会编造,说出来的东西全是自己亲历过的。

  许多故事他是说了又说,剧情是一样的,可能就是每次叙述的用词有所不同。但是三个孩子就是听不腻,每每戚游一开口,他们就能瞪着眼睛听得一动也不动。

  “入了定”的三尊小金童一直到曹觅在他们身后咳了咳,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娘亲过来了。

  小胖墩戚然立即抛弃了戚游,蹬蹬蹬朝曹觅扑过去。

  “娘亲。”他黏黏糊糊道:“我好想你啊!”

  曹觅佯装生气,道:“想我吗?

  “我可听你们院子的婢女说,你清早一起床就往你们父亲这边跑。哎……简直跟忘了娘亲似的。”

  戚然面色一僵,回应道:“不,不是的。”

  他想要解释,但是憋了半晌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曹觅便笑了笑,暂且放过了他,带着他回到戚游身边。

  廊下四面摆着烧得正旺的炭炉,这个角落被烤得暖烘烘的,一定都不冷。

  曹觅招呼身后的婢女们将东西放下,道:“怕你们老往这里跑,会有些无聊,我便准备了一些竹篾和红纸。

  “今日无课,大家都闲着,我们来做灯彩吧。”

  灯彩,其实就是灯笼。

  盛朝同样有元宵赏灯的习俗,过年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准备灯彩。“张灯结彩”,其实象征着“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灯彩?!”戚安双眼放光地摸了摸面前的红纸。

  曹觅点点头:“要过年了,今年我们家三位小公子自己糊灯彩。”

  戚然在一边捧场地直点头道:“好啊好啊!”

  曹觅朝戚游那边看了一眼,见他也抬头凝望着自己,双眼中兴致昂扬,丝毫没有不满的模样,便松了一口气,招呼着婢女们开始准备。

  她指着摆放到毯子上的东西,开始与三个孩子说起糊灯笼的步骤。

  灯彩种类繁多,复杂的如同走马灯一类,堪称艺术品,不是普通人想做就能做得出来。

  但要是不追求极致,简单弄出个灯笼的模样,并不是什么难事。

  曹觅本意也就是给三个孩子找点手工活做个消遣,自然不会想着去挑战高难度。

  此时婢女们将竹篾红纸一类材料都送了上来,她便道:“我们先用竹篾搭出灯彩的模样,用细绳捆住,之后再用米浆把红纸黏上去,这样就行了。

  “等到年节里,将蜡烛放到灯彩里面,就可以挂到门前,或者提在手中赏玩了。”

  三个孩子年龄还小,最大的戚瑞,过了年也才七岁,灯彩这种东西,对于他们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听完曹觅的讲解,自觉懂了的三个孩子当即动起手来。

  曹觅也开始忙活起来。

  真正上手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有些低估了做灯笼的难度。

  灯笼一般是圆形的,当然也有方形的。

  但是想要用竹篾打出一个规整的轮廓,其实相当有难度。

  就在她与手中的竹篾较着劲的时候,戚游从她手中将竹篾接了过去。

  他道:“这竹篾还太厚了,需要削一削。”

  说完,他拿起旁边的小刀,用大拇指抵着刀背,轻易将竹篾一劈为二。

  变细了的竹篾在他的手中轻易被折弯,围成了一个规整的圆形。戚游再取过旁边的细绳一捆,一条简单的灯笼骨架便出来了。

  曹觅见他动作间行云流水,丝毫不费劲,自觉学到了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