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第144节
作者:辣椒终结者      更新:2023-05-04 01:42      字数:3157
  翰林院说是储相之所, 实际上能得帝王信任的也就那么几个。

  对于余下不得重用的人而言, 可不就是个养老衙门。

  穆空青一直觉得, 翰林院被叫成是清贵衙门, 这“清”不止是“清高”之意,只怕还含了清闲的意思。

  穆空青虽算不上是不得重用之人, 但以他目前的官职资历,永兴帝就是想重用他,也没地方可以用。

  所以自穆空青结束了户部的差事,回到翰林院点卯以来, 每日都称得上是无所事事。

  而这大把的空余时间,则统统都被他用到了折腾玻璃这件事上。

  无论是穆空青还是秦以宁,他们都很明白, 一旦玻璃真的被制造出来了, 那便是巨利。

  为此,秦以宁还特意回了趟秦家, 向秦老大人说明了此事, 希望祖父给拿个主意。

  而穆空青则是干脆得多。

  他直接将张华阳给拉入股了。

  不仅如此,他还准备让几位好友统统掺上一份子。

  同样的建议他也给了秦以宁。

  秦以宁能称作好友的人,如今具已嫁为人妇,手上都管着陪嫁产业。

  她们自己做主入上一小股, 也不是什么难事。

  穆空青的这打算,倒是与秦老大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毕竟,玻璃在日后,很有可能要用在诸如望远镜这等军事利器上。

  若是这玻璃全部都被他和秦以宁二人捏在手里, 只怕永兴帝处理完海贸的事,下一个要收拾的,就得是他穆空青了。

  而穆空青最先拉张华阳入股的起因,还是在琉璃匠人上。

  琉璃匠人这个行当,同铁匠有些相似。不仅匠人本身要登记在册,就连他们收的收徒,也要经由官府登记在册的。

  只不过铁匠还能在民间私开铁匠铺,琉璃匠人却只能在官府掌控的琉璃工坊供职。

  毕竟琉璃这东西,也没有平民能买得起不是?

  所以,穆空青想要私下里寻到懂得琉璃制造的人,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秦以宁那边查探琉璃匠人的消息,查到了数年前有一位琉璃匠人,因意外损毁了一批贡品,以致全家获罪,贬为奴籍。

  而如今,那家人正在平远侯府中做活。

  张华阳得知此事之后犹豫了片刻,便应承下了。

  琉璃如今多是贡品,但穆空青口中的玻璃却不是。

  私造琉璃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大不敬的帽子,研究玻璃却没个什么说法。

  那烧瓷的窑还分官窑和私窑不是?

  于是这事儿经由张华阳之口,又从平远侯他老人家眼前过了一遭。

  在张华阳将那家人的身契交给穆空青时,穆空青便可以肯定了,他私造玻璃的想法,确实是可行的。

  于此同时,周秀才那里也传回了消息。

  周家确实有一队商队,是常年同西域诸国往来的。

  只是这玻璃制造的法子,谈不上刻意保密,但知晓的人也不多。

  尤其商队中人都是外来者,短期内想要打探玻璃的制造方法,就更是千难万难。

  不过,这制造玻璃所需要的原料,倒是被他们查探了个八九不离十。

  原料不算难得,大体上便是石灰石、石英,以及碱。

  那头消息传回,秦以宁立刻就腾出了一个郊外的庄子。

  那庄子□□建了两个炉窖。

  一是烧瓷用的,二则是在那位琉璃匠人的指点下,建造出的烧制琉璃的炉窖。

  秦以宁的陪嫁中就有烧瓷的匠人,也并那琉璃匠人一家一起,被送去了郊外的庄子上。

  穆空青将已经打探到的原料交给了那几名匠人,而后又将自己好容易从记忆深处挖出来的,那么一星半点的关于玻璃制造的知识,全部整理了出来。

  至于剩下的,就要看这些经验丰富的匠人们,能不能带给他们惊喜了。

  穆空青的玻璃制造已经开了个头,他这段时间便可以稍松快些了。

  而秦以宁那边,却是愈发忙碌了。

  船引开售了。

  朝廷此次共放出了二百张船引。

  每张船引定价一万两白银,只允一艘千料船只。

  秦以宁手下的船只,共有四千五百料的一艘,两千料的三艘,一千五百料的四艘,其余小船数十。

  但若是要远航至大洋彼岸,那么出海的船只少说也得有一千五百料。

  所以,仅秦以宁一人,就至少需要得到十五张船引,才能让手下的大船尽数出海。

  秦以宁都是如此,更别说其余专注海贸的商队了。

  有那由南洋海贸发家的巨贾,手下最大的商船甚至已近五千料。

  这些常年以海贸牟利的巨贾们,他们手中船队加起来,其规模堪比大炎水师。

  这还是在大炎对商贾们持打压态度的情况下,对方皆尽所能控制了船队规模的结果。

  可想而知,这二百张船引放出去,会引起什么样的争抢。

  不过,这第一批出海的商船上,可是要装配火器的。

  想要拿到船引,首要条件就是须得和朝廷关系密切。

  这么一层层筛下去之后,最终脱颖而出的最大赢家,便是皇商范家。

  范家原便是出身两广,由海贸发家。

  后又看准机会,送了女儿入宫。

  那范家女儿也是争气,前些年太子刚去那会儿,各宫嫔妃都插了一手,唯独她一路不争不抢,悄没声儿地诞了个公主。

  后头太子的事情过去了,宫中手脚不干净的嫔妃也去了不少,她便异军突起,从一介商家女,成了永兴帝的淑妃。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范家自然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了皇商。

  这回朝廷组织商队出海,独范家一家,便直接拿下了八十张船引,占了近半数的量。

  秦以宁借着她的姓氏,以及和穆空青的关系,也成功跟上喝了口汤。

  原本秦以宁能拿到五张船引,让她手下最大的那艘商船跟上船队,便已经算是幸运了。

  但耐不住她嫁的人是穆空青。

  而穆空青又恰好因着船引定价一事,在大小两位谢大人那儿赚了个小小的人情。

  所以在文、钱两位大人的默许下,穆空青硬是又从中活动出了五张船引的份额。

  这样一来,秦以宁手上便握了十张船引。

  船引售出,得到船引的几家也纷纷收到了“关系”们的暗示,开始在东南沿海走动,谋得一些能为自己的商船增添保障的违/禁物品。

  而此时的秦以宁,却有些面带犹豫地找上了穆空青。

  “你是说,想要亲自南下?”穆空青有些讶异。

  眼下看着出海之事确实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等到各家船队统统装配好火器,准备好物资,这中间没几个月也是下不来的。

  况且,就算是一切都备好了之后,也还须得等到风向合适之时,方能扬帆出海。

  秦以宁此时便要南下,未免也太早了些。

  秦以宁却也有些无奈:“秦家的势力本也不在沿海一带,我手上的船队,还是母亲这些年自个儿经营起来的。”

  这回她南下,可不是平日里出去几天那种。

  说不好,秦以宁就得在南边,一直待到船队出海为止。

  所以,秦以宁要离开京城这么久,作为穆家明面上的主母,哪怕他们并非真正的夫妻,她也该问问穆空青的意见才是。

  秦以宁叹道:“朝廷虽有暗示,但……也没那么容易。若我亲自过去,说不准还能叫人卖我三分薄面。可若只是手下人出面,那必定是不够的。”

  也是。

  此事涉及火器,且所需数额还不小。

  即便沿海官员都心知肚明,也不可能手松到将这么大一批火器,交给别家下人处置。

  怎么也得有个正经管事的主子出面才是。

  可惜,秦以宁母女俩在秦家的人缘儿可不算好,根本找不到信任的人替她们出面。

  穆空青却误会了秦以宁的意思。

  穆空青想了想,道:“我有一同窗好友,如今正在东南沿海一代为官。你若是要南下,可以对外说是去探望故友。到时我给他修书一封,让他为你遮掩一二便是。”

  穆空青说的这人,自然就是赵仟了。

  赵仟当初考了同进士,自知前途有限,也不准备在翰林院里熬着,连朝考都没参加,便直接收拾包袱赴任了。

  赵仟为人风流,二十多岁也不肯娶妻,成日里沉迷给花娘们写词作曲。

  好容易他如今成了正经的朝廷命官,那青楼楚馆也去不得了,他娘亲便直接追去了东南,势必要盯着他到成亲为止。

  赵仟被逼得没辙了,索性便娶了当地地主家一位名声不好的女儿。

  婚后赵仟送走了自己亲娘,又开始了自由自在的日子。

  而他娶的那位小姐,也在赵母走后照旧在外行商,只拿赵仟那儿当个客栈使。

  说起来,赵仟和他妻子的相处方式,还当真同秦以宁和穆空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秦以宁也没想到。

  她只是来询问穆空青是否同意她远行。

  可穆空青却直接将她南下的借口都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