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75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4 13:46      字数:11965
  从官恭身道:“回禀家上,此人说,这大黄与花椒,是否可以卖给他”

  刘彻瞳孔猛然扩大。

  心里面一个声音猛地出现:他不是匈奴人

  但他不是匈奴人,怎么出现在匈奴使者队伍中

  他是谁

  他不是匈奴人,怎么拥有与须卜雕难对等甚至隐隐高于须卜雕难的地位

  倘若是其他人,估计怎么猜都猜不到这人的身份。

  但刘彻却猛的想到了一个国家。

  他知道,这人来自哪里了。

  “他是乌孙人,而且还是乌孙王族”刘彻心潮澎湃。

  乌孙与匈奴的关系,就类似后世的米帝之于英国。

  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乌孙的先王猎骄靡是匈奴冒顿单于的养子,匈奴老上单于的干弟弟,毫不夸张的说,乌孙先王猎骄靡在匈奴拥有着几乎不下于匈奴左右贤王的地位,长久以来,乌孙与匈奴的关系亲密无比。

  甚至于,乌孙本身就是匈奴扶持和培养的一个打手。

  对于乌孙,刘彻太清楚不过了。

  这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对象。

  不想当皇帝的太子绝对不是一个好太子

  反过来说,不想当老大的马仔,也绝对不是一个好马仔

  而毫无疑问,乌孙,绝对是一个好马仔未完待续。。

  by:dfiuwesz80444925722 >

  第两百九十二节 挖坑1

  刘彻眯着眼睛看了一会那个乌孙人。

  心里头小算盘打的啪啦啪啦的响。

  俗话说的好,只要锄头挥得勤,没有墙角挖不动。

  但是,此刻,却不是一个好时机。

  所以,刘彻呵呵一笑,对侍从官道:“转告他:我国愿意将花椒大黄以及食盐丝绸出售给任何能带来类似于黑麻一类我国所没有的物种的人”

  侍从官翻译过去之后,那个乌孙人很显然非常高兴,叽里呱啦的说了一大堆。

  他的话说出来以后,须卜雕难的脸色霎时就变得很难看了,立刻就用着另外一种语言与那个乌孙人说了起来。

  刘彻看向侍从官,示意让他翻译。

  那侍从官支支吾吾了一会,才翻译道:“家上,那人说:他有一种比我汉朝还要好的香料,名曰黑椒,另外他还可以提供许多西域的特产剩下的话,臣就不懂了”侍从官跪下来谢罪:“请家上赎罪”

  刘彻听完以后,就呵呵的笑了起来,低声对侍从官道:“起来吧,卿已经表现的很好了”

  此刻,他更加确信,自己的猜测了。

  至于那须卜雕难与那个乌孙人之间的对话,刘彻也能勉强猜到一些内容。

  无非就是那个乌孙人拿出来的那个所谓的黑椒,恐怕须卜雕难听都没听说过,或者知道,但却没想过乌孙人手里有。

  刘彻在心里嘿嘿的笑了两声。

  这个世界上,就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更何况国与国之间

  谁没有点私藏的东西

  谁没有自己的小算盘

  更何况,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有奶就是娘。

  若非是现在汉室的手根本伸不到西域去,刘彻真想在这里面加一剂猛药,好好的给匈奴人上一课。

  不过现在也不差。

  刘彻笑眯眯的看着须卜雕难与那个乌孙人之间争执。

  虽然不懂他们之间在说什么。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比给自己的敌人添堵更爽的吗

  当然,刘彻也很清楚,乌孙与匈奴之间的紧密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区区的大黄动摇的。

  前世之时,小猪挖了乌孙几十年的墙脚到昭宣时期,才把乌孙人拉上了汉室的战车。

  现在,乌孙与匈奴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

  两者甚至共同作战,共同瓜分战利品,相互之间频繁通婚。

  如此紧密的关系,后世米帝组织的北约加盟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唯一能作为参考的,大概就是后世地球上近代的英日同盟了。

  须卜雕难与那个乌孙人争辩了一会,最后,似乎达成了妥协。

  那个乌孙人将某样东西交给了须卜雕难,然后,须卜雕难就微笑着面向刘彻,说了两句话。

  侍从官立刻就翻译道:“家上,匈奴使者说,大黄与花椒还有丝绸食盐,只能由大匈奴撑犁孤涂与汉朝皇帝进行交易”

  刘彻一听,即使他向来脾气不错,此刻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了。

  像这样裸的威胁和恐吓,重生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尝到

  然而,刘彻瞥了一眼那个疑似乌孙王室的年轻人,此刻,那人已经没有方才的成竹在胸,变得有些落寞了。

  很显然,他已经被须卜雕难吓住了。

  或者说,是被须卜雕难所代表的匈奴帝国给吓住了。

  这个事实证明,再怎么紧密的同盟,涉及到利益时,还是会有分歧,还是要靠拳头说话

  很显然,匈奴人绝对不会允许丝绸贸易这种暴利性的垄断商品被他人染指,即使,那个人是自己的小弟

  更何况,还有同样暴利且还具有政治意义的花椒和大黄以及食盐

  但是,刘彻低头微微一笑,心道:“这样才好”

  自从老上单于死后,匈奴人就失去了他们的精神导师和指导这个庞大帝国前进的指路人。

  继任者不管军臣也好,还是之后的伊稚斜也罢,充其量,不过是些有点小聪明的庸才而已。

  纵观整个汉匈战争期间的表现来看,军臣与伊稚斜,明显不及格。

  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甚至昏招迭出。

  使得小猪在汉匈战争的初期,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的实现了夺取河套地区的战略目标,进而压缩整个匈奴的活动空间,为接下来的漠北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期间,霍去病甚至创造了八百骑突袭龙城,毁了匈奴祭祖之地的奇迹

  军事上如此,政治上更是一把好牌打成了烂牌。

  原本,老上单于花费了一辈子的力气,为匈奴打下了整个西域的地盘,让所有西域诸国,统统臣服。

  结果一个张骞就把匈奴人的后花园搞得鸡飞狗跳,甚至还用棒棒糖拉拢了好多的西域国家,连乌孙这个匈奴自己培养的小弟都动摇了。

  张骞固然厉害。

  但若不是匈奴人过于骄傲自满,对西域诸国,尤其是乌孙这样的强国盘剥过甚,人家犯的着跟匈奴人为敌吗

  而西域诸国,是匈奴最大的财源

  “我就再在这上面加一把火吧”刘彻在心里充满恶意的想着。

  于是他抬起头,对须卜雕难道:“这是自然”

  于是,刘彻就跟须卜雕难借着翻译,商讨起了具体的交易。

  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初步确定了以丝绸作为参考的交易本位。

  确定了丝绸的本位后,诸般商品的交易定价,自然就迅速的得到了落实。

  譬如,一石黑麻黑芝麻可以换十匹丝绸,而十匹丝绸可以换得一斤花椒或者大黄。

  在这整个交易中,基本全是以物易物。

  刘彻没有要求黄金或者马匹等什么可能刺激匈奴人的东西。

  而匈奴人也很明智的没有提及青铜与铁器等敏感物资。

  看上去,刘彻是用花椒丝绸食盐和大黄跟匈奴交易了许多西域的土特产。

  匈奴人在整个交易中占尽了便宜。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整个交易继续进行,匈奴人的国力和实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大大增强。

  甚至于,借着花椒和大黄,匈奴甚至能进一步的紧密自身的部落与单于庭之间的联系。

  但是

  刘彻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坑,一个大坑

  匈奴人掉进去,就很难再爬上来了r1152

  by:dfiuwesz80444932058 >

  第两百九十三节 挖坑2

  刘彻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分年代,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本质就是相互给对方挖坑。

  这挖坑技术的好坏,甚至直接决定了一国的兴衰。

  譬如,后世米帝就给毛子挖了好大一个坑,然后,毛子就作古了。

  后来继承了毛子家业的大毛,在坑里噗嗤了好多年,才总算借着油价翻身。

  当然了,倘若学艺不精,挖坑不成反被坑,这样的事情,也多的是。

  譬如当年战国末年,韩国人就拼了命想挖个坑给秦国。

  这个坑的名字叫郑国渠。

  然后,秦国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然后,六国被横扫了

  而所有的坑,无论成功失败,都几乎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至少你挖的坑,对方要心甘情愿的跳进去。

  再之后,才是考验是埋跳坑的人还是挖坑的人的时候。

  刘彻现在给匈奴人挖的这个坑,毫无疑问,匈奴人是跃跃欲试,若无例外,他们肯定会义无反顾的跳进去。

  然后

  刘彻低着头呵呵的笑着,看着跟他一样一脸兴奋的须卜雕难。

  此刻,刘彻仿佛看到了整个西域烽火四起,无数的小长风〗文学www.lwen2国在匈奴马蹄下破灭,无数的民族走向毁灭,但更多的人却拿起了武器,与匈奴人进行斗争,进行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刘彻在心里喃喃自语着。

  西域诸国,在一般人古板的印象里。仿佛是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国,兵少国弱,不堪一击。

  然而。历史却告诉刘彻。

  即使是蚂蚁堆里也可能藏着食人蚁

  更何况广袤的西域国度

  旁的不说,那个亚历山大东征军后代建立的大宛,可是曾让强盛一时的汉军都碰的灰头土脸的

  至于乌孙,更是西域的霸主,虽然不如匈奴强,但,兔子急了也能咬人。更何况乌孙还是一匹恶狼

  其他更遥远的国度,更是有着能与欧罗巴霸主罗马掰腕子的安息帝国

  匈奴人是强,但它也不是龙傲天。王八之气一震,就能让西域诸国心甘情愿的做牛做马。

  这么想着,刘彻就不由得有些期待了起来。

  在历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在美洲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辛辛苦苦抢来的白银。最后却统统流入了中国。

  而刘彻现在要营造的,差不多就是类似的局面。

  以丝绸大黄等为饵,让匈奴人去大索西域。

  为了让匈奴人对西域诸国盘剥更加厉害更加彻底更加没有底线。

  刘彻甚至可以在未来,给匈奴人一些甜头。

  譬如说大量的进口产自西域的葡萄干芝麻以及石榴甚至来自印度的胡椒。

  然后,你觉得占据了绝对强势地位的匈奴会跟蝼蚁一样的西域诸国公平贸易

  刘彻用屁股都能猜到,匈奴人必然会用类似于上贡,保护费以及其他类似的借口,跟西域诸国索要。

  一如他们对汉室所做的那样。

  至于报酬

  大匈奴的保护不要钱啊

  可能刚开始。贸易规模不大,西域诸国可能会没什么感觉。

  但刘彻相信。再过几年,随着贸易规模扩大,西域的国家与民族,就将迎来一段无比黑暗与恐怖的岁月。

  这样的黑暗与恐怖,将会一直持续到正义之师的汉朝军队到来

  然后,故事的剧本,自然是西域各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

  至于在这之中,会死掉多少人,有多少民族文明消亡,那就与刘彻无关了。

  对刘彻来说,这是一步暗棋,运作的好,就可能彻底打乱匈奴人对西域的掌控,同时还能借匈奴人的手,抹掉一些刺头。

  譬如说什么大宛啊。

  说不定到时候汉室还会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西域甚至更遥远的国度。

  想着大宛,刘彻就暗道了一声可惜。

  大宛的汗血宝马,可是马中的宝马啊。

  不过,汗血宝马太娇贵了

  不适合用来作为骑兵的标配,反倒是后来乌孙人培育的乌孙马,成为了汉军骑兵的主要马种。

  刘彻在yy的时候,须卜雕难,同样很高兴。

  本来这次出使,不过是奉命过来例行公事,顺便来汉朝度假旅游享受美食的。

  同时顺路提醒一下汉朝,这回礼不能太薄了

  但须卜雕难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

  老实说,西域诸国每年上贡给单于庭的贡品,像什么黑麻蒲桃石榴什么的,大部分都是堆在帐篷里发霉。

  匈奴人更爱吃来自汉朝的美食,更欣赏汉朝的丝绸。

  对于西域诸国,单于庭的政策,一直就是羁绊。

  只要那些小国能对单于庭恭顺,按时奉上女子财帛,匈奴就不怎么去理会了。

  但须卜雕难没有想到,那些匈奴人不怎么看的上眼的东西,汉朝的太子却很感兴趣,愿意拿丝绸来换,不仅如此,更搭上了花椒跟大黄。

  花椒什么的,左右不过是调味品,影响不大。

  但那大黄

  须卜雕难只能用神物来形容

  须卜雕难此刻已经在憧憬着他带着大黄回国以后的场景了。

  单于龙颜大悦是必然的

  他的地位在单于面前更进一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甚至借此超越他的哥哥,成为下一任的族长

  这么想着,须卜雕难越看刘彻越高兴,态度也一下子变得亲密无比。

  至于那个乌孙人以及乌孙人被迫交出来的东西,刘彻跟须卜雕难都有意无意的忘记了。

  与须卜雕难辞别,刘彻走出偏殿。

  时间还很早,外面宣室殿的朝仪还没有开始。

  刘彻决定先去跟皇帝老爹解释一下。

  于是带着人朝着老爹所在宫殿而去。

  在路上,刘彻朝哪位一直做翻译的侍从招手,问道:“敢问卿贵姓”

  那侍从官满心欢喜的跪下来答道:“小臣杨毅拜见家上”

  刘彻微微笑着点点头,对他道:“杨爱卿,方才有劳爱卿了”

  “为家上效力,是臣的本份”杨毅高兴的道。

  像他这样的小吏,在这宫廷里不知道有多少,懂匈奴话的,也并非只有他一个。

  概因为,匈奴乃是大国,因此,汉室朝廷历年都有培养一些懂匈奴语言的低阶官员的传统。

  因此,杨毅很清楚,现在,就是他的机会

  一个抱住金大腿,登上人生坦途,迎娶贵小姐,当上大人物的机会

  他自然知道,应该要牢牢抓住

  刘彻呵呵一笑,道:“很好,杨爱卿,孤能信的过你吗”

  杨毅立刻就叩首斩钉截铁的道:“臣虽粗鄙,却也知忠君奉上,家上有令,臣必万死不辞”

  “善”刘彻大笑:“那孤就交给爱卿一个任务,盯住那些匈奴人,倘若那个碧眼匈奴人落单或者单独出现在某地时,你悄悄过去,将他请来与孤一见”

  刘彻看着他,问道:“明白了吗”

  “诺”杨毅叩首道。

  乌孙,现在刘彻肯定是没办法拆散他与匈奴的紧密盟友关系的。

  但,提前下个钉子,跟乌孙人取得联系,也是不错的

  天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联系就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ps: 马上要跟老婆出去逛街~嗯,今年还没陪她好好玩过,目测起码也要10点才能到家,然后不知道能写多少~~

  咳咳,明天开始恢复2000一更吧~我感觉发大章不给力啊~~~~~~~

  主要是不太习惯~

  第两百九十四节 悲剧之刘戊1

  刘彻回到皇帝老爹身边,向其简要的汇报了一下自己与匈奴人取得的谈判结果。

  “匈奴人会因为大黄与花椒而将那种神奇的牧草种子卖给我朝吗”天子似乎根本就不关心刘彻与匈奴人达成的交易,低头微微沉思之后,对刘彻问道。

  “会的”刘彻非常肯定的说:“父皇,只要这种贸易方式存在,匈奴人的一切,就都将为我汉家获得”

  这是肯定以及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一开始,匈奴人可能会对类似与汉室的贸易严格把关,严查死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三五年后,汉匈之间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相互走私行为。

  马克思说过,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人们就会铤而走险,只要有百分一百的利润,法律就是废纸,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世间的一切都无法阻止人的私欲与贪婪,而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五百,那就没有什么不能交易的了

  而大黄丝绸花椒,哪一个的获利不是数倍甚至数十数百倍的利润。

  刘彻就记得很清楚,后世的史料描述。

  一匹丝绸,在罗马能与黄金等价,一块大黄能换的价值其重量本身数倍的黄金,至于胡椒等香∓mp;长∓mp;风∓mp;文学 www.cfwx料,更是无价之宝

  只要匈奴人尝到甜头。

  下面的人的私欲一起,就没什么能阻止走私的狂潮了。

  为了利润,明末的商人官僚集团毫不犹豫的卖了老朱家。

  当然。同样的,来自西域的许多高利润特产,譬如说汗血宝马可能残存在大宛等国中的古希腊文明的结晶如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数学著作以及黄瓜棉花石榴甚至产自印度的胡椒等超高利润的商品。同样会让汉朝的商人不顾一切的将违禁的非法物品,卖给匈奴人。

  譬如说被严格控制流出的铁器以及汉军的制式装备甲胄。

  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

  甚至,刘彻很清楚,即使他不做这些,同样的走私,也一样在进行。

  不然,你以为此刻在遥远的安息罗马印度埃及出现的丝绸该怎么解释

  后世的史记中就明确记载了两个关于汉朝商人肆无忌惮的走私商品的证据。

  第一个来自于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当时,张骞在乌孙看到了来自汉朝的蜀锦,并且得知。这些商品来自身毒,而身毒又是从滇国获得的。

  而汉律规定,任何私自出关禁都是死罪

  而另一个证据,则是匈奴列传中关于马邑之谋的描述。

  史记中明明白白的记载。马邑之谋的谋主商人聂壹干的就是奸兰出物与匈奴交的勾当。

  所谓奸兰。既是西汉版本的走私。

  有趣的是,在马邑之谋以前,根据史记的记载,汉匈贸易极为兴盛,同样是匈奴列传之中,就记载了,小猪在位初期,即建元至元光的七年中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简单的来说,就是当时的长城附近。汉匈之间的民间往来与贸易,已经不是小打小闹,某几个人的个人行为了。

  而是在掌权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大规模有组织的大额贸易。

  更有趣的是,马邑之谋发生之后,尽管汉匈已经在事实上进入了战争状态。

  然而,太史公依然记述说: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来入盗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这就更有趣了

  什么样规模的贸易和利润才能让汉朝和匈奴都在撕破脸后,还继续做买卖

  或者说,什么样的交易,才能汉朝不关闭那些开放的边境市场,不严厉打击那些走私商人,又是什么买卖才能让匈奴人放着那些市集中堆积如山的财物不要反而去啃那些硬骨头一样的要塞

  再仔细想想明末的时候,满清多次破关侵略,但富得流油的晋商的地盘,满清大兵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再结合小猪即位后,汉朝的马匹存栏数量的不合理的忽然增长,答案几乎呼之欲出

  小猪通过贸易,获得了来自匈奴的大量的战马

  而匈奴人自也不傻,得到了大量的汉室的铁器食盐与丝绸。

  两者只能说各取所需

  而现在刘彻推动汉匈贸易,其实不过是稍微提前一下小猪的剧本。

  当然了,刘彻打死都不会跟自己的老爹说的。

  不然,老爹知道了的话,这买卖十之八九就要黄掉了。

  虽然刘彻自己很清楚,这个买卖,无论怎样,汉室都不会亏本。

  原因很简单,走私到匈奴的铁器,数量有限,而且匈奴人未必能欣赏。

  天子刘启听到刘彻肯定的回答后,就摆摆手道:“那此事,朕就交给大行去负责”

  “父皇圣明”刘彻叩首道。

  刘彻跟须卜雕难达成的,仅仅只是一个意向而已。

  具体的贸易交换比例以及条款,自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沟通和交流,同时,这个事情,还要得到两国君王的批准。

  因此,最起码,这个新的条约,也要等到今年的六月份甚至明年的这个时候,才可能落到实处。

  实际上,天子刘启也并未太过将刘彻与须卜雕难达成的这个贸易条约太过放在心上。

  事实上,此刻,在天子刘启眼中,这个所谓的贸易条约,其实不过是拿来稳住匈奴人的一个办法而已。

  因为,今年,将是削藩大计最重要的一年。

  而削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匈奴人是否介入。

  倘若,只是付出一些不怎么值钱的大黄花椒以及丝绸,就能让匈奴人不介入汉室内战,不跑来骚扰汉关,使得朝廷可以安心处理内政。

  那么别说是还有可能带来好处了。

  就是没有好处,亏本甚至巨亏,也要捏着鼻子做下去

  而现在,这个新年的朝会,就是一个重要的舞台

  因此,天子刘启并未再问刘彻关于此事的细节,只是悠悠然的问道:“太子听说了楚王的事情了吗”

  刘彻眉头稍稍一皱。

  他当然听说了

  何止是听说了

  甚至连事情的前后经过和细节,现在,整个长安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两天前,楚王刘戊入关,按照惯例来长安朝贡天子。

  但就在此时,一条劲爆的消息瞬间爆炸。

  楚王刘戊在去年夏四月太皇太后丧礼期间,饮酒作乐。

  这就是大不孝

  倘若是这样,那也罢了。

  毕竟,这样的传闻,可扳不倒楚王这样的大国诸侯。

  可是,有人言之凿凿的提出了罪证刘戊不仅仅在丧礼期间饮酒作乐,更与其外甥媳,发生了乱lun关系

  顿时,整个舆论哗然

  汉室对诸侯王有一条红线。

  这条红线就是乱lun

  可谓碰之即死,触之即亡

  但凡碰了这条红线的,不管是谁,都几乎难逃一死

  在整个汉室历史上,因此而死的诸侯王,不计其数

  ps: 嗯,今天元旦~陪老婆逛街买衣服,当了一天的提包侠~~~~~~

  明天开始吧,会努力更新~

  第两百九十五节 人参第一更

  前世之时,此刻刘彻远在河间,与长安山水相隔,最后落在他耳朵里的消息,大部分也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成品。

  这就好比后世的天朝某大会前后发生的事情。

  帝都的百姓自然知道的远比魔都的百姓多。

  至于其他地方,估计,就只能看v的全国人民大团结了。

  前世,刘彻最后得知的消息是,御史大夫晁错弹劾楚王刘戊往年服太皇太后,私奸服舍,请诛,天子以楚王有功,诏赦,罚削楚之东海郡。

  然后,刘彻自己都没反应过来,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的时候。

  正月甲子,吴王濞遣使传书天下诸侯,起兵谋反。

  而此刻,刘彻以太子之尊坐镇长安,耳中所闻,所知的事情,毫无疑问是前世的n倍。

  以刘彻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

  这刘戊很显然是被人坑了。

  不然,何以他前脚刚进函谷关,后脚长安就冒出了关于他在服丧期间饮酒作乐,甚至乱lun这样的丑闻的传言。

  甚至于,传言之中,言之凿凿,所有的描述仿佛是有人亲眼目睹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要是都这样了,还看不出来是有人故意引爆了这个炸=长=风=文学 www.lwen2弹,那么,刘彻也就枉为穿越者了

  而且,刘彻知道,幕后的推手估计不止一两个。

  甚至,就是现在向他问这个问题的老爹,估计也在里面掺了一脚。

  只是。有些事情,心里知道就好了。

  只有傻瓜才会说出来

  刘彻于是俯首拜道:“回禀父皇,儿臣最近一直闭门读书。修身养性,不曾听说过”

  “呵呵”只听得皇帝老爹莫名的一笑,然后,刘彻就感觉到自己的老爹仿佛站起身来了。

  笃笃笃的踱着脚步,走了起来。

  准确的说,是走到了他面前。

  刘彻抬起头,只看到老爹面无表情的看着他。

  “刘彻”刘彻只听到自己的老爹低声对他道:“不要自作聪明”

  刘彻浑身打了个冷战。

  连忙叩首道:“儿子不敢”

  皇帝老爹的意思。刘彻脑子里有些迷糊,不太理解。

  但这其中明显带着苛责以及警告

  于是他福至心灵,连忙道:“儿臣只是难得糊涂而已”

  无疑这是一个擦边球试的回答。无论老爹所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刘彻都可安然脱身。

  听了刘彻的解释,天子刘启似乎有些意动,嘴角动了动。最终却没有说出口。只是挥手道:“既然如此,太子先去大殿候着吧”

  于是,刘彻连忙躬身一拜,道:“儿臣告退”

  等走出大门时,刘彻脑海中一道闪电划过。

  他一拍脑门,不由得懊悔了起来:“看来,我是错过某个窥知历史真相的机会”

  很显然,方才皇帝老爹的表现。很不正常。

  假如说,楚王刘戊的现在的情况有他的一份贡献。恐怕老爹就不可能那么问刘彻了,甚至都不会问。

  因为,对皇帝来说,维护自己的伟光正是他们的本能。

  是以,假如皇帝参与了对某个臣子的阴谋,那他从此就会避而不谈,将这个责任毫无压力的转嫁给另外一个臣子,借机将自己洗白。

  譬如后世的宋高宗,把杀岳飞的锅丢给秦桧一样。

  也就是说,这事情,有人矫诏了

  刘彻在心里想着。

  只有这样才解释的清楚,方才皇帝老爹的一切不合理举动

  汉室的臣子,向来有矫诏的传统。

  假传圣旨这种事情,虽然风险很大,但是,作为一个一切唯结果论的国家,只要把事情干好了,假传圣旨什么的,根本不是罪。

  所有在史书上被以矫诏罪名治罪的,统统都是事情干砸了的家伙。

  反之,只要事情做成了,矫诏

  皇帝忙着往自己脸上贴金都来不及

  是以,汉室的历史上充斥着无数冒险矫诏的家伙。

  譬如,现在刘彻身边的汲黯,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矫诏达人,明史记载,这货就明目张胆的干过假传圣旨的活计。

  但他把事情干好了,所以皇帝一句责罚也没有,反而升官嘉奖

  但更多的,却是失败者。

  譬如薄昭窦婴卫青的儿子卫杭陈阿娇的两个兄弟,都是死于矫诏

  那么,谁是那个假传圣旨的人

  刘彻眯着眼睛,看着前方热闹喧哗的大殿。

  最大的嫌疑人当然是晁错

  只是

  刘彻低头想了想,直觉告诉他,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不然,皇帝老爹也不会表现的那么奇怪

  仔细想想,刘彻发现了一个疑点。

  他去见须卜雕难之前,他的皇帝老爹还表现的很正常,当他回来,皇帝老爹匆匆的问了一下会谈的内容就不再关注了。

  也就是说,在他离开和回来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这个事情的出现,使得老爹将除此之外的所有事情,统统降入了低优先级处理的序列。

  带着满腹疑虑,刘彻回到了宣室殿之中。

  其实,他离开的蛮久的了。

  起码有一两个时辰了。

  因此,此时,已太阳渐渐升高,阳光从宣室殿东侧的殿门照射进来。

  无数的贵族大臣以及来到长安朝贺的诸多藩国使节,此刻,该到的,差不多也全到齐了。

  刘彻回到自己的位子。

  真番王立刻就凑过来抱大腿。

  还向刘彻进奉了据说是真番国特产的宝贝

  刘彻接过来一看,居然是人参,还是正宗的老山参足足有刘彻的手掌那么大的老山参

  这要搁后世,刘彻连摸这样的极品老山参的机会都没有。

  但在此刻

  刘彻拿着那个老山参,看了看,不由得长叹一声。

  后世人人皆知的大补之物,有着n种神效的植物人参,在此时,却不过是一种域外的奇物。

  几乎没有汉人会把人参这个玩意放在眼里。

  更别提人药了。

  此时,中医中药中的参,指的是党参。

  至于人参,统统都还趟在东北和朝鲜的老林子里,鲜有人会去取用。

  刘彻拿着人参,挥挥手对身后站着的汲黯吩咐道:“卿一会朝会之后,与真番王商议一下,此物的进口吧”

  刘彻又对真番王道:“请爱卿放心,我汉家绝不会亏待忠臣,此物,我汉家愿意以丝绸及食盐以及铁器与贵国交换,具体交换比,孤的家令会跟爱卿商量的”

  真番王闻言,大喜,叩首道:“多谢家上”

  刘彻却低着头,看着远处坐立不安的不停瞥着他这边情况的朝鲜王子卫渠。

  刘彻心里呵呵的笑了起来。

  人参的功效,自然毋庸置疑,更何况这种深山老林出产的老山参。

  在这个时代,这种老山参甚至可以将之拿来当做保命的手段

  这么一来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卫满朝鲜,倘若不识趣,那么,一场人参战争,恐怕,就不可避免了

  ps: 晚点还有,今天至少4更吧~

  第两百九十七节 学习与孝心

  等到上寿的这个环节走完,亢长坑爹的大朝仪才算落下了帷幕。

  这时候,已经是正午时分,到了休息的时间了。

  宫女们奉上种种精美的点心和精心制作的酱料,给与会的藩国使者以及皇子皇妃食用和补充体能。

  下午,天子,太后皇后以及刘彻率领着群臣与诸侯贵族,又分别来到未央宫外的太庙和太宗皇帝庙祭拜汉室的创建者刘邦以及先帝太宗孝文皇帝。

  至于惠帝

  一个没有庙号和子嗣的皇帝,能把他的神主牌留在汉室的谱系里已经很给面子了

  到了晚上,刘彻还得留在未央宫与皇帝老爹一起招待来京得诸侯王与其他从各地赶来长安述职的郡守。

  这些政治活动,毫无疑问对刘彻这样才十七岁不到的年轻人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

  但是,通过跟随皇帝老爹参与这些政治活动,刘彻掌握了一些过去不曾掌握到的新技能。

  譬如,现在,他知道,在这西元前的世界,皇室是怎么掌控和统治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甚至几千里之远的地方郡县的。

  其一是很通俗的恩威并施。

  其二,则是通过对地方郡守的频繁调动,防止其在一地任职太久,产生尾大不掉的趋势。

  这两个法子看上去很简单。

  几乎读过书的都知道。

  但真要具体去实施,怎么把握这个度,怎么控制,就是一个难题了。

  汉室的地盘这么大,不说别的,长江以南跟长江以北。几乎就是两个世界。

  怎么合理的调配和任用官员,这就是考验一个统治者统治手腕的难题。

  然后,身为统治者。不说对一切都了如指掌,起码。也要了解各郡县的人口户数以及当地的地理地貌风俗人情。

  不然的话,下面的官员跟你简单的汇报去年郡县的发展以及人口户数时,你就只能嗯嗯嗯了。

  然后,下面的人一看皇帝都这样了,那马上就会起些别的心思。

  而跟在皇帝老爹身边,刘彻看到的却是,不管是夹在吴楚与淮南之间的那几个郡,还是直面着匈奴威胁的边郡。仰或是处于中原腹心,承平已久的郡县,他的老爹,在听了郡守的汇报后,都能准确的回忆出去年当地的人口户数以及田亩数量田税徭役调度,并给出一些或是勉励或是赞赏或是鞭策的话语。

  这就让刘彻目瞪口呆。

  凭心而论,刘彻自认为,他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我要学的和掌握的东西,还很多”当刘彻跟着自己的老爹,接见完最后一位来京述职的郡守后。刘彻在心里叹了一声。

  想想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凡二十一朝。君王数百位。

  但能真正掌控住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