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长安风云(一)
作者:大猪蹄子      更新:2023-05-01 18:18      字数:2286
  看着撵外昨天刚刚招来的一千禁军,李晔觉得安敬旭这次办事还是挺靠谱的,这些人有过从军的经历,底子还在,但是有看不出真正禁军那种气势,而那两百禁军护卫在御撵四周,从远处看去,跟之前的禁军一样的精神萎靡,一样的毫无战力。

  李晔遥望着长安的方向,沉默不语,这次他不仅仅是送李儇的灵柩入陵,他还要亲自观察长安的变化,尽量获取资源,更要应付朝臣、宦官,此去长安不知会是怎样的结果。

  李晔回到太极宫安顿好之后,觉得自己这个皇帝还真是混的不好,朝臣、宦官没一个人去迎接就算了,自己这都回到太极宫了,也没人来。

  “陛下,金吾上将军杨复恭求见。”就在李晔感到有点失落的时候,一个小宦官进来禀报。

  “宣。”

  “陛下,老奴有失远迎,万死。”

  “杨金吾,朕和你之间就不要如此客套了。”说着,李晔离开座位,拉着杨复恭的手,让人给他赐座。

  “陛下折煞老奴了。”杨复恭嘴上虽然这么说,但是内心还是十分妥帖的。

  “对了,杨金吾,朕这次回来又是想找你帮忙。”

  “陛下,老奴知道您在蓝田过的清苦,可是内库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了,最近那些文臣还把长安的税收收归京兆府了。”

  杨复恭是真怕李晔要钱啊,这位皇帝别的不怎么样,要钱的可是不甘人后,这次短短半年时间,又是修行宫,又是编练新军,还迷恋上修仙了。

  当然李晔修仙他是赞成的,只有李晔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修仙上,他才能更好地掌控朝局,可这每一项都是大开销,现在不比从前,江南诸道的钱粮税赋已经断绝,现在中央政府的财政主要靠京畿道和长安城的税赋,再有就是一些藩镇零星的进贡。

  再说,李晔编练的新军着实不咋地,在来见李晔之前,杨复恭就派人去打探了一番,这帮禁军,除了比李晔出城带的那些人年轻之外,没什么区别。

  行宫虽然修完了不用再花钱了,可是修仙就是一个无底洞啊,当初宣宗的大中中兴,也算积攒了不少财富,可随着宣宗沉迷修仙,将好容易看见的希望的国库被掏了个干干净净。

  “金吾说什么呢,朕知道你支撑着这一大摊子难,可是朕一旦修炼圆满,定不会忘记金吾的支持。”

  “陛下,不是老奴敢克扣陛下的银钱,真的是内库空虚,实在是拿不出钱来啊。”

  “太傅误会了,这次朕不是要钱。”

  “陛下,呃。陛下需要什么,老奴能办的一定办到。”杨复恭有些警惕,生怕李晔变个花样要钱。

  “朕想去表章库看看。”

  “表章库?那是存放历代档案的地方,年代久远,全是些故纸,陛下需要什么老奴安排人给您取来就是了,何必亲自前往呢。”

  “金吾不懂,此事需要诚心。”

  杨复恭一下就明白了,皇上是想去表章库里找宣宗的修炼记录,历代君王的起居注都存放在那。这个没问题,只要李晔不要钱,别说找点起居注,就是搬空了他杨复恭也不会有一点心疼。

  杨复恭又和李裕说了一会儿无关痛痒的废话,就安排人带李晔去表章库,自己借故回去了。

  李晔的本意是随便找一下,敷衍了事,毕竟他又不是真的想修仙,他没想到的却是,那些起居注里记载的东西,对他有如此大的启发。

  他翻检了自高祖皇帝以来的起居注,只是浏览一下就觉得受益匪浅。自高祖李渊开始,历任唐皇起居注中都有大量丰富的为政、观人、御下等帝王心术。

  只是,李晔现在还不能全部都拿走,第一,他没时间慢慢研究。第二,这些东西指导意义大于应用。第三,拿多了难免不会被有心之人察觉。所以只是是挑选了一些,带回寝宫研读。

  “皇上都拿了些什么?”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个知道详细信息的竟然是西门重遂。

  “回义父,皇上拿了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几位先帝的起居注。”

  “哦?没听说高祖皇帝修仙啊?起居注有副本吗?”

  “原是有的,只是多次搬迁,不知流落到哪里了。”

  “行了,知道了。”西门重遂敲着桌子,思考李晔到底是什么意思。起居注是记录皇帝言行举止的皇家档案,一般只是定期移送国史馆供撰写国史之用,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得阅看。

  当然这种事只限于当朝皇帝,至于后世皇帝向从先帝处汲取经验,阅看还是可以的,只是很少有人愿意看罢了。

  西门重遂能做到皇宫四大太监之一,肯定不想表面一样,懦弱无能,他虽然没有外藩的强援,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生存法则,那就谋定而后动。

  现在表面上看着他和刘景宣走的很近,甚至有结盟对抗杨复恭的意思,实际上,就连杨复恭自己都承认,他对西门重遂没有丝毫恶意,甚至规劝他不要和刘景宣走得过近,刘季述也多次派人试探西门重遂的口风,只是西门重遂都一一挡回去了。他一直说,自己就是想要自保而已。

  很快,整个长安城的官场就传开了,李晔回到皇宫第一件事,就是去表章库去寻找历代有名几位修仙皇帝的起居注!

  “哎,看来大唐没救了。”长安城的百姓都纷纷传言,李晔又是一位修道天子。

  孔纬则已经见怪不怪了,他和杜让能、刘崇望等人勉力支撑着大唐这艘即将沉默的巨轮。在李晔登基之初,他们多么希望,李晔一如既往,尊儒重道,重振朝纲。

  只是,李晔之后的种种行为完全不仅与其在潜邸之时大相径庭,反而躲到蓝田对朝政不闻不问,更是沉迷修道,枉顾大家对其期盼已久。孔纬甚至为当初没有据理力争让吉王继位而懊恼。

  吉王李保,自从李晔登基以来,一直闭门谢客,他知道自己现在做多错多,身份敏感,如果引起李晔的猜忌,那将士灭顶之灾,就算李晔远在蓝田,不问朝政,杨复恭这些推举李晔上位的人,也不会给自己任何机会,现在自己只有隐忍,伺机看能否脱离长安这个苦海。

  其实李保内心里对李晔继承皇位还是颇有微词的,尤其是李晔继位就跑到蓝田不问朝政,据说还沉迷修仙,可是李保也知道,大唐这艘船沉没是早晚的事。

  此时,李晔则是认真研究起拿回来的那些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