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
作者:写离声      更新:2023-04-27 21:09      字数:4004
  芳林园在宫城北面,因原野作苑,填流泉为沼。时近巳中,烈日当空,一丝风也无,碧海水平如镜波澜不兴,水面上暑气翻涌,远处的景致都在热气中扭曲了形状,矗立水中的灵芝钓台前的石刻玄龟似乎都要热化了。

  池畔施设了各色帐幔,帐中搁着的冰山不一时便化成了水,如同蒸笼一般热得待不住人。公卿和宗室家的夫人和小娘子大多在账外,三五成群地轻声交谈,一边摇着团扇或是拿帕子掖掖额头和鼻尖上冒出的细汗,时不时似有意若无意地往对岸衣冠楚楚的郎君们那里瞟一眼。尽管那些大家女子说起话来声音都不大,可人一多入耳便是一片嘈杂的嗡嗡声,与聒噪的蝉鸣声交相呼应,无端叫人心烦意乱。

  曾氏与姜家三姊妹跟随凝闲殿的宫人行至池边,姜大娘手搭凉棚往对面停着的五六艘飞凫张望。那些船只都涂以彩漆,船首船尾雕出龙形,船身则以金漆勾勒出龙鳞,在烈日下闪着耀目的金光,赛舟的船夫皆是从虎贲、羽林和北军五校中遴选的,身着朱红裤褶,头戴武冠,身形挺拔矫健,又与文士君子迥异其趣,便有不少小娘子的目光在他们身上停驻。

  姜大娘看得津津有味,却不知远处有人亦在看她。

  碧海东岸羲和岭上望仙阁中,几个十多岁的少年郎正倚着朱栏眺望池畔的衣香鬓影。

  “那是谁家的小娘子,竟黑得像块碳,可真稀罕!”说话的少年郎大约十三四岁,生得朱唇皓齿,着一身丁香色的绢纱袍,头戴进贤冠,手执玉柄麈尾凌空点点远处。

  一旁稍长些的紫衣少年瞪着一双微突的圆眼循着他指点的方向张望了半晌,微张的嘴角渗出少许涎水来,一脸呆相地慢吞吞道:“真个挺黑,阿晏快来看!”说罢像是说了什么了不得的笑话,自己笑得打颤,鼻腔里发出哼哧哼哧的声响。

  卫十一郎装作没听见,专心致志地往酪浆里加玫瑰蜜,他入宫伴大皇子读书已经有些时日,起初也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念头,既然推脱不开,便将这差事当好,也算给家里添一分助力。

  然而不过一旬他就认清了现实,这位大皇子的心窍靠人力是凿不开的了,倒不是他不肯下功夫,实在是天资差三皇子太多,宵衣旰食也望尘莫及。

  大皇子性子敦厚仁和,实在是个很不错的人,也是个值得相交的朋友,可实在不是个合格的储君,他阿翁和阿耶站在大皇子身后自然有其考量,他这做小辈的不该置喙,可卫十一郎一想到将来社稷江山要交到这样的君主手上,心头仍是五味杂陈。

  “阿晏!阿晏!”大皇子天生不会看人眼色,贵为皇子固然是一重原因,更多的却是因了驽钝。

  卫十一暗暗叹了口气,无奈地放下盛酪的小银盏走上前去,居高临下地窥伺人家小娘子算怎么回事呢,他碍于皇子的面子只得敷衍一二,心里默念着非礼勿视,往大皇子手指的方向虚虚望了一眼,算是交差。

  左手边的红衣少年方才一直懒懒靠着栏杆默不作声,此时微眯着眼睛瞟了眼卫琇的侧脸,露出个嘲讽的微笑,整了整头顶上的远游冠,对方才发现那黑肤小娘子的少年道:“二兄的口味还真是与众不同,要我说黑炭身边那个还有点意思。”说着懒洋洋地拿折扇指了指。

  大皇子好不容易止住傻笑,又叫他勾得花枝乱颤,上气不接下气地道:“三......三弟说话真逗,又......又不是吃食......”

  大皇子对这个三弟当然谈不上亲近,可平日一直是礼让的,故而兄弟两人并不如外间揣测的那样剑拔弩张,反是朝堂中对立的两党争得不可开交,大有不共戴天之势。

  卫琇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他与三皇子司徒铮接触不多,偶尔有交集,司徒铮对他也是礼遇有加,然而他总是觉得这少年皇子身上有种让他不舒服的东西,司徒铮说话时,他感到后脖颈微凉,仿佛有蛇爬过。

  他不自觉地朝三皇子指点的地方看去,冷不防见着个熟悉的身影,一瞬间将司徒铮忘在了脑后,心里哭笑不得,怎么哪儿都有她?

  第60章

  三皇子司徒铮那一眼其实并未看得真切,只觉得那小娘子似乎是个美人胚子,白说那么一句罢了,然而此刻觉出卫琇神色异样,他倒真有些上心了,身子往前探,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小娘子看了一回,思忖了片刻,对随侍的小黄门道:“你去打听一下,着水红色纱衣那位是哪家小娘子。”那口吻漫不经心得仿佛吩咐下人去买个胡饼。

  卫秀心底里有些不安,还夹杂着一丝没来由的恼怒,未及思虑便已脱口而出:“殿下此举恐怕不妥。”

  三皇子闻言面不改色,嘴角带着浅笑,深深地看了卫秀一眼,隐有赞许之意。他比卫琇年长两岁,身量比他高了寸许,此刻居高临下地打量着他,目光中满是玩味,仿佛在端详一件器皿:“莫非卫公子认得那小娘子?那倒省了这趟麻烦了。”说着朝那内侍挥挥手,示意他暂且停住脚步。

  卫十一郎叫他看毛了。

  他素来待人接物谦退温和,看上去毫无气性,简直像是面捏的,这还是他第一次在诸位皇子面前流露出不悦来,此刻他不再似面人了,更像座冰雕,他的眼珠子极黑,几乎看不出瞳仁,此刻有难掩的锋芒。

  “回禀殿下,恕卫某无可奉告。”他冷声道,毫不顾及皇子的颜面。

  只听啪嗒一声响,大皇子惊得将手中的扇子掉在了地上。二皇子抚了抚下巴,重新审视起这卫家小郎君来,自打他入宫那日起,他就开始留意他——即使没有那张脸,单凭他姓卫便叫人难以忽视了。然而在二皇子看来,除了那副得天独厚的好皮囊,这卫家小儿也没什么独特之处,卫昭在一干子弟中偏偏选中他,想来是对其寄予厚望的,这就令他颇为不解了。

  有卫氏的底子在,卫十一郎天资灵秀自是不必说,博览洽闻的令誉也是实至名归,然而这少年天性中似乎有种闲云野鹤的与世无争,少了几分烟火气,不该置于庙堂之高,而应栖于林泉之间。

  如今看来他非但有气性,那气性还不是一般大,与他祖父卫昭比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呵,卫公子真是有乃祖之风,”三皇子出了名的礼贤下士宽宏大量,被驳了面子也不恼,反而如获至宝一般道,“假以时日必为国士,实乃我社稷之福,‘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我大靖何其幸也,”又转向大皇子,拖长了声音道,“阿兄,愚弟说得对不对?”

  大皇子很是冥思苦想了一番,其实他听过转眼就忘了,压根不记得他三弟说了什么话,只得胡乱点了点头。

  “殿下谬赞,卫某愧不敢当。”卫琇依旧神色冷淡,对三皇子那番盛赞无动于衷。

  三皇子大度地一笑,转过头暗暗对一旁候命的小内侍使了个眼色,那孩子不过十来岁,生得秀眉明目,苍白而羸弱,像一道细细的影子贴着墙根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在卫琇入宫前,他六兄特意叮嘱他对三皇子司徒铮敬而远之,切勿与他走得太近,也别与他生了龃龉,他的告诫似乎不全因朝中局势,更多是对那少年皇子本人的提防,如今卫琇明火执仗地下了司徒铮面子,与其说忧惧祸及己身,倒不如说是有愧于失信兄长。

  方才司徒铮的内侍悄然离去并未瞒过卫秀的眼睛——他若是不在意时,整个九六城都能从他眼里漏过去,而他若是留了心眼,却又颇有些明察秋毫的意思。

  他入宫后听到些关于三皇子的传言,虽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很像是大皇子一党中的有心人造的谣言,可他仍有些担心那与他不止一面之缘的姜家小娘子。

  这么想着,他的目光不经验又落在了池畔那个水红色的身影上,从高处俯瞰她比近在咫尺时又矮小了些,一个不留神便失落在五彩斑斓的人群中,或是浓绿深青的树影间,从层层叠叠的树叶缝隙中露出一片衣角或些微光亮——那是她发上的金簪。

  他饶有趣味地望着,每一次用目光将她搜寻出来都有稍许欣喜,几乎把这当成了游戏——正人君子卫秀似乎全然忘了圣人“非礼勿视”的教诲。

  直到龙舟赛快要开始,那浑身机灵劲的小小身影游鱼般从人群之间穿梭而过,带着两个姊妹占据了一个绝好的观赛位置,彻底被后来的人影遮挡住,卫秀方才意兴阑珊地收回了目光。

  他对着几位皇子行了个礼,道了句失陪折回阁中,继续心无旁骛地料理他那碗酪浆去了。

  **

  五艘龙舟彼此紧挨着排成一行,对岸之人挥旗示意,舟棹便如利刃一般,破开倒映在池水中的天空,水花仿若从白云的影子中开出的朝颜,此开彼谢,旋绽旋灭。

  舟人们奋力挥动着手臂,贲张的肌肉在胡服下若隐若现,凝滞的水被舟棹高高挑起,飞溅的水珠与汗珠汇聚到一起,复又纷然落下,他们口中齐声呼喊着“何在”,间杂着激越的水声,有着歌谣般的韵律。

  钟荟前世没见过多少大场面,一时间叫那声势震慑住了,那龙舟花花绿绿的甚是俗艳,那些舟人竭力挥棹时青筋暴起面目扭曲,可却别有一种近乎野蛮的美。

  大娘子没她那么多心思,只是单纯爱看热闹,嘴唇微翕,一双眼睛睁得溜圆,虽然那一排龙舟看起来都差不多,舟中之人的眉眼也看不太分明,她却打从一开始就希望从这岸数起第三艘能拔得头筹,暗暗地捏紧拳头,在心里为那条青龙助威。

  那艘龙舟真的率先抵达终点,大娘子忍不住欢欣地喝了声彩,一旁的三娘子便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好在周围人声鼎沸,大娘子并未听见。

  三娘子对这些个热闹向来是兴致寥寥,全然不能理解一群汗流浃背的男子划船有何好看,还不如百戏呢,虽说喧嚷吵闹,至少多些名目,也就唬唬姜明霜这种小地方来的村姑了,她轻蔑地撇撇嘴,转而打量起池畔形形□□的贵女来。

  这一看不打紧,冷不防与个故人四目相对,说起来这故人也不算太故,相识还是在常山公主的庄园里。

  萧十娘也是一愣,心道晦气,赶紧转过脸去。三娘子想起当日离开庄园时姜明月说过的话,心里有些得意,暂且中止了她与二姊单方面的冷战,扯扯她的衣摆,朝萧十娘的方向努了努嘴:“阿姊你看那是谁!”

  钟荟顺着她的目光望过去,只见萧十娘着一身水色纱衣,孤零零一个人站在池边,一直与她形影不离的裴九娘不见了踪影。她四下里环顾一圈,便看到一袭杏红衫子的裴九娘,正与裴家其他几位小娘子交谈,距那萧十娘不过十来步,要说没看到彼此是不可能的。

  小姊妹断交了么?钟荟沉吟着,无意识地拿折扇点点嘴角,若只是小娘子之间的恩怨便罢了,若是裴、萧两姓之间的嫌隙,就很值得玩味了,可惜姜大郎官职太低,离中枢大概有洛京到吴越那么远,等朝堂上的风刮到他那儿黄花菜都凉了,姜老太太对天家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婆母许多小妾的层面上,想来姜婕妤也不会与她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