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知恩图报郑老江
作者:大猪蹄子      更新:2023-05-01 18:28      字数:2170
  “当时,俺们一共才五万人,陛下更是亲临前线,所以俺们这些兵就一点不害怕,就像伙长说的,一群草包,能如何。

  战事确实就像伙长说的一样,打起来一点都不费劲,轻轻松松就把他们的第一次进攻打回去了,当晚还生擒了王行瑜。

  只是后来,李茂贞似乎害怕了,躲在好畤城里不出来,没办法,只能攻城了。

  李茂贞也不差,就好畤那样的城关,竟然抵挡了三天之久,最后,李存孝将军亲自带队攻城,陛下下令组建敢死营,俺就报名了。

  李将军两次冲击,就将好畤城关给攻破了,然后李茂贞弃城而逃了。”

  郑老江说的极其简单,完全没有战报上看的让人热血沸腾,但却让人有一种亲切感。

  “郑兄,此战你的伙长,和你一样,有斩首几级的战果吗?”一个学子忍不住问道。

  郑老江神情一滞,“那一战,我们那一伙人,就活下了五个人,伙长为了就一个新兵,被敌人的弩箭射穿了肚子,没救回来。

  俺们就把伙长的家眷全都接到蓝田了,虽然咱们现在户籍管的严,但是陛下还是给俺们行了方便,只要是俺们禁卫军阵亡将士的家眷,就可以迁移。”

  关中大地之上,虽然不限制人员流动,但为了方便管理,对人口的迁移管理还是很严苛的,这也是防止人员流动过大,造成很多不便。

  “这难道就是郑兄加入敢死营的原因?”

  “是啊,伙长那么好的人,当时新兵被敌人的弩箭射中了肩膀,眼看就要被斩杀了,伙长一把将杀红眼的新兵推下云梯,自己就被弩箭射穿了肚子。”

  “我见郑兄身体虽然伤痕累累,但应该正是从军报国的好年纪,怎么会退伍呢?”

  “哎,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其实俺从军算是晚的了,就是因为俺在先帝朝时,就在朔方当过几年兵,所以才得到从军的机会。”

  “郑兄刚说二十三岁从军,如何之晚?”

  “陛下征兵,向来只收十八到二十的,俺当时已经二十三了,要不是有那几年边关的经历,也得不到从军的机会。

  更何况,当时俺家中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要不是按苦求里长,按说俺是没机会从军的。”

  “啊,郑兄从军还是苦求得来?”

  “当然,你以为禁卫军那么好进呢。虽说俺身体没有啥问题,但是年龄一关是如何都躲不过去的,所以俺在里长家苦求了三天,才得到里长的推荐。

  当初,可是羡慕死了多少和俺一样的人。”

  “这个?难道禁卫军如此严苛?”

  “训练的事,涉及到机密,就不跟你讲了,不过以俺在边关的经历来说,禁卫军的训练绝对不是一般军队能比的。

  好多年轻娃子,都是白天训练,晚上蒙着被子大哭,白天继续训练。”

  “郑兄之前为何去朔方从军?为何又返回长安?”

  “哎,当初也是遭了灾,家里实在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了,俺是家中老大,当时也十五岁了,想着别的没有,但是俺有一把子力气,就报名去朔方从军了。

  三年下来,虽说也有所斩杀,但也就勉强混个温饱,更不要说养家糊口了,所以俺十八岁那年,就回来了。

  也是那几年光景不错,也算是娶妻生子了,不过前几年的大旱,让俺当时觉得一点生路都没有了,地里颗粒不收,虽说官府免了皇粮国税,但是家里的人还是没吃的啊。

  所以俺当时就要再去朔方,毕竟,家中少了一个人,压力多少要小得多。

  可就在俺准备动身的时候,陛下命令崔大人,在蓝田变法,给俺们修水渠,发粮食,让蓝田十几万和俺一样的人,活了下来。

  大家不用再去别的地方讨生活了,所以啊,大家都感念陛下的好。”

  “陛下在蓝田的变法成功那是本朝变法的先例,按你说的,你家中应该不愁吃穿了?”

  “当然,俺们一家分到的土地,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农闲之时,还能去县城打打零工,挣些铜子,俺家的大小子,今年也进到蒙学,读书了。”

  说到这的时候,郑老江一脸地骄傲,他老郑家也要出读书人了,这是多少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那既然郑兄家中也算优渥,为何还要如此费尽周折从军呢?”

  “做人不能忘本。想当初,俺全家都要饿死的时候,是陛下让俺们活了下来。

  现在有人想要为难陛下,俺别的没有,就是这一身力气,就算是不要这条命,也要把那些心怀不轨地人,全都赶出去。”

  郑老江的话,朴实,但却透着真诚。禁卫军几乎所有的将士,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这才会出现每次禁卫军征兵,都会火爆异常的原因。

  “郑兄,陛下刚刚说你有十七个孩子要养,是怎么回事?”

  “哎,都是袍泽的家眷,虽说陛下给了很高的抚恤,但是总有一些家庭,没有劳力,生存起来难免有些困难。

  所以,俺们禁卫军就有一个传统,就是活着的人,要照顾阵亡将士的家眷。也没啥,就是休假的时候,多耕几亩地的事。”

  “陛下开出那些抚恤足够那些阵亡将士家眷,怎么还要你们这些战友帮衬,难道是陛下的抚恤没有兑现,还是说被各级官吏侵吞了!”

  这话就说的有些大胆了,这显然是在质疑李晔,质疑朝廷的各级官员,如果不是在书院,这么说,想必很难有什么好果子吃。

  “不许你污蔑陛下!”郑老江怒视这问话的学子,“陛下给的抚恤自然是如数发放,每月县衙门口都有公布,谁敢侵吞。

  都说了,好多人家都是一群妇孺,没有劳力生活才会困难,所以,俺们在战场上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就是活着的人,要照顾那些阵亡将士的家眷。”

  “郑兄教训的是,是我唐突了。”

  “没事,你不知道才会这么说,不过这话在这说说就算了,要是敢出去说,尤其是当着那些阵亡将士的家眷说,当心会被打。”郑老江严肃地说道。

  不过,台下的学子,却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