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108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4 13:50      字数:5587
  ,他就将回转云中,至少担任一部都尉。

  登基半年以来,刘彻到现在,已经将整个未央宫与长乐宫的宿卫部队,司马以上军官的个人资料以及性格与外貌,牢牢的记在心中。

  各宫门卫戍部队与重要区域的巡逻卫队,每一个新来的士兵,刘彻不管怎么忙,都是亲自见过,并给予过勉励。

  这是学自天朝太祖皇帝控制其警卫部队的方法。

  通过这个办法,刘彻现在不敢说,将南北两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少,各个宫门的卫戍部队以及控制着未央宫与长乐宫各个重要通道的军队,他已经基本牢牢掌握在手中了。

  刘彻用的手段,一点都不稀奇。

  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三国演义里用烂的桥段而已。

  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可以想象,假如你是那个士兵军官,那么,假如发生了某种变故,你是会愿意跟着一个记得你的名字,时常给予勉励的领导,还是高高在上,连看你一眼都觉得有失体统的贵戚

  这几乎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许校尉”刘彻的目光看着远处,并没有刻意的表现出什么拉拢的态度。但,他的话语柔和而有力量。不经意间,就让许进感觉到天子。是在拿他当自己人看待作为皇帝,刘彻能这样平易近人的与许进这样的不过八百石的屯门校尉说话,本身就是屈尊降贵了

  这几乎跟后世天朝的boss主动去跟看守故宫大门的武警握手相比了

  更别提,刘彻这个皇帝居然能喊出对方的姓氏。

  可以试想,在天朝,oss与你握手后,还能叫出你的职务与名字,这对于你本身,是有着多么大的冲击

  许进此刻。真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他挺直了腰杆,站在刘彻面前,道:“陛下有何吩咐”

  “许校尉曾经在云中服役三年”刘彻问道:“不知道许校尉对云中防务有什么看法”

  “回禀陛下”许进恭身答道:“小臣曾在云中郡任职队率司马等职,前岁,匈奴大入云中,小臣有幸,曾在故云中郡守魏公麾下用事,与虏交战。以小臣愚见,云中军民忠君爱国,上下勠力同心,城高墙深。加之有魏公坐镇,可谓是万无一失”

  刘彻点点头。

  现任云中郡郡守魏尚,是经年老将。

  堪称国家的擎天一柱

  可能历史上这位老将军的着墨不多。知道的人也很少。

  但,刘彻对这位老将军。却是仰慕已久

  汉室立国至今五十多年,与匈奴凡大小合战数百次。胜率就跟后世lol世界总决赛中国队对韩国队的胜率一样。

  绝大多数时候,匈奴一旦破关,几乎就是长驱直入,所向披靡,一直要等到关中总动员,汉室集结起几十万军队,他们才带着抢掠的财富和人口,悠哉悠哉的退出长城。

  但,在云中郡,匈奴人从来没占到过任何便宜。

  汉室有史记载以来,在云中,匈奴人一败再败,甚至,在云中城下,还曾战死过大当户这一级别的顶级贵族。

  云中郡,就是西汉初期,汉匈战争中一个永不陷落的城市。

  也是始终屹立在汉匈边境的一颗钉子

  而一手将云中郡打造成这样的雄城的人,就是已经执掌云中郡将近二十年的魏尚。

  刘彻的前世,世人就曾经将魏尚郅都与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奢李牧相提并论

  许进对魏尚的评价,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其实已经是很客观了

  对于长期为匈奴侵略所苦的汉人来说,云中郡就是一面象征着希望的旗帜

  云中郡郡守魏尚的声望,在当今这个时间段,几乎是无人能及

  去年,吴楚叛乱,刘彻的皇帝老爹,即使是在最危急的时候,也没考虑过从云中抽调哪怕一兵一卒,甚至,还曾从代北等地,向云中郡增派了五千弓弩手,为的就是,防备万一可能入侵的匈奴。

  当时,汉室的战略就是,万一匈奴入侵,就以云中代北等坚城为依托,进行抵抗,拖延。

  而以目前掌握到的情报来看,当时的匈奴,也并非全然没有考虑过趁火打劫。

  只是,云中城,成了让匈奴内部的主战派们绝望的城市。

  三年前,匈奴右贤王以自身主力精锐分成两路入侵,一路走代北,破北地郡,兵锋直抵萧关,烽火在长安都能看到。

  另外一路则是选择以云中为突破口。

  结果,代北这一路进展还算顺利,但云中方向,却打成了消耗战。

  等到战争结束,匈奴人在云中城下丢下了几百个脑袋

  堪称汉匈两国战争史上空前的大胜

  虽然没办法跟后来霍去病卫青的斩首数量相比,但,在此时来说,却是空前的大胜

  而事后的情报证明,匈奴人在云中城下战死了一个大当户

  而且还是当时右贤王的心腹

  甚至,匈奴当时的右贤王后来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与云中之败,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匈奴对魏尚非常恐惧,恐惧到什么程度

  根据汉室安插在匈奴的卧底发回来的情报,匈奴的某些部落里。有人用草扎成魏尚的模样,天天用箭射。但总是射不中于是,匈奴人以为魏尚是神明。还给他立祀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匈奴人的宗教确实很奇葩但凡他们觉得打不过的人,就视若神明,为其立祀。

  历史上享受过这种匈奴立祀供奉待遇的汉将有很多。

  魏尚郅都李广卫青霍去病甚至连贰师将军李广利那样的呆子都享受过匈奴立祀供奉的待遇

  刘彻将视线从远处收回。

  他看着许进,道:“朕固知孟舒公长者,国之栋梁,只是,孟舒公年已七十,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终究已是壮士暮年,孟舒公近年已经几次三番,上书请乞骸骨,朕与先帝,以云中防务离不开孟舒公,固强留之,只是。朕亦知之,恐怕,得为孟舒公寻一继任者了,许校尉。孟舒公在奏疏中向朕举荐了卿与另外数位后起之秀,卿万不可辜负孟舒公一片苦心”

  这就是刘彻趁着今天考举的空当来找许进谈话的原因。

  云中郡,作为汉室树立起来的一个招牌。一个旗帜,必须要选好继任者

  前世。汉室在这几年,是陷入了太子废立的政治斗争中。几乎没有人去管云中郡的事情。

  结果,魏尚一死,云中的防务,居然迅速的堕落了起来。

  到小猪朝时,曾经让匈奴人不敢窥视的云中城,居然几次三番,被匈奴铁骑攻破

  这样的事情,刘彻可不希望再发生了

  而更现实的考虑则是,云中城作为目前汉室在长城防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刘彻自然希望能掌握在他手里。

  下一任的云中郡守候选,他自然要亲自把关。

  许进,算是其中的一个备选。

  另外几个备选人,刘彻都已经接触过了,总的来说,并不是很满意。

  不然,刘彻也不会跑来找许进这个不过八百石的备胎考察了。

  许进闻言,却是低头道:“小臣位卑,安敢望郡守陛下与魏公太过抬爱小臣了”

  刘彻摇摇头,笑道:“朕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他提着绶带,走到北阙的城楼箭塔口,看着正在考试的各个考场,道:“但孟舒公却极力向朕推荐了爱卿”

  事实上也是如此,假如不是魏尚极力推荐,刘彻是不可能将许进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屯门校尉放到堂堂两千石郡守的备选名单中以常理来看,哪怕再给许进十年,他也未必够格担任两千石的郡守,更别说是云中这样的军事重镇的最高长官了。

  但好在,刘彻是皇帝。

  只要他说行,那不行也行

  根据刘彻目前的观察和了解到的关于这个许进的情况来看,此人,带兵还是有些水平的,而且,人也很稳重。

  王道手下的情报系统,也已经将许进本人的祖宗三代都查了一遍,没有发现污点。

  而根据南军各级将领反应来的关于许进的评价来看,这人在能力方面,没有问题,政治态度上,也比较可靠。

  现在,刘彻唯一不确定的是许进是否有能力担任云中郡郡守

  最起码,许进得给刘彻展现出,他具备担任一郡郡守,保境安民的潜力

  不然的话,刘彻就只能从现在的老将里面,选择一个去担任云中郡守。

  只是

  用老将,不过饮鸩止渴。

  俪寄今年也六十好几了,韩颓当五十多了,栾布七十岁了,田叔也有八十多了。

  等这批老将入土,汉室可用的将军,就剩下李广窦婴以及现在还没崛起的程不识韩安国了。

  卫青现在不过是个孩子,霍去病更是连影子都没有。

  所以,刘彻必须挖掘出一批可堪一用的将领,最起码,也得靠着这批将军撑到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

  ps:这两天卡文卡的比较厉害加上我身体也不太好,等我好好想想后续吧~整理一下大纲~

  第四百一十二节 考举5

  刘彻走下城楼时,心中却是多少有些落寞的。

  魏尚推荐上来的四个备选接班人,许进还算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懂军事,会带兵,而且背景可靠,忠心耿耿。

  只是

  “缺乏大局观啊”刘彻感慨着。

  自古良将难得,刘彻也知道,自己要求不能太高了

  毕竟,在这个将帅基本都要靠个人天赋和不断磨砺的时代,想跟后世一样,像大街上买白菜般团购个十个八个卫青霍去病,那是奢望

  但云中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打开地图,就能清晰的看到,云中郡直面的就是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

  可以说,匈奴假如入侵,云中就是他们肯定会走的一条入侵通道

  而云中倘若失守,那么,匈奴骑兵就可以长驱直入,绕开坚固的长城防线,直趋萧关。

  而更现实的考虑是,目前,汉匈未来几年大体将维持和平局面,两国将相互通商,这次和亲协议,汉室许诺给匈奴人的通关集市,也基本是设在云中郡的长城防线附近。

  这样一来的话,就要求云中郡守,不仅仅有丰富的军事斗争水平,还得有足够敏锐的嗅觉和圆滑的手段。

  换句话说,刘彻要选的云中郡守是要求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安民,文武双全的强人

  即使是汉室历史上。能具备这样的素质的人才,也是寥寥无几。

  老实说,就是当朝丞相周亚夫也未必符合条件

  “看来。朕得启动军校的计划了”刘彻在心中想道。

  通过这半年来与南北两军的许多中高级军官的接触,刘彻大概了解到了,这些将官,要说没有能力,基本上都还是有的

  只是,受限于时代以及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这些将官绝大多数。终其一生,也就只能当个校尉司马。再往上,那就是力有未逮

  原因,当然很简单。

  在这个知识被垄断,兵家著作被国家视为禁脔的时代。

  绝大多数的武将。其实都是靠着自己的经验以及过往的传统在办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自学成才的人才,你就可以想象了。

  看看现在的名将们吧

  周亚夫的老爹是大名鼎鼎的周勃,俪寄的父亲是俪商,韩颓当也不简单,他的父亲就是韩王信,魏尚就不说了,他与田叔是老兄弟了,当年赫赫有名的赵国三君子之一。

  基本上。现在,所有的名将,大将。都是列侯勋臣,将二代或者干脆就是将一代。

  从这里面,刘彻看到了一个事实:在军队,功臣列侯阶级们,掌握了上升的通道。

  这些家伙垄断了兵法著作的知识,使得汉室至今的将军大将。基本都是从他们的圈子里选出来的。

  而大部分的中下层军官,却因为接触不到更高级的军事知识。只能一辈子当个大头兵。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看看李广家族吧

  李广李蔡李当户李敢李陵

  还有霍去病家族的霍光

  也就是说,并不是中下层的军官,他们的能力不足。

  看看太宗孝文皇帝从代国带到长安的那几个老臣子吧

  张武宋昌甚至已经死了的枳候薄昭。

  他们最开始,也不过是个千石左右的武将,一到长安,不过三五年功夫,就摇身一变,成为能执掌禁军甚至统帅数万大军出征的将军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人的成功

  答案很简单,知识与历练

  霍去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是被小猪一手培养大的,石渠阁中的所有兵书,全部向他开放。

  史书记载,霍去病死后,小猪收养了他的遗腹子,亲手抚养,想要再造一位冠军候,可惜,那位冠军侯在随小猪封禅泰山的路上夭折了,不然,后面那里还有霍光什么事

  后世的事实也证明了,名将是可以批量制造的

  黄埔军校西点军校,都是名将的摇篮。

  但刘彻一直不敢将这个想法付诸实际

  原因也很简单。

  他搞考举,并未触动列侯勋臣阶级们的利益,相反,还尽量照顾了他们的诉求。

  在少府搞科研,那是他这个皇帝的自留地,也不会伤害到任何贵戚的利益。

  但,搞军校就不一样了

  这是要打破列侯勋臣阶级们对军队的垄断,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这些拿着枪杆子的列侯们,上演一出玄武门或者夺门之变了。

  不要以为列侯们不敢

  吕氏当年也以为这帮家伙不敢。

  结果,吕氏全族都死光光了

  汉室至今五十多年,列侯中敢跟皇帝掰腕子的人才也是不少的

  历史上,小猪敢动这帮家伙,是因为卫霍军事外戚集团,已经完全的取代了他们,将枪杆子彻底的拿在了手里。

  至于现在

  刘彻低头沉思了一会。

  他手里头,真正掌握的也就是羽林卫与虎贲卫,再加上未央宫本身的宫廷宿卫武装,大概加起来有个一两万人。

  可以说,他自身的安全保障,已经没有问题了。

  “是时候了”刘彻在心里想着。

  他也做过许多准备工作了,譬如,他曾经请栾布著书,写一本彭越的兵书,也试探过俪寄和韩颓当,这三个将军,都对刘彻的要求没有反感,甚至,还曾一度表现出十分热情的态度。

  另外周亚夫刘彻也试探过了,周亚夫对于培养新人,非常支持。

  刘彻在心里计算了一下,有了这些将军支持,基本上,等于他已经控制了汉室军队的六成兵力了。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皇帝假如已经控制了六成以上军队的枪杆子,其他人就只能跪地三呼万岁,就算有人不愿意,那历史的车轮,也一定会毫不留情的将他碾成碎片

  更重要的是,这次考举以后,等这批考举出来的官员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权力以后,就算列侯勋臣阶级们想掀桌子干一票,恐怕还没来得及串联,就得被里正亭长和廧夫们给镇压了

  一念至此,刘彻下定了决心,对身旁的王道吩咐道:“晚上,请丞相入宫议事”

  在这个事情上,刘彻决定,再试探一次周亚夫,以确保万无一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