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
作者:乐蜀      更新:2021-02-28 05:04      字数:2482
  丁小甜听完笑得合不拢嘴,又向古老师道谢。

  古老师呢,当然说不用谢,以后大家就是同事了,还要彼此关照才好。

  丁小甜爽快地说没问题。

  光荣小学的食堂分成学生食堂和教师食堂。

  学生食堂打饭打菜需要学校财务室盖章的饭票和菜票。

  而这些饭票和菜票也要用粮票和钱去向学校财务室购买。

  光荣小学校差不多有一千个学生,还有一两百人家庭条件不错,家长会拿粮票和钱向学校财务室买饭票和菜票,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拿着饭票和菜票在学校食堂吃饭。

  尤其是夏天,有些学生的家离学校远,很多学生中午都会在学校的食堂打饭吃,吃完之后,就跟同学在学校操场扔沙包跳绳打兵乓球等。

  总之,玩上一中午,下午继续上课。

  教师食堂的饭菜是不要钱的,只要在该校上课的老师都可以进去吃饭,每位老师四两米饭,两个菜。菜都是素菜,只有每周六中午会有个肉菜吃。

  对于这样的福利,丁小甜显然是很满意的。

  虽然她只能吃中午这一顿。

  走进教师食堂,丁小甜看到里面有五张大圆桌,圆桌旁已经坐了不少老师正在吃饭。

  食堂里有个胖胖的师傅正在拿勺子给人打饭打菜。

  每个老师过去拿两个碗,递给胖厨师,他用木饭勺从装饭的大木桶里舀两勺饭在一个碗里,那就是四两米饭了。又用长柄铁勺从面前的两个装菜的大桶里舀起来两勺菜在另一个碗里,那就是今天中午老师们吃的菜了。

  古老师带着丁小甜去把饭菜打回来,两人坐一张桌子上吃饭。

  今天中午的菜是青椒炒豆腐干,还有一个红烧茄子。

  丁小甜尝了尝,两个菜的味道都很一般,唯一比普通人家炒这两个菜强点儿的是,舍得放油。

  对于普遍缺油的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样的伙食真得算不错的,也难怪光荣小学校的老师很被社员们羡慕。

  说起来,光荣小学的老师能有这个待遇,跟县里的县委书记赵国诚很有关系。

  赵国诚是土生土长的光荣公社的人,他在做宜南县的县委书记之前当过光荣小学的校长。

  后来调到县里工作之后,为了回报家乡人,就让县财务局拨款扩建了光荣小学,并且建了学生食堂和教师学堂,还拨下了专款让学校老师享受了的一日两餐。

  宜南这里本来就是革命老区,尤其是光荣公社,更是出了很多老革命。

  因此赵国成用回报革命老区老革命家的家乡为名,让县财政局拨款扩建小学校和为该校的老师提供一日两餐的提议,一提出来就得到了所有县委干部和上面领导的支持,县里的财政局也是迅速审批过后就拨款了。

  这是六七年前的事情,光荣小学的老师因此也成为了不少人羡慕的对象。

  后来,不少人托关系想成为光荣小学正式编制的老师。

  然而,赵国诚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做了硬性规定,凡是要成为光荣小学的正式老师,必须要向县教育局打报告,教育局要拿去给他看过,他认为符合又红又专的规定,才会批准这人成为光荣小学正式编制的老师。

  有赵国诚亲自把关,这六七年以来,光荣小学也只进了不到十人,成为正式编制的老师。

  至于代课老师,就没那么严格的要求了,由公社的领导和周校长自行选拔。

  只不过,光荣小学的正式编制的老师每年生病请假的也不多,不过两三个,能捞着来当代课老师的人也挺少的。

  周校长和公社领导挑选的代课老师第一条就是要出身好,最好是军人家属,革命烈士或者老革命后代。

  恰巧,丁小甜不仅仅是老革命后代,还是军人家属,再加上一条,还是少有的高中生。

  这也是她虽然没有关系,但是顺利成为光荣小学代课老师的原因。

  一句话,她条件够好,运气也够好,现在才能够跟古老师这样的正式编制老师一起在教师食堂吃饭。

  古老师跟丁小甜边吃边聊。

  从丁小甜的嘴巴里,古老师知道了丁小甜的家庭和出身,很羡慕丁小甜有个做军队干部的丈夫。她说自己的丈夫只是公社下面钢铁厂的工人,每个月挣的钱跟自己差不多,家里又有三个孩子,公婆也跟着他们一起住,这经济上挺吃紧的。要不是她在赵书记扩建光荣小学之前进入这个小学当老师,这么好的工作肯定轮不着她。

  言下,很庆幸自己运气好,才捞着这么个让当地人羡慕的好福利的工作。

  能够在学校吃两顿,一分钱不要,这在当时也真得是好福利的工作了。

  丁小甜默默地听着,不时点头附和一两句。

  眼看饭要吃完了,古老师忽然凑近一些,低声问丁小甜:“丁老师,你家在农村,家里有没有养鸡?”

  第22章

  这不是废话吗?

  农村哪家不养鸡啊,鸡能生鸡蛋,鸡蛋既能上缴给集体得到一部分钱,也能自己吃。

  在少油少肉的情况下,鸡蛋可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唯一的补充营养的食品。

  古老师这么问,肯定是套话,或者说,她还有底下的话没说?

  丁小甜想,自己只要顺着她的话往下说就行了。

  于是,她说:“养啊,不但我自己养,我妈,我大哥大嫂都养。”

  古老师停了停,果然压低声说:“那你们养的鸡生的蛋多吗?”

  丁小甜明白了,古老师多半是想要换鸡蛋,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换了。

  “我养的鸡还没生蛋,我妈养的鸡倒是在生蛋。”

  “哦,那你妈妈养的鸡生的蛋多吗?”

  “还行,一天总要捡七八个鸡蛋,一月有两百多个吧。”

  “呀,这么多!”

  古老师有些兴奋地说。

  丁小甜没坑声了,静静等着古老师说出她的意图,她绕着弯儿的说了这么多,目的大概是想要买鸡蛋吧。

  当时,鸡蛋也是属于紧俏物资,城里的副食品商店,买鸡蛋也要凭副食品票购买的。

  绝大多数家庭,一个月凭票就只能买十几二十个鸡蛋,显然是不够吃的。

  当时鸡蛋的供应渠道全靠市场,小县城和公社的供销社只不卖,购后统一调拨城市的副食品商店。普通人家要买鸡蛋,就需要拿着副食品票去副食品商店买。

  鸡蛋论个不论斤卖,根据大小,一般十个鸡蛋五毛到六毛钱。

  很多家庭为了给家里的老人孩子补充营养,都要想办法,从其他的途径买到一些鸡蛋。

  最经常的途径就是在黑市购买。

  黑市购买价格翻倍,但即使是这样,也不好买到。

  毕竟那时候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