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作者:覆酒      更新:2023-04-28 19:24      字数:4509
  丹薄媚抬起袖袍,轻柔的手势仿佛在牵引地底的不知名气流。她身后开始由地面渗出淡淡的青烟,逐渐浓郁到四处弥漫。片刻,不止于她身边,韦勿笑与*会信徒的身后也有青烟四起,最后生生笼罩了所有人。

  韦勿笑脸色一变。他回头四顾,眼前只有浓重到不见五指的深青烟雾,再也看不到其他人,且寂静无声。

  仿佛此处只有他一人。

  他连忙掩住口鼻,用了真气高声大喝:“捂住口鼻,不要呼吸,快步退出去!”

  没有人应声,也没有跑动的脚步。明明离得那样近,他一伸手就能碰到人。可是此刻他双手在周围抓了一把,空荡荡的。

  “退出去?已在雨中,退不出去的。”

  韦勿笑耳边突然响起她的冷笑低语,那么近,几乎连呼吸都喷在他耳畔——如果她突然出手,他根本防不胜防。

  雨?何处有雨?

  他惊疑不定地凝视前方,正想反问,却见丹薄媚话音刚落,茫茫烟雾里霎时下起雨来。那雨仍是青色,下得又密又急,打在人身上隐隐作痛。

  她面无表情立在雾中,目光却可以穿透重重迷雾,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或者说,在她眼中,只有薄如蝉翼的袅袅青烟,青雨同样也稀薄缓慢得可怜。

  然而他们已经身处幻觉之中了。

  他们自以为在疾速四散逃跑,其实只是原地旋转。韦勿笑也从来没有抬起过自己的手。

  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韦勿笑只见到大雨倾盆,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那些被雨淋过的地方,迅速腐烂,变成森森白骨,隐约还有虫卵蠕动。他恶心地甩了甩手,快步朝路旁田野跑了数丈,却不见冲出雨雾,也没有感受到田埂的塌陷。

  “雕虫小技,看我破了你的障眼法!”韦勿笑厉喝一声,让自己安心,并连连双手结印,谁知根本不能幻化出天狐鼎。

  竟然连天狐秘术也用不了?!

  他这才真正慌了,不敢相信竟然有人可以禁止九鼎秘术。

  丹薄媚在局外,看着韦勿笑手指一阵抽搐,暗暗发笑。想必他已试过用天狐秘术。

  数百信徒功夫都是花拳绣腿,根本无力抵抗。只过少顷,他们全身都已腐烂成了一具枯骨,僵硬在原地一动不动,听从灌输的命令。

  于是他们在浑浑噩噩间,听到丹薄媚温柔动人的声音:“忘掉*会,忘掉*心法,忘掉奇异的铃声,忘掉刚才发生的一切。你们现在回到松隆县城,回各自的家,睡一觉,你们就会醒来,晴空依旧。”

  她的真气没有感受到丝毫反抗,数百人转身走出烟雾,神情如常,只是不搭理人,也不说话,默默朝县城而去。

  韦勿笑实力强横,原本还只有四肢腐化,能苦苦挣扎一阵。但因数百人的离去,丹薄媚压力骤降,全力对付他,腐化的势头就如摧枯拉朽一般。韦勿笑节节败退,终于也完全成为一具枯骨。

  她的第一句话是:“不可以攻击我。”

  韦勿笑精神力不甘地负隅顽抗,折腾得她脸色越发苍白,好容易才彻底镇压下去。

  丹薄媚立刻道:“不要再与*会为伍,解除对信徒的引导。”

  韦勿笑忽然回答:“并非我在引导他们,天狐秘术在我这个境界,无法控制那么多人。控制他们的是*心法与天狐蛊惑铃的作用。这心法是我与宫素在原本邪道禁术上改来的,可以持续侵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全心全意归附*会。她要想迅速发展教众,只有如此。但仅仅如此还不够,需要配合蛊惑铃才更容易使他们言听计从。”

  丹薄媚奇怪道:“天狐蛊惑铃是什么?”

  “以修炼天狐秘术的韦氏子弟功法核心与头骨制造的铜铃。摇响它,就如同有人在施展秘术,引动心法。”

  “你为炼制这个,杀了多少韦氏子弟?难道不怕韦氏知道么?”

  韦勿笑蓦地冷笑一声,不屑道:“一共也就六个,还都不成气候。长老和家主早已知道,但是周唐皇帝给了比这六人更有价值的利益,他们便当作不知道了。左右已被逐出韦氏,我怕什么?”

  丹薄媚沉吟片刻,完全明白了,体内真气已不容许她再继续施展辋川急雨,只好草草说了句:“忘了接触*会之后的事,天狐铃以后也不要再炼。”

  韦勿笑没有抵抗。

  她瞬间收手,烟雨都消散无形。

  看来只要把松隆县分堂堂主手中的铜铃夺过来,那人就很难使信徒那么顺从了。同时派人再去南康府调兵,拿下分堂,这边基本已能事毕。

  丹薄媚想到这,更觉应该加紧赶回衙门。处理完分堂之事,若庆忌还未回来,正好可命南康府兵去谷中搜寻。成千上万人一起动作,比她一个人来得更快。

  “松隆县丞?你掩面何为?”熟悉的话再一次从茫然的韦勿笑口中说出来。

  丹薄媚下意识退后,略带警惕道:“你不能攻击我。”

  韦勿笑奇怪地对她翻了个白眼,拂袖便与她擦肩而过,嗤笑道:“我攻击你做什么。我忙着去寻找突破的机会,没空搭理你。”他走了几步,又回头询问道,“听闻清溪神女在天水冰川之下,不知哪一条路可以抵达?”

  丹薄媚平静地指向右边的那条。

  “多谢县丞大人。”他踏上右边的路,走出好一阵才疑惑道,“咦,松隆县丞是谁?我为什么会认识……”

  丹薄媚赶回衙门,万幸的是,衙门正门外虽有大批信徒围堵,但她翻墙而入后,衙门的官吏却一个不少,都还活着。

  就是脸上手上有些淤青和抓痕。

  “你们跟百姓打架呢?”她说着,低头匆匆要回卧房。

  跟她来的小吏原本蹲在台阶下唉声叹气,一见她回来了,欣喜若狂,忙不迭冲上去抱着她,激动道:“明公,你可算回来了!小的担心一整夜,睡都没敢睡。咦,怎么不见庆忌大人?”

  参议也焦急地辩解道:“明公,不是我们跟百姓打架。今早上一开门,他们就一拥而上群殴我们,我们都没好意思还手。”

  没好意思?是根本没机会还手吧……

  “我先换衣服,它湿了又干,都黏在身上了,其余事出来再细谈。”丹薄媚艰难地掰开小吏的手,继续朝后院去。

  参议偏又拉她一把,道:“昨夜明公走后,驿站信使派人送来一封信,封了九道火漆,说是东宫太子妃交给明公的,似乎很紧急。”

  丹薄媚顿了顿,伸手道:“那给我吧,我回房看。”

  参议忙从怀中取出竹筒交给她。丹薄媚将房门闭上,先展开白嬛的密信。

  上面字迹匆忙,应该是草草而就,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今上连发六道手谕诏太子回宫,恐朝堂形势有变。若掌握任何证据,立刻赶来京城会面。

  ☆、第46章 京城气象

  如信上所言,想必东宫之位的确岌岌可危。

  大厦将倾,太子妃白嬛不会只给她消息,崔夫人他们应该也收到了。若是她先调兵,将*会分堂的事处理完毕,等赶回京城时已很迟。一旦崔夫人、白月真、王唯安几人呈递罪证,她连日所为将功亏一篑。

  丹薄媚沉吟片刻,只觉眼下最好的方法,只有回京。

  既然下定决心,时不我待,她也不磨磨蹭蹭,很快更衣准备。

  不久,她穿一件对襟夹袄出来,外披及地的妃色长衣。因冰绦束腰,长衣里空落落的,行走时显得她弱不禁风。

  “咦?明公,一夜不见,你今日似乎比以往好看了许多。”小吏盯着她的脸奇怪道。

  丹薄媚知道自己方才太急,妆容画得不如以往“完美无瑕”。

  但她也顾不上了,看一眼小吏,道:“太子妃急诏我回京,我立刻就要动身。庆忌人在城外谷底,大约不一两日也会回来,但我不能等他了。现在我吩咐你们几件事,一定要做好,事后自然有功有赏。”

  她从怀中取出一块金令,交给参议:“第一件:马上派人持东宫金令去南康府,调一万五千人马驻守衙门外。注意,不必理会*会或百姓挑衅,只保护衙门和你们的安全。第二件:待庆忌回来,转告他我已入京,要他暂时留在衙门中掌控局面,以防有变。第三件:我回京后,要将*会在此地的作为奏禀陛下。想必很快三省会派监察御史下来,你们如实相告,用不着多说什么。监察御史见到这样剑拔弩张的场面,自然明白。”

  “等到御史查访完毕,你们作为人证,带上巷口那名残疾老人,也一同入京。不必畏惧*会在京中势力,自有东宫和我担着。我没死,你们也不会死。”

  参议几人闻言,还是不免紧张道:“明公,素贵妃在京中一手遮天,东宫太子殿下更是与她……明公若冒然揭发*会的真面目,恐东宫会置身事外,使明公落入难以挽回的境地……”

  “东宫若置身事外,不光是我,他的诸君之位,也一起难以挽回了。”丹薄媚冷笑一声,表情带着些许讽刺。

  几人愣了愣,恍惚之中,隐隐明白了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

  丹薄媚牵了来时的马,一抖缰绳冲出门外。

  原本拥堵的人群一瞬间四散开去。

  初冬时节的周唐京城很美。尤其清晨,冬阳明媚,但整座城笼罩在浓雾微霜中。

  街道两旁的坊墙遮不住高高的亭台楼阁,楼上一片雕花窗前,掩映的只有横来的枝桠。树叶原本青翠,但因日光洒落,泛起微黄,仿佛已经凋零。

  从京城大门入皇城大门的主街道又宽又长,两旁除了坊墙,只有墙下的两条引水渠。再走一段路,是座长不过三四丈的拱桥。桥下湖水碧绿,枝头花朵落在水面,漂流到很远的水域。

  打这经过,可以嗅到整片湖水都带着沁人的冷香。

  前方东宫婢女快步前行,丹薄媚气定神闲地跟着,还有心思欣赏景色。

  终于入了东宫前殿,太子妃白嬛也不赐坐,似笑非笑道:“薄媚,京城如何?”

  丹薄媚微笑道:“京城气象森严,又不失繁华秀丽,楼阁雕栏画栋,水木比比皆是,看得薄媚眼花缭乱。”

  “是啊,你看得眼花缭乱,不记得我已恭候多时。”

  “不敢,我一得到太子妃的信,便快马加鞭赶回京城了。”丹薄媚平静地与白嬛对视,其言下的危险之意她置若罔闻。

  白嬛一言不发看她少顷,忽然笑道:“原来是我错怪你了。来人,赐坐。”

  丹薄媚坐下时明白,看来她没来迟,她是第一个到的人。

  “薄媚一路风尘仆仆,想必很辛苦。本不该继续谈正事,只是你也知道,东宫势危,不容耽搁。不知薄媚在松隆县可有什么收获?”

  “松隆的确是个容易浑水摸鱼的地方。”丹薄媚微笑,眼中厉色弥漫,锋芒逼人,一字一句道:“不负所托,罪证确凿。”

  白嬛定定地看她好一会儿,笑着点头。

  正在这时,门外婢女禀报,白月真也到了。

  不等翌日早朝,太子李重晦连夜将*会作为上奏皇帝。

  皇帝看完奏本,淡淡地凝视他许久,只问了一句话:“松隆县丞敢冒大不韪参*会与素贵妃一本,若朕派监察御史去益州,得知所言属实,太子以为素贵妃该当何罪?”

  彼时刹那东风呼啸,殿外奄奄一息的树枝难挡严寒,“嘎吱”一声断了。

  宫灯摇曳,照见他眼底刻骨铭心的痛色。

  李重晦双手一叠,闭目深深地叩下去。曾经的疏狂高贵在皇权之下,都化作绝情一拜。整个寝殿只有他微颤的声音:“回陛下,儿子以为,素贵妃——当以死谢罪。”

  “嗯,连你都觉得她是死罪,那她的确该死了。”

  皇帝似笑非笑,拂袖而起,宽大的袖袍如同手中无上的威权,“退下吧,朕明日早朝着令三省调查。那个松隆县丞,似乎就是上次你去淮水关外镇压乱军时,功劳不小的太学生?既然对你忠心耿耿,连*会也敢参,那就不要亏待了人家。”

  皇帝顿一顿,思忖片刻,道:“朕很欣赏这样的人才,便替你提拔她一把。明日起,她任职政事堂御前参政,随侍左右。”

  李重晦已不能再说更多,又叩了叩首,起身慢慢走出殿外。

  他失魂落魄地行向东宫。

  途经御花园,偏头时正好望见凤凰殿的灯火,太子李重晦突然跪下去,掩面颤抖。

  随侍宦使是太子妃白嬛的人,见状大骇,忙不迭伸手去扶太子起来,压低嗓子惊声道:“殿下,您这是做什么?快起来,回头让人看见。再让陛下知道了,殿下所做的一切岂不都没有意义了吗?”

  李重晦抬头盯了他一眼,怔怔地点头,靠着宦使的手臂站起来,继续踉跄回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