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节
作者:写离声      更新:2023-04-27 21:13      字数:3972
  那婢子将她径直带往钟熹的书房,到了门口行了个礼便告退了。

  钟荟自己掀了门帷走进祖父的书房,里头灯火通明,钟蔚也在,正坐在棋坪前专心致志地打着一本古谱,听见门口的动静抬起头冲她挑挑眉:“你是挖了萧家的祖坟么?”

  钟荟回想了一下有些心虚,她没挖人家祖坟,可是当年在常山公主的庄园却是扒下了萧家祖宗一层脸皮。

  “又欺负你阿妹!”钟老太爷从榻上坐起身随手拿起手边的银鹤香宝子盖敲了敲孙子的头。

  钟荟见他们神色并不凝重,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向祖父行了礼。

  “你和萧九郎的亲事成不了。”钟熹开门见山地道。

  钟蔚见妹妹一脸不解,恨铁不成钢道:“怎么换了个壳子芯子也变钝了?这次的事多半是萧家三房自作主张,如此大张旗鼓弄得尽人皆知,必是先行后闻,把那萧老头……”听祖父不悦地咳嗽两声方才改口道,“那萧翁一起算计进去了。”

  钟荟一叶障目,倒是没想到这一层,听阿兄这么一说方才恍然大悟,萧九郎先下手为强把亲事昭告天下原来不止为了防姜家有变。

  “这也难怪你,”祖父明着仿佛是替她说话,其实是见缝插针地揶揄她,“关心则乱么,咱们家阿毛是大姑娘咯。”

  钟蔚闻听此言倒是一扫惫懒之态,眨眨眼,兴味盎然地道:“你两辈子加起来得有二十八了吧,啧啧,我叫你阿姊如何?”

  钟荟想也不想便从棋坪上拈起颗白玉棋子朝他砸过去,她是常年玩投壶的,手上准头很好,那棋子打中钟蔚的额角,顿时起了个淡淡的红印,钟熹对他们兄妹打打闹闹见怪不怪,又偏疼孙女,便只当做没看见。

  钟蔚不好还手,只得揉揉额角接着对妹妹道:“你姜家二叔可是当朝给过裴霄没脸的人,就为这层面皮,裴姜两家这梁子也算结下了。萧简同裴霄这些年虽然貌合神离,不过眼下还不到撕破脸的时候,同姜氏结亲又引得裴霄起疑,又没什么实在的好处,萧简虽穷了点,人又浅薄,但是所图不小,还不至于把你那仨瓜俩枣的嫁妆看在眼里,倒是他那几个儿子撒漫惯了,尤其是三房,估计这回是缺钱缺狠了。”

  什么叫仨瓜俩枣的嫁妆,钟荟心道,我嫁妆说出来吓死你。

  钟蔚瞥见妹妹的脸色“咦”一声道:“有很多么?”

  钟荟伸手比了个大致数目,钟蔚将她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可以的啊钟阿毛,看不出来你还真是金子打的,难怪招小人惦记。”

  钟熹也惊讶于姜家的家底之厚,有些孩子气地计较道:“那咱们家也得加些。”

  钟蔚无奈地看了看祖父,接着道:“那个萧九郎……呵呵,前些日子弄得洛阳纸贵那篇大作你阿兄我也拜读了,算是有几分渲染文翰的小才吧,不过失之雕琢卖弄了,到底器局不够宏阔。”

  钟荟和她阿兄难得有所见略同的时候,正要点头,便听钟蔚接着道:“竟然有人将他与我相提并论,这是得有多瞎?”

  钟荟便默默地将正要弯下去的脖颈强行拗直了。

  连钟熹也听不下去了,忍不住清了清嗓子将话岔开:“如今闹得满城风雨,以萧家的作派,若要悔婚,必定要寻你们家的不是,多半要拿你做文章,即便不是,遭萧家悔婚对你的闺誉亦是有损,日后你同阿晏怕是难上加难了……”

  他说到此处顿了顿,面露难色,钟蔚便接着道:“阿翁和阿耶阿娘的意思是把你认回钟家,还魂之说虽然骇人听闻匪夷所思一些,不过前朝也有先例,且永宁寺的主持方丈与阿翁甚相投契,请他出面胡乱编一段什么前世今生的机缘……阿翁我知错了,”钟蔚揉了揉另一边的额角,接着道,“大不了再去向天子求个旨意,也不是什么难事,咱们家这点面子总还有的。从钟家出嫁,你和卫十一郎门当户对名正言顺,省去多少麻烦。”

  钟荟抑制不住心动,这法子看起来两全其美,着实诱人——她可以不在乎自己的闺誉,但是阿晏不用再受到失婚非类的诟病。

  不过沉吟片刻,她终究还是摇了摇头:“我占了姜家二娘子的身躯已是亏欠良多,这些年姜老太太和姜家兄弟姊妹将我当成真正的姜二娘,若是让他们知道真相该有多伤心啊,特别是老太太……”

  钟蔚待要再劝,钟熹挥手阻止她道:“若非不得已阿翁和你耶娘也不会出此下策,罢了,如此行事确实太对不住姜家,你能这么想阿翁很欣慰,此事不必再提了。”

  ***

  如钟家人所料,萧简起先对这桩亲事一无所知,他这几日抱恙在家,消息不如往日灵通,又有儿子孙子刻意遮掩隐瞒,直到全城都知道兰陵萧氏与姜屠户成了亲家,这才风闻了消息,发现自己叫儿孙摆了一道,来不及兴师问罪,先支棱起病骨直奔裴府,涕泪交加指天誓日地剖白陈情一番,只说是不肖儿孙自行其是,恨不能把一颗红心剖出来给裴霄过目,好说歹说,裴霄那张活似刚从窖里取出来的老脸才缓和了些,两人推心置腹,破镜重圆,恩爱更胜往昔,萧简这才抹抹额头上的汗打道回府,腾出手来收拾那不省心的孙儿——那纨绔儿子已经无可救药,萧简压根不想理会。

  萧简一见孙儿劈头盖脸便是一顿训斥:“我这些年如何栽培你,如何对你寄予厚望,你就自贬身价贴个屠户家来报答我?不用矢口抵赖往你阿耶身上推,你打量我不知道是谁的主意?鼠目寸光吃里扒外的东西!我们萧家短你吃穿了?我不管你使什么手段,明日就去给我把亲事退了!若是再让我听见有人把萧家和姜家相提并论,我萧家没你这个孙子!”

  萧熠涨红了脸,双膝“扑通”往地上一跪,稽首哀求道:“求祖父成全!”

  萧简怒极反笑,颤抖的手指几乎戳上他鼻尖:“我还以为你是自作聪明,没想到是真糊涂!你看上那屠户女什么?美色?美色所直几何?哪里寻不到?我原以为你比你阿耶强些,原来也是块朽木!将你从秘书郎擢至员外散骑侍郎我花了多少力气?你以为是为什么?你不长眼睛?明年清河长公主选驸马,现如今你弄出这档子事,我替你煞费苦心筹谋的全成了泡影!”

  萧九郎仿这才如梦方醒,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萧家还没筹谋出悔亲的法子来,倒是有人越俎代庖给他们行了方便。

  方姨妈是在同几个妯娌打双陆的时候得知消息的,听闻姜家把二娘子许给了萧九郎,将骰子往棋盘上一扔,连衣裳都不换就往姜家兴师问罪去了。

  她向来很不把自己当外人,也不请人通传一声,直奔如意院,将正在补眠的曾氏摇醒。

  曾氏好容易才阖会儿眼,叫她这么一搅和心里别提多恼火,破天荒地没给她好脸色:“本来就是随便相看,什么时候就许给袁家了?她姜明月能嫁进萧家是她本事,横竖我这后娘插不上手,你去找她阿婆说理呀!”

  不能除去袁家那小祸根固然是其一,不过最令她不忿的却是姜二娘竟然那么走运能攀上萧家,且还是萧九郎——方姨妈年轻时是个佳人,如今身段是今非昔比了,可心底深处风花雪月依旧,萧九郎那篇《雪赋》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都已经能背诵了。她阿眉要容貌有容貌要才情有才情,连萧家的边儿都摸不到,凭什么姜屠户家的草包能抱得才子归?

  方姨妈原本还只是来找妹妹说说理,出口闷气,没想到连亲妹妹也给她脸色瞧,这是拣了高枝看不上方家了么?

  方姨妈气咻咻地往回走,坐在犊车上突然想起曾氏几年前同她说过姜二娘在邙山中走失的事儿,似乎还扯上了汝南王府——曾氏虽然同她那阿姊说不上亲密,可姜家以外能同她说句话的人着实不多,有些话也只有骨肉之亲之间敢一吐为快。

  虽说那时候姜二娘才十岁不到,可流落在外好几日,谁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事?一般人家或许就囫囵过去了,萧家如何能咽下这样不明不白的哑巴亏?方姨妈起先还有些犹豫,一回府就听婢子报告那袁小郎君今日又在院墙外探头探脑,小娘子知道了又落了一回眼泪,晚膳只用了两箸菘菜。自己过得不顺遂时也容易见不得旁人风光,方姨妈恶向胆边生,第二日打双陆时又说起萧姜两家结亲的新文儿,便乘机对几个妯娌和前来做客的宋家二房出了名的长舌娘子道:“哎,我同你们说个事儿,你们可千万别告诉旁人……”

  第134章

  姜老太太怀疑自己真的是年纪大耳背了, 对三老太太刘氏道:“什么?阿婴那时候才九岁,不是没几天就全须全尾找回来了莫?”

  刘氏叹口气道:“谁说不是呢?也不知道是谁在外头乱嚼舌根子, 坏咱们家女孩儿名声!”

  “这怎么就坏了名声了?”姜老太太一发的困惑,“才九岁的孩子能怎么着?敢情外头那些人不是吃盐米倒是□□长大的?”

  话虽这么说,姜家二娘子的名声却是彻底败坏了,起先从方曾氏那儿传出的话还算接近事实真相, 只说姜家二娘子当年不知因何缘故从自家庄园中走失,流落山中数日, 最后是汝南王府送回来的, 经几张口一传,就什么千奇百怪的版本都出现了。

  有说是叫山贼掳去的——也不管这邙山距京城这么几步路, 朝廷竟然放任山贼在其间游山玩水也不去围剿;也有说压根就是姜二娘同汝南王不清不楚——汝南王远在荆扬, 暂且还未得知自己如此丧心病狂;还有说姜家如今那小娘子压根不是姜二娘,真正的姜二娘已经死在山中,现如今那个只是生得有八.九成像, 压根就是姜家买来充数的。

  其中有一种说法让钟荟不得不在意——当日从姜家庄园掳走姜二娘的不是贼人,而是宫中侍卫, 背后指使之人正是当年弑兄篡太子位, 最后死于宫中一场大火的先帝三皇子——自三皇子和外戚杨氏身陨族除后又过了数年,有关这位皇子的一些传言也渐渐的不胫而走,最骇人听闻的莫过于大火熄灭后侍卫从他所居宫殿地下挖出的几十具幼童骸骨, 据传伺候他的宫人也供认不讳,这位渊雅复礼的天潢贵胄原是个嗜杀成性的邪魔,那几年洛阳城中走失的幼童已然化作他的刀下鬼。

  其它传闻大多荒诞不经, 然而此种说法却是其心可诛,又叫人不寒而栗——汝南王是没影的事,传话的人自己恐怕都不信,可司徒铮不同,非但□□幼女的声名在外,还是个谋逆的贼子,和他扯上关系,不但污了她的名声,还拖了整个姜家下水。

  背后浑水摸鱼之人不难猜,始作俑者多半知道当年司徒铮搜捕她和卫十一郎的内情——除了裴家人不作他想。

  钟荟想起当日在邙山中那个阿晏闻之色变的声音,不由攒紧了手心,卫氏一门英华已零落成泥,那背信弃义之人却踩着他们的骸骨青云直上,世事之不公叫人齿冷。连她时隔多年想起来尚且心如刀绞,遑论忍辱吞声的卫十一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