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第75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5 07:53      字数:11709
  ”

  罗克敌左手轻挽右手袍袖,优雅地伸掌让座,在他身后,仍然是那张锦衣卫伴同皇帝出巡的图。在他面前,则有两只杯子,大概是听见夏浔禀报后刚刚为他斟上茶水,那水气氤氲,淡淡如雾。

  “太祖皇帝驾崩了,皇太孙已然登基,是为当今建文皇帝。”

  罗克敌轻轻吁了口气,两道英眉微微一锁,随即又舒展开来,喟然叹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有时死有时,此为天命,非人力所能抗拒”

  “是”

  夏浔欠了欠身,皇帝之死,他这样的小官儿,实在没甚么好评论的。至于罗佥事话中感慨的人生无常,在他这样的年纪,还没有多少感叹和体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有时死有时,然则如何幸福在当下唯其如此,更该珍惜眼下的幸福,这就是夏浔的体会。

  罗克敌却误会了夏浔寡言少语的原因,不禁微微一笑:“文轩无需忐忑,太子太傅黄大人那是甚么身份眼下又是帝师,你道他会在乎对你的小小不悦呵呵,对这些文人,本官也没甚么好感,不过你若以为他会对你的事耿耿于怀,如今一朝大权在握,就来为难你一个小小的八品总旗官,也未免太看轻了他。”

  夏浔文臣列里得罪了黄子澄,勋卿列里得罪了曹国公,死猪不怕开水烫,他还真不担心这两个大小物还有什么后续的小动作,李景隆倒也罢了,他也不相信自我标榜为正人君子的黄子澄会有那份闲情逸致来理会他,听了罗克敌的开导,便欠身道:“谢大人开导,纵然他真要难为卑职,卑职只要循规蹈矩,谅来也难叫他捉住什么把柄,何况,还有大人您的庇护。”

  罗克敌呵呵一笑,欣然说道:“嗯,所以你无须忐忑。我锦衣卫出头之日就要到了,你办事一向沉稳干练,本官一定会重用你的,好好做。”

  “喔”

  夏浔双眉微微一挑,颇感意外:“皇上要重用我们锦衣卫了”

  在他的记忆里,朱允炆对武将没甚么兴趣,对这群皇家特务,似乎也没有什么兴趣,难道历史改变了么

  罗克敌将他面前一张白绫封面的手札轻轻推到夏浔面前,微笑道:“你来看看,看你能否看出甚么玄机”

  第230章 剖心

  夏浔连忙捧起那副素绫的手札,展开一看,却是一份圣旨,用工整的科考般严谨的小字誊抄下的圣旨,里边一些句子旁边还划了竖线,显然是反复研读过的。

  这是朱元璋的遗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受皇天之命,膺大命于世,定祸乱而偃兵,安民生于市野,谨抚驭以膺天命,今三十一年矣。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民。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博志,好善恶恶,不及多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忧惧,惟恐不终,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念之有

  皇太孙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福吾民,凡丧葬之仪,一如汉文勿异。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这段话叙述了一下朱元璋一生所为,接下来就是亘古不变的传位的那套词儿,没甚么看头,重点在下面,显然这是罗克敌手抄下来的字句,他划了竖线的句子也正在下面这些内容上。

  “一天下臣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嫁娶饮酒皆无禁。

  二无发民哭临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晡,各一十五声,举哀,礼毕。非旦晡临,毋得擅哭。

  三当给丧及哭临者,皆毋跣,绖带毋过三寸,无布车兵器。

  四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中外官军戍守官员,毋得擅离信地,许遣人至京。

  五王国所在文武衙门军士,今后一听朝廷节制。护卫官军王自处分。

  六诸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这一段话,除了例行的丧事安排,有三处地方特别划了竖线,一是“天下臣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嫁娶饮酒皆无禁”,二是“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三是“王国所在文武衙门军士,今后一听朝廷节制”。

  夏浔看完了这段话,便闭上眼睛认真思考起来,这份遗诏如果有问题,问题一定出在这三个地方了,朱元璋临终所做的这份安排,到底是甚么意思呢

  三日而除丧,这一点容易理解,朱元璋做百姓做苦了,做怕了,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最怕的就是当官的狐假虎威,滋扰百姓,这从他一贯的政策上就可以看出来,他平素为人就节俭得不像话,有此交待实属寻常,但罗克敌把这一条也圈上,显然是有另一番解读了,这其中的含意,却不好揣测。

  至于诸王各于藩国哭丧带孝,不准赴京朱元璋用得着这般小心么赴京哭丧能带几个人来到了皇太孙的地盘,还怕他们反了天去再说一旦有人说某皇子不轨,就会被朱元璋以离间皇亲之罪处死,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一向重视亲情,也极其固执地信任自己的儿子,不容任何人说三道四,连诸王赴京哭丧都不肯,这是朱元璋的性格为人。

  且慢

  夏浔心中一动,忽地想起了他前世看过的那本穿越小说中,正德皇帝继位后几位大学士泡制先帝遗诏,独独漏了正德皇帝最信任的禁卫侍卫统领杨凌,结果激怒了正德皇帝,小照照因此大闹灵堂的事来,莫非这遗诏其实是今上的主意

  夏浔慢慢张开眼睛,看着罗克敌,欲言又止,始终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罗克敌欣然笑道:“呵呵,先帝若想做的事,除了丧事的安排,其他的在位的时候就可以做了,何必于遗诏中安排,其实自古以来,所谓遗诏,传位诏书之外的其他安排,俱都来自继位者的授意补充,咱们关起门来说话,说之无妨。”

  这是把夏浔当成心腹培养栽培了,夏浔心中不禁有些暖意,便欠身道:“是,卑职以为,这是今上的意思。”

  罗克敌颔首,微笑道:“先帝驾崩,讣告便已传示天下,用的是最紧急的八百里军驿传进,有些亲王现在想必已经收到消息,而这份先帝遗诏却是三日之后匆匆发出,可见皇上字斟句酌,颇费思量,你看,今上话中之意到底是甚么呢”

  “还能因为什么想要削藩呗”

  夏浔不用猜度建文帝在遗诏中无法掩饰的用心,就知道他的真正目的,可他不能说出来。罗克敌大概也知道夏浔仍旧是不敢直言的,便道:“内中缘由,耐人寻味呀。国丧只有三天,纵然是有先帝遗命在,一向以仁孝著称的今上若在这一条上不遵遗命,也完全没有问题,皇上为什么这么做”

  他下意识地压低了嗓音,向前俯身道:“还有,国丧只有三天,可以说是担心扰民。可今上幼承儒学,最重古礼,循古礼,天子七月而葬,可我大明太祖皇帝却只停灵七天便要匆匆下葬,明日就是归葬孝陵之期,历代帝王丧仪隆重,莫要说是帝王,就是大户人家,也没有这般仓促的,这岂是人伦之道”

  夏浔目光一闪,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罗克敌缓缓直起腰来,说道:“皇上这是急着尘埃落定呀”

  夏浔沉默良久,说道:“皇上做皇太孙多年,天下俱知他是大明未来之主,大可不必如此迫不及待的,也未免太不自信了些。”

  罗克敌听了这句话大为满意,他如此推心置腹,就是要换来夏浔一句真心话,夏浔如今敢在他面前非议当今皇帝,这就是真的以他的心腹自居了,有时候,招揽与投效,并不需要明明白白的言词,一个举动一句言词,彼此便可心知肚明。

  罗克敌对夏浔放下心来,继续说着自己的看法:“遗诏之中,又说诸王各于本国祭祀,不许进京。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后大行的时候,诸王可都是回京奔丧的,当时怎么不让他们各守本国,于王府祭祀父丧子归,本是天理人伦,即便是臣子,遇到双亲亡故,尚需丁忧归家,守孝三年,何况是皇家先帝素重孝道,岂能出此夺情之语”

  夏浔道:“可今上此举到底何意呢担心诸王中会有人有不轨行为么他们回京奔丧,顶多带些亲兵侍卫,在帝都之内,能搅起甚么风浪皇上何必担心”

  罗克敌笑道:“此言差矣,皇上如此安排,据我看来,原因有二。

  一则,是给诸王一个下马威,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这些做儿子的不许回来披麻带孝,连赴京祭祀亡父都没有资格,还能妄作他想么第二,这些王爷们齐聚京师,造反肯定是不敢的,却难保他们兄弟之间不会私相往来,有所谋议,如果他们各据藩国,彼此不得见面,不知彼此态度,互通信使试探态度有所图谋的可能便大大地降低了,皇上这也是未雨绸缪。”

  夏浔皱了皱眉道:“卑职以为,不准诸王赴京临葬,并不高明。诸王也许本来没有别的意思,因着皇上这一举措,却难免心生疑虑。为人子的,连为亡父披麻带孝的资格都剥夺了,这是极大的羞辱,岂能不让他们心生怨恚再说,这样一来,分明就是表示皇帝猜忌诸王了,诸王岂能不生自保之心”

  罗克敌呵呵一笑,说道:“文轩多虑了,诸王或会因此而心生疑虑,可他们来不及有所举措的,你看皇上这最后一条,已是图穷匕现了王国所在文武吏士,俱听朝廷节制,唯护卫官军听王,这就是要夺了诸王节制军队的权力。

  藩王统领诸军,这是先帝所定的规矩,岂是先帝所废止先帝如果觉得不妥,那么先帝在世时只须一纸诏书,诸王身为皇子,哪个敢不遵从父皇的命令,而且无法有一丝怨尤。先帝一世英明,岂会临终才匆匆把这个恶人交给今上去做

  再者,上个月先帝还有旨意,因塞上蠢动,令西凉的庄德张文杰两位都指挥,开平的刘真宋晟二位都督,辽东的武定侯郭英等将领会兵一处,悉听燕王节制,防范塞上胡人入侵。这个月突然就变成王国所在文武吏士,俱听朝廷节制,唯护卫官军听王了”

  罗克敌目光炯炯,断然道:“你看着吧,皇上,很快就要削藩了”

  夏浔看着罗克敌,目光微微有些古怪,罗克敌注意到了他目光有些诡异,笑容不由一敛,问道:“怎么”

  夏浔迟疑了一下,试探着说道:“大人以为,皇上削藩,一定可成么”

  罗克敌哑然失笑道:“文轩啊,本官刚要赞你聪明,想不到你竟说出这样的蠢话来。皇上富拥四海,麾下雄狮百万,诸王只有一城一地,护卫亲军不足万人,试问,自三皇五帝到如今,天下一统,四海归心开国之始强干弱枝的朝代,可有一位藩王据一城一地而造反成功的先例”

  夏浔默然片刻,欠身道:“卑职受教”

  罗克敌满面春风地摆一摆手,满怀憧憬地道:“欲削诸王,少得了我锦衣卫这柄快刀文轩啊,我锦衣卫东山再起,指日可待了”

  第231章 难过的河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逝世,在位三十一年,享年七十一岁。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正式即皇帝位,为大明王朝第二代皇帝。

  “夙夜祗惧,思所以克相上帝,以无恭皇祖之大命,永为宽猛之谊,诞布维新之政。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德维善政,政在养民,当遵先圣之言,斯致雍照之盛,百弼卿士,体朕之怀”

  即位诏书宣告天下,随即新帝率文武百官送灵于孝陵,正式安葬,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

  夏浔这等官儿没有资格为先帝送灵,隶属于锦衣卫的仪仗自然是有的,不过夏浔现在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司的坐堂官儿,留在衙门里办事。

  今天御道上兵甲林立,异常森严,自皇宫大内直至孝陵,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夏浔懒得出门,径坐在锦衣卫衙门里头,其实也没有甚么公事可干。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发现自己到了这个时代之后这个世界因为蝴蝶效应而发生什么大的改变,北平燕王府险些被炸,虽然没有成功,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在北平地方官员有志一同的隐瞒下始终没有传扬开来,夏浔便想,会不会是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同样的事,因为其他种种变故而失败,出于同样的理由,所以没有传扬开来又或者,这几天大明朝廷将出现太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史学家们根本懒得理会这么一桩不曾成功的恐怖事件

  还有李景隆陕西练兵东南平寇,夏浔是真的不知道历史上他是否也做过同样的事了,即便是做过吧,很显然,这件事比起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这样可以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李景隆真正大放异彩的时候是他率领五十万大军被当时只不过三五万的燕军打得狼狈不堪的时候。

  所以,夏浔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整个历史,依然在按照他所熟知的历史过程在前进,该发生的一切依然会发生,他这只穿越过来的小蝴蝶实在是太小了,扇不动整个世界的风云变幻。他所能影响的,只是自己身边这几个人的命运,无须载于历史的那几个人的命运,他只要做好自己,照顾好自己身边这几个人就成了。

  削藩

  关我鸟事。

  靖难

  关我鸟事。

  夏浔坚定地认为,他就是穿越过来打酱油的,当一个土财主,娶几房娇妻美妾,幸福地过完他的下半生。他需要忠于谁需要给谁当奴才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吗好崇高的目标,好吧,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永乐大帝显然就是一个好皇帝,他还需要操什么心

  至于朱允炆,很明显,他在位的这几年,干得实在是不怎么样,有人说如果朱棣不造反,乖乖让他侄子给削了王爵全家滚去云南劳改,也许朱允炆同样会五征豪古同样会七下南洋,也许他的文治武功比朱棣更出色,也许也许既然一切都是假设,那么一切都有可能,有可能更好,也有可能更坏,历史既然证明永乐大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何必去拿也许碰运气

  夏浔快乐地想,脑筋开始转到彭梓祺身上,才十九啊,其实用不着太着急吧,可这小妮子居然已经开始着起急来,忙着求医问药求神拜佛地想要生儿子了,着什么急啊。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两夫妻做了这么久,恩爱缠绵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怎么还不生孕难道自己穿越时空,影响了身体

  整整一天,夏浔就在胡思乱想中很无聊地度过了,到了下午近黄昏的时候,皇帝仪仗摆驾回宫了,夏浔估摸着罗佥事也快回来了,收拾了一下摆样子的公文,便走出了他的签押房。

  绕到前院,夏浔忽见刘玉珏站在侧廊下,绣春刀斫在练功用的木桩上,正与萧千月说着什么,萧千月指着刘玉珏的鼻子,神色极为激动,刘玉珏则嗫嚅地解释着什么,夏浔便举步走了过去。

  “姓刘的,你给我小心着点儿”

  “萧校尉,我我真的没做什么”

  “没做甚么你还说”

  萧千月一张英俊的脸庞都扭曲了,他抬手一记耳光,结结实实地扇在刘玉珏脸上,刘玉珏被打呆了,捂着脸颊,鼻翅翕动了几下,眼泪便扑簌簌地流下来。

  “王八蛋你才到锦衣卫几天,就敢爬到老子头上去,你不要以为攀上枝头就做了凤凰,老子跟了大人多少年,出生入死,鞍前马后,你个比娘们还娘们的东西,能为大人分什么忧担甚么事”

  萧千月越说越气,忍不住拳打脚踢,刘玉珏根本不敢还手,躲闪了几下,干脆捂着头蹲到地上,萧千月恨恨地朝他屁股踢了几脚,挥手又要去掴他,忽然被一只有力的大手紧紧攥住。

  萧千月猛一回头,就见夏浔站在身后,那只手仍被夏浔紧紧攥住,夏浔淡淡地道:“萧校尉,大家都是同僚,有什么事至于拳脚相加”

  夏浔如今官位在萧千月之上,萧千月也知道罗克敌不只一次对夏浔的性格和办事能力表示出欣赏,显然是有大力栽培的意思,倒也不敢太得罪了他,便悻悻地挣脱了拳头,说道:“总旗大人,这是卑职和刘力士之间的私人恩怨,我们是武人,当然拳脚上解决,大人既然出面了,卑职不与他一般计较,告辞”

  说罢气愤愤地转身就走,临行狠狠盯了刘玉珏一眼,满是怨毒之意,显然是不肯就此罢休的。夏浔皱了皱眉,扶起刘玉珏,见他一个大男人,哭得梨花带雨的样子,不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玉珏,你怎么得罪他了”

  刘玉珏慌忙摇头,细细的声音道:“没什么,杨大哥,你不用为我担心。”

  夏浔见他不说,便也不再追问,帮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责怪道:“玉珏,不是大哥说你,你当初为什么要跟着大哥到应天来,为什么要加入锦衣卫不就是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像个真正的男子汉么你爹就你一个宝贝儿子,早晚有一天,你要撑起你们刘家的门户,做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遇事怎么能怕

  他长了拳脚,难道你没有长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敢不敢还手是另一回事,下一回,如果萧校尉再欺负你,大哥希望你能勇敢一些,如果你再这样像个女儿家似的,只会哭哭啼啼,没点骨气,大哥也会看不起你”

  刘玉珏被他说得满面通红,咬紧牙关使劲地点点头:“大哥放心,我是你带进来的人,我再也不会给你丢脸了,如果他再欺负我,我我一定还手”

  夏浔欣然笑道:“这才对,这种地方,想要让人尊敬,得凭本事的。来,大哥学过几手功夫,专门拿人关节擒敌制胜的。你的气力比萧校尉小了些,学会这样的功夫,在他面前也就少吃些亏。”

  萧千月愤愤不平地离开练武场,刚刚拐进仪门,就见罗佥事一身戎装,背负双手,面色阴冷地站在那儿,萧千月一怔,连忙趋身行礼:“卑职萧千月,见过大人。”

  罗克敌冷冷地道:“你方才,做了甚么”

  萧千月一惊,抬头看了眼罗克敌的脸色,嗫嚅道:“大人,卑职卑职”

  罗克敌缓缓地道:“一直以来,本官似乎有点太宠着你了,不知进退”

  声音不大,却一片森然,萧千月心里一寒,卟嗵一声跪倒在地,俯首道:“大人,卑职卑职知道错了。”

  罗克敌面上如罩冷霜,萧然道:“皇上今日刚刚吩咐下来,太祖皇帝归葬孝陵,孝陵卫需要增加人手,明日一早,你去孝陵卫报到吧。”

  萧千月脸色刷地一下白了,孝陵卫驻扎在孝陵旁边,白天晒晒太阳,晚上打打蚊子,偶尔抓几个跑来打猪草的老百姓,每天无所事事地混日子,那就是守坟的啊。

  萧千月仓惶跪爬几步,伏在罗克敌脚下,连连叩首道:“大人,卑职真的知道错了,大人饶我一回,卑职再也不敢了。大人”

  罗克敌一抖袍袖,在他面前淡然走过,眼角都不再扫他一下,萧千月呓语似地叫道:“大人”,眸中已一片绝望。

  河间府,瓦济河畔,朱棣头缠白绫,身罩麻衣,随行的百余名侍卫也都个个带孝,连随身的兵器上都缠了白布。朱棣的眼睛红通通的,一来是哭的,二来也是连夜赶路熬的。刚一接到讣告,朱棣就如五雷轰顶,虽然早知道父亲这几年来身体不好,大行是早晚的事,心中早已有了准备,可是骤闻消息,还是痛不欲生。

  朱棣马上离开北平,快马加鞭,赴金陵奔丧。自古以孝为人文之本,现在他大哥二哥三哥都已过世,父皇的儿子里面,他就是长子,披麻带孝为父亲送终,这是他应尽的义务。

  饶是他身子强健,这一路不分昼夜的奔跑,也已熬得形容枯槁,蓬头垢面,全没一点王爷样子了,前边眼看到了瓦济河畔,就见桥边设了巡检,行人百姓正排队候检,朱棣归心似箭,对护卫千户朱能道:“去,叫他们撤开巡检,本王要赴京奔丧。”

  朱能一提马缰,直奔前去,片刻功夫,就见朱能拨马赶回,面孔胀红,羞愤难当地道:“王爷,咱们咱们过不去了”

  第232章 打酱油的日子结束了

  朱能拨马赶回,面孔胀红,羞愤难当地道:“王爷,咱们咱们过不去了”

  朱棣一呆,讶然道:“过不去如何过不去那桥不是好端端的么”

  朱能嗫嚅道:“王爷,桥头巡检司的人说,朝廷已下了敕令,不许诸王进京奔丧。他们说”

  朱棣一听,脸腾地一下胀红如鸡血,比朱能的脸色更红了几分,都有些黑了,他勃然怒道:“岂有此理胡说八道朝廷不许诸王进京奔丧怎么可能,普天之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父皇驾崩,俺这做儿子的不能披麻带孝,为父送终么”

  朱棣一提马缰,便向桥头冲去,一众侍卫立即紧随其后,朱能话还没说完呢,刚才那巡检说,朝廷的敕使已经到了瓦济河畔,因为知道诸王得了讣告必定马上回京奔丧,再下旨阻止恐怕要错过了,所以朝廷派了大批敕使,远出京师,堵住了各个水陆交道要道拦截各路藩王,他们已经派人去请那等候的敕使了。

  “王爷,王爷请留步”

  一见朱棣黑着脸冲过来,后边跟着一票侍卫,那桥头的巡检就知道这位必定是燕王殿下了,赶紧硬着头皮迎上来:“王爷,朝廷敕使”

  “给俺滚开”

  朱棣一声怒吼,把那巡检吓得一哆嗦,赶紧闪到一边,朱棣拨马就向桥头冲去。

  “燕王,留步”

  这时那朝廷敕使已经得到了消息,赶上了桥头,一见燕王策马冲来,立即高喊一声。

  这敕使独自一人,大步走上桥头,朱棣本已策马登桥,一眼看见对面走来这人,立即一勒缰绳,那骏马希聿聿一声长嘶,被朱棣猛地一勒缰绳,立即人立而起,然后一双铁蹄往木桥上重重一踏,稳稳地立住。对面那人却未停下,稳稳的一步步走上前来,走到桥中心,方才停下。

  桥这头,是巡检的小吏候检的百姓,以及燕王麾下侍卫,对面桥头,则出现了一群身穿禁卫军服的士兵,朱棣一人一马,立在桥头,对面那人站在桥心,虽然面对威风凛凛的朱棣,却丝毫没有被他威风所慑,神态依常从容。

  这只是一个小官儿,穿一身九品文官绿袍,年纪很轻,三旬出头,白面微须,不是甚么了得的人物。但是在他肩上,挑着四面小旗,四面蓝缯制作的小旗,迎风飘扬,就像戏台上的武将肩上的靠旗。在他的腰间,悬着四张小牌儿,走动之间金光灿烂,那是用椴木涂以金漆制作的牌子,金牌和三角蓝旗上都只有一个字:“令”

  王命旗牌

  皇帝竟然动用了王命旗牌,掌王命旗牌者,拥有将抗命臣僚就地正法的权力

  木桥两边都有许多人,却没有发出半点声音,所有人都屏息看着,唯有桥下的流水桥上的风,不理会你是一方藩王,还是代表着皇帝的生杀予夺的钦差大臣,依旧无所顾忌地流淌着吹拂着。

  “燕王殿下,先帝遗诏,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请王爷马上赶回就藩之地。”

  “胡说”

  朱棣额头蚯蚓般激起,紧紧攥住缰绳,怒不可遏地道:“你这是伪诏是伪诏俺是先帝之子,父皇驾崩,做儿子的不能灵前守孝,不能披麻带孝送父送终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那小官儿也不生气,只是淡淡一笑,说道:“好教王爷知道,先帝已然归葬孝陵,王爷就算现在赶到应天府也来不及了,还请王爷言语谨慎一些,你说下官传的是伪诏请王爷先看清楚下官身上这王命旗牌可是假的么”

  朱棣口不择言地喝道:“父皇岂会下此不通情理的旨意就算不是伪诏,那就是矫诏”

  那身带王命旗牌的小官儿启齿一笑,森然道:“燕王是说,当今皇上矫诏么”

  朱棣虽在狂怒之中,听了他这暗含杀机的一句话,也不由怵然一惊,便道:“今上谦恭仁孝,天下皆知,岂会做此不通情理的授意,这必是这必是皇上身边有j佞之臣,矫诏离间皇室亲情”

  那小官儿翻个白眼,冷冷地道:“先帝驾崩,燕王身为皇子,悲痛欲绝,激愤之下言语有所不恭,也是人之常情,下官不为己甚。但这皇命可不是假的,燕王殿下还是立即回转北平的好,如果王爷拒不从旨,硬闯瓦济桥,这抗旨的罪名,下官可不敢替殿下担当的。”

  “你你”朱棣指着那小官儿,手指哆嗦,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能见状,生怕朱棣不顾一切,授人心柄,急忙下马奔上桥去,抓住朱棣的马缰绳,哀求道:“王爷,皇上既然不许诸王赴京奔丧,咱们就回北平设祭吧,王爷,这是皇上旨意,不得不从啊。”

  朱棣身子哆嗦半晌,手指无力地垂了下来,桥下流水,哗啦啦的仿佛也发出呜咽之声,朱能见状,连忙牵起马缰绳,将朱棣的战马牵了回来。

  桥头军民纷纷闪开道路,默默地看着朱棣,战马走下桥头,朱棣仰起脸来看看长空,突然大吼一声,扬手一鞭,驱马如离弦之箭,狂奔而去,朱能大吃一惊,连忙翻身上马,率领众侍卫追赶上去。

  那桥头小官冷笑一声,不屑地撇撇嘴,转身走开了去。

  朱能率着人追过一个山头,就见燕王的战马停在那儿,马鞍上空空无人,心中不由一紧,赶紧策马追近了,就见朱棣跪在野草丛中,面朝金陵方向,双手捶胸,放声大哭:“父死不得奔丧,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身为人子,不许灵前尽孝,同是骨肉至亲,为何如此辱俺”

  朱能等人面面相觑,悄悄地站在那儿,不敢发出一点言语。

  夏浔这几天逍遥快活的很,先帝安葬新帝登基,最忙的几天过去之后,他便藉口肩头创伤未愈,告假休息,这几天一直在家里像老太爷似的享福。

  谢谢今天也来了,如今关系已经明确,比以前更大方了许多,夏浔和梓祺谢谢还有小获,四个人在刚刚落成不久的后花园里坐着,头顶柳荫蔽日,脚下是光滑的席子,席上摆了一张炕桌,上边满是时鲜瓜果,还有几杯茶水。

  几个人正在聊起朱允炆刚刚继位就大刀阔斧地做出的一些朝政上的变动。

  皇帝下旨,把六部尚书从正二品提到了正一品,下属官员自然依次提升,诏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举荐贤能,大举任命官员;可是与此同时,又在革并州县,裁撤冗员;兵部侍郎齐泰升了兵部尚书,翰林修撰帝师黄子澄升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省刑减狱,许多因为贪污受贿本来判了死刑的官员都赦了死刑,只以流放为刑;这些举措,获得了许多官员的赞誉,说当今皇上施行宽政,一解先帝在位时的严酷政策,如春风拂面,化解严霜。

  夏浔枕在梓祺腿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把朝廷上近日发生的事情一一说来,彭梓祺和小荻听了都喜孜孜地道:“如此说来,当今皇上还真是一个明君呢。”

  谢谢听了却是冷笑不语,夏浔瞟她一眼,笑道:“你要说甚么”

  谢雨霏哼了一声没有言语,夏浔道:“这里没有外人,说说何妨”

  谢雨霏听了这句话,心里一甜,便道:“我却觉得,这不过是皇上收买人心罢了,所作所为,却也未必就是如何英明。”

  夏浔笑道:“哦仔细说来,如何不算英明了。”

  谢雨霏道:“喏,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一品,以前可是只有立下战功的勋戚武将才有一品的,这是把文官和武将分庭抗礼了。其实平时本就是文官掌理政事,说起实权,还在武将勋戚之上,现在再把文官职位提到平起平坐,从此以后,文官必压武将一头,看似平衡,其实是打破了平衡,那些文官当然摇着笔杆子拼命拍马屁再看这圣旨,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举荐贤能,为什么特意指明必须是文臣”

  小荻忍不住说道:“重用文官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武将大字不识,很粗鲁的,你看我家少爷就是读书人,多么明事理,这天下,都由读书人管着,岂不太平许多”

  谢雨霏白了她一眼道:“小至一家,大至一国,都要讲个平衡。不管是哪一方的,太过强势,无所制衡,都不会是好事情。举荐贤能,他们还能举荐什么人当然得是绑在一条绳上的人,肯听他们话的人。可这边又要兼并州县,裁减冗员,目的何在

  咱们大明,一个县的官员不过四五人,再加上十几位吏,经制不过二十人左右,这就是管理一个县的官员了,真的多么削减官吏,就得更多的依赖地方士绅,那些读书做官的,有几个是贫民出身,若说他们怂恿皇帝做此决定全无私心,我是不信。

  要说冗员,并非没有,但那都是白员,是经制正吏找来的帮闲安插的亲戚,不清理这些不在籍的帮闲,反把官儿清理的更少了,这种事不是越来越多了再者,你看看啊,裁撤的主要都是什么衙门的官儿刑部的户部的巡检司的,盐税茶税零税司的,这些衙门不是掌刑司法的就是管理民户的,再不然就是收缴税赋的,咱大明三十税一,自古以来没有这么低的了,还要裁撤,你说让他们无人可用,管理松懈下来,对谁有利

  你还得注意,皇上可不是光裁不增呀,这些衙门裁了很多人,可是有些衙门却成倍地增加人。方才不是说了国子监翰林院这样的地方增加的官员何止一倍,他们的权力也比以前大得太多了,地方州县官举荐的那些贤能往哪儿安排自然也都安插到地方衙门里耍笔杆子去了,你说这又对谁有利呢”

  谢雨霏撇撇嘴,不屑地道:“读书人,哼哼,那些读书人比那不读书的武将心更黑呢,而且还满口的仁义道德,把他们的丑陋心思都藏在里边。”

  说到这里,她哎哟一声,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对夏浔道:“我我可没说你”

  小荻和梓祺听了都在心中暗笑:“他呀,可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梓祺想了想道:“至少,省减刑狱,这是好事吧先帝在时,刑法着实残酷了些。”

  谢雨霏精神大振道:“那是自然,这确是件好事,以前行骗江湖呃”

  虽然几人早知道她以前的事,自己说走了嘴,她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以前我也很是害怕呢,那可是提着脑袋现在好了,今后官民有犯五刑者,法司一依大明律科断,不许从重从严。用刑严厉的大诰等于是被不动声色地废除了。不过,先帝立法,涉及死刑最多的就是官吏违法,贪腐循私,这一改还是当官的受益最大,当今皇上长于深宫,不知民间之事,他刚刚登基,会想到这一点么我很怀疑,他最信任的那几个官儿都是文官,我看这背后”

  夏浔咳嗽一声,一本正经地道:“关于宽刑减狱,哥还是赞同的,举双手双脚赞同,要知道,哥也是当官的人呀。”

  三个女孩儿听了都吃吃地笑起来,这时候肖管事走进来,夏浔正与三女说笑,见他进来,便坐起身道:“甚么事”

  肖管事道:“少爷,锦衣卫衙门来了一位差官,说是姓刘的,要见您。”

  夏浔喜道:“是刘玉珏么,快快请他进来。”

  肖管事迟疑道:“这”

  夏浔一瞧,梓祺谢谢等都未着正装,只是内眷在家中的燕居常服,不由哑然失笑:“我也是有家眷的人了,自然不好把男客往自己后院儿里领,入乡随俗,总不能太过独立特行了些。”

  他便站起身,走到席边趿上鞋子,往客厅迎去。到了那里一看,果然是刘玉珏,夏浔笑道:“玉珏,今日怎么有空来看我,不要急着走,我叫人备桌酒席,咱们好好聊聊。”

  刘玉珏道:“大哥,不成啊,我是来传令的,大人还吩咐了我旁的事,马上得去做。”

  夏浔道:“传什么令”

  刘玉珏道:“大人要你马上回衙门去。”

  夏浔怔道:“我的假还没休完呐。”

  刘玉珏道:“大人说,有十分紧要的大事”

  他四下看看,凑过去,放低了声音,很是艳羡地道:“皇上点名要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