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第64部分阅读
作者:未知      更新:2021-02-14 13:45      字数:11860
  假如粮价被固定了。农民就完全不再需要向过去那样,需要求助擅权,直接把粮食卖给国家,然后拿了钱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资。

  其中受损的,可不仅仅只是粮商,整个市场都将受到影响。整条食物链都可能因此损失惨重

  刘彻让王道去把关中的擅权们请来。

  则是想看看,到底识趣的人有多少。

  识趣的话,刘彻就不用掀桌子了,大家好商好量。

  要是不识趣的话,刘彻就只能掀掉桌子,砍一批脑袋,抄几个富商的家来祭旗。

  “不教而诛是为罪啊”刘彻心里想着。

  他觉得自己还是挺有节操的,最起码,动刀子之前,还会跟商人们商量一下。

  除此之外,刘彻还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在擅权里掺沙子,要是能将关中七十五县的擅权都换成了他的人,那么,以后什么事情干不成

  商人的力量,利用好了,也是能对社会有益的。

  刘彻走到窗台边上,挥挥手,将王道喊道身边,吩咐着:“等会下课以后,你去跟张汤说一声,让他将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他们这些老师的备课记录和他们发现的重点学子拿来给孤看看”

  说完这话,刘彻就闭上眼睛。

  这备课记录,是刘彻搞出来的一个新玩意,为的就是防止这些洗马舍人,自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跟他打马虎眼。

  除了备课记录外,刘彻现在还要求他宫中所有大小官吏,每天工作完成之后,都要写一个记录,备案,以供查询。

  反正,现在白纸产量还不错,基本上能供应得了皇宫和他的太子宫的用途。

  皇宫里,现在基本上还是用着竹简,所以,白纸消耗量小。

  只有刘彻的太子宫中,因为刘彻提倡用白纸,所以现在,白纸已经取代竹简,成为书写和记录的载体。

  “诺”王道躬身应着。

  ps: 嗯,算是搞清楚平贾制度了,还弄了一张图片,等下传在公众章节,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参考一二。

  另外,前文所说的关中人口户数什么的,我手里头没有汉初的实际数据,只搞到了西汉末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和田亩数量,所以,基本是在那个的基础打个八折或者六折进行换算的~

  第两百六十四节 西汉袁隆平

  总算将这一堂课上完。

  张汤感觉有些口干舌燥,拿起茶壶,咕咕的喝了起来。

  “张世兄”宁成走过来拱手道:“我那边检查完了,今天能完整的写出第一章六十字的童子是四人”

  另一个舍人也过来禀报道:“张率更,我这边只有三人”

  张汤听了点点头,同时也无奈的看了看身后的庄园,耸了耸肩膀,老实说,张汤觉得太子让他们这些秩比四百石以上,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人家的堂堂太子信臣,跑来这里给农民的后代上课,真是有些嗯,荒缪

  当初,贾谊贾大夫不就说过吗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泥腿子什么的,好好种田就行了,要读书做什么

  身为一个法家,张汤最看重的就是社会阶级秩序,上下尊卑等级。

  这也算是法家的通病了。

  不然秦汉二十一级军功勋爵也不会每一级之间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只是,太子作为主君,主君的命令,法家的臣子是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不多时,其他属下也纷纷回来禀报了各自的成果。

  张汤长风文学www.lwen2听完,吩咐道:“诸位将今日教授所得与结果,都详细的写一个文书给我,另外,备课记录也要交上来吧,我一会面见家上再呈秉上去”

  “诺”众人纷纷躬身,然后各自递上一张白纸。张汤将这八九张白纸加上自己那一张整理到一起。

  虽然对于太子的这个命令,张汤有所腹诽。

  但是,对于太子弄出来的这个教授制度。张汤却是很有兴趣研究的。

  根据太子的命令,事务省门下省和中书省是轮番来这庄子里给童子们上蒙学课。

  教材都是相同的。

  太子宫中除了太子太傅等三个大臣外,其他人,每个月都要至少来这里给童子们上一次课。

  通常,每次是十人左右,一个主教,九个辅教。

  主教负责讲解和教导。辅教则分别负责一个班的童子,童子们有不懂的不会的,都要尽心尽力的解答和教导。

  除此之外。无论主教辅教都要在每次上课后上交备课记录和上课记录。

  整个制度前后衔接,最大的程度的保障了课堂纪律和教师操守,最起码在现在,张汤没发现有谁偷懒懈怠过。

  因为所有的记录都会呈递给太子。而据说太子每天都会审阅上交的记录。

  这样。敢偷懒耍滑的无疑就是自绝于太子了。

  张汤甚至听说有的舍人洗马,会将自己的备课记录和上课记录做的花团锦簇,耗费许多心思,靠这个途径来曲线救国,达到在太子面前刷存在感的目的。

  还别说,真有人成功了

  颜异和他手下一个叫郑当时的家伙就因为备课记录和上课记录做的好,而被太子表扬嘉奖了。

  每人还被赏赐了十匹绸缎。

  虽然赏赐很轻,但意义重大。这就更加激起了许多人的好胜心和功名心。

  就连张汤,昨天晚上也是特意抽了许多时间来思考怎么做备课记录。

  没办法。在官场上,你不投上所好,有的是人愿意拍马屁,献媚。

  太子也是人,精力也有限。

  关注他人多一些,关注自己就少一些了。

  在太子宫中,想要生存下去甚至不断的向上爬。

  就要争

  跟颜异争,跟汲黯争,跟剧孟争,跟所有的竞争者争

  “我去见家上”张汤将所有的备课记录和上课记录看了一遍,好家伙,人人都是下足了功夫,像宁成,甚至在备课记录里开始在最后的结尾借教育学生的心得开始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观念了。

  张汤脸上稍稍抽搐了一下,没有说话。

  他知道,他这个率更令兼门下省主管之一的位置,盯着的人可是很多的,也不差宁成这一个了。

  只是

  “这倒是个好主意,下次,我也该学着点了”张汤心里想着,默不作声的收起卷纸,朝着后面的庄子走去,一边走一边吩咐道:“你们按制规定将所有童子各自送回家去,务必要亲眼看着他们回家”

  这也算是太子的规定之一了。

  每个辅教,都要负责将各自的学生送到他们的家长手中。

  张汤清楚,这是太子欲恩结于心,做牌坊的意思。

  同时也是树立太子形象的机会。

  看着张汤远去的背影,宁成摆摆手道:“散了吧,散了吧,都各自去将学子送回家去罢”

  于是,剩下的九个人,各自带着二三十个年纪大小不一的孩子们,走出皇庄。

  在皇庄门口,值班的卫兵仔细查验了所有人,包括童子们的出入符印。

  汉室的皇室领地出入都是需要有籍。

  童子们因为没有正式的宫籍,只是得到了太子的许可,所以,他们用的是竹子所做的竹符。

  其上写有各自的姓名家庭地址和父母名讳。

  而宁成拿的是正式的高阶的铜制符印。

  其上不止写有他的名字和籍贯,更写明了他的官职师承,除此之外,还写有这个铜符的发放时间,签发人,签发部门。

  这一切都是继承自秦代的严格制度。

  宁成看着手上的铜符,再看着上林苑中残留的秦代建筑。

  他心中感慨一声:“秦,那么的强盛。制度又如此完美,怎么会灭亡呢”

  但是,他也只能在心中感慨。此时此刻,天下是刘氏的,再也不事赢氏的了。

  这么想着的时候,他带着的孩子们的竹符也检验完毕了这种事情本来就是走个程序,虚应故事而已。

  于是,宁成就带着自己的那近三十个学生,坐上早就准备好的马车。开始了护送的工作。

  这活,宁成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干。

  老实说,宁成感觉很不习惯

  在过去。他在老家南阳当衙役的时候,平常外出,农民什么的,见了他都是要恭恭敬敬的喊一声:宁丈夫或者:宁大郎的。

  谁也不敢在他面前蹦跶。

  可是。此刻。当他坐上马车的车辕,满车的学生立刻就恭恭敬敬的齐齐躬身致敬:“老师”

  宁河眉毛微微一皱。

  他辛辛苦苦的从南阳来长安,经过考举,过五关斩六将,可不是为了来给一群泥腿子的孩子当保姆的

  但没有办法,谁叫这是太子的命令

  宁成咳嗽了一声,板着一张脸,道:“都坐好了”

  “诺老师”孩子们整齐划一的躬身道。

  宁成看到。在人群中,两个模样看上去只有四五岁的童子。一张红扑扑的小脸上,眨巴着清澈乌黑的大眼睛。

  这十几二十天,这些童子因为能在太子的皇庄里每天吃一顿饭。

  所以,基本上脸上都有了光彩,身子也渐渐的强壮了起来。

  “真是命好”宁成看着这些孩子,心里想着:“我当初求学之时,家里虽然宽裕,但每天在老师那里还是只能吃从家里带去的冷饭冷菜,哪像他们,顿顿有粟米饭不说,竟然隔三差五能见到些肉丝和小鱼”

  这么想着,宁成心中一种妒忌的情绪开始发酵。

  “你们两个叫什么名字”宁成看着那两个孩子,忽然问道。

  “弟子赵食其”

  “弟子赵过”

  两个童子乖乖的低头,顺从的将自己手里死死捏着的两块竹符交了出来。

  “赵食其,思贤苑南里,父赵毋,母王氏,年八岁”

  “赵过,思贤苑北里,父已亡故,母邵氏,年七岁”

  宁成看着竹符的文字,不知为何,他本想发作的脾气,在这瞬间竟然消弭了下去。

  “你们不是兄弟啊”宁成嘟囔了一声,将竹符还给两个童子。

  宁成很清楚,太子就在庄园里,而且太子对这些孩子有着格外的关注。

  他虽然很瞧不起这些身份地位和爵位都比他低无数个等级,只是凑巧运气好,归到太子的思贤苑里,这才能读书,否则,这辈子这两个孩子都休想碰到书本,更别提现在,只要有课上,起码能管一顿饱的

  “回老师的话”年纪大一些的赵食其却是一点也没注意到宁成的脸色和神色,低头恭敬的拜道:“俺是杸翊人,前年家里遭了灾,屋子被石头埋了,地方上的县尊瞧俺家可怜,就让俺家来这上林苑给天子种地”

  另一个年纪小的赵过却明显比赵食其聪明多了,他很有礼貌的微微欠身,用糯懦的腔调道:“回先生的话,弟子是长陵人,亡父年前过世,母亲大人体弱,幸得世伯为长陵差役,给弟子母子在这上林苑里谋了个生计”

  看着年纪小小,但一副老成模样的赵过。

  宁成的眼珠子都瞪了出来。

  “你是书宦人家出身”宁成立刻就从赵过的言行中看出来了,此子与周围的孩子,在言谈举止和坐姿习惯上都明显不同。

  显而易见,他受过很好的家教,最起码,懂得礼节。

  别以为只有儒生才重礼。

  事实上,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法家讲起礼来比儒家更疯狂更极端。

  嗯,更准确的一点来说,其实儒法同源,法家最初的创建者和提倡者是从儒家身上吸取养分成长起来的。

  李悝变法之时,子夏为文候之师长。

  吴起就曾以子夏为师长

  后来的商鞅,也多多少受到了子夏思想的影响。

  又如战国末年的荀子。门徒之中有李斯韩非,更有一大批儒家。

  只能说,儒家法家等。其实都是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问和思想,包装的再怎么好看,那也终究是要统治其他阶级的。有光明的一面,自然有黑暗的一面,有先进的一面,也肯定有落后的一面,

  诸子百家大部分的分歧。其实或许只在于,到底是用钝刀子割肉呢还是软刀子割肉,但终归是要割肉。是要统治和驱使其他阶级的。

  因而,此刻宁成看着赵过,就如同在荒漠中发现了绿州一样激动。

  出身法家的宁成,此刻对赵过的态度立马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虽然现在赵过身份低微。但他出身好啊,是读书人出身,这就是自己人了

  此刻,刘彻却是翻着张汤呈递上来的优秀童子名单。

  一个个名字看下来,刘彻并没有看到什么后世有名的人物。

  直到一个人名映入眼帘。

  “赵食其啊”刘彻微微一笑:“这不是小猪后来的迷路将军吗”

  这个人还算有意思吧,跟着卫青出塞好几次,单独领军出塞,居然还是会迷路。哎简直只能说是个路痴

  或者说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

  然后,紧随其后的一个人名让刘彻瞳孔一放大。

  “赵过”刘彻托着下巴:“是同名同姓吗”

  他有些拿不准了。

  于是翻开这个叫赵过的童子的资料。

  “他父亲叫赵园”刘彻狐疑的看着资料上记载的父名。竟是已死了。

  根据资料上所说,是意外死亡。

  这个赵过还有个母亲,但他母亲似乎身体多病,所以在这上林苑里是给刘彻打理桑园的蚕工。

  只看资料,刘彻觉得还是看不出来,这个赵过是否就是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赵过,那个让小猪败家败完了后还能在短短十几年里立刻就重新恢复了国力。

  历史上,就是这个叫赵过的家伙的努力,使得汉室在昭帝在位时期就重新恢复了对匈奴的战略攻击能力,至宣帝时期,国力鼎盛,一举击溃匈奴。

  毫不夸张的说,假如没有一个叫赵过的家伙,恐怕昭宣之治能否出现那还是两说。

  毕竟小猪统治的后期,汉室的统治其实已经摇摇欲坠,多个地方出现了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

  所谓的罪己诏就是在那个背景下颁布的。

  而,从资料上看,这个赵过的年纪似乎能跟后来的那个赵过对的上呢

  差不多五十年后,这个叫赵过的家伙几乎是从石头蹦出来的,他的出现,瞬间就扭转了当时天下的农业颓废,几乎让大半个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根据后世的统计,赵过在治粟内史任上四五年的时间里,使得汉室的粮食产量几乎增加一倍

  嗯,赵过就是西汉的袁隆平

  而史书上,对于赵过却是语焉不详,只不过寥寥数笔记载。

  在后世时,刘彻常常为此人的境遇抱不平。

  在刘彻看来,整个小猪朝,能真正让人尊敬的人只有三个半。

  卫青霍去病赵过,还有半个是桑弘羊,嗯,假如桑弘羊不那么贪的话

  其实关于赵过资料稀少,语焉不详的原因,刘彻也能猜到。

  肯定是卷进了政治斗争中被人打击报复了呗

  五十年以后的事情,刘彻还真没那么长远的想法。

  只是,现在,赵过这个名字出现在他面前时,毫无疑问,让刘彻对其产生了好奇心。

  “反正今天还有空,不如去看看这个赵过”刘彻这么想着,就站起身来,对张汤道:“卿先去忙吧”

  等张汤走了,刘彻立刻就让王道准备马匹和随从,打着出游的幌子,策马从庄园中奔驰而出,身后数十骑紧随其后。

  汉室的太子,在年轻时候,基本都不会怎么老实。

  甚至就是做了皇帝也老实不到哪里去。

  小猪那个叛逆的孩子就不说了,刘彻的皇祖父当年就干过要驾着马车从几百米高的陡坡下飞驰而下。玩一把生死时速,幸亏被袁盎给拦住了。

  所以,跟在刘彻身后的骑兵卫士们。此刻一个个都是紧张的不得了。

  所幸,刘彻并没有让他们太过紧张,一直是走在大道上,没有朝什么危险的山林啊河流方向飞奔的意图,这才让负责保护的骑兵们多少有了些安慰。

  恩,当初,梁怀王坠马而死。汉室陪葬了一个王太傅贾谊,梁怀王的随行护卫和宦官侍女,更是一个都不差的被判处了各种刑罚。梁怀王的贴身护卫,更是全部被赐死。

  想着这个往事,就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刘彻却是没有想那么多,他很享受骑马飞奔的快感。

  这让他感觉到自由。

  一刻多钟后。刘彻勒马在一座桑林前停下。

  隆隆的马蹄声。早就已经惊动了周围的百姓和派在这里管事和监督的上林苑差役。

  “家上”刘彻现在虽然没有穿他的太子冕服,身上穿着的是便于骑行的衣服,但,能在思贤苑里这么放纵的人,除了太子还能有谁

  于是,周围百姓和差役连忙纷纷躬身致敬。

  刘彻下了马,跟在他身后的骑兵们也连忙下马。

  刘彻招招手,这桑林的管事立刻跑过来。跪下来,问道:“家上有何差遣”

  “你们这有个叫邵氏的妇人。她家在那里”刘彻问道。

  “回禀家上,那邵氏家里住在离此一里远的北里”这人跪着道,脸上堆满了笑容。刘氏的那点爱好,谁不知道呢

  当今天子当年做太子时,常常在上林苑里打野食,这也不是什么没听说过的事情。

  那邵氏一年前被人保举来他这里帮工,人长的还不错,肤白腰细,一看就知道以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小姐什么的。

  打她主意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了。

  也不多一个太子

  刘彻一看这家伙的神色,就知道他没想好事,于是,一扬手,一鞭子抽在他身上,打的他满地打滚。

  然后,也懒得跟他啰嗦,骑上马,径直朝着北方的民居而去。

  对刘彻来说,打人算不的什么。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除了朝廷大臣,他想扁谁扁谁,想打谁打谁,被打的甚至还得感到光荣

  太子亲自打你了,是给你面子

  赶紧叩谢吧

  “我可还没有急色到这个地步”刘彻心说。

  三世为人,前世更是一国之王,让刘彻的胃口变得非常的挑剔。

  仅仅只是漂亮性感什么的,可没法子打动他了。

  当然,林志玲姐姐那种例外

  刘彻策马来到北一里时,发现,宁成居然也在。

  他远远的看到了宁成站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好像跟门里面的人说着些什么。

  刘彻策马向前。

  马蹄声惊动了正在与人聊天的宁成,宁成回头一看,脸上顿时一惊,立刻转身恭敬的致敬,口中大声道:“臣见过家上,家上您怎么来了”

  刘彻在里口的大门前下马。

  汉室的城市民居以里为单位。

  按照编户齐民的政策,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口都被记录在案。

  每闾里都有严格的安保和出入检查政策。

  这上林苑虽然不属于城市,但,作为皇室园林,同样有着跟长安一样的制度。

  看到刘彻走进北里,北里的负责人和其他的百姓,立刻迎上前来,跪拜道:“小民等拜见太子问太子金安”

  “孤安”刘彻笑着点点头,将百姓们一一扶起来,道:“孤就是随便走走,父老乡亲们以后就不用这么多礼了”

  刘彻始终记得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大臣面前,他要严肃,要威严。

  但在百姓面前,能有多亲切就有多亲切。

  这是他前世十几年诸侯王生涯的经验之谈,用这个措施,可以有效的加强他的统治稳固,使得百姓能有个盼头。

  就是出了什么事情,百姓也会想都是当官的干的坏事。天子是个好人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百姓,有时候就是这么可爱。

  刘彻扶起百姓们后。就来到宁成面前,道:“宁成,这北里的童子都在你名下”

  “是的,家上”宁成躬身道。

  “有个叫赵过的,你有印象吗”

  “回禀家上”宁成看了看他身前的那个矮矮的民房道:“这就是赵过的家”

  宁成此刻,心里打着鼓,他有些害怕。

  这时候。两个穿着素衣的女子,牵着一个七八岁,扎着一条总角辫的童子。走了出来,他们对刘彻拜道:“名女赵邵氏赵氏拜见家上,恭问家上金安”

  那个童子也似模似样的躬身跪下来,道:“童子赵过恭问家上金安”

  刘彻一看。就感觉有意思了。这样的答礼细节,可不是一般人家能培养出来的啊。

  这套礼节,不是贵族,左庶长以上爵位的家庭,断然是不会的。

  因为这是正宗的觐见皇室的礼仪。

  而这二大一小能行礼行的如此流畅,不得不让刘彻深感怀疑。

  他眯着眼睛看着这三人,忽然问道:“赵邵氏,抬起头来。让孤看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刘彻看着这女人的身材。忽然感觉她确实跟志玲姐姐好相似啊

  当然,为了防止出现后面看着像魔鬼,前面一看果然是只鬼,刘彻就果断的下令了。

  那妇人闻言却是非常害怕,颤抖的抬起头。

  “家上有何差遣”赵邵氏的脸色有些苍白,可能是紧张,也可能是本身身体不好。

  但是,她的脸型几乎是完美的瓜子脸,她看上去似乎二十三四岁的样子,面容白皙,并不像此时同龄的妇人那样,因为耕作和忙碌,而变黄,出现各种斑点,简直可以用毫无瑕疵来形容。

  更吸引刘彻的是,她没有用此时的任何流行化妆品,素装淡裹,别有一番清新的味道。

  加之,她身材丰腴,饱满的胸脯因为紧张或者害怕而抖动,让刘彻心中有种发现了小清新的感觉。

  这样的美人儿,即使在后世,那个整形技术发达的世界也是少见的

  刘彻呵呵一笑,问道:“赵邵氏,东陵侯是你什么人”

  赵邵氏闻言,恐惧的垂首道:“回禀家上,先祖父大人,讳平”

  “名门之后啊”刘彻笑了笑,他心中已经得到答案了。

  东陵侯邵平,当年唯一一个活跃在汉初政坛上的农家代表人物。

  他的曾外孙赵过继承他的衣钵,将之发扬光大,创新,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你要知道,邵平栽种的西瓜,那是当初汉室制定用瓜。

  即使如今,邵氏的后人所载的瓜也是贵族们的最爱。

  至于刘彻为什么会知道这赵邵氏与邵平有关系,原因很简单,刘彻前世有个忘记了叫什么名字,连样子都忘记了的炮友曾跟他说过,邵平家族有一项独门美容秘技,据说能做不到不施粉黛而面容有泽。

  这个少妇的脸一看就知道,肯定是用了邵平研究出来的美容秘术,才能保得如此这般

  刘彻向前一步问道:“邵氏虽然家道中落,但也不至于如此吧”

  “民妇与先夫乃是私奔”面对太子,赵邵氏根本不敢隐瞒,因为这种事情只要去查就肯定能查出来

  “哦”刘彻点点头:“原来如此”

  关中自古民风开放,私奔什么的,那是家常便饭,但邵氏虽然在官道上中落了,但门庭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攀上去的,所以,这私奔什么的自然不可能得到邵氏的认可。

  “既然你丈夫已经死了,按照汉律,赵邵氏你可以回娘家再嫁的嘛”刘彻颇为玩味的问道:“你可知道,依照汉律,你三年内若不改嫁,会发生什么嘛”

  “要嘛,每年多交五算赋税,要嘛,官府给你指定一个丈夫”刘彻严肃的道:“你应该知道这条规定,是什么让你恋眷于此”

  跟宋明不同,汉室对于寡妇改嫁非但不阻止,反而大力鼓励,不止如此,寡妇丧父三年不改嫁的,有罪,要被罚款,交不上罚款的,那就别怪官府强行拉郎配了。

  在汉律上,不改嫁的妇女,简直就是罪大恶极

  而此时社会对于改嫁的寡妇从来没有什么歧视啊什么的。

  先帝太宗孝文皇帝临终遗诏就曾下令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将所有没有子嗣的妃子统统放出宫,任听其改嫁。

  皇帝的女人改嫁都没问题,贵族啊民间啊那就更不例外了

  而这一切,只为一件事情,增加人口数量

  ps: 嗯,关于赵过的资料太少了,基本上我就只能脑补了~

  当然,无论有没有赵过,主角都肯定会进行西汉农业封建化,恩,是的,封建化,因为赵过之前汉代农业技术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战国时期,甚至是更早的西周时期咳咳精耕细作什么的,好像才出了个苗头

  第两百六十五节 百家兴衰

  赵邵氏听了刘彻的话,身子因为害怕,不停的颤抖着。

  她猛的跪下来,道:“回禀家上,民妇之所以不改嫁,一则,小儿年幼,民妇若是改嫁,小儿与亡夫的幼妹恐怕就活不成了”

  她说着就抽泣了起来。在这个时代,寡妇改嫁后,很少会带着先前家庭的子女过去,更别说带上完全不相干的他人之妹了。

  所以基本上,改嫁后的寡妇很少会再与先前的家庭有联系。

  许是说到了伤心事,她身旁,一个年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跟着哭泣了起来。

  想来,这个小姑娘就是她亡夫的幼妹了。

  刘彻听了,也觉得挺可怜的。

  “二则,民妇亡夫受命于民妇先祖父大人,立志要完成先祖父大人的遗志”赵邵氏低头叩首道:“亡夫虽故,然其志犹存,民妇觉得,再怎么苦,再怎么累,也要将此子拉扯成人,教他读书识字,长大了继承亡夫和先祖父大人的遗愿”

  刘彻听了,感觉自己的智商不够用了。

  这赵邵氏不是私奔的吗

  怎么又跟邵平扯上关系了

  于是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赵邵氏不敢隐瞒,于是,就将长风文学 ..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可能是这些事情憋在心里太久了也可能是摄于太子之威,所以,她说的很详细。

  听完赵邵氏的讲述。

  刘彻终于明白这一切事情的始末了。

  原来,东陵侯邵平居然是许行的第五代弟子。

  当年。邵平被罢官后,心灰意冷,隐居于东陵门外。仕途失意后,邵平有感自秦至汉,农家没落,再无建树,曾经在秦国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农家居然沦落到了满朝没有一个千石以上的官员的境地。

  于是,邵平决定,综合农家和杂家的所有著作。结合实际与汉室建立以来农业技术的发展,编写出一本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书,以再现当年农家鼎盛之时的盛况。

  但写书在此时是很难的。

  偏偏邵平要写的是相对冷门的农家著作。

  足足花了十年时间。邵平才收集好了全套的资料,诸如等,另外还参考等书。

  但邵平只开了个头写了大概的框架,就已经命不久矣。

  于是。这续写的重任。就交到了邵平的得意弟子,长陵人赵园手上至于为什么不将这个任务交给邵家的人,据赵邵氏所言,邵平认为自己的后代,安于现状,不愿意也不可能吃这个苦,用一辈子时间来写书。

  为了鼓励和激励赵园用心写书,邵平甚至嫁了孙女给赵园。

  可惜。邵平一死,尸骨未寒。邵家人就撕毁了邵平答应的种种条件,更要将赵园赶出府邸,并且不承认赵园与赵邵氏的婚姻,勒令赵邵氏与赵园离婚。

  嗯,汉室是可以离婚的,而且可以由女方发起离婚。

  像著名的励志男朱买臣就是一个被原配休掉的悲剧典型。

  好在赵邵氏抵死不从,更趁夜与赵园偷偷跑出邵府。

  但这样一来,邵平生前收集和准备的许多资料,特别是珍贵的等书,因为太多,所以带不走。仓促之间,他们夫妻之来得及带走邵平亲笔所书的收稿和他收集和整理的许多关中农业技术的原稿,

  小两口私奔后,也没有隐姓埋名而是回到了赵园的老家,靠着赵园父母传下来的几顷地,过上了男著书女耕织的生活。

  但是,生活很快就给这对憧憬未来幸福的夫妻上了一堂现实课。

  要写书,尤其是涉及到现实存在的农家著作,宅在家里肯定写不出。

  许多数据事例都要亲自去验证。这就需要到处去奔波和考察,还要跟各地的老农请教。

  加之,还要重新去买农家的各种著作。

  这些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来支持。

  于是,短短几年时间,原本还算小康的赵家,田地房屋都被变卖了

  雪上加霜的是,赵园因为一年到头在外奔波,染上了一身的病,终于在一年前,病重去世了。

  而这赵邵氏,也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丈夫死后,她就发誓,不止要把丈夫的幼妹和儿子拉扯大,照顾好,更要让她的儿子长大以后继续继承邵平赵园两代人未完的理想。

  刘彻听完赵邵氏的讲述,摸了摸有些湿润的眼角,道:“农家有东陵侯,赵园这样的人,农家必不会亡”

  但,刘彻知道,他这话他自己都信不过。

  两千年以后,农家著作全部遗散,连残篇断章都没有。

  后世的人只能从等典籍中窥见这个当年鼎盛一时,几乎与儒法并列的学派的思想和人物的一鳞半甲。

  你要知道,即使秦始皇下令禁书,但农家的著作却被秦始皇特意大赦,强调要保护,而不是焚毁。

  秦末战乱虽然对农家造成了打击,但实际影响并不如其他诸子百家那么严重。

  到现在为止,刘彻还能在石渠阁的档案中找到全本的等农家著作。

  所有的农家著作加起来,足足摆满了两个书架。

  在诸子百家中,保存如此完整的学派并不多。

  但偏偏,两千年后,石渠阁中保存完整的农家著作一个字都见不到了。

  为什么

  儒家上台坐大后的打击报复而已。

  农家是从墨家思想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分支。

  本来儒墨矛盾就大于天。

  偏偏在孟子时期,农家的创建者许行与孟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两人互相攻忤,言辞激烈到只差没有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二货了。

  这很容易理解。

  农家,根据刘彻的了解。这个学派的思想,是顺民心忠爱民。

  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到了许行之时,农家大兴,提出了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就是人人都要平等劳动。靠劳动而不是剥削获得食物。

  咳咳,统治者能接受才见鬼了

  但偏偏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列国形势,产生了一大批小资思想的学者和文人。

  这些人对许行的思想和言论。大为推崇,甚至儒家内部的好多人都被许行的言行和品德所打动,纷纷改换门庭,拜徐行为师。

  这对儒家当时的扛把子孟子来说。无疑于宣战。于是,两人最终碰撞起来,发生了那场著名的辩论。

  许行和孟子死后,两人各自的学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农家西进秦国,在秦国扎根下来,并且受到秦国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兴盛了起来,商君的耕战政策。耕这一部分就是后来的农家在把持。

  而孟子的稷下学派,则继续留在齐国。

  两者也并未再发生什么冲突。

  直到如今。

  但是。小猪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秋后算账的日子来了。

  自东汉之后,农家作为一个学派一个思潮,彻底的消失了。

  以至于两千年后,想了解农家,竟然只能通过吕不韦的和管仲的还有孟子所著的来窥见农家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鳞半甲。

  这么想着,刘彻就不禁在心里感慨了一声。

  只能说,儒家那些家伙,粉饰自己最厉害,用笔杀人更是一绝。

  不就是输了辩论吗

  至于要赶尽杀绝吗

  不过,回头想想,刘彻也觉得,农家的思想确实有些偏激了。

  居然想把民众放在皇帝头上,认为民众大于皇帝,真是大逆不道

  统治者愿意维护和保留他们才怪

  也就只有秦国那个怪胎,能容纳得了这些叛逆的言论。

  反正,对于秦来说,能加强他国力的,管他什么言论,都可以拿来一用,不合意不听就是了。

  不过,刘彻却觉得,农家这些言论,没什么不好。

  后世大天朝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