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5
作者:自带小板凳      更新:2021-04-01 18:28      字数:2477
  身体的名号,非要让太医给唐将军诊脉。

  这一诊,唐琦就成了身负重病之人。寿宴还没结束,就被直接送回将军府去静养了。

  次日,朝堂上,大皇子和二皇子对唐将军的身体表示了担忧,并提出了镇北军应尽快安排新的接任者。

  于是,一场激烈的的争夺再次拉开了序幕。

  而唐琦和他麾下的年轻将领,则彻底被闲置了下来。

  升和帝原本是打算,借此机会,把唐琦在北疆、在朝堂的影响力彻底洗去。然而,太上皇寿宴刚过,连新年都还没到,江南各地就频频暴出了民乱。

  一时间,宁国竟有了几分江山动摇的凶兆。

  第135章下马与宝马

  因为刚办完寿宴,寿礼什么的又都被太上皇走了,得了个天下第一大孝子名头的升和帝,手头也不太宽松。

  所以,他在派人平乱时,就提出调用当地厢军,粮草也就从这些厢军的口粮中拨用。这,真是个省钱省事的好办法啊……

  只是,他这话刚说完,朝堂上,原本跃跃欲试的众人,顿时就安静如鸡了。

  如今,但凡站在朝堂上的,谁还不清楚,下面那些地方驻军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所谓厢军,其实就是当地武官吃空饷的那口大锅。十个厢军里能有一个真活人就不错了。而且,上战场的话,这一个真活人,还不一定能顶用。

  听说,某地的厢军里,竟是养了群老老小小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吃着朝廷的军饷,每日却给上官做各种私活。有做家具的,有做酒糟的,有皮匠,有雕工,甚至还有乐人和小厮……这些人若是做出了什么东西,自然是都被上官走了。那些上官把看得上的,留下自用;多出来的,就拿出去卖钱。总之是,生财十分有道……

  若是指望这样的厢军,能去平乱,那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次平乱,朝廷竟然一毛不拔?!不发饷也不发粮!

  那所谓的口粮从厢军口粮中拨用,根本就是捏着鼻子哄眼睛罢了。厢军里连士兵都没几个真的,那些口粮更是早就成了某些人的囊中之物。

  真要是这样去平乱的话,运气好,能逼着当地武官,挤出点口粮来应付了事;若倒霉遇上了硬茬,那真是,除了自掏腰包,就找不出别的法子了……

  因此,偌大的朝堂上,一时间竟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伸头接这个大石头。

  升和帝气得要死,他也知道问题所在,可却只能与这些鸡贼的混蛋官员一同装糊涂。不为别的,皇帝他手里也没多少余粮了啊……

  升和帝很光棍,死咬着不松口。叛乱必须镇压,要钱,也真的没有!

  可再如何,平乱这种事也不好耽误。吵了几日后,有个坏家伙就想出了个馊主意。

  大伙不愿意去,确实是因为手里都忙,脱不开身。可……那不是还有几个不忙的吗?

  你问是谁?跟着唐琦一同回京的那十几个年轻将领啊!

  他们可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对付些手无寸铁的乱民肯定不在话下。所以,哪怕是领着那样的厢军,弄不来多少军粮,定然也没什么问题!

  升和帝一听,大悦!直接就下了圣旨。

  这主意实在太妙!把这十一个将领调开后,跟着唐琦的护卫自然也会分走一些。

  这没了爪牙的老虎,谁还怕他!

  年轻将领们心里热情地问候着出馊主意的王八蛋,顺带着也问候了下升和帝他老人家。

  只是平乱这事,既然交到了他们头上,身为军人,责无旁贷。

  唐琦回京时,带了两百英护卫。得知此事后,他就给小辈们,一人硬塞了十五个护卫。他自己只留下三十来人,勉强能护住日常居住的院子罢了。

  谢沛这边还惦记着唐将军的安危,不曾想,她很快就见到了上辈子的一位熟人。

  十二月初,往年这个时候,各地都开始准备起过年的事儿了。衙门里也因为快要放假了,带着几分欢快的浮躁。

  但,自从朝廷下了平乱的旨意后,江南各地的气氛就都紧张了起来。

  老话也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之前闹乱子的,还只是那几个倒霉地方罢了。如今朝廷一平乱,连带着,附近其他地方也跑不了干系。

  一想到那如烂泥蚂蟥一般的厢军要打自家地盘上过,搞不好还要驻扎下来,不少官员别说是过年了,就算是玉皇大帝过寿,都高兴不起来了。

  原本,这事与湖白府没什么干系。可要命的是,占了八个县的吕兴业,他的老窝岳阳县就紧挨着湖白府。

  因此,不但有一位将领要带兵入荆湖府平乱,还有一位,也要从湖白府过境,去两面夹击吕兴业。

  又因为卫川县是湖白府境内,离岳阳县最近的县城。所以戴如斌就派人传了李彦锦与谢沛到府城来,让他们先见一见这位平乱的武官项古青,项校尉。

  之所以让李彦锦他们过来,戴如斌也藏了点自己的私心。

  想他堂堂四品知府自然不能对一个六品校尉卑躬屈膝,可这人身上带着的是朝廷平乱的旨意,又拥有直接向陛下递本的权利。所以嘛,也不好太过得罪。

  因此,直接把这烫手山芋丢出去,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至于接盘的李县令……人家背后有大靠山,定然不会在乎这点小事的。

  于是,当李彦锦和谢沛刚赶到武阳城,就被戴知府直接请去与项古青见了面。

  府衙的后堂中,戴如斌先把李彦锦使劲夸了一顿,然后就语重心长地说道:“平乱一事,事关重大。李县令乃我辖下最得力之人。上次给陛下选秀时,他就深得采选使赞誉。今次,你定要好好配合项校尉,不得有一丝懈怠。”

  李彦锦心说,这老小子肚子里的坏水还真不少啊,三两句话里,就要捎带着挖个坑,下个套。看来还是吃亏吃少了!

  “大人过誉了,此等大事还是要戴大人如此老成持重者主持才是。下官年轻,不过有几分蠢力气罢了。给大人们跑跑腿,传传话,跟着长长见识就很不错了。”李彦锦笑眯眯地说道。

  戴如斌一听,就知道这家伙没上套,还待再说些什么,却被一旁的项古青打断了。

  项古青乃武官出身,在北疆打拼了七八年。因勇武顽强,被唐琦大将军看重,虽因脾气太过耿直,得罪了监军,却在唐将军的护持下,一路从个小小的百户升为了六品的昭武校尉。

  他本就厌恶那些狡猾贪婪、势利虚伪的文官,如今一听戴如斌前面的话,就觉得李彦锦也是个拍马媚上的奸猾玩意。

  自跟着唐将军回京后,项古青心里就憋着火,此次被人推出来平乱,他也知道自己这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