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
作者:思尽忧郁      更新:2023-05-03 02:30      字数:5898
  徐敬仪眼皮垂下,似有些心不在焉:“嗯。”

  李五注意徐敬仪的神色不对,刚才在高北台上,他一直沉默着喝酒,对她与邴文渊之间的交谈不置一言,遂道:“徐叔你怎么了?是有什么心事吗?”

  徐敬仪抬头看了李五一眼,似不敢冒犯一般,又低下头去。

  这个大唐唯一仅存的公主,他看着长大比任何人都要坚强自尊的孩子,为了取得邴文渊这种人的信任,不惜自乏自己,将自己暗示得那般不堪。想到刚才邴文渊看她的龌龊眼神,和举止间流露出的轻浮,徐敬仪就恨不得把他的眼珠子挖下来。

  他摇摇头道:“没事,殿下。”

  第119章

  李五回来的第三天清晨,玄友廉悠悠苏醒, 申屠元建等将领得到医官汇报后欣喜无比, 立即聚到了玄友廉的床边,就见他虚弱地半躺在床上, 眼睛半开,气若游丝,说一句话要喘三口气, 看着简直像行将就木的重病之人,随时一口气咽了就没了。但无论如何,他能醒, 已经谢天谢地了。

  玄友廉刚醒, 需要静养,诸将领进门探视了不到一盏茶的时间,就被医官们劝离,只留下李五一人照顾。等两个时辰后李五从玄友廉的病房出来后,乾西王苏醒的消息便已经传遍了整个军营,同时还迅速流传起了一个小道消息, 说是乾西王之所以能醒来, 是因为李五在乾西王床前哭跪了整整三天三夜, 哭得那叫一个心肠寸断、梨花带雨,硬生生将乾西王的魂儿从鬼门关前哭了回来。

  李五听了徐敬仪汇报后, 忍不住嘴角抽搐,真是低估了这群军营里生活寂寞娱乐匮乏的士兵们,居然脑洞大开地想到她将玄友廉哭醒, 当她是孟姜女哭长城呢!

  等她回到自己的军帐,邴文渊已经脸色不善地在她帐中等着了,见她进来后道:“真没想到那乾西王命真大,居然醒了,看来李将军还真是乾西的福将,你一回来他就转危为安。”

  李五道:“他醒了正好,他对我依旧信任无比,趁此机会,我正好可以假借他的命令,调兵用将。眼下,我虽然在军中行走自由,但被朝庭视为内奸,毫无兵权和权力,他醒来反到是助了我一臂之力。”

  邴文渊阴沉道:“你该不会因为玄友廉醒来,还生出什么别的心思吧?”

  李五明白邴文渊因为玄友廉的突然苏醒而心中不安,疑心再起,担心她会摇晃立场,道:“文渊,你觉得我跟你暗中密谋多年,还有别的退路?我虽然跟你有过意见分歧,但我们始终是站在同一阵营的,你总对我疑神疑鬼,这与我们俩人之前的合作关系而言可不是好事。”

  邴文渊脸色稍缓:“那你准备什么时候除去他?”

  “他现在病怏怏地躺在床上,跟废人没什么两样,在他没有利用价值后弄死还不是随手的事。”

  邴文渊道:“很好。对了,我已派人将起事所需的资金、物资运往临周府去了,你所说的乾西王暗藏的金库,何时能运抵?”

  李五看了徐敬仪一眼,徐敬仪道:“已经在路上,想必要不了半月就能抵达临周府。”

  邴文渊道:“太好,半个月,半个月,想必京城那里半个月也该有动静了。”

  李五闻言疑惑道:“文渊,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不成京城将有大事发生?”

  邴文渊狡黠地笑了一笑:“到那时,你就知道了。”

  到了深夜,李五避到了巡逻士兵的视线,潜入到玄友廉房中。房中灯火未熄,床上之人斜靠着身子,正读着摆着床头厚厚一摞的军情书信,听到声响后,转头看向李五道:“来了。”

  李五看他明明虚弱得已经坐都坐不住了,还在坚持看这些军情书信,心中有些不忍,走过去装做若无其事地将床头的文书搬到他够不到的案桌上去,然后在他床边坐下道:“邴文渊来找我了。”

  三日前李五取得了邴文渊的信任后,便半真半假地告诉玄友廉,说她查出想要暗害他的人了,正是邴文渊,并且他就是玄靖明在征北军中的心腹。当然,她与邴文渊的真正关系,她一点都没有透露给玄友廉。

  邴文渊眼下在军中颇有势力,统领着八千士兵,要除掉他必须谋划周全,否则很能逼得他当场造反,甚至造成士兵哗变,两败俱伤。要想除掉邴文渊,李五必须要在军中有说话的份量,所玄友廉才会恰到时机的“苏醒”。

  玄友廉看李五不发一言的“好心的举动”,微微扬了扬唇,便将手上正在看的书信也放下了:“他是何反应?”

  李五道:“他很不安,似是没想到你还能醒来。另外……从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我总觉得京城最近半个月可能会有大事发生。”

  玄友廉微微蹙眉:“洛阳会发生何事?”

  李五道:“我目前也没数,不过肯定不是好事。”

  玄友廉隐隐带了些怒意道:“玄靖明设计重伤我,还想生出什么妖娥子?”

  李五道:“会不会是……立储之事?”

  玄友廉摇摇头:“父皇不是那么糊涂的人,我性命垂危,他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候立储,而且眼下我醒来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到长安,那就更没有可能了。不管如何,我会让人盯紧京城那里情况,一有消息便会回报。”

  李五道:“嗯,我也会尽量稳住邴文渊,不会让他再伤害你。已经很晚了,你早点睡觉,别太废神。”

  玄友廉看了一眼被她放得远远的书信,似是无奈又似好笑道:“我就是想废神,眼下也没办法废了。”

  李五道:“那我回去了,明晚再来看你。”

  玄友廉道:“好。”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五一边与邴文渊斡旋,一边与玄友廉密谋,而徐敬仪那边也频传好消息,言已经将临周府城里城外都安排了人,一旦邴文渊将资金粮草兵器等运入临周府,就是有来无回。而邴文渊还做着他的春秋大梦,开开心心等着李五将乾西王金库中的巨额财富运过去。

  玄凉未登基前,就大肆敛财,登基三年,上至皇帝亲王,下至朝臣小官,一个比一个贪,玄友廉借着领兵之利,也搜刮了一笔巨额财富。当然玄友廉的金库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李五并没有办法弄到手,也从未想过打那金库的主意,不过是抛出来吸引邴文渊将两人暗中经营多年的资产汇集起来运往一处的诱饵而已。

  半个月后,徐敬仪在临周府安插的人传回密信,言已经顺利接收了运抵城中的资产,并立即按照计划马不停蹄将这批资产运往宿方,交到了李文治手中。不过邴文渊还是留了一手,只运过去了三分之一。但有总比没有强,这三分之一也算是笔巨资。徐敬仪安排的人在临周府得手后,便杀光了邴文渊的手下,封索了一切消息,并伪造了邴文渊的心腹给他写了一封信粉饰太平。

  此时相隔千里之外的邴文渊一无所觉,事实上,他更关注洛阳城中此刻的局势。

  玄友廉重伤昏迷时,申屠元建主持军中事务,陆续对外用过几次兵,打了几场仗,等玄友廉醒来后,便下了守城令,命所有征北军不许出城迎敌,一率不许回应齐军还有晋军的挑衅,一切以保存实力为主,甚至在晋军的一再挑衅攻打下,直接放弃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宣青山防线,退到了山后的关隘里。

  征北军中上至将军下至士兵皆议论纷纷,不明白一向主动出击的乾西王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胆小怕事起来,难不成是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把胆给吓破了?

  申屠元建想找玄友廉谈谈,都被他以身体虚弱,需要静养不宜见客挡了回去。

  如此过了半个月,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从洛阳城内传来。

  玄风益造反逼宫,杀了三皇子玄靖明,将皇上围困在了洛阳宫。

  这个消息传过来的时候,征北军整个炸开了锅,李五与徐敬仪也惊愕无比,完全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发展。李五偷偷观察了邴文渊的反应,发现他不像其他人那么震惊,但表情明显也是惊讶,仿佛他知道会有事情发生,但发生的事情却不是他料想的那样。

  李五走到他身边,压低声音道:“这就是你半个月前暗示我的,洛阳的大事?你早知道玄风益要逼宫?”

  邴文渊摇摇头:“不,我不知道,事情极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不过——”初时的惊讶过后,他朝李五露出一个笑容,“虽然过程有变,但结果一样,洛阳大乱,玄凉父子反目,我们的机会彻底来了,做好准备吧,李将军。”

  洛阳的消息以每半个时辰一封加急书信的速度送抵高陵城,不到三天,玄友廉案头的加急书信就已经堆满七八摞了。

  众人从一头雾水的惊愕,到逐渐明白过来洛阳这几日到底发生了何事。

  一开始起兵造反的不是玄风益,而是玄靖明。

  玄靖明这些年因着玄凉偏心大哥与三弟,十分不满,哪知晓天助他也,挡在他头上,本已稳坐太子位的大哥玄风益竟然于一役之败糊涂地葬送了六万军队,也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并且落得个断臂残疾的可悲下场。见玄风益再无成为储君的希望 ,玄靖明便动了歪心思,想着只要能偷偷在战场除掉玄友廉,他便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子。哪知玄友廉未死,只是昏迷,在玄友廉重伤的情况下,无论他如何鼓动群臣鉴议父皇立储,玄凉都视而不闻,并还私下遣内侍官训斥他“不念手兄,本心非纯”。

  玄靖明遂动了逼宫之心。

  计划在玄友廉昏迷半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布置了,后来玄友廉未死苏醒,玄靖明的决心就更坚定了。不过他的计划只是逼宫,并不想对自己的父亲兄弟赶尽杀绝。他派出去两支军队,一队包围了玄风益的元东王府,一队包围了洛阳宫。

  他先去洛阳宫劝说玄凉下诏传位于他,退居太上皇之位,遭到了玄凉狗血淋头的一通大骂,却一点也不生气,命着侍卫们将皇上囚禁在上阳宫中看好了,随即出了洛阳宫,前往元东王的王府,向自己那个伤残的大哥耀武扬威去了。

  就在去元东王府的路上,他被突然从街道里涌出来的禁卫军包围,在没命逃跑了两条街后,被乱刀砍死在了一条臭水沟边。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玄靖明这人骄傲浮躁,目空一切,自以为做得滴水不露,可连邴文渊这样的人都知道他逼宫篡位之事,玄凉又怎会一无所觉。他听到风声后,便将禁卫军的虎符给了大儿子玄风益。

  当玄靖明横尸街头的消息传到上阳宫时,玄凉立即意识到事态不对,他给玄风益的密旨只是将逆子囚禁,再三申明不要伤他性命,必竟是亲生儿子,血浓于水,而玄风益也一再保证只会将弟弟抓起来给他一个教训,然而结果是他直接将自己的手足乱刀砍死在了街头。

  玄靖明的死讯传进宫不久,玄凉在上阳宫中等到了一身带血盔甲,面容扭曲的玄风益,用仅剩的一臂将大刀架在他脖子上,癫狂残忍地笑道:“父皇,儿臣已奉你密诏将谋反逆臣杀死。父皇年事已高,经此事后想必心力憔悴,不若退居太上皇之位颐养天年去吧,这朝庭天下,让儿子替你操心吧。”

  玄凉这才明白大儿子在他面前一直所表现的自卑、恭敬、温驯、沉默、低调,都是假的,假的!

  玄风益接下来的做法,简直丧心病狂。他不仅杀了玄靖明,还将玄靖明的妻妾子嗣屠得一干二净,随后闯入玄凉的后宫,玷污了前唐公主,当朝皇后。

  杀弟辱母,当真是残暴不仁,另人发指。

  玄凉终于意识到,自己这个遭到巨大败仗并沦为残疾的大儿子,在一年的自卑压抑中,性情彻底大变,变得乖张暴戾、毫无人性!

  此时的征北大营中,玄友廉因为极度愤怒,将手中的信纸揪成了一团。

  李五道:“你要怎么做?”

  玄友廉身体止不住地轻颤:“回京,救驾!”

  “可是你的身体……”虽然他自苏醒后,身体恢复得很快,可是要行军带兵还是太勉强了。

  玄友廉道:“眼下的局势顾不得了,父皇有难,我必须去救他!”

  李五犹豫了一下道:“那好,我护你回京救驾。不过,在那之前——我必须先将一件事善后。”

  玄友廉盯着李五看去,两人目光交汇,皆是从对方的眼神中读懂了对方的意思。

  “征北军十二万众,四十二营,我予你十四营兵马调度权,二十八名统领,十四名将军尽数听你调遣!”

  作者有话要说:  怕这几章你们看得压抑,所以小小剧透一下。

  文案中所说个个称王称帝的附马们,第一匹黑马既将杀出重围!

  ps:别觉得女主在小廉身边呆得有点久,想想吧,这么久了小手都没怎么摸过,小廉多可怜啊,还不许人家多聚聚。再看女主去了李兵痞那里,一天就甩小廉一辈子的进度。

  第120章

  李五所说的善后之事,指的是对邴文渊的处理。

  这半个月她为了与邴文渊周旋, 废尽了心思, 不过到了要除掉他的时刻,事情反而简单了。

  她假借着密谈如何趁着洛阳大乱之时, 除掉玄友廉控制征北军的理由,将邴文渊约到了军营五里外的一个山间寺庙内。此时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皆信佛尊佛,这寺庙虽离军营只有五里之遥, 却一点未受到士兵骚扰,算是一个幽静文雅的去所。

  邴文渊没有生疑,按时赴了约。当他带着十几名护卫进了寺庙后一路来到了正殿门口。然而除了接引的小和尚, 他没见到别的和尚时, 隐隐意识到有些不对劲,再想要退后时,从大雄宝殿瞬间涌出数十名士兵,四面八方也同时涌出无数士兵,将他和他的侍卫团团围住。

  邴文渊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被李五算计了,怒吼道:“李五, 你这个小人, 你给我出来!”

  士兵让出一条路, 李五缓缓走出来,冷冷道:“邴文渊, 这寺庙已经被我的人包围了,此时此地就是你死期,你若自尽, 我还能留你一个全尸,否则就别怪刀剑锋利,尸骨不存!”

  邴文渊瞪着李五,气得眼珠子快要裂开了:“为什么,李五,你为什么这么对我!”

  李五道:“怪就怪你一心想杀乾西王,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不要动他,结果你不仅与平阳王暗中勾结,还将乾西王回城路线出卖给晋军,甚至连乾西王中箭重伤昏迷,也是你一手策划,邴文渊,你该死,早就该死!”

  “哈哈哈……”邴文渊惨笑起来,“真没想到,李五,你竟然还是个情种,你这种恬不知耻、毫无自尊,出卖自己身体谋取利益的人,要不是知道你私底下是多么的龌龊肮脏,我此刻倒真要被你对玄友廉的感情感动了。”

  站在李五身侧的徐敬仪听到邴文渊出口侮辱李五,直接拔刀向他冲了过去。

  大雄宝殿前的广场瞬间成了一片血海,邴文渊与他的侍卫一共十三人奋力抵抗,却不敌密密麻麻涌上来的士兵,陆续倒下,而邴文渊也身中数刀,被浸成了一个血人。

  他绝望地扫视了围攻他的士兵,最后将目光落到李五脸上,恶狠狠地道:“李五,你会下地狱的,你转身看看你身后的大雄宝殿,诸天佛祖在此目睹你的暴行,你一定会下地狱的!不得善终!”

  李五面无表情道:“当我们拿起刀剑决定上战场的那一刻,已入地狱。”

  李五举起刀用力向邴文渊砍去,在刀即将落下的那一瞬,邴文渊癫狂笑道:“你以为我死了你的秘密就没人知道了吗?玄友廉会杀了你,他一定会杀了你——”

  刀势不减,血溅三尺,一个圆滚滚的头颅滚到了一名士兵的脚下。

  那名士兵立即将邴文渊的头颅捡起,道:“李将军。”

  李五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将刀收起,道:“邴文渊通敌叛国谋害乾西王,已就地正`法,头颅悬挂城门半月,已警众人!”

  “是。”

  李五转身便走,徐敬仪立即跟了上来,看着李五渐渐阴沉的脸色,犹豫了一下道:“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选在寺庙动手,选在别的地点也可,不过稍微麻烦些。”

  邴文渊行事谨慎,出入必有大量随从跟随,李五为求万无一失,不给邴文渊任何绝地反击的机会,选在了最不可能杀人的地方杀人。世人信佛畏佛,视佛寺为最圣洁的地方,在佛寺大开杀戒,对佛祖来说是极大的不敬。然而也正是因为徐敬仪没想到李五敢冒着渎佛的罪过,在佛寺对他动手,将大部分随从留在了山门外,只带了十二名随从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