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106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4 13:49      字数:11858
  ,自己的祖宗或者祖师爷,想入祀先贤祠,首先,得给朝廷献书,所献的书籍,还得得到朝廷的认可,然后才能入祀。

  为了祖宗或者祖师爷的地位名誉,就算再怎么吝啬,再怎么舍不得,这些家伙也不得不将他们藏起来,本来只打算传给长子长孙的宝贝给拿了出来了。

  刘彻只是微微扫了一眼这名单上的书籍。

  其中不乏后世人尽皆知的论语春秋各版本。

  更有许多在后世已经失传,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著作。

  譬如,刘彻赫然在奏疏中看到了十翼的名字。

  所谓十翼,其实就是易经,不过是孔子亲自整理编辑和重新校订后的易经版本。

  毫不夸张的说。想看最原始版本的易经,最可能的途径就是通过十翼其他版本。都可能有所遗散甚至就是后人的伪作。

  只有十翼最接近周易

  而根据奏疏上的记录,这本十翼即使不是孔子亲笔所录的。也多半是子夏的手笔,因为,它是由子夏的第十一世孙卜志所献,因为能查到完整的谱系传承,所以,可信度高达百分之九十。

  而且,地方官也仔细检查过十翼的竹简和载体,结论是确为古物,所用笔法。亦为春秋笔刻,当为真书。

  仅这一本书,就了不得了

  十翼是易经中最好的版本了。

  而且,经过孔子和子夏的联手编纂,在诸子百家中向来享有很高的地位。

  特别是,书出子夏的后人,法家对此也表示认可子夏是法家的道统来源,最初的法家门徒就是子夏的弟子,如魏文侯李悝吴起都曾在子夏门下听讲。

  刘彻将奏疏合起来。吩咐道:“命令少府,立刻抽调人手,整理翻译所有所献的书籍,待整理完毕。立刻命人雕版待刻”

  这些先人的知识结晶,最好的保护办法,自然就是将他们印刷出来广为传播。

  历史上两汉几百年的努力。确实是卓有成效的。

  至少,大部分的古籍和典籍都被皇室保护了起来。

  可惜。东汉末年,董卓一把大火。将两汉几百年的努力付之一炬,让人可惜可叹。

  有了董卓的教训,刘彻自然不会再让这些宝贵的书籍,变成刘氏一人的私藏品。

  更何况,将先人的智慧结晶,放在石渠阁腐烂,这本身就是一种亵渎行为

  将它们传播开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也不能大大咧咧的向所有人公开。

  至少,百年之内,不能任由这些珍贵的书籍流传到中国之外的地方。

  不然,要是匈奴人得到了一本韩非子商君书或者孙子兵法一类的书籍,那岂不是直接能升级成三本基地

  所以,刘彻目前只会将这些书籍向左庶长以上的贵族或者考举中通过第二轮的优秀人才开放购买资格。

  至于允许外籍人士购买

  那就更不可能了

  兵书和法家著作以及农家墨家著作,现在已经被刘彻视为管制书籍,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将哪怕一片竹简,一块帛布,带离汉境。

  与这些书籍一同被列入管制名单,被禁止出境的东西还有:蚕种桑种茶叶种子大黄种子。

  这些东西,比铁器受到的管制还要严格。

  在最新修订的汉律版本中,任何发现企图携带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样出境或卖与没有户籍的不明身份人员的人,统统将被视为不可赦之罪,将被严惩

  与之相比,带铁器出境,不过罚金而已

  “诺”王道接过帛书,点点头,看了看刘彻,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样。

  刘彻看了,道:“还有什么事情吗”

  “回禀陛下弓高候韩颓当前几天不是回朝了吗”王道扭扭捏捏的道。

  “嗯”刘彻点点头,韩颓当和俪寄,前几天一起回到了长安,这两位在去年平叛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将军,现在,就在公车署等待封赏。

  大概韩颓当打通了王道的门路,打算开个后门吧带着这样的想法,刘彻就不免对韩颓当有了意见你一个军人,打仗就好了,没事学这些花花肠子做什么

  “弓高候前天来找奴婢”王道跟在刘彻身边这么久,哪里还清楚刘彻的表情的含义,他连忙恭身道:“说是,其在长安尚冠里造了个宅子,想请陛下去观赏”

  王道是赶紧把自己从这个泥潭里拉出来。

  开什么玩笑嘛

  他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来源于天子的信任,天子要是不信任他了,觉得他私底下干了什么瞒着天子的事情,那么王道敢保证,明天,就会有一个新的宦官取代他的位置

  “哦”刘彻笑了起来:“这样啊。那朕过两天去看看”

  韩颓当这个家伙啊,前世就一直是以善于钻营而闻名的。

  不过。刘彻也能理解,作为一个从匈奴逃回来的将军。他要是不死死抱住刘氏的大腿,那他就可谓是前途无亮了

  对于韩颓当这样回来以后直接就通过王道,用这样的私下邀请的方式来表示效忠的将军,刘彻觉得,这韩颓当还是挺上路的嘛

  对于这样的忠臣,刘彻自然要给面子了

  不得不说,皇帝就是这么的自私

  在片刻之前,刘彻还觉得,韩颓当玩小把戏。开后门,属于小人行径。

  但一旦他发现韩颓当是来表忠心,跪舔的,立刻就换了一个嘴脸,将之视为忠臣了。

  所以,还是老祖宗们说的好。

  伴君如伴虎,永远不要去猜测皇帝的心理。

  因为皇帝们的脑洞通常都超乎你的想象

  两天以后,刘彻就抽了个空闲,在义纵的保护下。便装出现在了弓高候韩颓当的新宅之中。

  “陛下驾临,臣韩颓当真是感激涕零”一见面,韩颓当就带着家小扑通一声跪在了刘彻面前。

  “爱卿不必多礼,今日。朕不是以天子身份来将军家里的,就是以一个友人的身份来将军家看看,顺便听一下将军去岁平叛时的所见所闻”刘彻呵呵笑道。

  刘彻可以那样说。但韩颓当却不敢当真,他依旧秉着臣子的礼节。叩首道:“陛下不耻下问,臣自是言无不尽”

  “起来吧”刘彻呵呵笑着。却并未伸手去扶。

  做了半年皇帝后,刘彻也渐渐的知道了,一味的装x,其实并不好。

  有时候摆摆架子,效果比起装一个爱护臣子,谦虚懂礼的天子,好太多了

  皇帝,注定了就是高高在上。

  跟臣子保持一定距离,不仅不会削弱皇帝的威权,相反,还会加强君威

  毕竟,这个世界,抖m无处不在

  有些人就是典型的牵着不走,骑着飞奔。

  你给他三分颜色,他就敢开染坊

  刘彻也是吃过几个亏以后,才明白这一点。

  韩颓当虽然不是抖m,但却也对此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见过那个皇帝,对臣子舔着脸平等对待的

  他微微起身,低头道:“陛下百忙之中拔伉莅临寒舍,臣与臣的家人,都是欢欣鼓舞,已为陛下备好酒席歌舞,还请陛下品鉴”

  刘彻闻言,颇有深意的看了韩颓当一眼。

  刘彻已经明白韩颓当的意思了。

  在汉室的君臣交往中,所谓的酒席歌舞,其实就是臣子们向皇帝进献美人,拉皮条的意思。

  想当年,周仁就常常邀请刘彻的老爹去他家做客

  至于小猪那个色鬼,男女通杀啊

  想着这个,刘彻就看了一眼,在韩颓当身后的他的家人。

  想从中找出前世那个迷得刘彻连女人都不想碰的韩嫣。

  可惜,或许是韩嫣此时还太小,也或许是他没有在人群中,所以刘彻并未看到。

  倒是韩颓当的几个女儿,都还生的不错。柳眉杏眼,身姿曼妙,一个个都悄悄的抬着头或大胆或害羞的打量着刘彻。

  当她们发现刘彻也在看她们时,这些小妮子,居然回了一个媚眼

  咳咳

  不得不说,汉室的贵族女子,向来作风就是大胆的很

  但刘彻并不愿意跟这些贵族女子有太过密切的接触,更别说啪啪啪了。

  因为,大部分的贵族女子,其实很早就有了婚约在身了。

  作为皇帝,刘彻固然可以不顾什么婚约,想上就上,甚至,那个被戴绿帽子的悲剧家伙可能还得帮着放风把门。

  但这样有意思吗

  天下女子万万千,没有必要为了这些破事沾上一身屎

  于是,刘彻抬头挺胸,对韩颓当道:“卿带路吧”

  韩颓当送上嘴的肉,刘彻就没有拒绝的道理了。

  这也算是属于汉室的特色文化吧。

  臣子们总是不遗余力的搜集美女来取悦皇帝,而皇帝则欣然接受这些臣子的贿赂。

  一来二去,很容易就培养出几个死忠的臣子。

  韩颓当这样做,其实就是想跟刘彻表明,他愿意为了刘彻,做任何事情未完待续

  ps:咳咳,状态还没提升上来,今天目测一万字泡汤了~

  明天继续努力看看

  第四百零四节 无题

  在韩颓当毕恭毕敬的奉请下,刘彻坐到主位。

  立即就是鼓乐大作,一个个身姿婀娜的美人儿,挥着长袖,进入场中跳起了舞蹈。

  对舞蹈什么的,刘彻向来没什么研究。

  但,跳舞的舞娘,即使以刘彻的眼光看来,都属于一流水准的美人了。

  有了音乐美人,自然少不了美酒。

  推杯换盏之后,刘彻就有些微醉了。

  借着醉意,刘彻半是试探,半是调侃的对韩颓当问道:“将军特意请朕过来,怕是有所求吧”

  韩颓当闻言,立即笑着举杯道:“圣明无过陛下,臣这点小小的心思,怎能逃得过陛下的法眼”

  韩颓当跪下来,拜道:“臣听说中尉即将出任河南郡郡守”

  刘彻闻言,点了点头。

  中尉郅都确实已经定下了出任为河南郡郡守的事情,等考举一过,他就将上任。

  河南郡是汉室除关中外,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郡内辖有雒阳荥阳武库敖仓等重镇,长期以来,出任河南郡郡守的人,都是外戚或者皇帝心腹。

  任命郅都为河南郡郡守,可以有效的加强汉室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虽然在后世看来,从中央九卿到地方郡守,这属于贬嫡了。

  但在汉室,当过九卿,又被任命为地方郡守的例子有很多。

  因而。郅都出任河南郡郡守,并不属于贬嫡尤其是他的中尉官职是临危受命得来的,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此次去河南郡当一任地方郡守。回到长安,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出任九卿乃至于三公了

  郅都这一卸任,想当中尉的人,自然就会开始钻研。

  只是

  刘彻看了一眼韩颓当,抿了口酒道:“将军就不用多心了,朕已经给将军安排了出路,辽东郡郡守”

  韩颓当闻言。脸上的笑容都凝固了起来。

  辽东郡

  那可是个比上郡还苦逼的地方啊

  一年四季,据说大雪是下个不停的。

  刘彻转着酒盏看着韩颓当的神色。不动声色的道:“将军勿忧,朕命将军去辽东,是要大用”

  “梁王已经将他麾下的张羽韩安国所部五万军卒,交付了丞相。卿此去辽东,就是要帮朕,将这五万军卒,收归朕心”刘彻慢慢的道。

  这其实只是表面上的理由。

  更深层次的理由和担心是:韩颓当俪寄等将军,去年跟着周亚夫平叛,几十万大军听命于周亚夫一人旗号。

  刘彻虽然不相信周亚夫会干什么黄桥兵变一类的戏码。

  但是,军权长久把持在某个人手里,任何皇帝晚上做梦都会被吓醒。

  虽然现在周亚夫已经不是太尉了。

  但是,他对军队内部的影响。却依旧根深蒂固。

  刘彻不想学朱重八,用血来清洗,就只能是将那些周亚夫用惯了将军心腹。打散,分别安置。

  不止韩颓当,等封赏之后,就要被刘彻派出去。

  其他如俪寄栾布等将领,也都会如此。

  说到底,这都是因为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

  在没有参谋本部跟无线电的时代。只能用轮换将领来保证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力。

  听了刘彻的解释,韩颓当心里才好受了一些。

  既然连皇帝都表示我很看好你。身为臣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韩颓当拜道:“一切唯陛下之命是从”

  然后,他就又笑着问道:“不知道陛下听说过了没有”

  “什么”刘彻看着韩颓当,感觉,这个家伙的笑容有些怪异,于是问道:“将军有话,但请直说”

  “曲周候俪寄欲娶粟长君,此事,陛下可有听闻过”韩颓当禀报着。

  刘彻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韩颓当说的是谁。

  粟长君,不就是他那个死去的老妈粟姬的姐姐吗

  今年好像差不多四十岁了吧

  刘彻回过头,对身后的王道问道:“可有此事”

  “回禀陛下,确有此事,不过,以奴婢所知,此事,乃是两位国舅在宴请曲周候时的酒后戏言,尚未有正式的说法,因此,奴婢就没禀报陛下”王道恭身答道。

  像这种类似黄段子或者起哄的酒后之语。

  汉室的贵族们年年说天天说,真个落到实际的是很少很少。

  所以,王道也就是将之当成个笑话来听了。

  但刘彻听完以后,脸色立刻就拉了下来。

  曲周候俪寄,那可是出了名的除了打仗,其他事情样样脑残的货色啊。

  尤其是政治上,他向来以幼稚闻名。

  别人可能是酒后戏言,但俪寄和刘彻的那些舅舅们可就未必了

  对俪寄来说,娶一个皇帝的姑姑,似乎是个很美妙的事情。

  对粟家来说,与列侯结亲也能显示他们的逼格。

  只是,他们都没考虑刘彻这个皇帝会怎么想

  比起这个事情来,曲周候俪寄更玩火的事情都干过

  前世,这货居然就提出来了要娶王娡的老妈

  真是想不通他的脑子到底是个什么构造。

  他也不想想,他要娶了王娡的老妈,那他成了什么了国丈爷呵呵,皇帝会许可吗

  今生,虽然俪寄没干出前世那样疯狂的事情。

  但,这事情真要成了。

  那刘彻就坐蜡了

  以后见了俪寄,该喊什么呢

  还有,这事情真成了,就会牵扯出另外一个事情:刘彻的生母粟姬的历史定位问题。

  粟姬要不要追封皇后要不要迁入阳陵与先帝合葬

  若是几十年后,薄太后都已经不在了,这个问题还好解决。

  但现在,东宫的薄太后还在,这个问题一不小心,就要引爆党争,还会引申出许多其他的麻烦。

  譬如粟家的外戚,要不要封侯

  刘彻现在连面都不见粟家的人,很明显就是要拖着这个事情。

  俪寄这个时候跑出来捣乱,刘彻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了。

  想了想,刘彻觉得,既然韩颓当都郑重的将这个事情告诉他,那么,很有可能,这是俪寄的试探。

  谁不知道,俪寄跟韩颓当关系很好呢

  恐怕,假如他现在沉默或者不置可否的话,俪寄回头就会去提亲了。

  刘彻于是板着脸,对王道吩咐:“去,告诉曲周候,军人,就该有个军人的样子,别有事没事,就跟外戚来往”

  “诺”未完待续

  ps:感冒好难受~

  第四百零五节 贿赂

  出了这么档子事情,刘彻也就无心再寻欢作乐了。

  他站起身来,对韩颓当道:“今天也不早了,朕还有些事务要处理,就不打扰将军了”

  说着,就径直起身,领着侍卫大臣出门而去。

  韩颓当这时候脸上的表情真是要有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俪寄啊俪寄,我可算被你害惨了”韩颓当后悔的想着。

  同时也在心里责备自己怎么就提起这茬事情来了

  现在可好,马屁拍在马大腿上了

  没办法,韩颓当只能领着自己的家人,一路恭送刘彻出了家门。

  目送着天子上了銮车,韩颓当这才悄悄的拉着王道的袖子,媚笑着道:“王公,您看,今天这事情,真是本候多嘴了,还请您多担待”

  说着韩颓当就不动声色的塞过去一块玉佩。

  王道见状,连忙推回去。

  开什么玩笑

  今上最恨身边的吃里扒外了

  即位半年,就已经杖杀了三个收受宫外贵族贿赂,通风报信的宦官。更定下了规矩:敢有私泄禁中语者死

  虽然,这并不能制止宫中早已泛滥的贿赂之风。

  但对于王道这样级别的宦官,却是再好不过的震慑了。

  好不容易才爬到这个位置,为了点小钱就载了,那就真真成笑话了

  行贿被拒绝。韩颓当以为自己算是踩了老虎尾巴了。

  为求补救,韩颓当只能舔着脸巴结着道:“王公,本候听说。公之子,正欲求一名师教导”

  王道闻言,本欲转身离开的脚步,生生的止住了。

  对一个宦官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过继一个族侄为子,其次就是为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请一个大家,海内知名的学者。教导和传授文化知识。

  只是

  当今之世,但凡稍微有些节操。有点水平的文人,都是拒绝收宦官后代为子弟的。

  甚至,就连跟某宦官稍微搭边一些的人,在舆论界都是被歧视和打击的对象。

  文人们动辄一句:吾辈羞于阉竖为伍。

  能把人给活活气死

  王道前不久才借了天子恩典。过继了一个族侄为子,王道对这个儿子,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不止为他单独购置了宅邸,请了仆役和奴婢伺候,让其一切享受与待遇,都如贵族公子一般。

  可是,那孩子还小。

  今年才八岁,正是进学的时机。

  然而。他找遍了长安,求遍了朝野,就差没拉下脸皮去求天子太皇太后恩典了。

  可依然没有人愿意收一个宦官之后。列入门墙。

  哪怕是记名弟子,人家都不乐意

  因而,对王道来说,现在,再没有比他儿子入学这个事情更让他着急的了

  看到王道停步,韩颓当连忙接着道:“不瞒王公。这个鄙人与黄老先生有些交情在,若王公信得过鄙人。贵公子又心向黄老,那此事,就包在鄙人身上了”

  王道闻言,黄老先生

  当世黄老学的巨擘,姓黄的足有三五人之多。

  但在长安的,却只有两位。

  一位是东宫太皇太后的座上宾,朝廷的道德经博士黄丞。

  这位老先生年已八十,身份高贵,名望颇重,而且早就不收弟子了。

  剩下的就是这位黄老先生的师弟黄迁了。

  这位老先生虽然身份没有他师兄那么显耀,但也是当世黄老学公认的巨擘之一,更关键的是,这位老先生还是开门收徒的

  只是

  王道看着韩颓当,有些不太相信,道:“君侯这话当真”

  韩颓当这时候是骑虎难下。

  还好,当年,朝野闹得沸沸扬扬的张释之去职案中,他卖过一个人情给那位黄老先生。

  再加上俪寄也还有些情分在,厚着脸皮去恳求,应该还是能搞定的。

  于是,韩颓当重重的点了点头。

  王道见了,嘿嘿一笑,道:“既然如此,那君侯就等着咱家的好消息罢”

  天子生气了吗

  以王道看来,其实并没有,至少没生韩颓当的气。

  因此,这个事情,他连嘴巴都不需要动一下,只要保持沉默,就能达到目标。

  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

  韩颓当闻言却是大喜,忙不迭的拍着胸膛道:“还请王公,多多美言请王公转告陛下,臣颓当誓为陛下效死,粉身碎骨,以报汉家厚遇这次臣自吴楚归来,特地为陛下选了数位东南佳丽,陛下若是有空,不妨再来臣府上坐坐”

  在汉室,献美女给皇帝,确实是臣子进步的最快途径

  所以,才有了幸臣这么个称呼。

  韩颓当想得清楚,身为匈奴降人,祖上还是跟高祖正面干过的叛臣后代,这辈子,他注定是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进入朝堂的九卿序列。

  只有拼命拍马屁,逢迎才有那么一点可能

  刘彻回到宫中,不多时,俪寄的谢表就递了进来。

  刘彻翻着看了两眼,心中基本确定了,俪寄就是通过韩颓当来做的试探。

  将俪寄的奏疏隔到一边,刘彻知道,现在,俪寄刚刚立了大功,责罚都不好责罚。

  因此,只能拿自己的那帮外戚出气了。

  刘彻思量了一会,这一次,只怕是只能给粟家封个候,打发掉他们了。

  再拖下去,难保这帮逗比,又玩出什么花样来。

  找个借口,封个列侯,把他们打发得远远地,眼不见心为净,让地方官去头疼好了

  于是,刘彻对王道吩咐道:“王道,你去长乐宫面见太皇太后,就说,朕欲封粟氏为列侯,请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商量商量,看看封个什么候比较好,朕,觉得清远候,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这就差直白的说,老子想把这帮逗比送到齐国去了。

  清远县,在齐国与胶东国的交接处。

  地方挺大,就是穷了点。

  “诺”王道连忙恭身答应。

  正欲离开,却听天子又道:“你等会回来,替朕去趟石渠阁,将历代天子乡饮大秿的诏命,给朕找来”

  所谓乡饮大秿,其实就是周代的乡饮酒礼的进化版本。

  马上就要举行考举了,这乡饮大秿礼,作为嘉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诺”未完待续

  ps:抱歉了~我这身体真差劲,一感冒就必然会引起支气管咳嗽,一咳起来就没玩没了,今天咳一整天,人都咳煞笔了~擦~在熬中药,明天应该不会这么咳了吧~

  第四百零六节 诏书与三老

  乡饮酒礼,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

  最早能追溯到夏商时代,但有明确记载和制度仪式的乡饮酒制度,始于西周。

  礼记:乡饮酒义记载:乡饮酒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这里的所谓豆,并非指的豆子,而是西周的一种用于盛放肉酱与腌菜的器物,造型类似高足盘,中部是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

  简而易之,乡饮酒礼最初可能是我们的先人庆祝一年丰收,犒劳一年辛苦的原始礼仪。

  至西周时,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礼仪。

  礼记:王制中就说的很明白乡饮酒礼习射上功,习乡上齿。

  同样是礼记中的另一个篇章地官中的党正篇中说的更为详细: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

  说白了,乡饮酒礼在周室属于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统治地位,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政治礼仪。

  就跟后世天朝的党校,年年都要强调学习xx同志讲话精神,深入贯彻xx精神,为了xx目标而努力奋斗,但其实与会众人大都只是来嗨皮的

  但是,时代在变化,礼仪也相应的开始了变化。

  经历了春秋战国后,到秦代,乡饮酒礼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秦作为一个古典军国主义制度的政权,痛恨一切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秦律无所从不包,连老百姓吃饭睡觉喝酒交朋友都想管

  譬如秦律规定:无故三人以上群饮者。罚金四两

  在这样的局面下,周代的乡饮酒礼。在秦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只办过一次。连马甲都换了,变成了所谓的大酺。

  所谓酺,通布,大酺的意思,就是王者布德于天下而令吏民合聚饮食之令。

  这样一来,乡饮酒礼就彻底的从之前的民间行为变成了国家的政治活动。

  汉承秦制,所谓汉律其实就是把秦律改了个名字换个记录的木头规格和行文方式,其他在最初大体完全就是一模一样的。

  因而,实际上。最初的那十几年,刘邦与吕后的执政时期,对民间的私自聚会饮酒,是实现极为严格的管控制度的。

  即使到了今天,刘彻上台后,许多地方,对于民众私自聚会,依然十分敏感,动辄就是出动郡兵予以抓捕处罚。基本上就跟后世的派出所抓赌抓嫖一样,在汉室,抓小老百姓小地主阶级私自聚会饮酒,也是大多数地方官府的创收项目之一。

  刘彻前世在河间为王。对这个现状是很了解的。

  要说普通百姓最痛恨的律法是那一条

  这条禁饮令至少可以列入前三甲

  当然,汉室天子不是秦代的那些榆木脑壳,不懂变通。

  有秦一代。总共只实行过一次大酺那还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统一天下的那一年秦始皇下令为了庆祝统一四海而特许民间大酺。

  除此之外。一次也无。

  而汉室,则是每有嘉庆。

  譬如说皇帝登基。千秋,立后立太子太后寿,都会下令民间大酺,与君同庆。

  现在,摆在刘彻的面前,就是这些历代天子下令天下大酺的诏令和法令。

  从这些藏在石渠阁中的诏令和法令上就能看出来,汉室实现的大酺的传统,源自刘彻的皇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即位的那一年。

  当年,这位从代王变成天子的新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在政治上开始展示他的声音。

  这道大酺令可以算是这位天子早期政治举措的典范。

  刘彻审视着这道记载在竹简上的诏命。

  边看边点头,对他这样的新皇帝来说,这是极为难得的学习素材。

  将这些诏书看完,刘彻就对王道吩咐:“去,请丞相御史大夫入宫议政”

  汉室实现的制度跟后世略有不同。

  后世,尤其是宋明的皇帝,几乎天天要上朝,但汉室的皇帝不用如此。

  一般来说,假如没有突发的重要事故,是五日一常朝,每逢朔月一大朝。

  剩下的时间,皇帝可以充分利用,游山玩水也好,嬉戏也罢,没人会有意见。

  前两天刚刚开过常朝会议,因此,今天并非上朝日,大臣们基本都在官衙处理政务。

  “诺”

  王道领命离开后,刘彻就命人拿来一张纸,在其上草拟起了诏书,一边写,他还一边看自己祖父的那道诏命,进行参考。

  半个时辰后,当周亚夫与晁错出现在刘彻面前时,刘彻差不多将诏令的内容琢磨好了,初步写出了个条程。

  “陛下”周亚夫与晁错联袂鞠躬,然后问道:“不知陛下唤臣等入宫有何差遣”

  刘彻将手中的白纸命人递给周亚夫和晁错,道:“两位爱卿先看看朕的这道诏书草稿”

  周亚夫与晁错恭敬的跪着接过递来的纸张,作为丞相周亚夫先看了一遍,然后递给晁错。

  花了大概一刻钟时间后,这两人才算看完。

  周亚夫与晁错对视一眼,然后两人都拜道:“陛下倡导孝梯,赤子之心,感人肺腑,臣亚夫等伏维顿首,为天下谢”

  这封诏命,刘彻基本上就是对着他祖父当年的那封诏书,稍微变动后的产物。

  任谁都挑不出错来。

  刘彻点点头笑道:“吾汉家向来以孝治天下,既然丞相与御史大夫都称善,那这大酺诏书就这样了”

  “来人”刘彻命令道:“录诏”

  一直站立在刘彻御阶上的几位尚书连忙走下台阶,匍匐在地。叩首道:“臣等在,请陛下喻示”

  “朕闻之。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朕承先帝遗命。获保宗庙,至今以半岁有余,不时使人存问长老,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俱为令”刘彻早已打好腹稿,此刻慢慢道出,台下尚书连忙跪着用刀笔。将这诏命刻在竹简上。

  汉制,皇帝诏,都是一式三份。

  一份交给丞相御史大夫,一份留存在石渠阁档案馆,作为备案,还有一份,则是交给受诏人或者执行该命令的官员贵族有关部门。

  任何诏书,假如,在石渠阁中没有备案。

  那么。就算是真的,那也是假的,不具备合法性。

  是以汉室对皇帝诏书的保管和存档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和制度。

  基本上每一份诏书,制定完成后都有专人保管审查。

  为了防止万一。每个月,尚都会按照目录,逐一核查保管的诏书。

  这样的制度确保了没有人能伪造任何皇帝的诏命。

  同样。在这样的制度中,汉室不可能有什么密诏之类的玩意即使有。只要石渠阁里没有备案的副诏,按照制度。就算是真的,就算皇帝也知道,那也是假的。

  前世,窦婴就是死于一封没有经过备案的诏书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刘家用没有备案的诏书来忽悠臣子甚至捅臣子刀子这样的事情,做的很熟练。

  譬如枳候薄昭

  谁又能证明,薄昭当初到底是矫诏呢还是真有其诏

  反正他人都死了,死无对证

  尚书们录诏的速度比较慢,毕竟,用刀笔在竹简上以隶书刻录,有些困难。

  刘彻等了一会,等他们写完,才继续接着道:“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更赐帛人两锭,絮三斤赐物及当禀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廧夫令吏致两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刘彻的这道诏书,在汉室,是政治正确再不过的命令了

  以孝治天下,从皇帝到黎庶,人人都要以身作则,尊老养老。

  尤其是刘彻最后的那一段诏令,他这个皇帝亲自下令部署,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下达任务和命令。

  向所有辖区内登记在册的八十岁以上老人送温暖。

  这个温暖礼包的重量,可不轻

  每人每月都是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若九十岁老人,额外增加帛布两匹,絮三斤,作为御寒衣物的原料。

  这样的赏赐不可谓不大手笔

  就是后世天朝boss下基层送温暖也不过如此了

  千万不要怀疑汉室官僚系统的效率和他们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力。

  不要忘了,汉室是在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汉室的民间行政机构和单位,基本就是照抄的秦代制度。

  古典军国主义制度的秦政权,将他的触角前所未有的深入到了民间村一级的行政单位,甚至直接具体到了户主本人。

  汉室也差不多,编户齐民的政策之下,没有人能逃脱官府的管控。

  因而,汉室政府实际上,已经能直接与地方最基层的村一级进行对话。

  譬如刘邦太宗孝文皇帝,都曾经亲自召见民间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三老。

  一个基本的数据就能说明,汉室的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强了

  刘彻手上有一册丞相府统计的天下人口数据,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天下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七百人,年七十以上受杖者两千八百二十三人

  精确到个位数的受杖人,足以保证,汉室的行政控制能力,能超越除秦以为的所有中国封建王朝。

  因为,这些所谓的受杖人,就是史书上的三老群体。

  这些人相当于汉室的人大代表,他们见官不拜,可以出入官衙,行走驰道不需忌讳,列市贾肆,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费,在汉室,唯一能与这帮人比特权的除了列侯阶级就是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定居关中的山东老兄弟了。

  到今天,列侯们半死不活,当初跟随刘邦入关从龙的山东老兄弟也死的死,病的病。

  在政治上,这些三老,就成了汉室政权的中坚力量。

  因为,这些受杖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按照刘邦定下的律法,想当三老,享受朝廷特权,得满足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

  在封建社会,这个条件其实就是限定了三老人选必须是地方宗族的族长或者比族长还牛逼的地方名望之士。

  这样的人基本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熟知社会现实,不是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的军官,就是当过官,任过至少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