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合院避难所 第211节
作者:吃鳖的猫      更新:2023-05-02 20:17      字数:3018
  如今老太太在家里的地位很高,她平时都不敢轻易还嘴,生怕老人家一气之下搬去大姐家,那损失可就大了。

  “行了,你去做早饭吧,东西我先收着,回头你需要什么,到我这里来拿。”

  舅妈恋恋不舍地看了一眼桌子上的东西,匆匆朝厨房走去。

  ……

  八点半,徐静怡和父母顺利坐上了去燕京的高铁,一家三口刚好坐成一排,她自己坐在了靠窗的位置上。

  三个小时后,火车刚过泉城,午饭时间到了。

  火车上不提供午餐,也没有卖零食的小推车,唯一能够提供的就只有开水和加热服务。

  谭爱芳打开随身包,从里面掏出了一个不锈钢的大饭盒,这是她昨晚就准备好的午餐。

  “大斌,醒醒……”

  “怎么了?”徐斌揉了揉眼睛。

  “快到十二点了,你把饭盒拿到餐车那边去热热。”谭爱芳吩咐道。

  徐斌接过饭盒,又从老婆手里接过五块钱的加热费,起身就去了餐车。

  热饭的人还挺多的,排队的功夫,身前的一位大爷主动找他聊起了天。

  “老弟哪一站下?”

  “终点站燕京,老哥你呢?”徐斌反问道。

  大爷笑道:“跟你一样,也是去燕京的。”

  “缘份啊,老哥你是一个人吗?”

  “不是,还有老太婆一起,我们是去燕京投奔儿子的。”老大爷自豪道。

  “你儿子拿到首都户口了?”徐斌羡慕道。

  本来他也很大机会可以拿到首都户口,可惜被他给浪费了,反而是老妹一家,从此一飞冲天。

  “去年年底才拿到手的,他是皖农大的教授,去年五月份被调到燕京工作,现在终于稳定了下来。”

  “恭喜恭喜!”徐斌连忙送上祝贺。

  “不算啥,只是落户,想买房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老大爷谦虚道。

  “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你们二老去了住哪,租房子住吗?”徐斌好奇道。

  老大爷面露得色:“我儿子申请到了公租房,一百平的面积,住肯定是能住的下的。”

  “厉害,这么大的面积,一般很难申请到的。”庐阳也有公租房,徐斌当然不陌生。

  “主要是他们单位好,老弟你呢,这次去燕京有何公干?”

  “呃呃…我去燕京看我父母。”

  徐斌有些窘迫,老大爷和他年龄相差不大,结果倒好,一个是去“投奔”儿子,一个是去“投奔”父母,让人情何以堪。

  老大爷好奇道:“老弟,你们家是燕京人吗,听你这口音不像啊?”

  “我父母在我兄弟家帮忙带孩子,他们家三年前才在燕京买的房子。”徐斌轻描淡写道。

  “难怪,那你兄弟运气真不错,我听人说首都那边的口粮数量,是全国最高的,还不用担心停水,现在好多人想落户都落户不了。”

  “他们家运气一向不错。”徐斌酸溜溜地附和道。

  “老弟,你有没有想过也搬过去?”

  不等徐斌回答,老大爷语重心长道:

  “老哥跟你说句实在话,如果有条件就赶紧去燕京,最不济也要去沿海落户,内陆地区越到后面越困难。”

  徐斌点点头:“等孩子明年大学毕业了,我们就搬到燕京去,大不了先租房子住。”

  “燕京房租可不便宜,最好还是去你兄弟家挤挤。”老大爷劝道。

  “没关系,到时候把老房子卖了,怎么得也能卖个几百万,不缺这点房租钱。”徐斌信心十足道。

  “你不打算在燕京买房啦?”

  “不买了。”徐斌摇摇头,“我们家就一个女儿,又不是娶不上媳妇,没必要。”

  其实,徐斌心里早就打好了算盘,自家老爷子公司越开越大,静怡以后的前途就交给她爷爷负责了。

  他们夫妻俩能力有限,就算想帮也帮不上什么忙!

  “这话倒也没错。”

  第两百八十三章 新专业

  半个小时后,徐斌和老大爷一同拿到了加热好的午饭。

  “中午吃什么呢?”

  徐斌摇摇头:“我也不知道,饭盒是孩子她妈准备的,我一般不管这种事。”

  “老弟,我带的是红薯饼,咱们要不要互相换一换口味?”老大爷提议道。

  如今口粮品种单一,一般关系好的同事,吃饭的时候都会互相换着吃,至少让肠胃好受一些。

  “好啊!”

  老大爷人很实在,徐斌一口答应下来,随即打开了自己的饭盒,里面是八九个鸡蛋大小的饭团。

  这可不是什么普通饭团,是谭爱芳将香菇、小鱼干、鱼丸和虾子一起剁碎了,然后混着米饭捏成的,闻起来就特别香。

  老大爷一看到饭团,立马偷偷盖上了自己的饭盒,叹了口气:“老弟,是老哥唐突了,咱们还是各吃各的吧!”

  “别啊!”徐斌一把拉住老大爷,“都说好了的,怎么能反悔?”

  说完他用勺子舀了两个饭团放到对方饭盒里,然后又从对方饭盒里拿了两块红薯饼回来。

  二换二,看起来谁也不吃亏。

  “老弟,你这让我说什么好……”老大爷颇有些不好意思。

  “两个饭团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徐斌终于从老大爷身上找到了一点优越感。

  老大爷顿时竖起了大拇指:“老弟敞亮。”

  带着饭盒回到座位上,徐斌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不少,眼前的一切都变得鲜明起来。

  “大斌,你笑什么,捡到钱了?”谭爱芳诧异道。

  “没有,刚刚碰到了一个老朋友,顺便聊了几句。”徐斌摇头道。

  “谁啊,我认识吗?”

  “你不认识,不说这个了,赶紧吃饭吧,静怡肯定饿了。”徐斌立马转移了话题。

  谭爱芳不置可否,轻轻开打饭盒。

  “咦,这红薯饼哪来的?”

  “我那个老朋友硬塞给我的。”徐斌回答道。

  “不对啊,我记得昨晚明明做了九个饭团,刚好一人三个,这怎么少了两个?”

  “我拿去回礼了,人家送了我红薯饼,我总不能装着没看见吧!”徐斌解释道。

  谭爱芳捂了一下胸口埋怨道:“亏大发了,咱们家的饭团一个能换十个红薯饼,你怎么这么傻?”

  “都是老朋友,讲这些没意思。”徐斌满不在乎道。

  “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朋友,这么金贵?”

  眼见父母要吵起来,徐静怡赶紧拿下耳机,开口打岔道:

  “妈,给我一个红薯饼吧,好久没吃了,怪想的。”

  “你看,静怡喜欢吃红薯饼。”徐斌得意道,对于夫妻俩而言,天大地大也大不过女儿。

  徐静怡揉了揉太阳穴,老爸这情商也没谁了,简直是钢铁直男,要是放到现在,别说娶老婆了,女朋友都找不到,注孤生。

  “你这死脑瓜子,女儿什么意思都听不出来吗?”谭爱芳没好气道。

  “好啦,妈,吃饭啦,在不吃就凉了。”徐静怡再次劝道。

  一顿不算愉快的午饭过后,燕京差不多也要到了,一家三口都有些忐忑,一年没见,也不知道燕京这边有什么变化没有。

  ……

  下午一点半,徐东就到了高铁站。

  等了半个多小时,他终于接到了老大一家,只不过身旁还多了一对老夫妻,老大的意思是这人是老朋友,希望能帮忙捎带一程。

  一番客套过后,徐东边走边问道:

  “大爷,你儿子家在哪啊?”

  “我有地址,麻烦您帮我看一看,我们老俩口第一次来燕京,对这边不熟。”老大爷掏出一张小纸条。

  徐东接过来一看,好嘛,大夏传媒学院,在东五环边上,距离他们家不远不近。

  “大爷,你儿子是大学老师啊?”

  老大爷非常自豪:“是啊,他以前在皖农大教书,去年才调到燕京这边来的。”

  “皖农大?那他怎么去大夏传媒学院了?”徐东困惑道。

  “这个我听他讲过,这边的大学开设了很多与农业相关的新专业,急需补充老师,我老儿子也是运气好,赶上了好时机。”

  “原来如此,我车到了,大家赶紧上车,大爷大妈你们别打公交车了,我直接送你们过去吧!”徐东客气道。

  他自己虽然学历不行,但特别佩服那些有有学问的人,既然碰到了,也不介意帮点小忙。

  “这…这…怎么好意思,太麻烦了!”

  “不麻烦,和我们家在同一个方向,顶多半个小时的路程。”徐东解释道。

  徐斌见兄弟给面子,难得说了一声谢谢,徐东点了一下头,表示不用谢。

  四十分钟后,大夏传媒学院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