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合院避难所 第433节
作者:吃鳖的猫      更新:2023-05-02 20:27      字数:2653
  “我没有半点虚言,信不信由你。”

  “呃,曾院士,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曾院士放下手中的资料,郑重其事地问道:“文件已经看完了,说吧,你们找我到底有什么事?”

  “曾院士。”徐东抢着回答道,“我们要邀请你加入我们公司,共同完成这个项目。”

  尽管知道概率不大,但他依然想试试,准备儿对方真答应了呢?

  黄教授自己都说了,如果曾院士愿意加入研发团队,他甘愿退位让贤,给对方当副手。

  曾院士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摇了摇头:“让你们失望了,我有本职工作在身,不会主动辞职的,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您先别急着拒绝,不如先听听我们的条件,我们公司愿意提供百分之五的股权奖励,另外每年还有……”

  “别浪费口水了,我不会答应的。”

  “曾院士,如果您手上有新项目,我们也愿意提供研发资金,甚至可以直接立项。”

  徐东不想轻易放弃。

  一个优秀的科研带头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曾院士依然摇摇头:“我目前不缺资金,你们不用再劝了。”

  “曾院士,我们是真心邀请您的。”

  徐爸连忙附和道。

  “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我是真的走不开。”曾院士始终不为所动。

  徐东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既然正职不行,那兼职怎么样?”

  “兼职也不行,我根本抽不出那么多时间,而且我们单位有规定,不准在外面从事兼职工作。”

  “那顾问呢?这个总行了吧?”

  “顾问?顾问也不行,我是真没时间,国内研究海藻的人有不少,你们不如找找其他人吧!”

  曾院士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这个项目的研发难度非常大,不像是一家私人企业能够完成的,他不想浪费精力。

  徐东瞬间急眼了:“曾院士,我们公司的这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三百亿元,我们是真心想做出点成绩来,还请帮帮忙!”

  “三百亿?你们没骗我?”

  曾院士顿时变得认真起来。

  搞科研,其实拼的就是经费,三百亿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放在海藻研究的相关领域,差不多相当于国家五六年的总预算。

  而且这些预算,大部分都花在了诸如“海带”和“紫菜”等养殖项目上,其它方面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玉藻系列”不同于一般的海带养殖,这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三百亿的研发资金,说不定还真能干出一点名堂出来。

  “曾院士,我家老三说得都是真的,您要是不相信,可以打电话问问何市长,市里也入股了百分之十,这个是做不了假的。”

  徐爸帮着劝道。

  “好吧,我会找人调查清楚的,如果你们说得是真的,这个顾问我接了,而且不用你们出一分钱。”

  曾院士认真地点了点头。

  “这怎么能行?”

  “我自己有工资,够用了。你们要是有心,还是尽量多筹点钱吧,这个项目虽然潜力很大,但几百亿是远远不够的。”

  第五百二十六章 简单的婚礼

  “曾院士,您放心!我们家还有一家面包厂,只要项目能够自负盈亏,我们就有信心坚持下去。”

  徐东解释道。

  “面包厂?什么面包厂?”

  “可乐面包厂,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

  “当然听说过,我们单位的午餐,就你们公司提供的面包,味道还不错。”

  曾院士笑了笑。

  徐东紧接着补充道:“海藻粉是面包厂的主要原料之一,两家公司是上下游的关系,相信有了面包厂的扶持,应该能降低不少成本。”

  “如此我就放心了!”

  曾院士非常认同这一点。

  他本人搞了几十年的科研,非常清楚市场化的重要性,无法市场化,再先进的技术也是鸡肋。

  接下来,三人又聊了其它话题。

  不过大过年的,终究不太方便。

  离开之前,双方约定了一个星期后再进行详谈,随即父子俩离开了曾院士的家,两人都是一脸轻松。

  虽然有波折,好在结局是满意的。

  曾院士送完客人,刚想回屋,不想被老婆子给叫住了。

  “怎么了?”

  曾夫人指着桌子上的礼物问道:

  “这些东西怎么处理?”

  曾院士懊恼道:“怎么把这个给忘了,你刚才怎么没提醒我一下?”

  他是从来不收礼的。。

  这也是人际关系差的原因之一。

  “怎么提醒?我刚刚出去上了一个厕所,回来刚好看到你把人送出门,我自己都还没想起来呢!”

  曾夫人没好气道。

  “算了。”曾院士摆摆手, “你赶紧看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如果不太贵重, 就收下吧!”

  “咦?你怎么变性了?”

  曾院士笑道:“今天难得心情好, 就破例一次吧!”

  自己的研究领域, 即将迎来大发展,他是真高兴, 就当是提前庆贺了。

  曾夫人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不过手上的动作并没有慢下来,袋子很快就被解开了。

  “原来是大米, 我说咋这么沉呢?”

  曾院士毕竟是体制内的人。

  徐东和老爸商量了一番,父子俩都觉得第一次见面,最好送一份实用点的礼物,同时又不显得那么贵重。

  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大米。

  反正后面的日子长着呢, 不愁没机会。

  “大米?”

  曾院士上前抓了一把大米, 没想到还是优质的东北大米, 难得有心人啊!

  “老头子, 收不收?”

  “收下吧,明天老大他们过来,刚好可以煮一锅大米饭, 咱们家快有五六年没吃过米饭了吧?”

  曾夫人欣喜道:“你总算开窍了,这两大袋差不多有四十斤,够吃大半年了。”

  顿顿大米饭太奢侈了, 也不太现实,不过一个星期吃个两三顿, 还是吃得起的。

  如果省着点, 吃一年都不成问题。

  “好了, 大米交给你了,我回屋工作去了。”

  曾院士笑着摆了摆手。

  ……

  第二天傍晚,谭爱民一家子终于到了,随后到达的还有谭家小妹谭爱佳, 对方特地从楚州赶了过来。

  明天就是谭邦祥的大喜日子, 再不过来就来不及了。

  谭爱芳早早就预订好了宾馆。

  之所以不住家里, 一方面是因为住不下;另一方面,他们已经把房子暂时借给了大侄子当婚房。

  不管怎么说, 在家里结婚,总比宾馆方便, 也体面多了。

  至于婚后, 小俩口打算一起住店。

  还省了房租钱!

  晚上,潘母做东,宴请了几位远道而来的亲戚,徐东和老妈也在,毕竟亲戚一场,总不能不闻不问。

  谭爱佳不是第一次来燕京,之前来过三次,分别是徐静怡结婚,以及小狮子和小虎子出生的时候,对这边并不陌生。

  饭桌上,徐妈是绝对的焦点。

  一来辈分最大;

  二来身份尊贵,可乐面包厂的大名,连远在楚州的谭爱佳都有所耳闻。

  “婶子,我之前还在电视上看到过您的新闻呢,我跟孩子他爸说,这是静怡她奶奶,结果我家那口子还不信。”

  “哈哈!”徐妈笑得很畅快,“下次你们全家一起过来,我请你们吃饭,咱们正式认识一下。”

  谭爱芳附和道:“是啊,小妹,你家老林怎么每次都不来?”

  “他啊,工作忙,跟本请不了假。”

  “过年也没时间?”

  徐斌疑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