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贵妾 第139节
作者:淡淡紫Y      更新:2023-05-01 10:59      字数:3045
  没武将在外洒热血保家卫国,哪能换得如今的安稳生活?

  可是,在一众文臣的眼中,武将都是没文化的莽夫,除了打仗之外是一无是处。

  第204章 答卷

  明正帝出宫微服私访前夕,许大将军提出新增士兵,替换老兵的奏折,惹来文臣们的非议。

  新增士兵得花费银子跟精力来重新训练他们。

  老兵退役也是一笔不菲的花费,要给银子安抚。

  你总不能人家九死一生后退役,你一文不给,让他们讨饭回老家?

  文臣们上奏折说:如今休战时期,理应休养生息,发展农业才是根本。

  武将们则说:千日养兵用在一时······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文臣武将他们心中都有数,也深知这个理:没武将在外保家卫国,哪有百姓安家乐业。

  反之亦是如此,战争爆发,粮草辎重先行。没后方的补给,前方将士喝西北风?

  可是,文臣能言善辩,人多势众。把武将们说得是哑口无言,无力反驳。

  明正帝是烦不胜烦,刚巧因为海盐的事。

  这才带着谢玉珩来到溱州微服私访。

  “回皇上的话。”汪彤儿恭敬地拱了拱手,面带微笑,轻声说道:“《大学》、《孟子》曰:“有安社稷臣者······”

  汪彤儿张口就引据了典籍,且说话的声音不快不慢,声量适中,那侃侃而谈,且淡然自若的模样,完全不像是个没去书院读书的商户之子。

  更像是谢玉珩这样子的饱学之士。

  明正帝的眼睛不自觉地扫向了谢玉珩的方向。

  “回皇上话,文能安邦:国家的刚刚建立以及后续的和平需要文臣来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武能定国:当国家出现战事时,这时就需要武将稳定四方。草民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故而作此答卷。”汪彤儿最后总结陈述了一句,屋子里的人在听到了她的回答之后,脸上的表情就更加的惊讶了。

  这选题是如此,大家都想着要选其中一样来说,并且一定要论证其中的一样高于某一样,然而没想到汪彤儿两个东西都论证了。

  还说得这么细致入微。

  谢玉珩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怔愣着抬头头,看向了站立着的汪彤儿。

  这会儿不用说皇帝笃定她不是自己的小妾室,甚至连自己也要犹疑:她是彤儿吗?

  可是,她身上独有的磬香跟熟悉的眉眼,怎么可能不是他的彤儿?

  只是,她的这些才学跟见解又从何解释呢?

  汪彤儿上午的八股文跟律赋,勉强过关,原因当然是汪彤儿抄袭别人的文章,自我增减许多。

  话说,八股文可不是盖的,你没那么多年勤学苦读,死记硬背是达不到阅卷老师的满意的。

  自己顶着秦玉的名头,她是没读几年私塾的。

  要是连八股文都出彩,不用说明正帝惊诧责疑,怕连自己都骗不了自己。

  再有律赋也不是等闲人所能写出来的,律赋是赋的一种形式,讲究对偶工整,音律、押韵均有严格规定。

  自己哪怕是个现代人,也不可能做出像唐朝柳宗元的律赋《佩韦赋》《瓶赋》等等流传千古名篇之美韵!

  自己哪怕是背也难背下来,只有照书抄才行。

  因此,八股文跟律赋只能说是勉勉强强,不污了皇帝的眼就行。

  汪彤儿最出彩的便是刚刚给皇帝释疑的策论,策论是封建时代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皇帝接着阅了她的经论还有试贴诗。

  别小看了试贴诗,它限五言六韵或八韵的律诗;押韵要用官方规定的韵书,不得出韵题材限于颂圣、咏史、写景、赋物。士子只能守题,不能做反面文章,不能骂题。唐代试贴诗代表作有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王维十九岁参加京兆府试,得解头,所作诗为《赋得清如玉壶冰》:

  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颂圣的试贴诗如清嘉庆己未年王廷绍的试帖诗《落日照大旗》:

  未落营门日,平沙极目遥。

  千军残照里,一帅大旗招······

  但是另一方面,文人又鄙薄试帖诗,他们只是拿它做高中的敲门砖而已。

  试帖诗可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糟粕,它是科举时代的产物······

  汪彤儿试帖诗依旧是抄袭,她则挑了张居正的咏景,咏物尚佳的《应制题画四首》之一的《牧童竿悬蛙蟹》:

  释却沾途苦,闲来弄钓竿。

  禾黍千顷熟,烟雨一蓑寒。

  处处溪流满,山山秋色阑。

  不知田野乐,为向画图看。

  明正帝阅后,龙颜悦之。

  眼前仿佛出现一个闲来无事身披蓑衣钓鱼翁,在细雨绵绵中悠哉钓鱼的情景。

  不过,皇帝心中有数,单凭秦玉这两科出彩,要是乡试中举子怕是还差那么一点。

  作为一个商户之子,能有如此造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所有这些,怕是秦少爷那聪慧的大脑跟超群的记忆。

  不然,单凭昨晚谢爱卿的指点,就有如此的成绩实乃神仙在世啊!

  其实,在汪彤儿心里是没走科考这一打算的。

  她只想平平安安地赚银子赚银子······

  她之前只是为了抱皇帝的大腿,借助皇帝的龙威别让谢玉珩带走自己。

  这才努力表现自己,哪知道用力过猛,让求贤若渴的明正帝给落了眼,盯上自己。

  唉!

  想到这,汪彤儿是欲哭无泪,肠子都悔青了······

  要是时光能倒转,打死她也不会多嘴说出那些荐议。

  因此,今儿的考试她是除了策论跟试帖诗,这两项还算出彩。

  你要是没俩样拿得出手,皇帝肯定会责疑你藏拙。到时候弄巧成拙,反而不妙。

  自己这么一操作,皇帝也瞧不出端倪。

  也让皇帝放过自己,省得去科考,万一考中,小命不保!

  谢玉珩见明正帝拿着汪彤儿写的试帖诗抿唇点头,便侧着脑袋看过来,皇帝见他感兴趣,把手中的试卷递了给他。

  谢玉珩一瞧,嘿!小姑娘胸中文采蛮高的嘛?

  诗中既押韵,人物还挺鲜活,咏了情又有景,还紧凑。

  是咏景咏物中的上上作呀!

  第205章 贵客

  躬身站在一旁的吴知,见皇帝每次遇到秦少爷心情就不错,心中也期待着秦少爷能早日去京城,去朝中。那样子一来,圣上岂不是每日都心情美妙乐开怀?

  宁知府则是想着:秦少爷深受皇帝喜爱,往后,自己对待她要恭维有加······

  ······

  宁知府总算找到机会宴请皇帝跟谢玉珩大吃一顿,以弥补昨儿去茶馆皇帝只顾听秦玉唱小曲只吃了个半饱。也是为了尽自己作为臣子的一番心意。

  他本来想中午就大摆宴席的,奈何皇帝要把朱家事处理完毕,只简单地用午膳。

  在知府衙门里陪着皇帝用过晚膳回到麒麟院,汪彤儿看着院子里的人,心中黯然。

  等到明天皇帝跟谢玉珩离开,院里便没那么拥挤。

  随后徐蔚带着许锦珅四人去赣州,往后整个院子更是冷冷清清······

  聪明如谢玉珩,终于后知后觉地知晓明正帝竟然打算让汪彤儿去科考,走仕途。

  猝不及防之下,先是惊诧得无语凝噎,转夕想通又豁然开朗。

  自己正无法说通她,把她带到京城,她自己去,岂不更方便把她从重纳入后院中去吗?

  于他来说是天上掉馅饼,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喜事一桩。

  于汪彤儿来说,是自己送上门去,羊入虎口,前途未叵啊!

  ······

  秦宝臻这几日随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溱州首富的岳家被查抄,大舅子朱延深父子再加上自己的正妻下大牢。心情低落,沉入谷底。

  再有,女儿静静自从她娘被宁知府带走后,每日都要去找他,哭闹着让他救她娘亲。

  他有什么办法去救朱氏?

  从那日的生辰宴,他算是瞧明白了,宁知府跟那俩个京城来的富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也是看明白了,宁知府跟那俩个富商都是偏在自己儿子这一边的。

  他能咋样?

  一边是自己起了不该有歹意的妻子,一边是自己唯一的儿子。

  况且,官府审案哪是他一个小小商户所能左右的?

  只能等几日,悄悄地去宁知府府邸把银子给送足了,让宁知府网开一面,把妻子给放了回来。

  到时候先让她来别庄待过一年半载,等儿子的气消了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