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41)
作者:时雨余      更新:2023-04-29 16:18      字数:4576
  晏暄手上动作一顿,瞬间过后将酒坛放回石桌上,发出了一声咚的轻响,而这时岑远又道:那我当然问他是哪个酒楼让兄台这么流连忘返,他和我说,是近郊一处叫青宝楼的地方。

  闻言,晏暄朝他看了一眼。

  可别用那眼神看我。岑远立刻道,这青宝楼名字听着像青楼,实际上正经得很,据说是当年老王爷,也就是当今楚王的父亲受分封来到楚国之时就建立起来的,可比你我都年长。

  晏暄道:应当不止这些。

  聪明。岑远倏然笑了一下,一边喝着酒,继续说:那时起青宝楼就一直专注歌舞,不仅是广揽天下出类拔萃的舞姬,更是收养了不少无父无母、无家人无去处的姑娘,从小就教授其礼乐知识,让她们练习歌舞。

  晏暄听后只是沉默不言,但岑远知道,他肯定已经明白其中重点。

  片刻后,晏暄问:这个青宝楼在哪里。

  岑远一手指了指自己身后:长悠府后门出去,一炷香多点的地方。

  晏暄眉梢微挑,又听岑远补充道:不是骑马,是徒步。

  随着他话音渐弱,四周又陷入了一片静谧。蓦地,江南上空出现了一波成群飞过的大雁,鸣叫声贯彻云霄。

  晏暄一手摩挲着酒盏杯壁,道:这么巧?

  岑远说:这么巧。

  他们三言两语把所有的话中话都给说完了,岑远几杯酒下肚,不仅觉得自己肚子里几乎都是水,还有了些醉意,便主动搁下酒盏。

  反正总归都是要去看看的。他说,现在既然有人给我们送上门来,何乐而不为呢。

  晏暄不置可否,转口又问:那码头呢。

  丹林县内自然也有大大小小数个码头,除却一个主码头外,其余小码头提供的基本都是与外陆连接的摆渡业务,以及供一些小型游舟停靠。

  不过岑远去的就是主码头。

  他从怀里掏出了两块小木牌放在桌上,只见上面分别用小篆刻有九四和九五。

  游船的号码牌。他道,从明盘楼出来的时候正好听掌柜的提到,这游船一日就只载百人,每日午时发放号码牌,领了才能上船,我就去看了看。结果到那里正好午时一刻,发现这号码牌已经快发完了,就赶紧领了两块。

  他们之前还想着,既然楚王特地在晚宴时提到了游船,而他们也是以游历的借口来的,不去一趟似乎也不合常理。只不过前几日下雨,他们就没有去,今日这倒是凑巧。

  晏暄瞥了眼那牌子:一个人能领两块?

  当然不能。岑远轻描淡写地道,我在码头跟负责的人软磨硬泡,威胁说要是不给我我就当场跳河,晚上化为厉鬼去找他们算账,他们怕了才给我的。

  晏暄:

  跟你开个玩笑的,这就信了?岑远绷不住笑,一边伸手去提了下晏暄一边的嘴角,好嘛,原来在你心里我就是这种形象。

  晏暄扯下他胡来的手,面不改色地回:要是真让你糊弄成功,恐怕接下来圆河河底就要多出不少冤魂了。

  言下之意即,这种话一听就知道是胡编乱语,信是不可能会信的,最多就是无言以对而已。

  岑远一愣,旋即更是放肆地大笑。

  没看出来啊小将军。他在笑声间隙道,你还会开玩笑了。

  晏暄没有回复他的调侃,只有眼尾眉梢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好了好了,不和你玩了。片刻后岑远笑够了,便老实交代:估计之前楚王就已经打好了招呼,我给他们说了名字看了腰牌就行了。就是负责的人原本说是让我们下午到时间了直接去就行,我说想把木牌留着作纪念,就拿了两块了。

  晏暄猜测也是八九不离十。

  那你今天去校场怎么样?岑远转而问道,不过既然都放出来给你看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晏暄道:看了八月的名单,已经比七月的人要多上几人。

  岑远不明白其中原委,便问:正常情况呢?

  正常情况,在刚开始的一两月是高峰期,而后逐步减少。晏暄道,不过偶尔也有例外。

  那也就是没什么明确性了。

  岑远又简单吃了几口就连筷子也不想动了,挪了个位子躺到藤椅上,继续做一条晒太阳的咸鱼。

  那多出来的人是个什么情况?他甚至觉着有些撑,连带着脑子也有些不精明,半晌才反应过来,哦不对,也不知道多出来的应该是哪些人。

  只可惜他上一世并没有插手这件事,更没有查看过名单,不然现在还能当个参照。

  石桌边,晏暄也吃得差不多了,搁下筷子道:八月的这批人里,有几人资质倒是比较突出。

  岑远偏头看他:那前几个月呢?

  和往年比都较为普通。晏暄道。

  岑远心想,这每个人的资质问题就与每月将士数量的增减相同,不稳定因素太多,谁都不好说这究竟是人为还是偶然。

  但连着几个月都是如此,会不会有些过于巧合了?

  他想着这个问题,一时没有说话,又因为有了点醉意,躺着躺着几乎都能直接睡过去。

  片刻后,就听见那边晏暄忽然问道:你刚才说下午到时间直接去是什么时辰?

  好像是未正。岑远被惊醒,怎么了?

  晏暄朝他无奈地投来一眼:现在是未时三刻。

  也就是说,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游船就得出发了。

  岑远:

  第 57 章 游船

  虽说时间紧迫,但在岑远骑上马的前一刻,晏暄还是硬生生把他提溜去了马车上,自己也坐了上去,让马夫驾车。

  等他们紧赶慢赶抵达主码头,正好是花了一刻钟还多些,不过游船还好好地停留在岸边。看样子,似乎是因为人数众多,还有些人正在做上船前的检查。

  当他们一下马车,就立刻有人凑上来道:二殿下!听说您上午来拿了牌子,这会儿还不见人,下官还在想是不是该去您府里问一声呢。

  岑远沉吟不语,绝口不提自己是因为小日子过得太过适意导致完全忘了时间,只是把那两块木牌递了过去。

  二殿下不是说要留作纪念?就拿着吧。那人笑嘻嘻道,下官已经差人另做了两块新木牌了。

  岑远不欲开口,看对方坚持,就径直把木牌塞进了晏暄手里。

  晏暄:

  折腾了好一番,但好在最后两人都平安无事地上了船。

  不多时,岸边的船夫吆喝一声,将固定船只的绳索解开,游船扬帆起航。

  如今大宁的船只大多都还是用橹,而这民间用的大型船只基本都用来装载货物,除去舵手之外,同乘人员最多也就十人左右。

  但这艘游船是为载人,并不是用橹拨水,而是换用了最新的轮桨。

  船只刚一开始动起来,岑远就在甲板上平平稳稳走了几步,问道:这船是不是要比现在的战船行起来更稳当些?

  别说是晏暄了,就连他父亲晏鹤轩都没有过水战的经验。而晏暄本人更是没有去过水上作战,只试乘过战船。

  大宁的战船和其余船只大同小异,原理相同,只不过会比民间船只更高更大,但同时也会有更多问题,其中就包含有船只的稳定性。

  晏暄对这方面了解不深,这会儿也只能说不清楚。

  岑远只随口一问,没有深究下去,点了点头。

  游船从码头起航,乘上逐步宽阔的水流,离开暄绕繁华的码头,经过了一大片黄色稻田,悠悠汇入圆河。

  游船的船舱就相当于是客栈,楼上备有数十间上房供人休整,楼下则是吃酒喝茶的地方。不过这时游船出发不久,大多数人都选择留在了首尾的甲板上,岑远他们亦是如此。

  如果是在长安,在街上碰见一些认识他们长相的百姓,要么就是毕恭毕敬,要么就是唯唯诺诺地低头快速离开,当然,后者大多都是在面对岑远的时候。

  只是偶尔几回的话也就罢了,频率一高,就是再怎么刻意忽视也没法完全视若无睹。

  然而换成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没了那些视线和顾虑,两人一开始着实是清净了不少,只是等过了片刻,就有不少若即若离的目光相继投在他们身上。

  没办法,这两人身形颀长,长相是各有各的俊朗,翩翩姿色倚阑一站,发尾迎风而扬,试问谁能不问一句白玉谁家郎?

  果不其然,过了不久,就有两位妇女偶然走到了岑远身边。

  两位公子是一道的?其中一位身着朱红罗裙,从梳妆打扮气质就能看出,这大约是个说媒的媒婆。反观她身后那位,脸色不算太好,看上去不像是出门游玩,倒像是有着什么郁结。

  晏暄离得远,就顺势噤声不言了。而面对这些寻常人家,唠些寻常琐事的时候,岑远就没有那么排斥,于是乐得主动接话:是啊。

  媒婆客气地问:奴家没有打扰二位吧?

  当然没。岑远道,我们也没在聊什么。

  诶哟,那就好。媒婆回头冲她身后那位小声说,刘夫人,就让我来说吧。

  与此同时,她也在心里嘀咕,这位公子看上去也没端着什么架子,想必该是位好说话的主。

  嘀咕完了,她就重新转向岑远:敢问二位公子怎么称呼?

  岑远其实听见了她们的悄悄话,也能猜到对方来意。不过现在他们面对的一片风景正好是夹杂着驰道的树林,没有什么好多看的,也懒得挪窝。他想着左右闲来无事,就干脆随便聊聊罢,于是就用上了先前的假身份:鄙人姓袁,这位是舍弟。

  舍弟再一次:

  原来是袁公子。媒婆笑道,奴家平常是专门给人说媒的,别人都喊我一声慧婆,两位公子也这么称呼就行。

  岑远从善如流喊了一声:慧婆。

  一旁晏暄点了点头当作回应。

  慧婆很快就笑着问道:公子看着不像是丹林人士,是从其他地方来这里游玩的吗?

  嗯。岑远道,我们是从长安来的。

  毕竟是帝都,长安二字一出,慧婆眼里的光都明显亮了不少,就连她身后那位刘夫人也像是短暂地放下了心里事,朝两人看了一眼。

  岑远视若无睹,只接着问道:慧婆可是本地人?

  也不算完全是,不过奴家从小就到这丹林县居住,至今也有几十年了。慧婆道,不是奴家夸大啊,奴家都可以说是和那楚王爷一同长大的了。

  岑远淡然笑着,对这句明显夸大的话不予置评,只道:我们兄弟二人初来乍到,也不知道除了这游船还有那些地方比较有意思,慧婆可知这里有什么其他好玩儿的地方?

  公子你这是问对人了,这丹林县内角角落落奴家几乎都曾踏足过,好玩的地方自是不少。慧婆又道,只是在那之前,奴家看两位公子的样貌气质,就知道定是出身不凡,不知可否先问一句,公子家中是做什么的?

  岑远忍不住腹诽,媒婆到底是媒婆,他在这边持着和对方闲聊的态度,结果怎么还是被带回到这话题。

  然而话已至此,他也只能信手拈来似的回答:家父在长安开了间酒铺,生意也不算太好,勉强不愁衣食。

  公子定是谦虚了。

  慧婆看着对方身上衣物饰品的质量,也能料到对方定是没有说出实话。她笑眯眯的,俨然已经把眼前这两位看作金龟婿了,因此也没有再多废话:两位公子都成亲了没有啊?

  闻言,倒是晏暄先偏了下头,像是在等着看岑远如何回答。

  后者依稀察觉到身侧的视线,但也没有看回去,他对慧婆道:不凑巧,我们两人前不久都刚刚婚娶,恐怕得让慧婆失望了。

  他话还没说尽,慧婆便露出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这刚刚婚娶,却又兄弟二人单独出门游玩,显然是都不愿意留在家里。

  慧婆见多识广,猜测这两位公子的婚姻大抵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见得能有多少感情,再说,谁知道那娶的会不会只是个妾室。

  她心下了然,一丁点儿笑意都没落下,反手就将刘夫人拉到了身侧。

  这位是奴家的好友。慧婆客气地道,刘家是在丹林做生意的,家中正巧有小女到了适嫁的年龄,姿色绝美,就光这丹林县中就有不少仰慕者,两位在县里随便一问便知。今日如此缘分能乘上同一艘游船,得见两位公子气质斐然,奴家便来问问,二位公子有没有兴趣与她见上一面?

  岑远心道,还真是开门见山。

  他本就无意拿对方消遣,因此也就直截了当地拒绝:就不劳慧婆费心了,我和我家

  说着,他倏然一顿。

  慧婆可以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什么?

  片刻后,岑远忽地笑了一下:我和我家嗯,夫人还挺恩爱的。

  夫人闻言,在一旁悄悄敛了敛神色。

  啊慧婆旋即露出了一番可惜的表情,又将视线转向晏暄:那不知袁小公子

  岑远被袁小公子这个称呼逗得不禁乐了一下,强压住笑扭头望向晏暄。后者先是不经意地瞥了他一眼,而后道:是挺恩爱的。

  岑远双眼微微一眯,抿了下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