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7
作者:女王不在家      更新:2021-03-21 14:17      字数:2492
  作物是吃红薯面窝窝头长得好,还是吃大块肉长得好?”

  “那当然是吃大块肉……”这还用说吗?

  “那你还不赶紧让它们吃上大块肉?”还等什么啊?

  “可,可这靠谱吗?”陈胜利还是不放心。

  “胜利哥,你是怀疑咱们伟大的领导人?”

  “我,我没怀疑啊,我怎么可能怀疑我们伟大的领导人……”

  “那就是了,来来来,咱们再看,我们伟大的领导人决策,从发达国家引进大型化肥设备,生产化肥来提高国内粮食产量,看到没,就是这个意思?”

  “好像听起来靠谱……”但是心里依然忐忑。

  没办法,被那三倍粮食产量吓怕了。

  “不是好像听起来靠谱,是确实一定肯定靠谱。”童昭诚恳地说:“胜利哥,现在咱们生产大队的社员,都听你的,你就是咱们生产大队的掌舵手,你说什么,他们信服。作为一个掌舵手,在关键时候要学会避开暗礁,但是也必须想办法带领他们到达我们最后的辉煌和胜利!如果我们再这样靠天吃饭,靠着家里的粪料来养庄稼,我们的产量永远不会提高,我们的粮食还是不会够吃,我们的社员依然会吃红薯面窝窝头!”

  这话太有蛊惑性了,犹豫不决的陈胜利看看那报纸,看看那笔记,又想想童昭的话。

  “童昭,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我想了想,这样吧,咱们先引进那个化肥,给咱的土地施肥,不过只施肥一部分,看看效果,如果可以,咱们再给其他的土地也施肥。”

  “好!”童昭赞同:“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慢慢来,先选一些庄稼来实验,胜利哥,这个想法好!”

  事情谈拢了,于是当天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陈胜利和大家说了童昭的这个提议。

  开始的时候,自然是有人反对,有人犹豫,毕竟大家都有些怕了,不过陈胜利拿出了童昭准备的报纸笔记,还提出了这是最大领导人负责引进的。(其实领导人只是决策,哪可能管这么具体,不过他就这么说了!)

  本来大家因为那三倍粮的事,对陈胜利很是信服的,陈胜利说话大家都听,现在陈胜利又摆出这么多事实依据。当然了,童昭的个人威望也起了作用。

  童昭这个人,脑袋瓜子机灵得很,人也聪明,见识多,而且天天听广播。

  大家认为,童昭不是那坑人的人。

  最后,引进化肥的事,全体通过了。

  陈胜利自然把去购置化肥的事交给了童昭,童昭就这么带着生产大队的希望上路了。七八天后,童昭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带来了两袋子化肥。没办法,他们生产大队没那么多钱,只够买两袋的。

  那两袋子化肥是尿素和合成氨。童昭和社员们一起按照上面的使用说明给生产大队前面的几块地用上了这种化肥。

  化肥下去后,人们就提心吊胆了,毕竟本来粮食就不够吃,如果这几块地又遇到三倍产量种子的事,那可真是雪上加霜,想想就心疼。

  再说了,那两袋子化肥不便宜,要钱的呢,钱啊钱,那是多好的东西。

  当然了,也有上了年纪的根本不接受,钱竟然要用来买粪,那真是心疼。

  什么,那不是粪,是化肥?得得得,反正是一个意思。

  就在这种忐忑和质疑中,童昭盯着那几块地盯了两个月,两个月后,那几块地的红薯长得比别处大,产量比别处高,就连那块地的地头上长的草,都比其他地方茂盛。

  这下子,人们一下子信服了,振奋了。

  “这洋肥料,就是不一样!比咱自己家里的粪好!”

  “这一块地的红薯产量,是其他地方的两倍啊!一亩地顶两亩地!”

  振奋的人们搓着手,纷纷感激童昭,也夸陈胜利这个大队长英明,一时之间,童昭和陈胜利都成了生产大队的英雄。

  既然一次成功了,那就来第二次呗,大北子庄生产大队开始勒紧裤腰带,去购置化肥,来给自己生产大队的土地施肥。

  秋的时候,他们的红薯高粱玉米比往年翻番了。

  麦的时候,他们的小麦产量也翻番了!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其他生产大队,大家都纷纷打听,公社里书记也听说了,特意来考察研究,县里也被惊动了,开始给大北庄生产大队发旌旗,表扬陈胜利,表扬童昭。

  “你们走出了一条增加产量的新路子!要推广嘛,要向全县人民推广,要让大家伙都跟着你们一起吃饱饭,不饿肚子!”

  县领导的这句话一锤定音,大北子庄生产大队成了模范大队,全县的生产大队都派了骨干前来学习观摩。童昭开始给他们讲科学农业化,讲领导人的决策,讲大型机械的引进,将化肥和自家肥料的区别。

  童昭的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引来了大家的笑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掌声。

  大北庄的生产经验很快在全县推广,全县都开始使用化肥了。

  当本县产量都开始翻番的时候,其他县也都眼红了,迅速跟进。

  几年的时间里,周围几个县的粮食产量都大幅度增加,慢慢地,挨饿的人家少了,大部分都能吃红薯面窝窝头了,少数的甚至可以掺着玉米面来做窝窝头了。当然了,东西依然是要票,布票肉票依然是紧张,庄稼汉的日子依然辛苦。

  但是管他呢,只要能吃饱了不挨饿,这就是好日子好年头,不是吗?吃饱饭的日子就像那小河里的流水,哗啦啦地流淌,没什么坑没什么坎儿就过得快,一晃神的功夫,时间来到了1976年。

  这一年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注定铭记于心的一年。

  那一年,吉林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陨石雨,据当时新华社报道:“最大的三块陨石,每块重量超过了100公斤,最大的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大大超过了美国藏的目前世界上最大陨石的重量(1078公斤)。这次陨石雨,无论是数量,重量和散落的范围,都是世界罕见的……”

  三块举世罕见的陨石和那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在后来被人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也许浩瀚的宇宙中确实存在着人类难以解读的玄妙,也许这真得纯属巧合。不过就是在那一年,我们的中华大地迎来了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也迎来了三位伟人的逝去。

  那一年,蜜芽儿家里已经有了音机,凯歌牌半导体五管音机,是全生产大队头一份。

  她就坐在老式的靠背椅上,聚会神地听着音机里清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学生代表纷纷发言,称颂粉碎“四入帮”是为党锄奸,为国除害,为民平愤。本月21日,各界群众高举红旗,敲锣打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