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温文尔雅
作者:鲨鱼禅师      更新:2020-12-24 07:27      字数:2544
  和洛阳长安的繁忙热闹不同,在长孙无忌眼中,苏州虽不如两京富贵,但城池内外的百姓,日子却要比两京好过的多。 小 说

  没有定死的规制,沿街的铺满鲜有占道,半墙开了个窗,用棍子支起来,这就是个叫卖的口子。柜台上码放好叫卖的货物,顺着墙板从窗沿依次降低,就是其它的东西,一眼看去,就是满满当当。

  即便是个货物并不算丰富的店铺,兴许还只是个独门独院的小档口,可还是让人觉得这个店家定然是货物充沛。

  吴县长洲的街面多是青石板,屋舍则是砖木结构,江南湿气极重,就必须让房屋通透,这就使得城中的房子,往往四面都能做铺面档口。于是这种前店后住的人家,在苏州几乎是随处可见。

  主公,可是要去看看丝绸街

  不必,本地到处都是叫卖丝绸的,何必专门看这个。

  那主公有甚意愿

  本地几个市场,都先转一转。

  因为陆德明的缘故,苏州的市场虽然也有严格意义上的东西两市,但更多自然而然形成的民间市场,才是创收的主力。

  尤其是苏州城远没有长安洛阳那般广大,每一块城市土地都是精打细算,加上水网发达,这就使得本地的民间市场,往往和码头运河息息相关。

  从吴县出发前往常熟,有相当成熟的水路网,而且使用了千几百年,原本主要是运送粮食。

  但是随着苏州市舶大使的位格越来越高,整个地区的水路网上的大宗商品,就逐渐从单一的粮食运输,转变成了粮食饲料纺织品燃料香料调味料糖盐奴隶

  整个苏州诸县诸寨及港口衙门,仅仅是外来织女保有量,就已经突破了五万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大概就是唐朝花了十几年时间干挺突厥之后的斩获。

  五万个适龄生育的女子,其价值比几十万杂兵重要得多。只可惜苏州诸县成年男子根本看不上外来织女,尤其是倭女,矮小丑陋,更是让人硬不起来,下不去

  自松江整饬完毕,解决了海水倒灌雨季内涝等等自然灾害问题之后,松江入海口,很快就发展了相当成熟的奴隶走私贸易的集散市场。

  整个唐朝南北方的奴隶贸易航线的交汇点,就是松江口。

  东海都督府有些捞偏门的官吏,偶尔也会跟船走,到松江口有个黑话,如果没风险,表示可以安全靠港上岸,那么就说上海;反之如果恰逢官府创收搞业绩敲竹杠,那么就不能上岸,得另寻北上海州或者南下泉州,黑话就说下海。

  奴隶贸易终究是不能摆放在桌面上来谈的,朝野内外即便知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往某个地方开港,明明最大的生意就是人口贸易,但在官方口径中,往往会用东海特产或者朝鲜特产来替换。

  松江口同样如此,随着民间自发形成的贸易市场诞生,官方接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管是从长远秩序或者收益来看,交给民间有活力社会团体,都是朝野无法接受的。

  于是在贞观二十三年,松江口增补一镇,名上海,归昆山县和华亭县双重管理。松江江北为昆山县管辖,江南则是由华亭下管理。

  新设码头一应官吏,由苏州市舶大使领导。

  这些苏州人事变动,长孙无忌虽说没有经手,但却全程盯着,能让朝廷专门再增设一镇,收益自然是相当的可观。

  主公,这里就是织女市场。

  噢

  马车内,长孙无忌有些诧异,和京城的牙行不同,苏州这里的织女市场着实让他有些讶异。

  因为即便是京城的牙行,也是充斥着各种糟糕气味的垃圾市场,乱七八糟的人物混在一块,达官贵人根本不想落脚在那。

  但是苏州这个临河织女市场,却是透着一股子斯文。

  寒春天里的东主掌柜,往往都是穿着一身棉袍,头上顶个保暖帽子,然后握着一把不知道干什么用的折扇,或坐或立,都是笑眯眯喝茶聊着。

  从外边看去,除了幡子招牌能够清楚地表明他们奴隶贩子的身份,其余的一应外表,和寻常做正经生意的商人,并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要更加的儒雅。

  道路临河,不管是道旁还是河对岸,都是砖木混合的建筑,每一间每一栋,都是奴隶贩子们的档口。

  和武汉一样,这条临河街道,同样有门牌。

  道旁铺面的门牌,打头是河北两字,然后再紧跟数字。长孙无忌看在眼中,心中暗道:怕不是对岸就是河南。

  这里有多少铺面

  长孙无忌忽地问道。

  六七百家。

  全是做织女的

  说是织女市场,实际什么都做。河南那一片铺满,因为是临河铺面,往来客户都是行船的,所以做的买卖,更偏向水上来去。所以,河南多卖青壮,河北才是最早的织女市场,只是一直恁般叫,便定了这个名字。

  呵。

  饶是见多识广,长孙无忌也是被惊住了,冷笑了一声,忽地觉得自己也着实是个良善之辈。

  想想陆德明生在在此,本该教化乡里,他就是这么教化的

  温文尔雅的奴隶贩子

  冷不丁想到这么个描述,长孙无忌自己都笑了出来。

  主公是看见可笑之物了

  老夫只是感慨,这南朝风流甚么的,大抵也是不值钱罢。

  亲随一头雾水,长孙无忌却也不解释那么多,虽说是走马观花,但整个织女市场还是让他大开眼界。

  整个市场中的奴隶交易,很多都是交易千里万里之外的货物,整个市场中能够摆出来的商品,其实不算多。

  织女市场现存的倭女数量并不多,也就几百个,日子不能说很好,但也不差,至少一日两餐能够管饱,只这个待遇,怎么看比契丹十部大部分牧民的日子都要好。

  倭女吃的是大米

  这更是超出了长孙无忌的想象,他是顶级权贵不假,但不代表他不知道底层人吃的是什么。即便是关中老乡,能够保证天天顿顿都能糜子管够,那也要到贞观八年之后。

  给奴婢吃米,就算关陇豪门,也没见着有这样干的。

  偏偏织女市场就这样干了。

  就算是如今,边军亦不能保证各军寨都能饱餐米面。这织女市场卖的是奴隶还是主子

  长孙无忌一声感慨,叹道,苏州人钱多啊。

  亲随见他如此,本想说主公不必为此哀伤,却听长孙无忌接着道,老夫收他们的钱,原本还有点受之有愧,如今看来,却是老夫想差了,这劫富济贫,诚乃道理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长孙无忌之前还觉得自己可能刮的有点狠,现在看来,这特么就是毛毛雨啊。

  来了苏州不狠狠地捞一笔,这不是白瞎了他中书令老大人的做官才华了吗

  来日方长,来日方长啊

  看了一路温文尔雅的奴隶贩子,长孙无忌再三念叨着,眼睛亮着光,跟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