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6
作者:邹粥粥      更新:2021-03-03 17:50      字数:2476
  小孩子好哄,人造水晶不值钱,今天出来的匆忙,下次有机会她一定要带悦悦去次新兴批发市场,水晶钻石的发箍发卡要多少就有多少!她从小逛到大的地方,就要拆了……

  进口超市,沈沫带悦悦买零食,两人挑选一堆果冻巧克力排队结账,被旁边妇女的购物篮撞到,悦悦吃痛,忍不住大哭。

  “哭什么?我又不是故意的!谁家孩子啊?怎么不看着点!”中年妇女横眉竖眼。

  悦悦越发委屈,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沈沫低声安慰:“乖,不哭了啊!姑姑教过你的,公主要学会和小动物对话,现在应该说什么呀?”

  “阿姨,对不起!”悦悦眼含热泪,奶声奶气哽咽着大声道歉。

  中年妇女满面羞红,低头就要走,被保安拦住。

  “你撞到小朋友,人家还给你说对不起,懂不懂礼貌?不说清楚你别走!”保安强硬。

  周围排队结账的群众义愤填膺:“没素质,道歉!”

  中年妇女被迫无奈,低声和悦悦说了声对不起,飞般逃开。悦悦的礼貌被肯定,开心大笑,抱住沈沫的腿害羞。

  晚上把悦悦送回去,沈沫依依不舍。

  魏时芳打量熟睡的女儿,不悦抱怨:“不是跟你说过别乱买东西给她吗?你们把都她惯坏了!”

  “悦悦这么乖,就买件衣服而已。”沈沫心虚解释,以前确实被警告过。

  “小孩子见天长,哪用得着穿这么贵的衣服?你跟我婆婆一样,只图自己高兴,不考虑别人!”魏时芳生气。

  现在她越来越讨厌沈沫,两家住得近,婆婆没事就带着女儿去她家串门,隔三差五就带回来一堆童话书和乱七八糟的水钻发饰。沈沫想起一出是一出,什么事都掺和,偏婆婆就爱听她的,多了半个小姑子似得,想想就让人心烦!

  沈沫早就不耐烦:“她奶奶开水产店,爷爷高级工程师,爸爸民警,妈妈白领,穿件好衣服怎么啦?你弟弟还山沟里的贫困生呢!花钱在新南市借读,上大学泡学妹,一身阿迪耐克,他凭什么?”

  “丫头片子养的眼界太高嫁不出去!你和高蕾蕾还有童欢,你们三个不都是例子吗?”魏时芳瞪着眼睛大喊。

  “愚不可及!”沈沫低骂一声,生气走开,她现在越来越懒得搭理魏时芳,要不是程易辰,她才不会牺牲半天时间帮他们带小孩。

  回到家,厉秀英正在看电视,见女儿阴着脸回来,忙询问怎么回事。

  沈沫正在气头上,说完今天的事,把魏时芳骂了个够。

  “有她这样的妈,悦悦早晚得离家出走!”

  厉秀英好笑:“我当什么事呢,瞧把你给气的,那是悦悦亲妈,人家的孩子怎么带,轮的着你指手画脚?不高兴自己生去!”

  沈沫撇嘴,这算变相催婚吗?催就催吧,她现在才顾不上理会这些俗事,还有大事等着她去做。

  第124章电台

  旧城区改造,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企业产公产私产各种产权错综复杂,最难做的就是拆迁工作,尤其是普通市民的房屋拆迁。

  在西城区改造正式宣布前,市电台先一步做出前期宣导片,样片出来的第一时间,沈沫作为投资方项目科长,带领项目组去审片。

  新南市广播电视台,会议室光线昏暗,大屏幕正在播放心制作的专题先导样片。

  宣导片总共三个部分,开头煽情音乐,画外音讲述新南市起源,历史大进程一幕幕闪过。

  八十年代第一批住进楼房的矿职工,九十年代新兴市场的繁荣,镜头快进,西城区逐渐颓败……脏乱差的卫生,出行不便,陈旧落后的公用设施和居住环境,一切都迫不及待要改变。

  剩下三分之一片长是新规划蓝图,前后对比,给市民展示西城区新面貌。

  样片播放完毕,大灯打开,市电台的会议室宽敞明亮。

  “大家有什么意见?”女制片主任四十左右年纪,明干练,对审片人员热情询问。

  来审片的除了投资方还有新南市各相关部门,大家代表各自单位,纷纷提出意见。

  “第三部分的绿化草坪先不要公布确面积,具体方案还在研究。”谢世宁提议。

  “记下来,马上更正。”制片主任吩咐助手。

  “西城区在八十年代建造第一批楼房时候,曾获得各方面大力支持,资料片有记载,一定要加进去。”市委提议。

  “好!这个意见相当宝贵!”制片主任诚意点赞,转头又吩咐助手:“记下来!”

  长会议桌另一端,年轻助手长发穿套裙,坐姿优雅,只是一直忙着敲键盘记录,好半天没抬头,沈沫总觉得这个身影有些眼熟。

  “沈科长,您有什么提议?”制片主任主动询问,虚心请教的语气。

  带任务的宣导片不像给外边商家拍宣传片,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各方面诉求都要顾及到,上面婆婆看着,这一屋子姑嫂妯娌哪个都不好惹。尤其这位投资方的沈科长,那可是皇帝的女儿低嫁,进门还带着大笔嫁妆,别看在自己府上,小花园怎么盖怎么修你还真得听她意见,谁让人家是公主呢?

  沈沫不知道制片主任的纠结心思,认真看过宣导片,慎重提出自己意见。

  “第二部分镜头视角太片面,西城区不是城中村,更不是棚户区,虽然设施陈旧,但也不至于拍的跟难民营似得。”

  她没学过传媒,但是能强烈感受到画面的欺骗性,每一帧都是实景拍摄,确确实实都是西城区的日常生活,由于取景的角度不同,给人也是完全不同印象。要不是从小在西城区长大,她早就被宣传片里的破烂环境震惊,这种地方怎么可以住人?

  “具体指哪方面?”制片主任问道。

  沈沫搜索记忆。“首先是绿化,西城区最多的就是生长期几十年的大树,小康路的那颗百年垂柳,旁边假山上有个小凉亭还是文物古迹;再就是人文,新街木棉树下面的石桌石凳,一群老头下象棋,实验小学的文艺汇演……这些画面怎么都没有?”

  “沈科长,宣导片的拍摄有具体指导方针,不是您想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助理忍不住出声。

  沈沫再次肯定,这个声音的主人她绝对认识。

  “哦,那麻烦你科普下,动迁宣导片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让市民意识到居住环境的陈旧和不便利,尽快接受动迁和改造,感谢政府为他们改善生活环境。”助理沉着道。

  市政部门代表随之附喝:“老城厢市民对他们居住几十年的环境有种特殊情怀,再加上学区房价格虚高,很难让他们对环境有正确认知,宣导片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现有设施的陈旧,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