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荀况施法教高徒
作者:于标      更新:2020-07-13 16:30      字数:2694
  寒来暑往,李斯等弟子跟随荀子ri夜苦读,学问jing进。

  荀子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他通过各种途径注意搜集天下诸国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情报,对诸国的国情、政治方略加以分析研究,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荀子的学生来自海内诸国,荀子和这些弟子们纵论诸国政策的得失,诱导他们从合纵或连横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

  为此,荀子将弟子们先按照国籍地域划分为七国阵营,让他们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相互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各自去争取“其他国家代表队”的支持----在学堂上上演天下纵横捭阖的现实剧目!不但如此,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让弟子们角se互换,再分别代表别国去论战,不断交叉循环。

  每次论战前,荀子都要求弟子们要认真查阅典籍,不拘百家之言,最大限度寻找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通过这些独特的教育方法,促使弟子们能有大局观、天下观,而不再仅仅是拘泥于一个国家的立场和视角,感同身受天下诸国的生死存亡之道。

  弟子韩非因为口拙,无法参加辩论,荀子就让他写文章代替。每次一个题目:存韩,存赵、全楚----,荀子亲自予以点评。韩非的文章非常jing彩,荀子经常夸奖他“大智若愚,大辩若讷”。

  荀子,被称为古今教育泰斗的名号是当之无愧的!

  这一ri,荀况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大国如何崛起?崛起的条件是什么?

  众说纷纭,徒弟们彼此争论不休。有人说是“天道”使之然也,有人说是“治术”使之然也,有人说是“仁德”使之然也,还有人说是“天时地利与人和”使之然也!

  荀况答道:徒弟们,是“武力”使之然也!但成也为武,败也为武。国家者,武装之围也。不能守其土者,虽仁而必亡!疆土虽大,而军队不强大者,实为弱国也,必为小国见欺。国土虽大、兵甲也并不弱,却不去开疆扩土、扩大疆域者,乃是违逆天道、自作孽也!

  国家之实力,盖为四要:政治、物治、军治、文治。

  政治实力之考量者凡五:其一:君王、辅臣对于军政稳定的掌控和权力的分配。其二:庶民的权利及认同。其三:是否具备有利的外交环境。其四:政令的畅通和执行。其五:王国zhong yang对地方的管辖。

  国家之物治,重要者凡七:其一,生产能力。丝帛铜铁、粮食马匹。其二:通衢商业、互通物资有无的能力。其三:创造能力,耕战、纺织的器具、工具、武器。其四:人力的繁衍和养育、教育。其五:发展的战略和步骤。其六: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其七:对矿藏的控制和开采,尤其是铜、铁、铅、锌、锡、金银矿藏的管理和利用。

  国家之军治,乃重中之重。此为我们儒家学说,此前未能重视起来的事情。

  军治之要害凡六:其一,大**事长期xing的谋略。其二:须有完善的军工、先进的武备。其三:军士的训练和组织。其四:拥有指挥战斗合格的军事将领。其五:能否塑造国民的牺牲jing神。其六:要有坚决捍卫自身国家利益的决心和行动。

  文治之道者亦凡五:其一,“文治”的手段即法治!-----权者,衡也!---法者,绳也!其二:“文治”不是“纹饰”,不是软弱,是君王见信于民、民众服从于君王的威权,而不必再加以强制,所谓顺民也!民不顺者,权法加之。其三:国家要实行利于民生的政策。其四:国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安全感。其五:对婚姻、家庭、宗族礼仪的重视和稳定,这是文治的核心。

  大的国家治理不好会分裂,这是因为君王的暗弱、不能控制诸侯或过于横暴而激起民众的反抗。众多的小国会被大国兼并,虽然残酷,这却是自然的常理,抗拒兼并对诸侯和民众来说,不一定都是好事。

  一个政治修明的国家,必是施加仁政于民,省刑罚、轻赋税,推崇孝悌忠信之国。但是,这些还远远不能成为一个强国,依旧会被他人轻易颠覆或摧毁!-----古往今来,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殖民或顺民的归化,必须首先具备强大的武装力量。

  国家的命运是不可测的,它早晚会遭遇到内部祸起萧墙的削弱或外敌的入侵。小国往往首先灭亡、大国也会被肢解。如果一个国家能永远不灭,那它必是有一种特殊的文化jing神,才能不被同化而象山岳一样永存。

  国家的定位很重要,大国是参天的大树、小国为大树下丛生的杂木、而再小的国家就只能是野藤或茅草了。大国有大国的强势,小国亦生存有术。大树会招来蛀虫、杂木会被砍伐、茅草会被割取、践踏、焚烧。常言说,不直的大树不会招致斧钺之灾、带刺的荆条不会被折断,苦涩的茅草不会被牲畜随意啃噬。国家的生存也是同样的道理。

  《老子》曾经说过: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yu,兼畜人;小国不过yu,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yu,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善处下游,它就像天下的雌牝一样。天下雌雄之间的交合,雌牝通常以静而胜过雄牡。这是因为她柔静而适应于处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友善,则可以主导小国;小国比大国更善于处下,则可以谋求大国的信赖。所以有时候,处下的态势反而更容易占居主导地位,或大国支配小国,或小国利用大国。大国不过分贪yu而让小国分享资源,小国也绝不可过分贪yu而去触怒大国。如此,它们双方就能达成如此稳定的利益妥协,大的国家应该善于处下。)

  老子的言论是正确的,但是这段话却被曲解了-----许多人讥笑说,这是站在小国的立场上说话,其实这却是大国的强势的反映。

  大国对于小国雌柔的前提,是具备消灭小国的能力!小国能够躬身事大国的前提,是必须让大国体察到其忠心。“牝常以静胜牡”是假象,“牝常以静事牡”才是本质,就像月光很难胜过耀眼的阳光,即使借助乌云遮挡,也仅仅是一瞬而已。

  故此,没有必要为小国的灭亡而悲哀,诸位学子们要心中记挂的是华夏山河的整体,专注于如何发挥聪明才智,来推动一个大国的崛起。

  大国不是永恒的,小国也不是永远为小国。没有天生的大国,它也是由百里的小国而崛起的。小国崛起为大国需要偶然的条件,但其重要的基石不只是“仁德”,还有武力。----只有将君子的仁德与武士的野蛮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国家的崛起!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无士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此乃帝王将相,成其宏图伟业之道也!;</dd>