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作者:覆酒      更新:2023-04-28 19:23      字数:5480
  学子依次纷纷各抒己见。

  “上奏派大军围剿,强势镇压!”

  “不如以怀柔政策诏安,许以高官厚爵,封疆列土。”

  “派细作混入张军内部,使反间计令敌军内部猜忌,自相残杀!”

  每一次学子语毕皆有人附和,亦有人摇头,听来大约都很有理。大儒神情不变,唯有监堂的两名先生立在左右,对学子点头微笑,予以肯定的鼓励。

  有一人道:“灵帝执政时,幽、并二州背后乃是蛮人羌板族群居之地,此族向来善战并凶猛无比,但地处荒凉,食物匮乏。若朝廷许之大批粮食,又派大军压境,前后包抄张氏大军,再令羌板族先发制人,大幅度消耗敌军后,我军可坐收渔翁之利!”

  “此计甚好,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蛮人不是二百五。”另一人一本正经地讥讽,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前面那人也面红耳赤,想看是哪个“二百五”这么不给面子,甫一回头,发现出声之人后却脸色讪讪,闭口不语。

  大儒眼神落在这人身上,指名道姓问:“王唯安,你有何高见?”

  丹薄媚讶然地盯着王唯安,他正是那日因流民微怒的学子,竟不想原来是王氏子弟。

  他似乎是太阿山王诗境的胞弟?

  “依我之见,张氏大军数众,有四十余万人,若朝廷强势镇压,必定伤筋动骨,百姓凄苦。一旦民不聊生,恐怕会激起更大规模的叛乱,此计不过为下下之策。”

  “至于诏安封爵,也是个笑话。张氏既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气势汹汹,很可能就动摇国本,改朝换代。难道他会这么甘心屈居人下?且兵不厌诈,谁知朝廷是否准备趁他归顺之时,一举格杀。”

  “再有离间之计,听起来是个上策,只是实行起来需要太多时间。尤其如此战乱之际,想要进入敌人内部,没有几场硬仗,不坑杀几万朝廷军队,细作根本无法受到重视。在能否离间敌军还是个未知的时候,以我军数万性命做炮灰,也真是想得出来。”

  王唯安毫不留情,以极其毒辣的口吻否定一众学子的想当然计策,然后站起身来,以双手撑桌,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直视大儒浑浊又洞悉一切的双眼。

  他继续道:“为今之计,不如从源头根治。何以百姓要跟随张氏造反?倘若国泰民安,衣食丰足,官僚清廉,谁愿抛妻弃子,反倒追求虚幻的未来?军队四十余万人,即使将来张氏篡位成功,也不可能人人都衣锦荣华。所以他们想要的,不过就是安逸富足。但彼时官商勾结,贪赃舞弊,赋税严苛,逼得他们造反。”

  “若能先斩灵帝身边奸佞内宦,再除民变之地贪官污吏,最后大赦张氏旗下所有兵士,并以高官重金悬赏张氏等主谋的首级,则敌军不攻自破矣!治世当以人为本,国为末,一切平叛手段都不过舍本逐末。倘百姓不稳,叛乱镇压一次,还有千万次会爆发。唯有真正使百姓安乐互爱,国不治亦平。”

  “好!”

  “此乃肺腑之言!”

  众位学子听完,纷纷不约而同地抚掌称赞,皆满面心悦诚服,钦佩不已,不愧是八族子弟。

  同时亦有人低声交谈道:“王唯安,便是‘岭梅仙人’王诗境的胞弟么?果真满门龙凤,纵使王二公子初出茅庐,也如此见地不凡。”

  “不错,他正是王诗境的胞弟。既是王氏嫡系子弟,又有诸国皇族都尊为座上宾的天机绝脉传人做兄长,双重光环笼罩,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另一位学子不同意道:“单看他今日谈吐,实力也算天下翘楚之一,自非池中之物。怎说得好像他只靠了家族亲眷一般?”

  方才说话那人竖起食指悄悄地摇了摇,道:“有了这样的势力与依仗,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早已不重要。有才学,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人在意。命中注定的贵人,我等乱世挣扎求生的蝼蚁只有艳羡咯!”

  王唯安偏头,面无表情地盯了一眼这几人,又浑不在意地转过去,撑在桌面的双手不自觉握成拳。

  不太用力,仿佛只是风轻云淡地换个手势罢了,并没有什么意义。

  “可。”大儒难得也点了头,虽仍无笑容,却已足够特殊。示意他坐下后,大儒眼神一转,扫过剩余的十多人,目光在壁角的丹薄媚脸上停一停,不知是否因为认出了她。

  丹薄媚亦穿着学子青袍,寡淡至极的脸上却有一双精致得惊艳的丹凤眼,眼睫浓密纤长,眸光亲和平静。倘若没有这双眼,她整张脸实在都要算奇丑。好在她有这双眼,乍看之下,倒能入目。

  她异样的神情似乎有点不敢苟同。

  大儒令下一位学子继续回答,然珠玉在前,众人竟只能说一句“学生以为王唯安言之有理,与学生一拍即合”。只有白月真不管之前的学子说了什么,依旧做出自己的解答,即使与王唯安所言大同小异。

  不久,轮至丹薄媚,大儒目光隐隐不同,问:“你有何建议?”

  诸多学子都“唰”地转头,目光紧盯丹薄媚这个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倒要看看能让大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流民,究竟有何能耐?

  丹薄媚起身,看一看王唯安,道:“以我愚见,方才王唯安的计策非常妙。”

  同样的话已有十余人说过,学子们听了顿觉大失所望,唏嘘声此起彼伏。

  她理也不理,继续道:“可是同样有问题。大赦敌军,重金高官悬赏敌军主帅首级,这固然可行。但要斩灵帝身边内宦,除民变之地贪官污吏,似乎较离间计更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依方才先生所言,早有朝臣奏禀张氏有叛乱之心,但灵帝置之不理。可见灵帝并不是一个耳目聪慧,有远见,肯听忠言之人。不知王二公子有何把握,能使自己的谏词上达天听后,令灵帝不听耳边宦臣所言,只依你的意思行事?此其一。”

  “民变之地的贪官污吏,敢如此胆大妄为,却并未东窗事发,显然是朝中有人,党派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王二公子要为圣明除弊事,恐怕反对的朝臣倒要泼你一地脏水。彼时自身难保,如何谈平定叛乱?此其二。”

  “即便一切顺利,灵帝斩奸臣,杀污吏,派贤臣接管,大赦天下。但在此期间所要花费的时间,恐怕已足够敌军再多占领几座城池。半壁江山在手,敌军气势如虹,再加上对张道人的精神信仰,就算大赦,他们也未必理会。此其三。”

  丹薄媚深吸一口气,双眸一眯,平淡冷静的语气顿时沾染杀伐之音:“综上所述,王二公子的计策要实行,需给灵帝来一招釜底抽薪。先私下暗自集结军队,埋伏在入京必经之路上,表面不动声色。等到张氏大军压境,一半江山葬送,灵帝内心惶惶无所依靠,宦官忧心自身安危,此时再奏请灵帝杀奸除恶。灵帝为保江山与性命权势,必然求无不应。”

  “其后大赦诏令秘而不发,先等到埋伏的军队重挫敌军,再派强者暗杀张氏等主谋。能杀最好,失手一伤也可,意在打压敌军士气。等到敌军人人自危,一蹶不振,我军再围而不剿,宣大赦诏令,重金悬赏主帅首级。敌军自当欣然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如此才能真正可行!”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无声,连原本的唏嘘、抽气声也没有了。

  倒不是她说得不对,反而是太对了,但这不是忠臣会干的事。听听她在说什么:先斩后奏,对灵帝釜底抽薪,将半壁江山拱手?这样一来,张氏叛乱是平尘埃落定,但事后灵帝没了外在威胁,必定对此谋臣颇多忌讳,如眼中钉,肉中刺。

  大儒微讶,脑中反复回响她的话,一言不发。

  安静许久之后,一名学子弱弱地问道:“那敢问张氏之乱平定后,灵帝及朝臣猜忌问罪,你当如何自处?”

  丹薄媚冷冷地笑了,眼中闪动莫名的兴奋:“我以为灵帝最好的举措是大加封赏。彼时我刚刚平定一场祸国大乱,民间声望滔天。若此时问罪,则寒了随我出生入死的军士之心,也寒了刚刚解甲归田的张氏大军的心,更寒了意图为君分忧的学子之心。这时候我被逼无奈,只能拥兵自重,想必灵帝固守皇宫,手无实权,应该翻不出多大的浪来。而面对如此昏君,百姓也能理解拥戴于我吧?”

  众人惊愕。

  他们终于发现哪里不对:她此举一开始,就根本不是打算为灵帝分忧,而是以自身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目标本是乱中取胜,自立为王。此子若生于太平盛世,是祸非福,但若生于这乱世,恐怕……能迅速崛起。

  王唯安与白月真二人凝视她许久,终于也觉得这是个狠人,手段够绝,之前倒没发现。

  大儒恢复平静,令她落座,并不评价她的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多看了她几眼。

  丹薄媚筋脉又开始隐隐作痛,她咬牙强忍着坐下,忽地感应到坐在一旁的年轻人转头来打量自己。于是也皱眉偏头,看到这人五官秀丽,对她微微一笑,无声说道:“你逃不掉宫廷的追捕。”

  ☆、第16章 天香引

  秀丽的轮廓,平滑的颈项。

  这个人是一个姑娘。太学宫中,有女学生也极正常。乱世人才辈出,诸国任用贤能早已不拘男女。

  丹薄媚定定地盯紧这个人,翻涌的痛意使她神智恍惚,可她又清晰地知道她不能沉睡。这个人的话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与那些追来的杀手是一路人。想必他们也已知道她的下落,甚至即将赶到。若非如此,这个人不应当在此时对她说这样的话。

  在没有抓捕把握前,想必他们不肯打草惊蛇。

  她应该怎么办?她没有办法。她早没有反抗的力气,眼下又雪上加霜,剧痛令她连逃跑的资格都失去了。

  应该束手待毙么……

  丹薄媚难看地对敌人笑了笑——被动不是她的习惯。

  “我说过,我不是闯入宫廷的人。”她声线压得很低,然而四周的学子却忽地回头,神色各异,仿佛都听见了她的话。

  丹薄媚茫然一惊,手心微微出汗,分不清是因为剧痛还是突如其来的紧张。但她下一瞬明白,原来是监堂先生念到了她的名字。

  她剑走偏锋的答案通过考试,得以爬上山顶,进入太学宫。

  此时此刻此地,这件事一点也不值得她高兴。

  先生继续念别人的名字,学子们又转回去。一旁的杀手姑娘才冷冷地微笑道:“别和我说这个,我只听命令行事。我收到的命令,是把逃犯拿下。至于你是谁,不是谁,对我来说不重要,也无所谓。”

  丹薄媚平静点头,不再多言:“好。看你的本事。”

  她突然起身,上前同先生低语几句,不紧不慢走出考堂。她不太舒服,倒是实话,只是她并不去出恭。

  快步转进一条小路,丹薄媚掀起裙裾便匆匆向前疾奔。小路两旁杂花明艳葳蕤,一直开到未知的尽头。她跑过了小路,相邻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泛黄的枯叶从她青袍上飘零落地,褪尽了身后婆娑的竹影烟云。

  她喘息中嗅到隐隐的杀气。

  一道九节鞭突兀破空而来,“唰”地袭向她的后背。丹薄媚顺势滚地躲开,再回头时,那道承受鞭力的竹子喑哑一哭,怅然倒地。

  一树日光映在她的眼底。不是丽色,是血色。

  “你逃不掉的。”杀手姑娘拖着九节鞭徐徐逼近,逶迤的长鞭上有倒刺,划过时腐叶生出刺耳的音律。这人面上犹有冷冷的嗜血的微笑,道,“我听说你连闯后梁十神阵与唐宫九重禁门,重伤至此竟还未死,实在令人感慨。不过,也到此为止了。”

  丹薄媚沉默须臾,抬头与近在咫尺的女杀手对视。

  女杀手看见她露出古怪的笑意,心底一凉,有了不好的预感,立刻伸手去抓她——

  刹那头顶阴影罩落,似有开天辟地的大手泰山压顶而下。女杀手反手狠狠一鞭击向空中,大手依旧不散,直面而来,抓起此人如同抓住了蝼蚁鱼虫,漫不经心地抛向来时小路。

  “噗——”女杀手轰然落地,勉强以手撑地意欲爬起,却猛然喷出一口血。她厉声质问道:“何方神圣?我奉陛下与仙子之命拿人,阁下休要出手阻拦!”

  大手在其头顶盘旋少顷,果真散去,雌雄莫辩的声音风轻云淡道:“追吧。”

  女杀手惊疑不定,那人特意出手阻拦,竟真的一句话逼退。愣了片刻,她勉强起身,只是林中早已没有丹薄媚的踪影。这片竹林四通八达,似乎哪里都是路,又似乎根本没有路。

  无迹可追。她失去了最佳机会。

  “不管你是谁,跟*会作对,下场不是很美妙就是了。最好祈祷别让我们查到这是谁的‘手’伸得这、样、长!”女杀手咬牙,一字一句地吐出最后三字,胸中怒火一涌而上,瞬间淹没她的理智。她挥鞭截断又一棵竹子,依旧与之前的倒在一起。

  忽然山脚升腾起千万烟火,一同绽放,绚丽璀璨,作女子飞天的模样。

  女杀手惊讶过后,眼中喜色溢于言表:“仙子竟出宫来了余姚,实是及时,我正好可以将此事禀报仙子。有仙子出面,料那二人无处可逃。”

  歪歪斜斜的身影消失后,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显现。他眺望天边犹如神迹的烟火,怅然叹息一声,缓缓蹲下抚摸已断的两棵竹身,手掌微震,一截竹筒裂成数块竹条。

  他闭目拢在掌中,停了一停,随手一卜。

  “师卦六三:师,或舆尸。凶。”

  他面无喜愠之色,将竹条化为齑粉,又震断另一棵竹子的一截,换了问题卜问。这一次卦象也发生变化:“比卦上六:比之,无首。凶。”

  徐徐清风吹散又一捧粉末,只有他的声音沧桑有力。

  “我将死于宫素之手。”

  大儒道。

  ……

  丹薄媚在蜿蜒的路上跑了许久,早已看不见那片竹林。她能感觉到女杀手并未追来,但她半分不敢放松,直到面前出现四个岔路口才停下。

  看不出哪一条路可以下山,她心中犹豫不定。余姚城中有青上仙宫的眼线,需要通过她们,才有办法回去。她眼下毫无功力,孤身上路太危险。

  此时天边烟火已谢,她匆匆一眼又收回来,这与自己没有关系。

  半空响起那道雌雄莫辩的声音,好像洞悉一切似地提醒她:“左一可尽快下山。”

  闻言丹薄媚欣然回首,眸光停在空无一人的云下树梢,笑道:“多谢先生。我已知道你是谁了,只是为何要助我?那日先生默许我混入学子中,一直不解。”

  大儒避而不答,亦不曾现身,只问道:“那日见你衣上似绣有鱼鳞图案,能否替老夫解惑,你是哪个宗门的弟子?”

  丹薄媚想一想,倒以为这个没什么不能说的,随随便便道:“青上仙宫。”

  “果然不是……”

  大儒口吻异样,丹薄媚微微皱眉,误会道:“先生认错人了么?”

  “不,不是。老夫原本以为你是别的宗门的人,后来记得你衣上纹案,又觉极像青上仙宫,故有此一问。你伤势似很重,不要耽误,快下山为妙。”

  彼时她一身稀泥,糊得连她自己也不认得了,仅边边角角得以逃过厄运。如此狼狈,他还能看出青上仙宫的龙纹图案,丹薄媚感到很佩服。看来“老眼”并非一定“昏花”,也可能经年打磨,岁月洗礼,比初时要更精准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