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
作者:初吻江湖      更新:2021-02-02 01:35      字数:2493
  君子”的屏风,阻隔开视线,也抵挡了门口穿进去的寒风。

  她什么都看不到。

  不甘不愿的将托盘递给了小小:“你当心点,这可是上好的大麦茶。冬日里喝点可以暖和身体,还能调节肠胃……。”

  她很想让里头的小老爷也听一听,让他知道知道,她萱草对他的关心。

  “知道了。”小小不耐烦听她说那么长的话,干脆的端了托盘进去,守在大门口的两个常随立刻关了门,放下棉帘子,得寒风吹进去。

  屋里的吴有为,一点没有将门口萱草的话听进耳中。

  他还在看那些批注,原主一看就是好孩子,只可惜,他却觉得他这个论语批的还不够彻底。

  要是他的话……。

  “小老爷,点心,茶水!”小小将托盘放在了案几上:“今天竟然是乳饼和小米碗糕哎!”

  “是吗?”吴有为坐了起来,看着眼前的托盘,里头两个纯白瓷的盘子,一个里头是乳黄色巴掌大的小饼,有六个,淡淡的羊乳香味儿;一个里头扣了八个小米碗糕,摞起来看着不少,其实是中空的,有那么点像是蛋挞,米香浓郁。

  “这个是乳饼,这个是小米碗糕。”小小指着点心流口水:“我以前只看过,没吃过。”

  “那现在你吃到了。”吴有为拿了一个乳饼,一个小米碗糕,放在小小的手心里:“吃吧。”

  “嗯!”小小珍惜的吃了小米碗糕,米香带着一点甜。

  吴有为吃了个乳饼,和现代的乳饼不一样,这是真正的鲜羊奶做成的乳饼,用杏仁煮过,去了腥膻味儿之后,这乳饼的奶香里带着淡淡的杏仁儿味道。

  小米碗糕也吃了一个,都不错。

  倒了一杯茶出来,因为是孝期,他们家不能有红绿茶,只能喝白开水或者是小麦茶,大麦茶。

  虽然不是茶水,不过这个东西挺助消化的。

  他吃过饭,又吃了两个点心,在榻上躺着不动弹,还真需要点助消化的东西。

  “小老爷,您怎么不吃了?”小小吃过了点心,看着点心盘子流口水。

  “我吃过了,你想吃就吃。”吴有为又拿了个乳饼给他:“多吃点奶制品好,长个头。”

  “是吗?那小的一定要多吃。”小小继续抱着乳饼啃。

  “都吃吧,如果口干了,就喝茶。”吴有为看着这孩子笑的很开心,当时他刚醒过来,就这么一个人守在他身边,或许是雏鸟情节吧?他把这孩子当成自己的救命恩人一样,他现在是有能力了,带着这个小家伙儿,不让他受人欺负,还是能办到的,想吃想喝了,就提供给他吃喝。

  现在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过得好一点。

  “嗯!”小小感觉自己这两天日子过得好像做梦一样。

  吴有为继续拾一些原主的书籍,拾完了之后,他留下了一本《孝经》。

  《孝经》是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

  儒家十三经之一。

  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明朝这个时代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解,宋代邢疏修正的版本。

  他守孝,而且是重孝,这个时候看什么书都不合适,只有看《孝经》,才让人没话可说。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

  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他现在算是“士人”,属于士阶层的“孝”,他要“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哪怕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也要孝顺他。

  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虽然是个万金油,知识面广,但是对于古代守孝的这些规矩,他还真不是很清楚,但是有几点他还是知道的,吃素,不能过夜生活,哪怕是明媒正娶的夫妻,也不能在三年里闹出什么怀孕的事儿。

  至于其他的,他还真不清楚。

  所以他要看《孝经》,也不敢出去问人,只能在小院子里待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将自己彻底宅起来。

  下午,就有人来了:“门外有位刘老爷的常随,要见小老爷。”

  “哦?”吴有为来了神。

  常随跟着吴旭走进来,见到吴有为就行了一礼:“小的刘顺,见过吴老爷。”

  因为吴有为是举人了,有了具备当官的资格,所以被人称为“举人老爷”。

  而现在的秀才,是有资格开办私塾的,所以一般都被人称为“秀才先生”。

  “礼,你家老爷是?”因为刘健和刘大夏都姓刘,他不知道是他们俩谁的人。

  “小的老爷讳名大夏。”这位是刘大夏的常随。

  “哦,不知道他让你来是?”吴有为明白了。

  “这是老爷让小的送来给您的东西,说让您好。”刘顺递上一个小匣子,很薄,可以放下的东西有限:“人,我们老爷也会照顾好,保证他们跑不了。”

  “替我谢谢时雍兄。”吴有为知道这里头装的是什么了。

  “好的,小的一定转达,没什么事情的话,小的就回去了,三天之后,刘家老爷的人会来看您。”刘顺又行了一礼。

  “嗯,辛苦了。”吴有为朝小小点点头。

  小小亲自送刘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