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
作者:月亮上的叶子      更新:2023-04-27 15:49      字数:5499
  云熙灿然一笑,傲气道:“放心,东都还没有能人能伤得了我。”

  后来大唐史书,将唐德宗的这次行动称之为东都事变。东都事变不光稳固了当时唐德宗的太子地位,还将摇摇欲坠的大唐重新拉回了正规。

  史书只有一段几百字的描述,但是对李适来说却是惊心动魄,他堵上了自己的太子前途。幸好他听了母亲的计划,下了决心,否则他不可想象要是节度使不受朝廷节制,成为了国中之国,到时候大唐还算是大唐吗?

  他记得田承嗣派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接着他母亲和三个侍卫带着田承嗣小妾的亲弟弟,亲自去了田府。不一会田府传来火光,按照约定,母亲已经砍下了田承嗣的头颅。他立即派兵前去田府和田家的各个军营。

  和母亲所料一样,他们虽然遭到了抵抗,但是太子手谕一出,就有一小半人放下了兵器,再听到田承嗣伏诛的消息,又有一半放下了兵器,剩下的一小半死忠,他两万人绰绰有余。

  田府的火光一直烧了三天三夜,而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接到他的消息就星夜驰援,李宝臣见状立即已经发兵东都了,李怀仙则按兵不动,就给了他机会。

  最后他终于拿下了河朔三镇,并奏请父皇将两镇换上了自己的人,剩下一镇让父皇定夺。果然如母亲战前所预料,他的威望再升一个台阶,已经不是李迥那样的小屁孩能比的了。

  他很高兴,但是在听到母亲以前被魏明差点侮辱的事情,心中羞愧难当。母亲只知为他考虑,却从来没有提过此事。

  于是他特意跪下请罪。

  云熙淡淡道:“大郎请起,一切都过去了,田承嗣和魏明都被我亲手所杀,也报了仇。我会忘记了。大郎也忘记吧,这也不算是光彩的事。”

  李适哽咽道:“遵母亲旨意。母亲,是否找外公和舅舅过来呢,他们隐于市也很久了。”

  云熙眯着眼睛,道:“不用,现在你还做不了主。”

  李适知道她说的是他父皇,心里第一次有些埋怨:他的母亲比独孤贵妃不是强多了。

  他叹了一口气道:“那就只能先委屈外公和舅舅了。”然后想到什么,高兴道:“母亲,杜子美还有三天就到东都了。”

  云熙囧了,李适这是什么意思?她是为他找的基友,和她有什么关系?不过她还是点点头,道:“嗯,日后大郎就有旗鼓相当的和诗人了。”杜甫肯定碾压,到时候李适就知道自己的斤两,不用在让臣子们违心的赞扬他了,也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朝政上了。

  李适倒是没有一点不好意思,道:“嗯,希望杜子美能文思如泉涌。“

  云熙:…………喂,自大了啊,大郎,小心被虐出阴影。

  可还没有等她说出口,李适兴致勃勃道:“母亲,我又写了几首诗,请母亲鉴赏一下。”有个才华横溢的母亲就是好,他可以随时请教。

  云熙:………我可以装死吗?

  云熙在受着李适的痛苦折磨,杜甫已经到了东都的边境,在驿站换上了马匹就要走。

  书童劝他道:“杜大人,您连着赶了三天的路,先歇歇吧。”

  杜甫虽然疲惫不堪,但是眼睛却亮得惊人,摸摸胡须,道:“我想早日拜见贤君。太子殿下功在千秋啊。”说完翻身上马。

  书童有些无语,不过想到刚刚一路走来都有人说太子收复河朔三镇,有太/宗遗风,一定会将大唐重新带入辉煌。听到这些话,他也是与容有焉,他家大人可是太子殿下亲自下诏求贤的呢。

  大人一接到这个消息,连家眷都没有带,提前走了,可见大人的心切。也对,太子殿下虽然年纪尚轻,可却早早的带领了军队,平定叛乱。如今又渐渐将大唐兵镇之灾扼杀了,已经能显而易见大唐再次兴盛了。

  当然这些都是他家大人说的。大人一路上已经做了无数的诗 ,他听得都记住了。

  杜甫不知道自己书童心里的吐槽,只是甩开马鞭,希望能尽快到东都。他年纪大了,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能为国效力了。

  三天后,杜甫见到了太子李适,叩首言称:“臣杜子美叩见太子殿下,能得太子殿下垂青,是臣之幸。臣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适亲自扶起他,笑道:“子美不要多礼,以后诸事还要烦劳子美呢。”

  杜甫看着李适如此亲民,心里又激动起来,这就是大唐的希望啊,正要说话,李适指着他身边一个俊美的书生道:“子美,这位是太子令史,沈开,日后你们就一共供职,本宫以后可要依仗两位了。”

  云熙:她都说了杜甫是给他准备的,可是也许李适骤然得到了母爱,就恨不得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囧。

  不过杜甫和以前书上的画还是相似的,书生气十足,长着一张正面人物的面孔,只是黑眼圈眼中,想必是赶路赶的。那么这次他应该不会穷困潦倒而亡了吧。

  她拱手道:“杜大人,请多多指教。”

  能得太子殿下亲自引荐,杜甫也知道这位定是太子最信任的人,于是忙回礼。

  两人客套了一会,李适拿出一叠纸,喜滋滋的说:“杜大人,沈大人,这是孤昨夜偶得的几首诗,还请两位品鉴一下。”

  云熙:………

  杜甫:………这,他不应该先熟悉一下司直的职务范围吗?不过以诗会友最能看出人品,也许太子殿下想试探他呢。

  云熙看着杜甫接了过去,果断的说:“太子殿下,我突然想起还有点事,就先告辞了。”

  李适虽然不舍,要是被母亲如此推崇的杜甫夸赞了他,母亲却没有当场听到,多遗憾啊。可是瞧着她坚决的样子,只好挥挥手,让他离开了。

  云熙逃一样的出了正殿,正好碰到王平清,看着他脸上的黑眼圈,调笑道:“王兄,也赶路了?和杜子美眼圈同款呢。”

  王平清,不像往日那样,她一调侃,他就脸红,反而烦躁的挠挠头道:“沈兄,我听说了一个消息,带着人去追,只怕追不到。”

  “怎么了?”云熙有些好奇。降服田承嗣之后,李适怕她受伤,就不让她参与了,反而带了王平清过去了。这几日他知道田府的后续都是由他处理的。可田承嗣和田家军都没有了,田家人也翻不起大浪来啊。

  王平清指指一个亭子,道:“沈兄,我们去那里坐坐。”

  等坐定之后,王平清才开始诉苦:“我这不是在处理田府的人吗?本来都安排好了,结果今日田承嗣的一个小妾密告说田承嗣曾经抓了一个尼姑庵的主持,还得意的说沈皇后曾经在尼姑庵呢。然后我就去田家的地牢去找,谁知根本没有尼姑的影子,拷问了那家的人,你猜怎么找?竟然是田承嗣的儿子趁机送走了她。我着人去追了,但听田承嗣的儿子说他已经送往长安了,只怕是拦不住了。本来还想问问这主持知不知道沈皇后的下落,让太子殿下高兴一下,现在好了,竟然让皇上先知道了。”

  云熙听到这话,一下子站了起来,十几年没有见过她的人她还能糊弄过去,可主持肯定是认识她的。要是李豫真的起了杀心的话,且独孤氏如果察觉她的故弄玄虚,两人一合计,她命都保不了。李适毕竟还不是皇帝。

  王平清看着她着急的样子,奇怪道:“沈兄怎么了?这也不是坏事,皇上不是一只都在找皇后殿下吗?正好主持知道,皇上就可以去接皇后殿下了。”

  接个屁!要是接的话早就接了,李豫心里介意着呢。可是现在肯定来不及了,田承嗣真是老狐狸,她以为主持早就被他杀了,谁知还留了一招。

  她广袖下攥紧了拳头,好一会才道:“你说的对,也许是好事呢。”

  王平清这才放下心来,安慰道:“要是皇后殿下坐镇中宫,沈家定然会再次起复的。”

  云熙笑笑不做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见李豫并不代表她不能对他隔空过招。想到这里,她起身道:“我看你累的很,先去歇歇吧。我也要回屋歇一下。”得做好计划。

  王平清起身,苦着脸道:“好,我要先去给太子殿下汇报一下,希望太子殿下轻判。”

  云熙摆摆手,李适也许求之不得呢。现在他大军在握,意气风发,李豫只怕都不敢轻易动他了。要是她回了宫,他的嫡子之名更是稳当,还能了解李豫的动向了,且他亲自找回母亲的孝心绝对笼络大批的百姓。

  她沉重的回到屋里。而李适听到王平清的话,想了想,道:“孤会让人注意长安的动静的。你这次办事不利,罚俸三年,停职三个月。“

  果然很严重!王平清也不敢反驳,只能拱手告退了。

  云熙渐渐在心中做棋盘推演的时候,杜甫找上门,先是客套了一下,才苦哈哈的说:“沈大人,杜某本来不愿打扰,只是我初来乍到,也只有沈大人一个熟悉的人,只得来求沈大人了。”

  云熙对诗圣那绝对是敬畏了,恭敬道:“杜大人请说。”

  杜甫见云熙神色真诚,才放下心来,道:“太子殿下这几日一直让我品鉴诗词,听说以往都是沈大人品鉴的,还请大人指点迷津。”

  云熙忍禁不俊,道:“杜大人实话实话就好了,说实在的我对诗词品鉴并不在行,所以每次只能隔靴搔痒,不能让太子殿下信服。杜大人诗词名声在外,定能一针见血。杜大人既为司直,本就有劝谏太子安心政事的职责。”

  杜甫恍然大悟,拱手道:“是,多谢沈大人提点。”

  云熙笑笑作为回应。

  广平王府的日子有些心焦又有些安逸,按说李豫早就应该召李适回长安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消息。

  这日一个太监匆匆忙忙过来,道:“沈大人,太子有请。”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美人们的支持,晚安~

  第131章 唐代宗皇后5(完)

  云熙看着太监着急的样子, 也没有问,跟在后面加快了脚步。

  进了待客的花厅, 她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李适身边的人,不过他也只是瞟了一眼,对着李适拱手,行了一个礼,道:“不知太子殿下有何吩咐?”

  李适面露笑容, 就如同上司对属下的亲切慰问:“沈大人, 这位是父皇身边的黄公公,说有事找你,你且好好回答。”然后又对黄公公道:“黄公公, 孤这次收复河朔三镇, 沈大人可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请黄公公在父皇面前多多为他美言。”

  黄公公弯下腰, 回礼道:“太子殿下放心,奴才定会如实对皇上汇报的。”

  云熙瞧着两人一来一往中,已经明白了李适装作不知道她的身份, 黄公公也不愿意点破。看来李豫还真是不想要她回去啊。

  李适对她招招手,道:“沈大人,黄公公自小看着孤长大的,你不要紧张。”说完就出去了。

  黄公公心中有数了,看来太子殿下不知道沈开的身份,却因为沈开的能力还是对他照顾有加。果然皇后殿下不愧是吴兴才女,换个身份照样掩盖不了。

  他上前跪拜道:“奴才黄德海拜见皇后殿下,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云熙微微一笑,道:“黄德海还真是好久不见啊,又五六年了吧。”

  黄德海眼泛泪花,道:“皇后殿下好记性,正是六年零两个月。这些年殿下清减了一些,但是老奴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看着黄德海很有感情的样子,云熙施施然的坐下道:“快起来吧,让人看到了可不好。说一下吧,是怎么知道我的身份的?”

  黄德海是自小就跟着李豫的,可是李豫真正的心腹。这人有个好处是不会势利眼,至少对原主没有。以前李豫专宠沈妍的时候,他跟着谄媚,后来沈妍被留下,他还特地安排了几个办事靠谱的太监,让沈妍不至于孤立无助。

  只是后来遇到的史思明实在过于变态,将她身边的人都杀了,只剩下她最后一个人了。对于这点,云熙也是感激了。李豫只怕也是知道这点,才派了他过来。

  黄德海踌躇了一下,才道:“田承嗣向朝廷密报,说发现了皇后殿下的踪迹,并送来了见过殿下的大师。画师根据大师的描述,画了画像,皇上见是皇后殿下,正准备张榜找的,有人说曾在太子殿下身边见过画像上的人,这才派奴才过来确认一下。”

  云熙微眯了眼睛,看着他,道:“你这番话中,只有一半是真的。”

  黄德海脊背发凉,他第一次感觉到皇后殿下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往日温柔如水的女子变成了坚毅锐利的将军。在她威严的目光下,他竟然有见到皇上的感觉。

  的确,他的话是半真半假。皇上并不打算张榜寻找,妾田承嗣不光带来了大师,还带来了安庆绪、史思明身边人的供述皇后殿下委身二人的细节,让皇上大发雷霆。只是田承嗣已死,田家人都满门抄斩了,皇上想发泄都不能。唯一的只能迁怒沈皇后了。

  可现在太子地位稳固,又不知道他知道多少,这才把他派过来先试探一下。当然此时,他有预感此行只怕难以达到目的了。

  他拱手道:“殿下明鉴,奴才句句真话并不敢虚言。”

  云熙突然笑道:“算了,我也懒得追究了。”反正逃不脱田家人干的好事,可能还恶心了李豫一把。要是李豫能废掉李适的太子之位,田家也算报仇了。即便不废掉,李豫看着也膈应,反正不吃亏。

  她继续道:“那你这是已经确认了,明日就可以走了。”

  黄德海心里一咯噔,谄媚道:“殿下,奴才护送您一起回长安吧,皇上对您日思夜想,茶不思饭不香,盼着您都多少年了。奴才出发的时候,还一直叮嘱奴才,叫奴才万不能怠慢了殿下。”

  云熙看看着他毫无破绽的表演,好似李豫真对她一往情深、痴情不渝。

  她道:“若皇上迎我回宫,册立皇后旨意、金册、金印须一应俱全,且从广平王府以皇后礼仪出,三公领头,百官立班迎接。”

  黄德海目瞪口呆,艰难的咽下口水,尽量平缓道:“这,奴才做不了主,要请示皇皇上。”预感果然是正确的,他想哭。

  皇上本来是想偷偷接回沈皇后,免得太子知道真相心里有结,日后对其他兄弟姐妹不好,也是断绝再有田承嗣这样的人故意用皇后来恶心她。

  再说皇后如今在太子身边,听说东都事变她都参与了,皇上又怕出现第二个则天大帝,就急着召她回宫放在眼皮子底下。至于怎么安置?他想皇上只怕没有想好。

  云熙挑眉道:“去请示吧,我就在王府等着。”

  黄公公退出去之后,李适就进来了,然后着急的问道:“母亲,父皇是不是发现您的身份了?”

  云熙似笑非笑道:“黄德海说有人密告我在你身边,太子知道是谁密告吗?”

  李适头皮发麻,有些心虚道:“我,我当然不知道,待我一会去查查。”

  云熙也懒得和他绕圈子,道:“我以前说过和皇上余生不必再见,你不要以为我是随便说说的。我现在要是真进宫那就是死路一条,太子殿下要是觉得我这个母亲碍眼,可以早点说。”

  这话就有些重了,李适立即跪下道:“母亲,我错了,还请母亲原谅,以后定不敢了。”

  云熙见他嘴上认错,只怕心中还认为她回宫是最好了,于是下了一剂猛药,道:“大郎,皇上对我只怕很不满了,也许心里已经认为我是第二个武则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