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作者:寻云者不遇      更新:2023-05-24 09:14      字数:3940
  这一夜,是他们过来之后第五次烧制失败。刘格让他们离开之后,曾师傅并没有回房,他悄悄回到工坊内,想要再试试。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刚把窑热起来,刘格居然进来了。

  刘格一进门,看到曾师傅时还诧异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

  他摇摇头,对着曾师傅劝道:“这都熬了好几夜了,也不差这一会,没事的,回去休息吧。”

  曾师傅憨厚地笑了笑:“没事的刘匠,我再看看。”

  刘格不再勉强,点了点头,自己也到一边检查起石灰矿。

  大概是寂静的深夜,人的情绪总是容易失控,刘格忙了一小会,有些感伤地说道:“你说这个小东西,它为什么就烧不出来呢?我们五个窑一起烧,三天能弄出近十种水泥,就这样,忙活了一个多月,愣是一种有用的都没有。”

  曾师傅知道他心中苦闷,安慰道:“刘匠您别心急,也许下一批就有合用的了。”

  刘格摇摇头:“不,我总觉得是什么重要的东西被我遗漏了!这样下去,我们再花多久都弄不出来!”

  他一会看看地上的矿石,一会看看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这段时间以来,他们的改良方向有两个。

  一个是优化配方,一个是研究烧制的方法。

  配方的主要材料和配比都是曹觅提供的,刘格按着曹觅的吩咐,尝试往其中添加了一些其他东西,已经渐渐摸到了门道。

  他自认,短时间内,在配方上,他是再难做出寸进了。

  于是,徘徊一阵后,他的目光直直定在窑上。

  坊中气氛一时之间有些沉重,曾师傅弄完了手上的事,一时之间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他见刘格盯着窑,于是尝试着想打破尴尬,与刘格闲聊两句,再顺理成章告辞离开。

  他开口道:“我们辽州的窑啊,又大又深,很是不一般,很少有别的地方的窑能与我们相比。”

  刘格被他打断思路,揉了揉眉心,顺口询问了一句:“你还见过别的地方的窑?”

  “是啊!”说起自己吃饭的本事,曾师傅突然起了谈话的兴致,“我当年做学徒的时候,跟着师傅往临州闵州那些地方跑过。临州的瓷器不出名,没什么好说的。闵州的小青瓷倒是好,但他们的窑小气,做得高高的,跟我们辽州的比不了。”

  “小青瓷名满天下,你还敢嫌弃小青瓷的窑?”刘格笑了笑。

  “嘿,也不是。”曾师傅抓了抓脑袋,“确实不一样,我看着新奇,所以记得深,这才口不择言做了比较。”

  刘格点了点头。

  他正想开口劝曾师傅回去休息,突然想到什么,脱口而出道:“你说,用你们辽州的窑不行,用闵州的呢?”

  曾师傅愣住。

  半晌,他悻悻地问:“要,要重新建窑吗?这可费事。”

  “是啊,太费事了……”刘格发愁着点点头,但他很快反应过来:“不对?我怕什么费事?”

  想通这一点,他拖着假肢一瘸一拐快步靠近曾师傅,问道:“你还记得那种窑的模样吗?你知道怎么建吗?”

  曾师傅点点头:“嗯,那个闵州的师傅和我师傅私交甚笃,知道我们是辽州的,抢不了他的生意,并不阻止我们入窑查看,甚至与我提过如何建造。”

  “好!”刘格下定了决心,“明天你把工作交给老陈他们,你来主持,弄一座新窑出来。”

  “啊?”曾师傅根本没料到他们这么三言两语,建新窑的事情居然就定下了。

  但他很快反应过来,点头应下:“哦哦,好的刘管事。”

  这天夜里的事,对当时的两个人而言,都没有什么值得铭记的。

  刘格事多,过后就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是直到新窑落成,才重新记起是有这么一回事。

  他对那闵州窑没什么认识,便直接把那边的工作全权交给了曾师傅。

  曾师傅自认明升暗降,被调离了刘格身边,情绪有些低落。

  他带着人,没抱希望地烧制出一炉水泥,傍晚天色未暗之前,匆匆用成品砌了面膝盖高的墙,便回去歇着了。

  夏日里温度高,隔天,当他们回到新窑前,一个学徒朝着那面矮墙用脚一踹,本以为能如过往一般,秀一出腿出墙倒的神技。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腿出之后,倒下的却是他自己。

  “哎哟!哎哟!”他抱着腿倒在地上,惨叫的声音引来了众人的注意。

  曾师傅正因进展不顺郁闷,被他这么一喊,心头火更胜,转头便想教训几声。

  但他训斥的声音还未出口,突然想到了什么,话音一时间堵在喉咙口。

  慢慢地,新窑前的人都反应过来,连那个小学徒都惊讶地止住了哀嚎的声音。

  众人沉默着聚到矮墙面前,不约而同地用脚轻轻踹了踹那面矮墙,然后在脚尖传回的痛楚中,开始傻笑起来。

  曾师傅按捺住心头的喜悦,用仅剩的理智从角落里寻了一把大锤,狠狠往矮墙上一砸。

  “砰砰”几声响后,他看着毫发无损的墙面,喃喃着念了一声:“成了……成了……”

  很快,这两个字响彻了工坊内外。

  当天下午,那匹快马昂着首跑出水泥工坊,像打了胜仗的士兵,雄赳赳气昂昂地往北安王府而去。

  ——

  曹觅抵达水泥工坊时,刘格正带着人建造第三座新窑。他想要扩大新窑的烧制空间,增大水泥的产量。

  接到曹觅后,他先是带着她去看了那面具有战略意义的矮墙,又令人现场演示了一遍水泥砌墙的流程。

  当曹觅确认了水泥合格,点头激动地夸赞他时,他却羞愧地将曾师傅推了出来。

  “小人惭愧。”刘格此前在戚游军中任职,为人刚正不阿,并不抢功。

  他对曹觅解释:“这种水泥是这位曾姓师傅烧制出来的,他造出了闵州的高窑,才烧出了符合王妃要求的水泥。”

  曹觅点点头,半点不吝啬地夸奖道:“做得很好,赏!”

  之后,刘格又带她去看了新造的高窑。

  曹觅一见到那种窑,就觉得有点眼熟,半晌后想起来它有点类似与中学课本上提起的高炉。

  结合方才刘格诉说的研制经历,曹觅心中有了大概的猜测。

  烧制水泥需要的温度,比这个时代烧瓷的温度高一些。普通的窑根本达不到烧制水泥所需的温度,是以刘格之前一直未能成功。

  而曾师傅造出来的闵州高窑则阴差阳错地满足了高温的条件。所谓的闵州小青瓷,实质上就是因为特制的釉料和远高于其他瓷器的烧制温度,这才在陶瓷表面形成了温润的天青色。

  满足了高温条件后,最后一个桎梏研制进程的条件被满足,水泥也就顺理成章被烧制了出来。

  大致猜测出事情原委,曹觅对刘格说道:“此次能造出水泥,曾师傅功劳最大。但你愿意听取旁人的意见,果断建造新窑,同样居功甚伟。”

  刘格闻言,连忙躬身行礼,道:“小人惭愧,实在不敢受王妃此种夸赞。”

  曹觅笑了笑,将他扶起,摇摇头又道:“我的意思是,日后,我还会有许多新奇事物交予你研制。你一定要谨记此次的研发经历,不要怕难,更不要怕费事。我曾听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次次的失败并不可怕,你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刘格闻言,受教地点点头,真诚道:“是,小人明白了。”

  曹觅见他明了,满意地笑了笑,继续往前参观。

  走了一圈下来,她克制不住地咳了咳。

  “水泥间多粉末。”曹觅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工匠日日在这种环境下,对身体损害极大。”

  刘格一愣:“这……”

  曹觅随即给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我之后让东篱去绣坊定制一批‘口罩’,做好后送到工坊。平日里在水泥工坊中的工匠,都要佩戴口罩。

  “另外,每个人在水泥作坊中工作最多半年,就必须调换岗位。或是去协助运输粘土石灰,或是换去容广山庄耕作,总之,一年中,工匠不能在工坊中呆半年以上。

  “如果有人出现咳嗽或者胸部闷痛的症状,就立即换出去。”

  这是目前曹觅所能想象到的解决之法。她知道现在能生产出来的口罩效用肯定有限,但聊胜于无。不断的轮换和检查才是避免发生事故的最有效办法。

  刘格点点头:“是,小人都记下了。”

  曹觅点点头,又往外走。趁着这个机会,她大致规划了下未来厂区的规模。

  新的水泥工厂在原本的作坊上进行扩建。水泥厂建造的同时,水泥的生产也持续进行,最初的这批水泥,便可以自产自销了。

  商议完水泥工厂的相关事宜,刘格突然有些担忧地道:“王妃,恕小人直言。小人之前与工坊的几位老师傅交流过,发现了一个问题。”

  曹觅挑眉:“嗯?什么问题?”

  “就是……”刘格斟酌了一下措辞,“辽州这边建房子,多是用一些随处可见的黄土来砌墙,当然,那东西比不上水泥,但胜在随手可得,根本不费什么钱。

  “而富贵一点的人家,则惯用糯米浆,或者直接使用上好的石料。”

  刘格有些苦恼:“这水泥,到时会不会没有人识货,根本卖不出去?”

  曹觅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早在刘格研制成功之前,她就想好了办法。

  于是她道:“你放心,我早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刘格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但曹觅见他仍旧苦着脸,便笑了笑,解释道:“我刚在城中买了一块地,原本以为要等等你这边的研制进度,没想到你们做得比我想象中更快,恰好赶上了。”

  刘格眼睛一亮,很快意识到曹觅的打算:“王妃是打算用水泥,在城中百姓眼下盖出一栋房子?”

  曹觅纠正道:“不是房子这么简单。”

  她笑了笑:“我要用钢筋和水泥,建起康城中最高的酒楼!”

  ——

  曹觅原本打算在水泥工坊这边多留一天,解决完一些未能商定的事宜,但王府中传来消息,说是戚游请的那位夫子过来了。

  这位原本预计会在五月到达的林夫子之前又来信,说在途中遇到了好友,抵达的日程还要在延缓一些。

  没想到,他这一推迟,恰好撞上了曹觅外出的这几天。

  曹觅只好让刘格安顿好这里的事情之后,再回府找她,然后带着人回了王府。

  毕竟是戚游的故交,家中三个孩子未来的夫子,如今戚游不在,她这个女主人还是得出面待客。

  但她回到王府中时,却意外发现林夫子已经有人在招待了。

  离开康城两个月的戚游悄无声息又从封平回来了,此时,他正与那个林夫子在厅中小聚。

  急急赶回来的曹觅听了管家的说明,点点头,也不急着出去见客,径直回后院休整。

  这天晚膳,戚游特意开了家宴,除了他们一家五口,还请了这位林夫子。

  林夫子名唤林以,字樊之,年纪不到三十。他出身泉宁名门,在这个科举尚未普及的年代,学问是众人公认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