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77)
作者:时雨余      更新:2023-04-29 16:19      字数:5140
  一切如旧。

  寒风扑打在脸上犹如有形的冰锥,但在记起岑远的那一刹那,他的脸上就立即浮现出足以融化寒冰的温柔,仿佛连面前仍然冗长的道路也被缩短了距离,长安就在他伸手可至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熟悉的将士从对面骑马奔来,见到他的身影之后猝然勒马,引得马匹都抬起大半身体,险些就把它身上的那位将士给掀翻在地。

  主帅!

  晏暄见状也霎时收住戈影的步伐,呼吸陡然一滞,一种不好的预感旋即涌上心头即便纵横沙场数年,他也从未遇见过如现下的这般不安。

  主帅!来人翻身下马,咚!的一声在马边跪下,京中出事了!二殿下他

  或许就是发现了这名往江南方向奔去的将士,段蒙私自调用了数百北军将士堵在长安城门外的地方,在见到晏暄的瞬间就拦截了他入城的去路。

  晏大人!真没想到你居然来得这么快!段蒙骑在马上,腰侧刀剑已然出鞘,但今日这扇城门,在下定是不会让你进的!

  晏暄神色凛然,眼帘下双目充血,死死地盯住段蒙的方向,就连他胯|下这匹汗血宝马都像是不禁被他周身肃杀的氛围影响,焦躁地来回踢着马蹄,鼻腔中喷出凶狠的鸣叫。

  晏暄高喊:段蒙!让开!

  若是我听你的让出这步,那我岳父在九泉之下该如何瞑目!段蒙抬手剑指晏暄,围住他!

  数百将士一齐动作,转瞬就将晏暄围在层层人群之中,几乎没有漏出一丝缝隙。

  晏暄往一旁扫视一眼:北军护卫的是京师,如今你擅自调用,置陛下和长安的百姓于何地!

  人群之外,段蒙轻甩缰绳,将士们自动为他让出的一条道路。他穿过包围圈,来到晏暄面前。

  晏大人不用担心,到了明日,我自会去陛下面前领罚。段蒙冷笑一声,置之死地,方得后生,哪怕之后免不了一败涂地,至少今日我也达到了目的。

  话音未落,晏暄瞳孔骤缩,面部表情终于出现了明显的变动。他意识到什么,一把抽出身侧长剑:让开!

  他焦急的神色被段蒙尽收眼底,后者笑意更甚:晏大人,你只有一个人,有本事就从这里杀出去,让长安城外淋满鲜血,让大宁的将士死于你的剑下!

  他话没说完,晏暄就猛然挥下缰绳,笔直朝段蒙冲了过去!

  一场鏖战足足持续了两个多时辰,从艳阳午后一直到夜幕低垂,晏暄以一己之力抵抗住了北军的数百精英将士,全程不是使用刀背就是单单砍断对方的行动,自始至终竟没有真正杀过一人!

  一直到最后,晏暄身上也沾染了不少鲜红,一剑插入段蒙腿部!

  刀尖甚至捅到了马匹腹部方才抽出。一人一马的嘶喊声直冲云霄,温热鲜血喷薄而出,有些甚至飞溅到了晏暄的脸上。

  凛冽的空气凝固了血迹,城门边的灯盏遥遥映亮他眼底冰冷的目光,他匆匆把剑收回剑鞘,没有一丝耽搁,立刻驱马往城里赶去。

  诏狱位于城内角落,晏暄想着可不能以这么个糟糕的模样去见对方,在赶路的同时一边抹去了脸上的血痕。待终于看见那道陌生阴暗压抑的铁门时,不等戈影停下,他就翻身下马,不出意外地被拦截在门前。

  让开。

  门口的看守为难地说:晏大人,恕难从命。

  晏暄声音嘶哑地道:让、开。

  看守面面相觑了一眼,随即便道:抱歉了晏大人。

  几名看守相继扑上,转瞬就被晏暄用同样的方法打扒到地上,后者找了钥匙打开大门,甚至无暇去掩盖自己的脚步声。狱卒纷纷前来阻拦,但晏暄始终没有变更过方向,径直冲向诏狱的最深处,在反抗之余一步步深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然而就当他终于见到自己心心念的人时,对方靠在牢狱阴冷的墙壁上,双眼紧闭,已然回应不了他的呼唤。

  岑远。

  云生

  他把人紧紧嵌入自己怀中,将一个个轻柔的亲吻印在对方眼角和鬓边。他在自己的衣服上毫无章法地擦去手中原本沾有的鲜血,才用力地用指腹抹过对方的唇角。他坚持不懈地一遍遍唤着岑远的名和字,试图将对方唤醒,甚至都没有发现周围的人是在何时退了出去。

  他尝试了所有,用尽了全力,最终却只能发现,原来,他并没有那么的无所不能。

  月光彻底散了。

  宁桓二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晚,二皇子岑远因刺杀当朝丞相,于诏狱被赐鸩酒而亡。

  晏暄在诏狱坐了整整一夜,直到翌日天亮才带着岑远的尸身回到常平府,一个人亲力亲为完成了后事,甚至都不允许想要帮忙的老管家触碰。

  结束之后已是深夜,他找出一坛粟醴,转而回到晏府,在自己的院中饮至天明。

  那时起,朝中不少大臣纷纷上奏,斥责段蒙与晏暄二人,宁帝声称身体抱恙,接连停了数日早朝,直到漠北来了急报才终于重开。

  朝上众臣争论不休,有人在说该对晏暄依律惩处,有人在说当务之急应是解决漠北外患,也有人说,段蒙私自调用北军有罪在先,加之二皇子曾指责故丞相生前结党营私、罔顾人命、更有设计谋害先太子与昭仪之疑,理应严查。

  众说纷纭,吵得宁帝本就不怎么样的脸色又差了几分,直到晏暄兀自出列,在大殿中央朗声喊道:陛下。

  霎时之间,整座大殿都安静了下来,只留余音回荡。

  刺伤段蒙、擅闯诏狱、私自带走二皇子尸身三则,确属微臣之罪,臣甘愿受罚。晏暄双目直视帝王,掷地有声,但在此之上,漠北外患迫在眉睫,如若诸位大臣继续在此争论下去,高兴的只会是觊觎大宁疆土的蛮夷,伤的只会是大宁百姓的心。

  一旁有些激进的大臣立刻就想插嘴反驳,宁帝砰!地拍了下桌,把那些声音又震了回去。

  晏卿,你继续。

  晏暄始终泰然自若,视线没有一丝游移:臣不求将功补过,只希望陛下允许臣先行率军北上,击退外敌。待回到长安,臣自会主动领罚。

  宁帝即便带病,往龙椅上一坐依旧有着足以睥睨整座大殿的威严。他静静地回视晏暄,却在一瞬间有些恍惚。

  眼前这个他最为看重的臣子、几乎能当作自己儿子来看待的孩子,在这个情况下依旧是不卑不亢,却只有在看着自己的时候,眼神中好似带了明显的恨意。

  搁在扶手上的食指下意识地敲了一下,他在心中默然自嘲,但很快就淡然开口:好,朕许你带兵,务必将那匈奴蛮夷逐出大宁。

  晏暄伏地作礼:谢陛下。

  那一日,宁帝下的第二道旨令便是令人在两月之内彻查故丞相生前行事,之后就下了朝。

  再之后不久,考虑到漠北粮食储备,晏暄先行率领精兵五千,一路北上,于二月二十三日抵达沧县。

  二月二十五,晏暄与副将分别领兵由东、南两方绕道上江,以包夹之势迎击匈奴,敌方节节败退,但未曾在军中发现西康王的身影。

  二月二十七,箕山发生爆炸,动静之大让几乎整个漠北都感受到了地动山摇,山上积雪一涌而下,直冲江源。同时消失不见的西康王突然率领一万骑兵,阻挡在江源以北的河甲官道,将所有百姓围困城中。

  危机之中,晏暄指挥全军且战且退,以身抵挡西康王,并另外分出一千将士,优先护送百姓从南门出城。

  三月初二,江源全城与周边六千百姓尽数被送至沧县,由当地兵官接手继续往南避难。西康王大怒,欲意压上,晏暄反手紧关沧县城门,将外敌与百姓牢牢间隔在两边。

  偌大江源城池彻底被厚重的雪层淹没,再次堆积成了浩荡的山丘。雪地的凛冽透过每位将士的军服渗入皮肤和骨髓,掀起的尘雾甚至足以覆盖硝烟和黄土,让整个漠北的天空都化成了阴晦的一片。

  匈奴人声势浩大的军队隐没在雪雾之后,进攻的声音却清晰地穿透苍穹,仿佛凝成锋利的刀剑直指大宁,在将士和百姓的头顶凝成一张厚重的铁网。

  城墙前,宁军随着一声号令齐整列阵,长|枪林立,戈影在最前方昂首长鸣。肃杀的氛围在空中盘旋不下,让这方土地的每一寸角落都沾染了凝重和尖锐。

  晏暄矗立阵前,在肃穆之中一手紧紧地按在自己的左胸口,短暂地收起周身的锋芒,从破损的甲后取出那枚从不离身的平安玉佩。然而刚看一眼,他就不禁无奈地喟叹只见不知在何时,武器尖端刺穿了他胸前盔甲,将这枚寓意平安的玉佩一分为二,切成两半。

  人既已散,玉以何安。

  晏暄沉默地揾去玉上的尘埃,最后看了一眼,才将它重新收回衣襟。再抬眼时,那只会给一个人的柔软就被尽数收回到眼底,他披袍擐甲,顶天立地,穿过尘雾的阳光映出他眼中锋芒。

  他是大宁的盾,也是大宁的枪。

  北风呼呼作响,晏暄猝然拔起长|枪,尖头划破雪雾,硬生生在地上刺出一条深壑。

  跨过此线者,便是视死如归,纵然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戈影率先奔腾而出,众军踩过那道生死的分界线纷纷跟随其后。城门两边的人群各自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齐头并进,一边奔向生的希望,一边奔向家国安康。

  号角已然吹响。

  三月初二,晏暄率五千精兵于沧县城外正面迎击匈奴骑兵两万。

  三月初四,匈奴再次派兵五千,以车轮战术步步前压,然皆为宁军所挡,徒劳而返。

  三月初七,晏暄率军追击,将蛮夷从位于漠北最南的沧县压至北边格泉边关,此时宁军尚余两千,匈奴一万有余。

  三月初十,宁军所剩不足一千,匈奴近一万骑兵整装待发,意欲卷土重来。

  三月十二,晏暄携亲兵一百,迂回深入敌营,直取西康王首级。

  三月十三,不知从何处传来一声高喊:是援军!我大宁的援军到了!

  群龙无首的匈奴人很快受到制服,箕山上持续许久的怒吼终于停歇,厚雪堆积而成的山丘在阳光照拂下开始了漫长的融化。战场上的硝烟终于散去,露出万里无云的清澈天空。

  身为大宁子民,即便力竭也不能容许自己的双膝触碰血污的大地,晏暄双脚就如同不可撼动的城墙一般牢牢扎在边关之上,身着铠甲,紧握长|枪。

  唯有松动的,是他仰首往空中张望了一眼,略有自嘲地笑了一下,在最后的这一刻想着万里无云是美,可若是在遥远的天际,能够生出自由漂泊的浮云,便是最好不过的了。

  宁桓二十四年三月,晏暄率军以身牢守漠北,拼尽最后气力,成功将蛮夷抵挡在大宁疆土之外。

  同月十四日,战死边关。

  浩荡的山河在一瞬间进入停滞,时光在漠北的寒风中快速回溯,遍地的雪花重新回归天际,箕山上的林木露出他们被雪掩盖的树根,江源的百姓回到他们生存成长的家乡。

  晏暄再次睁开眼时,乐律混杂着将士们划拳时的高昂声音穿过帐篷,火光映照在布帘之上,与烛台微弱的光线相辅相成,却还有些晃眼。

  他愣怔望着眼前写至一半的桦金战报,半晌没回过神,直到帐篷外猝然发出一声酒坛碎裂的声响,才把他漂浮不定的神识彻底震回身体深处。

  他手指一蜷,下意识地低头往手里紧握的物什看去,这才发现自己从不知何时起就攥着那枚刻有平安的玉佩。碎裂的平安二字恢复如旧,羊脂白玉通透无暇,身上只有昭示出它的主人每时每刻都不曾离身的细微刻痕。

  空气中弥漫着酒肉香味,晏暄这才意识到他重生了。

  甫一走出帐篷,付建新就发现了他,将新烤好的肉和酒一同递给了他:主子,这是方才的游民赠送的酒肉,还给您留了许多。

  晏暄伸手接过,视线却在篝火附近的众多将士脸上一一划过,这些熟悉的面孔都是与他最亲近的精兵,同他走过了一个个战场,最终几乎都被留在格泉的战场上。

  付建新见他发愣,还以为是有什么情况,忙问:主子,可有不妥?

  晏暄如梦初醒,摇了摇头,同他道了声谢,条件反射地想要转身重回帐篷,但这第一步还未跨出,他就又反应过来,转而找了个角落坐下。

  甚至有将士调侃他说:主帅,方才不是还说要写战报的吗,怎么兴致这么好来陪弟兄们喝酒了。

  晏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战报在回到长安前写完就行,不急于这一两天。

  那位将士便又和身旁众人起哄:完了完了,居然连主帅都开始偷懒了!

  有人故意闹他:怎么说话的呢!小心等回营后主帅给你训练量翻倍!

  啊?!那位将士立刻转向晏暄,主帅,您不会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假公济私的吧!

  晏暄淡然地喝了口酒,缓缓开口:回营报道那日起,每日完成两套基础训练,结束前不得用膳。

  不!!

  将士的仰天长号直冲云霄,却很快湮没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星光搭配篝火照耀出每个人酒后酣醺的笑颜,带着胜利与平安的喜悦重返人间。

  入京前一日晚,晏暄忽然记起,上一世他抵达长安那日正巧碰上岑远因旧伤起热,便喊来付建新,吩咐他次日不必跟队,在天亮后先一步回城,去二皇子府送药。

  次日月落日升,凯旋的号角划破长空,伴随军队整齐划一地往长安行去。

  熟悉的永安大街,热闹的夹道欢迎,一切都好似按部就班,直到付建新提前归队,同他说了被岑远发现行踪的意外,直到那位殿下一反这两三年的常态,在他面前露出了久违的古灵精怪,他这才意识到

  或许得到重生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

  上一世终归不算是个美好的结局,有过痛恨,有过惋惜,更有过怅然。但得此世重来,主动权再次落回他们手中,就说明他们并不是没有机会走上最恰当美满的道路的,只是在此之前多浪费了些时间、走了一些弯路、吃了一些苦头罢了。

  置之死地,方得后生。

  从岑远府邸出来后,一直到宁帝面前的一路上,晏暄思虑许久,甚至想过干脆带着岑远一走了之,远离这座沉闷的城池,反正他从不怕自己身上会不会落个什么拐带皇子的罪名。

  可是这终究不是个最优、也并非彻底的方法,再加上如今漠北境况依旧未定,家国不安,北边的蛮夷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上一世一样再次攻入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